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的不对称性
不对称原理
不对称原理不对称原理是一种重要的量子力学原理,它表明物质可以不同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特性。
它强调了诸如物质结构、能量拓扑和物理状态等物理量子力学概念,这些概念被认为是宏观世界中发现各种自然规律的基础。
不对称原理最初由爱因斯坦观察到,他发现了在能量拓扑上物质表现出不同倾向的现象当物质处于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时,它们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他称之为不对称原理,但他也指出,“这些不对称的性质只是这一原理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
”之后,一些科学家发现,不同温度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这证明了不对称原理的存在。
不对称原理的发现改变了物理学的根本思想,它使科学家们及其他人能够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物质的本质。
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所处环境下物质的行为,并发现一些新的物理现象。
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对称原理是宏观物理世界中发现各种自然规律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假设。
不对称原理的影响也可以用来指导现代工业的发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对反应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控制反应。
因此,不对称原理对工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不对称原理也可以被应用到生物学领域。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加清楚地理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研究生物体的发展。
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新的物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运行机制。
总而言之,不对称原理是一个重要的量子力学原理,它表明了物质可以有不同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特性。
它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学的根本思想,而且对现代工业和生物学也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物理学和其他应用领域,不对称原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待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
形的对称性辨别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性
形的对称性辨别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性形的对称性是指物体在形状或结构上具有对称特征。
对称性在自然界和人工制品中普遍存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科学领域。
辨别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性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形的对称及如何辨别形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一、形的对称性形的对称性是指物体在视觉上左右对称或正反对称的特征。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体都具有形的对称性,例如蝴蝶的翅膀和花朵的形状。
在人工制品中,设计师经常使用对称性来创造美观、和谐的形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物体的外观来判断它是否具有对称性。
对称性可以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种形式。
轴对称是指物体可以通过一个轴线对称地折叠在一起,如人体的左右对称。
中心对称是指物体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旋转,如圆形或正方形。
二、如何辨别形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1. 观察物体的边缘辨别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性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物体的边缘。
对称性的物体的边缘通常是平滑对称的,两侧形状相似或对应。
而非对称性的物体的边缘可能是不规则或不对称的。
2. 观察物体的内部结构除了观察物体的外观,观察其内部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形的对称性。
对称性的物体的内部结构通常是一致的,两侧相互镜像。
非对称性的物体的内部结构可能是不均匀或独特的。
3. 借助数学方法数学方法也可以用于辨别形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我们可以使用对称性的数学定义和原则来分析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通过数学工具,我们可以量化形的对称性,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
三、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性的应用形的对称与非对称性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艺术和设计中,对称性被用来创造美感和和谐感。
建筑物、雕塑、绘画等艺术品常常运用对称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产品设计中,对称性被用来提高产品的功能和便利性。
在科学研究中,对称性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科学家们利用对称性的规律,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对称性的破缺也常常暗示着系统的变化和不稳定。
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
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1.引言1.1 概述在化学领域中,空间分子构型是指分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列方式。
而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则指的是分子的结构在空间中没有旋转或镜面对称性,即不能与其镜像重叠。
这种不对称性造成了分子的非对称性质和特点,在化学反应、催化剂设计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构型的不对称性可以通过分子的手性性质来描述,其中手性一词源于希腊语的"手"。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将右手和左手视为镜像关系,它们是不可重叠的,而它们之间的对称操作是无法相互转换的。
类似地,分子中的手性中心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不同的空间分子构型可以通过这种不对称性来区分。
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对于化学和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种构型的非对称性决定了分子的性质,例如其光学活性、溶解度以及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等。
其次,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在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性催化剂能够选择性地催化手性分子的反应,从而实现高产率和高选择性的化学合成。
再者,在药物领域中,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常常决定了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对于药物的研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并阐述其在化学、催化剂设计以及生物活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将展望对不对称空间分子构型的研究可能会取得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性质和行为,为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形成不对称空间分子构型的原因。
在2.1节,将详细解释不对称的空间分子构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特点和重要性。
对称与不对称_哪个更根本
对称与不对称,哪个更根本耿建一、物理学中的对称及启示对称就是指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
对称变换亦称对称操作,是指使对称物体(或图形)中的各个相同部分,作有规律重复的变换动作。
德国女数学家艾米#诺特(EmmyNoether,1882~1935)指出:如果运动规律在某一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必然存在一个对应的守恒定律。
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开创性论文5论动体的电动力学6开头是这样写的: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像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在用于运动物体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
他这里所说的不对称,指的是闭合导体(如螺线管)相对磁体运动时,若磁体运动螺线管不动,则螺线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是涡旋电场作用的结果;若磁体不动、螺线管运动,则螺线管中的产生感应电流是洛伦兹力作用的结果。
前者是感生电动势、后者是动生电动势,从经典电动力学的观点来看,二者的产生机制完全不同。
而从相对运动角度来看,又是不应该的。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爱因斯坦力图彻底改造整个经典物理学的框架结构,导致狭义相对论这一经典物理学宏伟蓝图上的最后一章成为经典物理的集大成之作。
显然,对称性考虑在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的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突破点和路标。
这也可看作诺特定理的典型例证。
二、对称性与守恒定律物理规律对称性指的是某一变换下物理规律保验证了的,目前没有第五种长程力的任何证据。
极小质量粒子在空间中是容易激发的,至少可能造成像引力波辐射那样的能量辐射,但在脉冲双星引力辐射中似乎没有发现额外损失。
暗能量的假设长期忽视了小质量标量场在空间尺度上会发生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既然它是个极小质量的场,总是假定它在全空间均匀而不会振荡传播,这在理论上并不成立。
/暗能量0方式解释当今宇宙加速膨胀,几乎也无法避免使用精细调节参数手段的问题。
同样无法解释why now问题。
比起cc面临的问题,它没有丝毫改进。
一种看法认为,只要确切测出暗能量在时间上有变化,那么它一定不是宇宙学常数,必是新的标量场缓变行为。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通常都在靠右的位置(当然也有极少数人的心脏在左侧).不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意的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的创造出不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一个系统一旦实现了对称,这个系统就不存在了.李政道(T.D.Lee)认为,“宇宙有三种作用:强作用、电弱作用、引力场.这三种作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称的理论上的.可是实验不断发现对称不守恒,为什么我们的理论,尤其是在1950年代发现宇称不守恒以后似乎应越来越不对称,但实际不然,理论越来越对称,而实验越来越多地发现不对称,使人觉得理论不行.它是21世纪科技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李政道1996年5月23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演讲中曾指出:“艺术与科学,都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这无疑是正确的.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是美,准确说,对称与对称破缺的某种组合才是美.“单纯对称和单纯不对称都是单调.一个对称的建筑只有放在不对称的环境空间中才显得美,反之亦然.”【1】对称是美的,不对称(例如破缺、失稳、混沌等)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给人以美感.对称性理论只是在弱场情况下有效(因为忽略了二阶小量),而在强场中对称性理论就失效了.毛泽东于1974年与李政道谈话时表示,他完全不能理解对称在物理学中会被捧到如此高的地位.实际上,数学完美方面的对称理论依赖于极为高深的数学工具,单纯为了普及的目的也要发展数学完美方面的不对称理论(但其符合物理方面的对称性,如能量守恒原理等).大自然趋稳,所以要对称性的破缺.对称性破缺分两种,自发性对称破缺和非自发对称性破缺;生物物种的形成源于基因的突变,同一物种具有某些特征(形体、行为等)的不可区分性.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中基因不断改变,如果基因变异引起物种某些特征的变化,在后代繁衍进化中能消失,则物种系统是稳定的.如果变异积累到一定大小,群体差异使物种系统失稳到一定程度,物种将分裂,单一物种被破坏,新物种产生,整体系统趋稳.这是自发性对称破缺.生物化学家发现,在生物演化中也存在宇称不守恒现象.例如氨基酸的立体化学结构有左手螺旋型的和右手螺旋型的两种,它们互为镜象,称为左手性(L型)的和右手性的(D型)的.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都同样能够存在.但是人们发现,生物活体中的氨基酸却有些不同.地球上有150万种生物,一个高等生物具有几万种蛋白质,它们都是由8种核甘酸和20种氨基酸组成的.20种生物氨基酸中,除甘氨酸特别简单,不具有手性外,其他都是左手性的,而核甘酸的糖环则都是右手性的.把物质的宇称、超荷、同位旋等所有物理性质都加起来考虑,会发现它们总体上并不守恒,即对称性有破缺.人们假设,这是只考虑“物质”的结果,如果把“真空”也算在内,就有可能找回“失去的对称性”,总体上这世界仍然是对称的、守恒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真空的了解还不够多.为什么CP不守恒,而CPT就守恒?CPT守恒意味着什么?CPT真的永远守恒吗?这都是些非常重要而艰难的问题,目前只知道一小部分答案.对称性是第一世界(自然物理世界)固有的,还是第二世界(人类精神世界)强加于其上的?是自然界的属性,还是自然科学中物理定律的属性?或者问,对称性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一种简便的而肯定的回答是,对称性是客观的、自然世界固有的属性.这也是过去流行的观点,但此观点对于解决问题并不比相反的观点更具有优势.如果把认识世界视为一个复杂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理解对称性也要放在一个过程之中进行,在此认识系统中,“属性”的词汇是不恰当.如果仍然保留“属性”一词,它也只能指对象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功能,这也可以称作“条件主义”科学哲学.条件也即约束,可对应于某种操作,标示某种认识层次.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上;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李政道)那么“不可观测”是不是由于我们认识能力而导致的一种假相呢?李政道说:“这些‘不可观测量’中,有一些只是由于我们目前测量能力的限制.当我们的实验技术得到改进时,我们的观测范围自然要扩大.因而,完全有可能到某种时候,我们能够探测到某个假设的‘不可观测量’,而这正是对称破坏的根源.然而,当确实发生这样的破坏时,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确信这不是意味着世界不对称呢?是否有可能,自然界基本规律仍然是对称的?是自然规律不对称,还是世界不对称?这两种观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2】此论述概括了理论物理学的认识过程,更涉及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美国《天空与望远镜》杂志在1997年7月一期的第53-55页引用了D.K.Yeomans的研究: “海尔-波普彗星的周期是4210年,但是下一次出现只要再过2380年就行了.”说明了对称的相对性.1964年曾在一种质子中发现了不对称现象,1998年和1999年美国费尔米国家加速试验室的研究者曾在B介子中发现了不对称现象.英国生物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一个会使原来对称的叶子和花瓣变为略微不对称的基因,利用它可以创造出更美丽的花朵,即对称破缺是美.日本文部科学省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高崎史彦授等在罗马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有关宇宙充满物质,“CP对称性失衡即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近乎100%存在的观测结果.37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6类夸克已被发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今年7月6日,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国际科研小组利用重1200吨的BaBar位于探测器已证明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7%.日本的KEK自1999年就组成了国际科研小组开始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BFactory加速器制造了大量的B 介子和反B介子,然后观测它们衰变的速率,结果显示,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9%,该结果比美国的观测结果要精确得多.目前在 KEK工作的小林诚教授和担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益川敏英认为.这次观测结果虽证明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但今后还必须进一步破译其不守恒原理.随着今后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很有可能出现物理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意外结果.参考文献:【1】《分形艺术》,湖南科技1998,第149页【2】《对称与不对称》第37-38页附录:科学家观察到不对称梨形原子核据《科学现场》在线版及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首次观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现出不对称的梨形,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9日的《自然》杂志上.原子核的形状,应由它所含核子数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在目前已知几千种稳定的和放射性的原子核中,绝大部分是球形的或椭圆形的.罕见的梨形原子核之前已能理论上预测其存在,但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形状十分不易.此次科学家们利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上线同位素质量分离器(ISOLDE)设备,产生了氡-220和镭-224的短光束.原子束被加速到光速10%,以非常近的距离从镉、镍和锡原子核周围经过,冲击使镭和氡发生转动或振动,当它们静下来后,便发出了伽马射线.这种射线的强度向科学家展示了激发原子核量子态的可能性,其与原子核内电荷分布状态是直接相关的,而原子核的正电荷分布显示其形状是不规则的.科学家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氡和镭原子核的轴以及自旋的排列证实,这些原子芯的形状呈梨形,而不是更典型的球形或椭圆形.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梨形原子核的特殊意味着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在一个轴内稍微不同的地方,新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科学界正研究的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课题.人们已知当前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是不平衡的,但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却是一个巨大难题,其也没有被标准模型这个介绍大自然规律和物质性质的总体理论所预言.研究的带头人、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学教授彼得·巴特勒称:“我们否定了一些原有的理论,但将有助于完善它们.”新发现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电偶极矩(EDMs,衡量正电荷分布与负电荷分布的分离状况,即电荷系统的整体极性),其目前正在北美和欧洲展开研究.“我们期望这个物理实验数据,可以结合原子捕获实验的结果去测量EDMs,从而对构建宇宙本质的最佳理论——标准模型做出最严格的测试.”(来源:科技日报华凌张梦然)。
论述相对论中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论述相对论中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相对论理论是物理学领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同时也是20世纪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相对论理论中,对称性和不对称性是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积极地参与着整个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影响着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方式。
相对论中的对称性相对论中的对称性是许多相互关联问题的核心,这些问题涉及到物理学在尺度和性质方面的不变性和可重现性。
相对论中的对称性包括弱等效原理、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以及洛仑兹不变量的对称性。
在这些对称性下,物理规律应该具有相对不变性,即对于不同的参考系,物理法则应该是相同的。
弱等效原理是相对论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对称性原理,它告诉我们,惯性质量和重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这意味着在一个引力场中的物体应该按相同的方式运动,不管它们质量的大小或者组成结构。
这个原理在我们理解重力现象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过去一百年中对黑洞、星系、宇宙和引力波等问题的许多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对论中还有着一些其他形式的对称性,例如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
这些对称性告诉我们物理实验结果的不变性应该是相对的,即不仅与参考系无关,也与空间和时间的特定性质无关。
这些对称性在量子力学中也得到了延伸和应用,引发了当前理论物理学领域中许多感人的探讨。
相对论中的不对称性相对论的不对称性指相对论中一些规律和过程,并非在各种情况下都表现出对称性特征。
这些不对称性大多涉及相对论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例如时间的箭头、熵的增加和量子相干等。
这些现象表明,尽管相对论中存在许多对称性,但物质世界的某些方面仍然是不对称的。
时间的箭头是相对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对称性,它告诉我们时间的流逝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确定的时刻和条件下预测物理过程的发展。
这个不对称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经验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治疗疾病、设计电路以及制造发动机等方面都是如此。
熵的增加也是相对论中的一个不对称性体现,它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中许多过程从一个低熵状态到一个高熵状态的情况下发生,这种不对称性被认为是热力学对称性破缺的重要例子。
3、现代物理学理论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3、现代物理学理论中的非对称性问题哥德尔定理指出,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总存留着在定义该系统的公理基础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人类原来以为大自然是对称的和完美的。
然而,自李政道与杨振宁发现了弱力的宇称不对称以后,自发性破缺就成为了最前沿的一个科学话题,日本科学家还因研究这个获了诺奖。
但是,对称的自发破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质的突破。
这一是由于对自然界的来龙去脉与本质没有搞清楚,二是物理学上有一个普适性的定理:热力学的不可逆定律——任何事物的热能都只能由高向低转化,而不可能由低向高转化。
这个定律经过了科学的严格检验,确实很符合自然的根本规律。
所以,这个规律也造成了对称性的自发破缺:没有了可逆的热力学反应,世界只会由高向低转化,哪来的对称呢?在宏观世界,热力学不可逆定律对对称的自发性破缺问题的影响与决定性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
但是,在量子世界,粒子的热力学定律效应就清楚地显示出来了——科学实验证明,粒子与反粒子并不严格遵守PCT联合对称律!实际上,这就是世界对称的自发性破缺的缘由。
既然微观世界的粒子与反粒子都不严格遵守对称律,破坏了联合对称律,那么,由微观世界构成的宏观世界的对称破缺的累积效应,当然会造成明显的宏观对称破缺效应。
从真空到化学反应式中的极化现象,同样是由于这个原因。
平衡是造成对称的原因。
但是,由于这种平衡是以动态的非线性方式进行的,所以必然造成对称的破缺。
那么,对称的自发破缺与热力学的不可逆定律,真的是全部不可违犯的吗?也不全是。
例如,粒子与反粒子的大致对称。
甚至,宏观世界也是大致对称的。
这说明事物是可可逆的与可反演的。
而在动力学中,这种可逆的反演现象更加明显——你施以一个动力,马上会有一个反动力相对应。
但是,无论这种可逆与对应的力如何运动,它们都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存在着自发的对称破缺,而只能保持大致的对称。
但是,热力学定律的不可逆反应规律,却制约了人们对世界可逆性的根本性思考。
对称和非对称的认识
对称和非对称的认识对称和非对称是数学和几何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对称和非对称的认识进行探索和解析,以加深读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一、对称的概念和特点对称,简单来说,就是指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或形态。
在几何学中,对称是指某个对象与它自身关于某个轴或某个点对称。
例如,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关于过直线垂直平分点的直线对称,一个图形与它的镜像关于某条对称轴对称。
对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对称是一种相对的关系,需要有对比才能确定对称与否。
没有参照物时,无法说清楚一个形体是否对称。
2. 对称关系是固定的,不受形体自身大小的影响。
即使一个形体放大或缩小,只要它与其镜像关于某条轴线对称,就具有对称性。
3. 对称关系是相互的。
如果形体A与形体B关于某条轴线对称,那么形体B与形体A也关于同一条轴线对称。
4. 对称关系可以延伸至三维空间。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可以讨论立方体、球体等对象的对称性。
二、非对称的概念和特点非对称是指一个对象缺乏平衡或对称的特点。
在几何学中,非对称通常指对象在空间中的形态、结构或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非对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对称关系是相对于对称而言的。
只有当一个对象不具备对称性时,我们才能说它是非对称的。
2. 非对称关系与形体的部分或整体结构有关。
当一个形体的各个部分在形态、大小或位置上无法彼此对应或反映时,它就表现出非对称性。
3. 非对称关系可能带来不平衡感。
非对称的形体在视觉上会产生不稳定或不和谐的感觉,与对称的形体相比,它们更具有张力和活力。
4. 非对称性在设计和艺术中常被用于创造独特的美感。
许多艺术品、建筑物和设计作品都利用非对称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创造出舒适或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对称与非对称的应用领域对称和非对称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几何学,它们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1. 生物学和进化论。
生物体的身体结构、器官分布和生长发育都存在着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人类大脑进化出半球不对称的认知系统的可能原因
人类大脑进化出半球不对称的认知系统的可能原因首先,人类大脑的半球不对称可能是因为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在胚胎期间,神经元的迁移和突触形成是大脑发育的关键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神经元会通过化学信号选择性地连接到一个半球而不是另一个。
这种选择性连接的结果可能导致半球之间的功能差异,从而形成半球不对称的认知系统。
其次,环境适应也可能是半球不对称认知系统的原因之一、半球之间的功能差异可能是人类大脑对环境刺激的适应方式。
例如,左半球被认为与语言、逻辑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等认知任务密切相关,而右半球则与情感、空间感知和综合性思维等认知任务密切相关。
这种不同的功能分布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语言交流、空间导航和情感表达等在生存和繁衍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此外,遗传变异也可能对半球不对称认知系统的进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人类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包括半球之间的功能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半球不对称认知系统的发展和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基因可能调控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迁移和突触的形成,从而影响半球之间的连接模式和功能分布。
这些遗传变异的积累和演化可能导致了人类大脑半球不对称认知系统的形成和稳定。
总的来说,人类大脑进化出半球不对称的认知系统的原因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的选择性连接、环境适应的需求以及遗传变异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人类大脑在认知功能上的特化与分工,并为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成功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优势。
但是,半球不对称认知系统的具体形成机制和进化过程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来揭示大脑进化的奥秘。
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科学?
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科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然而,很多人并不信任科学,甚至对科学持怀疑态度。
在我们这个理性的时代,出现这种情况,是何原因引起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说。
一、没有真正认识科学很多人虽然在学校中学过科学,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
例如,很多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死板的知识体系,没有包容性,而且科学的认知是非黑即白的。
这些都跟科学的真正本质相去甚远。
二、盲目复制信息当前的新闻媒体总是以“惊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等词语来吸引读者,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新闻的范围、增加关注度。
对于这方面的新闻,很多人都非常有兴趣,认为科学是神秘的,从而导致了盲目的复制信息现象。
可是,由于他们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容易被虚假的科学新闻骗了,从而误导真正的科学知识。
三、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科学研究经常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很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成见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通过繁琐的论证过程,来支持自己的结论,从而干扰了科学的正常进行。
此外,他们将自己的成见和经验加入到研究结果中,因此得到了片面性和错误的结论。
四、科学信息的不对称我国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科学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情况也很不一样。
例如在发达地区,科学家们得到的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也很快,而在贫困地区,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就很慢。
这就导致了人们接触到的科学信息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总之,科学并不是神秘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会科学并且了解真正的科学本质。
而对于这些好奇心强、想要感知科学发展的人来说,正确的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就是必要和重要的部分。
科学认识的不对称性
本的方面 。它就像差异 、变化 、斗争 、不均衡性 等是矛盾
着 的事物 的更为基本 的方面一样 .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
“ 活 水源 头 ” 。
到处盛行 的不对称性在科学认识领域 中的具体表现 。通 常 的科学历史研究虽然注意到这一现象 ,但是 它们往往缺 乏
对这一现象 的概念性说明 ;有关的认 知研究虽然涉 足认 知
反 映 了客 观世 界 的 某 些 辩证 性 质 ,揭 示 出人 类认 识 活 动 的 某些 环 节 、 条 件 、 范 围与 界 限 ,展 示 了特 定 阶 段 人
类科 学认识所 固有的 “ 必要 的张力” ,以及通过 互补而形成的科 学发展 的 内在认识动力。
关键词 :科 学认识 ;二分性 ;不对称性 ;辨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 :B 8 1 5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5 4 X( 2 0 1 3 ) l 1 - 0 0 3 6 — 0 5
不对称反映 了客观世 界的某些辩证性质 .揭示了人类认识
种是精 神 的力 量与正确 性 ,另 一种则 是精神 的广博 。
过程 中所必经的某些环节 、条件 、范围与界限 ,展示 了特
定 阶段 人类科学认识所 固有的 “ 必要 的张力 ” .以及 通过 互补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认识动力 。
在深入分析讨 论科学认识不对称性之前 ,先引用若干 关 于科学认 识 ( 认 知 )不对 称性 的论述 和观点 是有必 要 的。兹列举如下 ( 以年代为顺序 ) : 1 .1 7 世 纪法 国杰 出的数学家 、哲学家帕斯卡 ( 1 6 2 3 — 1 6 6 2 )在他 的 《 思想录》一 书中向我们揭示 了科学家 中存 在的两种思想风格或精神气质 ,即几何学精神与直觉的精 神。他认为这两种精神是相对立 的。因为 ,具有直觉精神 的人 ,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感觉到事物的细致而繁多
人体不对称学
人体不对称学(Human Body Asymmetry Theory)内蒙古包头市卫生学校刘延龄104030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指拙,21世纪物理科学发展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之一为CP不对称的原理,什么是CP不对称呢?粹子和反粒子,左右不对称,就是CP不对称。
因为CP不对称,所以我们能够存在。
因为我们都是质子和电子的,物质世界的对称和不对对称是辩证统一的,对称中包含着不对称,不对称是对称的破缺。
人体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均存着不对称现象。
如DNA的转录为不对称转,生物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细胞内的阴阳离子具有不对称性,左右大脑半球在形态和能方面的不对称性,左右疾病发生的不对称性,所有这些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到分子水平的不对称问题的发现和专门研究,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生命过程和病理变化,这样将预示发展孕育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人体不对称学。
1.人体不对称学中的基本概念人体不对称学是研究人体在形态、机能和病理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差异的产生机制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学科。
人体不对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发生机制也是有规律的,从整体水平来看主要有三条基本概念。
1.1血管位置效应机体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血管的发生位置偏向一侧或血流量优势于一侧,从而导致了人体对称的两侧在形态体质方面具有量的差别,这种量的差别影响到机能也不一致。
血管位置发生是由遗传决定的。
1.2信息相关效应机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两侧接受内外环境的比特信息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体不对称性在机能和形态特征方面具有质和量的差别,如左右大脑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与此概念相关。
1.3 器官周围环境效应机体的对称性器官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相邻器官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对称性器官被动地出现一定的差异,并能反映出相邻器官周围的信息变化。
以上这些基本概念,在阐明人体各局部与整体、功能配置上、相关因素和动态倾向上的特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对探索人体局部致病弱点和倾向性及致病病因上以及临床诊断治疗上都具有实用性。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
自然界中的非对称性问题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通常都在靠右的位置(当然也有极少数人的心脏在左侧).不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意的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的创造出不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一个系统一旦实现了对称,这个系统就不存在了.李政道(T.D.Lee)认为,“宇宙有三种作用:强作用、电弱作用、引力场.这三种作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称的理论上的.可是实验不断发现对称不守恒,为什么我们的理论,尤其是在1950年代发现宇称不守恒以后似乎应越来越不对称,但实际不然,理论越来越对称,而实验越来越多地发现不对称,使人觉得理论不行.它是21世纪科技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李政道1996年5月23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演讲中曾指出:“艺术与科学,都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这无疑是正确的.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是美,准确说,对称与对称破缺的某种组合才是美.“单纯对称和单纯不对称都是单调.一个对称的建筑只有放在不对称的环境空间中才显得美,反之亦然.”【1】对称是美的,不对称(例如破缺、失稳、混沌等)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给人以美感.对称性理论只是在弱场情况下有效(因为忽略了二阶小量),而在强场中对称性理论就失效了.毛泽东于1974年与李政道谈话时表示,他完全不能理解对称在物理学中会被捧到如此高的地位.实际上,数学完美方面的对称理论依赖于极为高深的数学工具,单纯为了普及的目的也要发展数学完美方面的不对称理论(但其符合物理方面的对称性,如能量守恒原理等).大自然趋稳,所以要对称性的破缺.对称性破缺分两种,自发性对称破缺和非自发对称性破缺;生物物种的形成源于基因的突变,同一物种具有某些特征(形体、行为等)的不可区分性.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中基因不断改变,如果基因变异引起物种某些特征的变化,在后代繁衍进化中能消失,则物种系统是稳定的.如果变异积累到一定大小,群体差异使物种系统失稳到一定程度,物种将分裂,单一物种被破坏,新物种产生,整体系统趋稳.这是自发性对称破缺.生物化学家发现,在生物演化中也存在宇称不守恒现象.例如氨基酸的立体化学结构有左手螺旋型的和右手螺旋型的两种,它们互为镜象,称为左手性(L型)的和右手性的(D型)的.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都同样能够存在.但是人们发现,生物活体中的氨基酸却有些不同.地球上有150万种生物,一个高等生物具有几万种蛋白质,它们都是由8种核甘酸和20种氨基酸组成的.20种生物氨基酸中,除甘氨酸特别简单,不具有手性外,其他都是左手性的,而核甘酸的糖环则都是右手性的.把物质的宇称、超荷、同位旋等所有物理性质都加起来考虑,会发现它们总体上并不守恒,即对称性有破缺.人们假设,这是只考虑“物质”的结果,如果把“真空”也算在内,就有可能找回“失去的对称性”,总体上这世界仍然是对称的、守恒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真空的了解还不够多.为什么CP不守恒,而CPT就守恒?CPT守恒意味着什么?CPT真的永远守恒吗?这都是些非常重要而艰难的问题,目前只知道一小部分答案.对称性是第一世界(自然物理世界)固有的,还是第二世界(人类精神世界)强加于其上的?是自然界的属性,还是自然科学中物理定律的属性?或者问,对称性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一种简便的而肯定的回答是,对称性是客观的、自然世界固有的属性.这也是过去流行的观点,但此观点对于解决问题并不比相反的观点更具有优势.如果把认识世界视为一个复杂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理解对称性也要放在一个过程之中进行,在此认识系统中,“属性”的词汇是不恰当.如果仍然保留“属性”一词,它也只能指对象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功能,这也可以称作“条件主义”科学哲学.条件也即约束,可对应于某种操作,标示某种认识层次.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上;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李政道)那么“不可观测”是不是由于我们认识能力而导致的一种假相呢?李政道说:“这些‘不可观测量’中,有一些只是由于我们目前测量能力的限制.当我们的实验技术得到改进时,我们的观测范围自然要扩大.因而,完全有可能到某种时候,我们能够探测到某个假设的‘不可观测量’,而这正是对称破坏的根源.然而,当确实发生这样的破坏时,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确信这不是意味着世界不对称呢?是否有可能,自然界基本规律仍然是对称的?是自然规律不对称,还是世界不对称?这两种观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2】此论述概括了理论物理学的认识过程,更涉及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美国《天空与望远镜》杂志在1997年7月一期的第53-55页引用了D.K.Yeomans的研究: “海尔-波普彗星的周期是4210年,但是下一次出现只要再过2380年就行了.”说明了对称的相对性.1964年曾在一种质子中发现了不对称现象,1998年和1999年美国费尔米国家加速试验室的研究者曾在B介子中发现了不对称现象.英国生物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一个会使原来对称的叶子和花瓣变为略微不对称的基因,利用它可以创造出更美丽的花朵,即对称破缺是美.日本文部科学省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高崎史彦授等在罗马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有关宇宙充满物质,“CP对称性失衡即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近乎100%存在的观测结果.37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6类夸克已被发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今年7月6日,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国际科研小组利用重1200吨的BaBar位于探测器已证明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7%.日本的KEK自1999年就组成了国际科研小组开始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BFactory加速器制造了大量的B 介子和反B介子,然后观测它们衰变的速率,结果显示,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9%,该结果比美国的观测结果要精确得多.目前在 KEK工作的小林诚教授和担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益川敏英认为.这次观测结果虽证明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但今后还必须进一步破译其不守恒原理.随着今后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很有可能出现物理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意外结果.参考文献:【1】《分形艺术》,湖南科技1998,第149页【2】《对称与不对称》第37-38页附录:科学家观察到不对称梨形原子核据《科学现场》在线版及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团队,首次观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现出不对称的梨形,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9日的《自然》杂志上.原子核的形状,应由它所含核子数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在目前已知几千种稳定的和放射性的原子核中,绝大部分是球形的或椭圆形的.罕见的梨形原子核之前已能理论上预测其存在,但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形状十分不易.此次科学家们利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上线同位素质量分离器(ISOLDE)设备,产生了氡-220和镭-224的短光束.原子束被加速到光速10%,以非常近的距离从镉、镍和锡原子核周围经过,冲击使镭和氡发生转动或振动,当它们静下来后,便发出了伽马射线.这种射线的强度向科学家展示了激发原子核量子态的可能性,其与原子核内电荷分布状态是直接相关的,而原子核的正电荷分布显示其形状是不规则的.科学家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氡和镭原子核的轴以及自旋的排列证实,这些原子芯的形状呈梨形,而不是更典型的球形或椭圆形.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梨形原子核的特殊意味着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在一个轴内稍微不同的地方,新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科学界正研究的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课题.人们已知当前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是不平衡的,但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却是一个巨大难题,其也没有被标准模型这个介绍大自然规律和物质性质的总体理论所预言.研究的带头人、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学教授彼得·巴特勒称:“我们否定了一些原有的理论,但将有助于完善它们.”新发现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电偶极矩(EDMs,衡量正电荷分布与负电荷分布的分离状况,即电荷系统的整体极性),其目前正在北美和欧洲展开研究.“我们期望这个物理实验数据,可以结合原子捕获实验的结果去测量EDMs,从而对构建宇宙本质的最佳理论——标准模型做出最严格的测试.”(来源:科技日报华凌张梦然)。
为什么有些科学理论之间会产生冲突?
为什么有些科学理论之间会产生冲突?
1. 误解和信息不对称
- 许多人对于科学理论的认知存在误解,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 实验数据或研究成果被传播时,有可能出现信息失真或者不全面的情况。
2. 个人立场和偏见
- 科学家们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科学家会在偏见影响下,支持特
定的观点。
- 个人立场也可能影响到科学家们对于相互关联但是不同的理论的看法。
3. 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变量
- 不同的理论没有考虑到某些关键变量,这样可能会造成看似对立的两
个理论无法和谐地共存。
- 理论之间的冲突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一个知识集合中
的所有元素。
4. 正确性及适用性问题
- 每个理论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是适用的,某些理论在处理某些事物时
非常精准,但在处理一些更复杂的事物时,就显得不够充分或者不正确。
- 不同理论的适用范畴或者优劣并不一定可以严格比较,因为每个理论
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5. 理论之间的妥协
- 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入,理论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和更新。
- 科学理论的相互关系可能不是对立和矛盾的状态,而是互相妥协和衔接的关系。
总结:
对于科学理论冲突的存在,我们不必过于担忧,反而可以把它看做是科学不断进步的一个必要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妥协,在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中,会给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多元的研究范式。
宇宙学中的重子不对称性
宇宙学中的重子不对称性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在这个领域中,重子不对称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宇宙学的角度探讨重子不对称性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一、重子不对称性的概念重子是构成我们身体和我们所熟悉的物质的基本粒子。
重子不对称性指的是在宇宙中重子和反重子的数量不对称。
根据宇宙学的观测,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重子,但几乎没有反重子。
这种重子和反重子数量的不平衡是宇宙学中一个重要的谜题。
二、重子不对称性的原因目前,科学家对于重子不对称性的原因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但有几个可能的解释被广泛接受。
一个解释是在宇宙早期,存在一些物理过程可以产生重子和反重子的不平衡。
这些物理过程可能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有关,但细节还不清楚。
三、重子不对称性的影响重子不对称性对宇宙的演化和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重子和反重子数量的不平衡,它导致了宇宙中的物质和反物质的不平衡。
这个不平衡是宇宙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如果物质和反物质数量相等,宇宙将变得非常不稳定。
其次,重子不对称性还对宇宙中的星系形成和演化产生着影响。
在重子不对称性的作用下,重子聚集成为恒星和星系,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见的星系群和星系团。
因此,重子不对称性是宇宙中星系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外,重子不对称性还影响到宇宙中的背景辐射。
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结果,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宇宙在它的早期具有一定的重子不对称性。
这个结果也为研究宇宙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四、重子不对称性的挑战尽管重子不对称性在宇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科学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我们尚未完全理解重子不对称性的起源和机制。
其次,重子不对称性与其他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另外,重子不对称性的研究还涉及到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交叉领域。
科学家需要结合理论模型和实验证据,深入探索重子不对称性问题的本质。
五、总结重子不对称性是宇宙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指的是宇宙中重子和反重子数量的不对称。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都有什么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都有什么论的相关原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原理:1. 辩证法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2. 矛盾论原理:矛盾论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和外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 变化原理:变化原理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4. 相对论原理: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间、空间和物质相互关系的理论,主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真理。
5. 环境决定论原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事物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决定。
事物的发展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6. 质量互变原理:质量互变原理是辩证法的重要原则之一,认为一切事物的质量都是相对的,并且质量的高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其他事物的。
7. 极性原理:极性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对的两个极端之间的运动和冲突推动的,一种东西的消亡和另一种东西的产生是互相关联的。
8. 非对称原理:非对称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对称的,存在着不对称性,一方面的发展可能伴随着另一方面的停滞或退步。
9. 综合原理:综合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并且包含多方面因素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10. 科学性原理:科学性原理认为论的思维和研究应该有科学性的特点,即基于真实、客观的数据和事实进行推理和论证,严谨而明确。
11. 实践性原理:实践性原理认为论的研究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推动事物的实际发展。
12. 量变与质变原理:量变与质变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既包括数量上的变化,也包括质量上的变化。
数量的积累最终可能引起质量上的飞跃。
通过掌握这些论的相关原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进而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体不对称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
生物体不对称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生命是一种神秘而美妙的存在,生物体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则产生了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中,生物体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很多,而不对称性是一种普遍的特征。
不对称性不仅反映在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上,也反映在生物分子的构成和性质上。
不对称性是生命现象中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其分子机理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基础性意义。
一、不对称性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体不对称性表现于其各种形态和结构的不对称、不对称分布和不对称组合等方面。
不对称性是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特征,其具有基本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态学意义。
1. 基本的生物学意义不对称性对于生物体和生物分子的结构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不对称分布的细胞器在细胞的功能和代谢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对称的发育过程也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而不对称的叶片等结构则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得以最大化。
2. 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意义上,不对称性反映了生物体在适应环境和创造生命与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
例如,鸟类的不对称翅膀和飞行能力使得它们成功地占领了各种生态系统,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不对称性的分子机理不对称性是分子机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细胞分裂、植物发育、蛋白质折叠和酶催化等过程中,不对称性前后态的变化都可以引起生命现象的巨大转化。
不对称性的形成涉及到多种互相作用的分子机制。
1. 生命物质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在生命物质构建中,对称性与不对称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称性能够使生命分子有着稳定和重复的结构,如α-螺旋、β-折叠等蛋白质结构,而不对称性则让生命物质得以表现出不同的函数和活性。
2. 生命物质的不对称性机制生命物质不对称性形成的机制十分多样,这里我们列举几个常见的机制:(1)环境对称性破缺机制生命体系中最常见的不对称性形成机制之一是来自环境的对称性破缺。
例如,由于水分子的对称性使得生物体内的水流形成不对称的液态结构,并驱动了大量的细胞内过程。
不对称性原理相对论的应用
不对称性原理相对论的应用1. 引言不对称性原理是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指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理现象中,存在一种不对称性,即对称性破缺。
相对论是广义相对论的前身,通过应用不对称性原理,我们可以探索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应用。
2. 黄金比例与美学黄金比例是一个与不对称性密切相关的概念,它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性。
黄金比例近似为1.618,它可以在许多自然界中的事物中观察到,如植物的分枝、动物的身体比例等。
这种不对称性给人带来了美感,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和设计等领域。
在建筑设计中,黄金比例常常被用来确定建筑物的比例和布局。
例如,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建筑就应用了黄金比例原理,从而创造出具有艺术感和美感的建筑作品。
3. 不对称性与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不对称性原理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调控材料结构和组分的不对称性,可以实现许多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一种常见的应用是光学材料的设计。
通过合理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排列方式,可以实现对光的吸收、透射和折射的控制。
这使得我们能够开发出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例如用于纳米光学和光子学领域的超材料。
4. 不对称性与宇宙学在宇宙学领域,不对称性原理的应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宇宙学中的不对称性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的不对称分布等。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宇宙早期的演化过程以及宇宙结构的形成。
此外,通过研究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的不对称性,科学家们可以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5. 结论不对称性原理是相对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美学、材料科学和宇宙学等。
通过合理利用不对称性原理,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中的许多重要现象,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中。
不对称性原理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以上就是不对称性原理相对论的应用的文档编写,通过对不对称性原理的介绍以及在美学、材料科学和宇宙学领域的应用,展示了不对称性原理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
从认知角度看“前”、“后”的不对称现象-文档资料
从认知角度看“前”后”的不对称现象一、引论汉语中“前”、“后”两个词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即“前”可以指过去,也可指未来,例如:前年、前人、前辈(指过去),前程、前途、前景(指未来),而“后”则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例如:后年、后人、后辈。
我们试从认知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即认为时间概念的语义指向可以用空间概念的认知原则来说明。
二、认知两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依据两个原则来进行:一是定型原则,一是定向原则。
定型原则,是指根据某一客观对象的外部形状来确定另一客观对象的空间位置。
定向原则是指根据人和事物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某一客观对象的空间位置。
试比较:(1)房子前面有棵树。
(2)山前有一条小溪。
两个句子的语义结构都是“参照物+方位词+存在动词十认知对象”。
例(1)中参照物“房子”对于“前”的认知作用可以有两种解释:(a)从房子的外部结构特征出发,“房子前面有棵树”是说树在房子的正面,这是定型原则的体现;(b)把房子仅仅看作是占据一定空间的“点”,那么,从说话人、房子、树三者的相对位置来说,树的位置是在说话人与房子之间,这就是定向原则的体现。
这时,就房子的外形来看,树可能还是在房子的正面,也可能是在侧面,甚至是背面。
例(2)中参照物“山” 的几何形状本无所谓正面或背面,不能采用定型原则,只能根据它与说话人的相对位置关系,把山的朝向说话人的一面认知为“前”。
由此可知,“前”、“后”作为空间的方位概念,它的形成需要有如下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一个方位概念的认知结构。
第一,认知主体,即视点。
他站在一定的角度,选取某一事物作为参照物,并着眼于其中的某一方而去观察事物;第二,认知客体,即需要确定其方位的客观对象;第三,参照点,即视点所选择的参照物的着眼点。
定型和定向两种方式的差别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在定型原则中,参照物被看作是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多面体,而以这个多面体的某一侧面为参照点;在定向原则中,参照物只被看作是一个点,不考虑它的几何形状。
波普尔不对称原理
波普尔不对称原理
波普尔不对称原理是指,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是错的,但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正确的。
这个原理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他认为科学的进步不是通过证明某个理论是正确的,而是通过证明某个理论是错误的。
这个原理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而且我们所知道的可能是错误的。
这个原理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持怀疑态度,不断地质疑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
波普尔不对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在科学研究中。
科学家们经常使用假设来解释现象,但他们也知道这些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他们会进行实验来测试这些假设,并尝试证明它们是错误的。
如果他们无法证明假设是错误的,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假设是正确的,但他们也知道这个假设可能会被未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
波普尔不对称原理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而应该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尝试理解他们的观点。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也可以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波普尔不对称原理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而且我们所知道的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
我们应该持怀疑态度,不断地质疑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认识的不对称性作者:蒋谦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11期摘要:科学认识不对称性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它呈现于认识的各个层面和全过程当中,是科学认识主体的某种结构一功能状态。
对于认识过程中由并置、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二分性、两极性、不对称性、互补性等特性,不能作简单的“二元论”式的处理。
必须结合数学、物理学、时间一空间表征、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例子,运用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来加以论证与说明。
分析表明,科学认识不对称性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辩证性质,揭示出人类认识活动的某些环节、条件、范围与界限,展示了特定阶段人类科学认识所固有的“必要的张力”,以及通过互补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认识动力。
关键词:科学认识;二分性;不对称性;辩证思维中图分类号:B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1-0036-05科学认识不对称性,指的是科学认识活动作为一个统一体,由并置、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条件、范围、要素、能力、效果等)所构成,具有二分性、两极性、不对称性、互补性等特性。
作为一种结构一功能状态,科学认识不对称性既存在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个体层面和共同体层面,也存在于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是客观世界到处盛行的不对称性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通常的科学历史研究虽然注意到这一现象,但是它们往往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概念性说明;有关的认知研究虽然涉足认知的主体和心智方面,并用认知科学的成果加以阐述,但这些阐述至多止于认知分析的层面,尚未达到认识论和辩证理性思维的高度。
进一步的研究并不是要给予这种现象以简单的“二元论”式的处理,而是从“不对称性”人手。
在引证科学史和科学认识活动中大量不对称性案例的同时,将科学认识不对称性置于辩证法关于统一之物分为两个方面的首要性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之中。
通过具体的分析给出一般性的论证与说明。
分析表明,科学认识不对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辩证性质,揭示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必经的某些环节、条件、范围与界限。
展示了特定阶段人类科学认识所固有的“必要的张力”,以及通过互补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认识动力。
一、有关“科学认识不对称性”的论述对于“对称”和“不对称”,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通常,人们将“对称”直白而浅显地理解为“双边(左右)对称”或“镜像对称”——物体的一半是其另一半的镜面反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不对称。
在现代物理学中,不对称被理解为对称破缺(symmetry breaking)。
虽然物理学用来描述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理论都是以对称为基础的,但实验表明,几乎所有的守恒定律都受到破坏。
这也许就印证了法国物理学家居里的那句名言:“非对称创造了世界。
”或者说,不对称性是我们这个世界更为基本的方面,它就像差异、变化、斗争、不均衡性等是矛盾着的事物的更为基本的方面一样,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活水源头”。
在深入分析讨论科学认识不对称性之前,先引用若干关于科学认识(认知)不对称性的论述和观点是有必要的。
兹列举如下(以年代为顺序):1 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1623-1662)在他的《思想录》一书中向我们揭示了科学家中存在的两种思想风格或精神气质,即几何学精神与直觉的精神。
他认为这两种精神是相对立的。
因为,具有直觉精神的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感觉到事物的细致而繁多的方面;而具有几何精神的人往往从简洁的原则出发进行推论,能够有耐心深入到思辨与想象当中去。
他形容说:“一种是精神的力量与正确性,另一种则是精神的广博。
而其中一种却很有可能没有另一种;精神可以是强劲而又狭隘的,也可以是广博而脆弱的。
”2 德国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曾说过一段为人广泛引用的话:“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显然我们(指欧洲——引者注)要略胜一筹,因为不论是逻辑学、形而上学还是对非物质事物的认识,即在那些有充分理由视之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方面,我们通过知性从质料中抽象出来的思维形式,即数学方面,显然比他们(指中国——引者注)出色得多。
同时,我们的确应当承认,中国人的天文学可以与我们相媲美。
看来他们对于人的知性的伟大悟解力和进行证明的艺术至今还一窍不通,而只满足于那种靠实际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这里的工匠所精通的那种数学。
”还说:“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之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要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3 恩格斯曾经谈到思想史和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
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
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和直观的结果。
这里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
但是在这里,也存在着它胜过它的以后的一切形而上学敌手的优点。
如果说,对于希腊人而言,形而上学在细节上是正确的,那末,对于形而上学而言,希腊人在总的方面,就是正确的。
”4 19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皮埃尔·迪昂(1861-1916)在《物理理论的目的和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科学思维模式:宽阔的思维与深刻的思维。
他认为,“那些能够在视觉想象中展现出大量物体运动时的清晰、确切而又细致图像的人,都用的是宽阔思维”。
例如,英国物理学家创立一个关于抽象定律的可见的和感知的映象。
如果没有这个模型的帮助,他们的思维就无法掌握这些定律。
而法国人、德国人往往在抽象的理论中寻求某些现象的规律性的统一,并用纯逻辑的和数学的方法来加以表述。
在迪昂看来,英国式的宽阔思维和机械模型的应用会妨碍他们抽象的和逻辑有序理论的探索。
5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学计量学的创始人普赖斯(1922-1983)通过对古希腊科学与巴比伦科学的比较,探讨了科学文明的特异性(peeuliarity)问题。
他认为,古希腊科学与巴比伦科学是两种差异性极大的科学体系,“我们的文明独一无二地包含着高度的科学内容这个事实,主要归因于两种差别极大的科学技艺(scientific tech-niques)较高水平上的混合:一个是逻辑的几何的和图形的,另一个是数量和数字式的”。
他并且用生物学上的“雌雄同体”来比喻两类科学通过互补而形成的极优品质。
6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一向认为,知觉(或材料)与概念(或公理)之间的界线“是形而上学的…原罪‟(original sin)”。
在《自述》中,爱因斯坦指出。
感觉印象或形象本身并不是“思维”;只有当某一形象反复出现并起支配作用时,概念性的活动才由此产生。
但是,概念决不是一定要同通过感觉可以知觉的和可以再现的符号(词)联系起来的。
“在思维中,一边是基本概念和定律,另一边则是必须与我们的经验相关的结论,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逻辑结构越简单,用以支持逻辑结构而在逻辑上独立的概念成分也就越少”。
7 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我们如果把空间运算与儿童的关系加以全面考虑的话,我们将看到空间运算具有相当普遍的和理论上的价值。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科学几何学先从欧几里得度量几何学,继而产生投影几何学,最后发展成拓扑学。
但是从理论上看,拓扑学乃是投影空间和普通度量学赖以形成的共同基础,而欧几里得度量几何学便是从投影空间和普通度量学发展而成。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由前运算的直觉通过空间运算的发展道路,比起历史上的系统发展更接近于理论上的顺序。
”也就是说,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是与几何学的发展成反向或互逆关系的。
8 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注意到,“如果一种理论对发现和发明的解释是成功的,那么,它就能把科学上创造性的思维还原为可演算的程序,或者还原为一种解释性的演绎推论,这样,创造性这一概念也就随之消失。
如果一种理论未能给出这种解释,那么,当然是一种失败的理论。
这种两难推理在于:或者理论是成功的,于是发现的概念得以解释,亦即被还原地消除掉;或者理论是失败的,则发现仍然未得到解释”。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注意到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不对称性现象并有所陈述。
我们可以从中作出如下概括:所谓科学认识不对性,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呈现于科学认识主体的不同层面)的一种结构一功能状态,它由并置、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条件、范围、要素、能力、效果等)构成;通常一个方面占据主导性,另一个方面为非主导性。
这种不对称性同时具有二分性、排斥性、两极性、非均衡性、互补性等特性。
是客观世界到处盛行的不对称性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二、科学认识中不对称性的表现及其作用科学认识不对称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独特的作用。
下面试列举数学、物理学、时间一空间表征、科学思维四个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1 几何与代数。
数学史家普遍认为,数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涉及比较单纯的“形”与“数”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形成了以形为中心的几何学和以数(量)为中心的算术和代数学这样两大学科。
十分有意味的是,这样两大学科在东、西方数学史上是极为不均衡的:东方人长于算术(算法)、代数而拙于几何;西方人优于几何而疏于算术和代数。
这两种数学传统,一种是希腊人所确立的依靠逻辑演绎的几何知识,另一种是源于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后又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进一步推广的算术与代数。
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指出的,世界数学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从希腊欧几里得系统下来的,另一条是发源于中国,影响到印度,然后影响到世界的数学。
前者是公理化的体系,是证明的数学;后者是机械化的体系。
是计算的数学。
从历史上看,这种不对称性不仅不是什么缺憾,反而促进了数学的向前发展。
在古希腊方面,善于抽象思维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把实际的经验事物与思维的抽象物分离开来,以便使思维的构造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也就是古希腊人利用埃及的测量技术而创立几何学的原因。
同时,沿着纯粹思辨的方向前行,能够最大限度地构造几何空间关系,并有效回避算术和代数所遇到的连续性、形态变化以及不可公度和无理数等难题。
同样地,逻辑思维、几何证明的不发达使东方人在处理各种数量关系时不去或很少考虑概念的定义和逻辑结构的合理性等问题,这十分有助于将几何问题转化为算法和代数问题(包括使用无理数等)而获得“解”。
2 “波粒”二象性。
所谓波粒二象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微观粒子分别表现出的波动状态和粒子状态两种性质。
人们发现在微观领域,微观粒子或亚原子粒子的这两种状态分别与人们所使用的观测仪器有关。
在微观领域要想同时获得某些成对的物理量(如位置与动量、时间与能量),是不可能精确地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