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然而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严肃、深刻地分析灌装,学生呆板、乏味地接收填充。致使教授一篇蕴含着优秀深蕴文化和内涵的古文活生生地变成一堂机械刻板的记录课。以中考为导向的初中教育体制使老师们全然忘记了文言文的教学方向和文言文中的生命力。
熊芳芳老师的《论语十则》却给了我们一个豁朗的方向。一个以“生命语文”为核心理论的老师,一堂活蕴含着生命活力的生动的课堂。熊芳芳老师认为“语文,应该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
我认为本堂课的生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是熊芳芳老师选择了一个已经教授过本课的班级作为授课对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我实在想象不出熊老师还能为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思考方向,然而对于一个“喜欢挑战,用生命去寻找真实、经营语文”的老师来说,这并不是问题。熊芳芳老师“以经典解读经典”的课堂构思给已经上过该
课的学生开辟了另一条解读文本的道路,一路引领着学生深沉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闪着人性光辉的思想。孔子为政的理念,为学的方法,为人的豁达都在熊老师甜美的声音中阐释出来。二则是熊芳芳老师将学生本就理解了的文本思想用孔子及他人所说之语言加以论证,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强烈的成功感,如在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一句中,熊老师对“愠”字解释为“不发泄地生气”,然后和学生探讨出这一句体现出的是孔子为人的胸怀。接着她便出示《学而》中“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和《卫灵公》中“君子不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来阐述孔子的不被人理解却能够做到“不愠”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模
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还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注入新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又怎能够不让这一池碧水不得清如许呢?三则是熊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不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读
孔子本人,为学生阐释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活生生的孔子,而不再让学生对孔子望洋兴叹,更愿意去亲近孔子,了解孔子。从而再一次昭示了她对“生命语文”的看法,生命本就是自然地,真实的,以及她喜欢的裴多菲的那句名言:“我是一个为了‘真’,连‘美’也可以牺牲的……只要是‘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是‘好’的,而且我也认为必然是‘美’的。这就是我的美学。”
在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生命积累参与其中,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在语文世界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之过程。这既是一个语文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钱教授说,教育就是引领学生修行的活动——培养人,在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差异前提下,努力发现各自生命的价值与潜能,让其充分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尊严,将其带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去;引领其做个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做个人格健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他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8条建议:不否认梦想;不一成不变;不只凭经验;不转移压力;不强行灌输;不动辄告状;不随意惩罚;不只盯缺点。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教育要回到原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极目标是“人”,过程也应该是“人”。百岁老人周有光曾说:“每个人原来都具备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教育就是把学生们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出来,激发出来。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开发出来的思考能力和智慧能力才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本能十分重要,培养自修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要紧的。过去我国教育学苏联那一套,一面倒,只鼓励信仰,不鼓励思考,把学生培养成不善于动脑筋的工具,这是很大的缺陷。”的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人。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等教育思想。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因急功近利等因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看重学校的名利,显然已偏离了航标和轨道。看看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高近视率、不足的睡眠时间、单调的课余生活,令人担忧,还有品行素养、心理素质、动手操作能力……皆不尽人意,问题种种。
重回原点思考教育,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责任所在,首先应为育人者,而后为教书者。培养学生,智商、情商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体能、心能、群能不可偏废,寻找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往往并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恰恰正是我们固有的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大树最美的一枝,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青少年开启智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潜移默化中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个性,服务社会,铸造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美德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通过这些年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的摸索,对校外教育有所体会:
历史——呼唤校外教育
教育体制的变迁,中外历史各有千秋,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才有权利享受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塾渐兴,平民百姓也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隋唐开始科举,极大刺激了文化繁荣。那时,人口总数中农民几乎达到九成以上,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经济条件能读书者寥寥无几。到了近代,萌发西学思潮,文化教育走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繁荣。不但注重学校教育,也在大城市开展了校外教育,那时候少年宫是孩子们的乐园,是节假日让人羡慕的好去处。进入改革开发时期少年宫又充实到中型城市,校外教
育的又一次大发展了。随着西部开发的号角,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全国小型城市遍地开花,这是校外教育日臻完善科教兴国的大手笔,能把青少年活动中心办好是我们这一代校外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兴趣——学习的最好老师
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宽泛了许多,这恰是校外教育的长处。它是与学校教育联系、相互补充,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也是服务、凝聚、教育青少年的最佳场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生百年,启于幼学”,孩子各个时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因此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对于教师和父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支持和引导他们的兴趣。因时、因才施教又是校外教育的重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外教育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青少年接受的方式满足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在这里孩子们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课程,他们的学习就变成了完全地自主学习,在这里为了自己喜欢结果努力吃苦是无怨无悔的,这样可以锤炼他们的兴趣的定力和为实现理想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兴趣产生的成果最大化,整个体验中收获着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