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苏桂成沂南第一中学一、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

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

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一)课堂引入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一。

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

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高中地理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因为水中的二氧 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 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 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 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四 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 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 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三 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
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喀斯特地貌欣赏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有大量的可溶Βιβλιοθήκη 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 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 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 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 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




那么, 岩洞上的石钟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洞顶缝隙 中渗下的水中含有从别处带來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很 不稳定, 一出缝隙, 压力变小, 温度升高, 就又还原成 碳酸钙沉淀下來: 经过千万年的积累, 就形成了如冰锥一般的石 钟乳.水滴滴到地面, 就生成石笋.石笋和石钟乳最 终连接到一起, 就变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温地 区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加上雨多, 这就使含二 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同时,由于桂林地区东部、 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底自 北向南纵贯全景。桂林正是在这温湿多雨的地区, 因 此, 石灰岩溶解速度快.这种溶解现象, 在地质学上 称作"岩溶"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认识并能够说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2.认识并能够在图上指出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并能够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地球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问题与例题(第一课时)第一部分自学(约8分钟,此部分也可放在课前预习进行)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岩石的性、岩石的性、水的力、水的________ 性、喀斯特地貌按其形成的空间部位不同,可分为哪几类?分别包括哪些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按其形成的空间部位不同,可分为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结合课本写出桂林山水形成的岩石条件和气候条件?第二部分互学、导学(约30分钟,其中导学点拨部分不超过20分钟)问题一、认识喀斯特地貌问题串:1、喀斯特概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4、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5、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6、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7、【练一练】例题:图3-3-1表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A.a B.b C.c D.d图3-3-1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褶皱隆起 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C.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变式训练:1.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A.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B.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C.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D.二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2.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A.大气降水 B.地面坡度C.太阳辐射 D.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第二课时)第二部分互学、导学(约30分钟)问题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一练】例题:1.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A.岩石条件 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 D.生物条件2.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A.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B.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C.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 D.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变式训练:1.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 B.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C.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 D.地势南高北低2.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三、目标检测(约5分钟)下图表示某地貌景观。

高中地理必修1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高中地理必修1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特征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

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千米,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

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千米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洼地地貌。

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千米。

洼地较少,每平方千米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

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人类活动对桂林山水保护和利用影响
人类活动对桂林山水保护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桂林山水的保护带来了挑战。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 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桂林山水利用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为桂林山水的利用带来了机遇。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可以实现桂林山水的可持续 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圈 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汇报人:XX 20XX-02-02
目 录
• 圈层相互作用概述 • 桂林山水地理背景介绍 • 圈层相互作用在桂林山水成因中体现 • 桂林山水成因剖析与案例分析 • 圈层相互作用下桂林山水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

01
圈层相互作用概述
圈层相互作用定义与类型
04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 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 种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01
02
03
04
合理规划和布局旅游资源,开 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
线路。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游
客满意度。
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发展,形成多元化旅游经济体
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 褶皱,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提供了流动和溶蚀的通道 。
岩石可溶性
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易 于被水溶蚀,是形成喀斯 特地貌的先决条件。
大气圈层对桂林山水影响
气候类型
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温暖湿润,有利于岩 石的风化和溶蚀作用。
降水充沛
丰富的降水为地表水和地 下水提供了持续的水源, 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
河流侵蚀作用在塑造桂林山水过程中作用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本节内容对于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都有很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学会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桂林地貌变化的历史和规律以及桂林的人文资源
让学生了解、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的环境
五.给学生播放视频《印象刘三姐什么样的影响?
七.课堂反馈
选择题
综合题
八.课后反思
一.自我评价
1.教学成境设置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资助学习过程中有个侧重,进行了方向的指导。
3)教学环节完整。按照市里正在推行的新授课基本环节进行了授课
4)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片、视频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条件,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5)课堂检测,显示课堂时效好,学生掌握的内容达到要求。
二.不足
1.由于学生特点,课堂讨论效果不佳。
2.学生动手归纳结论的能力不强。
三.教学重建
1.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课标研究,更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
3)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相关)
4)水的流动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读“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各举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底下喀斯特地貌的一些类型,共同观察分析其在A、B、C三幅图中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重点
以桂林山水为例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教学方法和思路
情境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圈层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圈层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分析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分析案例中圈层相互作用的表现和影响。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大气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2.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特征;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原理:降水、蒸发、水循环等;案例分析: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具体案例。

3.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土壤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原理:土壤形成、土壤生态功能等;案例分析: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原理: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案例分析: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含答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含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错误!(2)水错误!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3.水文条件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知识点一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空隙、裂隙大,透水二、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

B1-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B1-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6.喀斯特地貌的类型有哪些?
●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钟乳石
A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幼 年期,出现石芽、漏斗,整 个地表呈高原状态。 B图表示中年期,地表喀斯 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同 时发育,地表呈山地状态。
C图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发 育进入老年期,出现溶蚀、 冲积平原和孤峰。 钟乳石
8.分析圈层相互作用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①弄清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过程 ②分析案例所在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生 物和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主要特征
③对照地理事物形成过程,找出案例所在地区 的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情况ຫໍສະໝຸດ 7.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作 自然 圈层 用条件 因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 和环境特征 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 岩石的 岩石圈 岩石 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 可溶性 广,可溶性、透水性好 大气圈 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地势三面高,中南低,漓江 水圈 水文 水的 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 溶蚀性 暖湿气候利于生物生长, 生物圈 生物 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 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4.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是什么?
●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
5.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条件有哪些?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 ●水的溶蚀力←CO2及有机酸无机酸含量+水的流 动性←大气降水、地面坡度、岩石裂隙连通性
B1-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独特地貌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承转对于一名旅游者来说,去桂林旅游,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成因组”学生播放视频,展示所绘制的框图,呈现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并使用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视频或动画学案落实为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填写框图,巩固落实填写框图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我们山东省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区,在沂源县、沂水县都有北方罕见的地下溶洞。

提出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表扬。

学生讨论,交流。

1、从内因来看,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极为典型的原因是什么?石灰岩的形成,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阅读桂林与周边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3、影响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力的因素还有哪些?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总体来看,我们北方的喀斯特地貌没有南方地区那样典型,为什么呢?ppt演示文稿原理建构展示简图,进行补充分析和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正是在各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完善学案ppt演示文稿拓展延伸承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结合个人收集的资料,补充完善学生的展示,从利弊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影响组”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ppt演示文稿维意识。

迁移应用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从案例中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从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水土流失过程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和学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思考并讨论黄土高原这种地貌景观的成因,并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教辅练习外,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生学习的题材。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概念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介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概念举例法: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2.2 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举例法:分析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对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3.2 教学内容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互作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实例分析:火山喷发对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影响举例法:分析火山喷发对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意义第四章: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4.2 教学内容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例分析:水资源对生物圈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影响举例法:分析水资源对生物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圈层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例分析:工业化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举例法:分析工业化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六章:土壤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土壤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024学年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鲁教版必修1
趣味性的案例。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提高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忆知识。
4.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圈层相互作用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时存在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另外,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总结案例的特点,还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建议。这说明学生们在圈层相互作用这个知识点上,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发现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和创意绘制卡通形象,确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重点知识。但在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我也应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便于学生整理笔记。
(2)在分析亚马逊雨林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雨林植被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以及雨林破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3)针对人地关系,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改变圈层相互作用,影响地理环境,如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运用生动案例、图表、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圈层相互作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1.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教案.doc

1.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教案.doc

1.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
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

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
附件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植被类型多样,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竹林、灌丛等。
生物活动对地貌塑造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01
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生物堆积作用
02
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等在特定环境下堆积形成土壤和沉积物

生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调节作用
03
植被覆盖能够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入渗,影响地下水循环。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圈层相 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
山水成因
汇报人:XX 20XX-01-31
目录
• 桂林山水概述 • 圈层相互作用理论 • 岩石圈层对桂林山水影响 • 大气圈层对桂林山水影响 • 水圈层对桂林山水影响 • 生物圈层对桂林山水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桂林山水概述
地理位置与特点
地理位置
02
圈层相互作用理论
圈层结构概念及特点
圈层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以地表某一要素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的层次 分明的系统结构。
特点包括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地域性等,各圈层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
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圈层相互作用是指不同圈层之间通过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
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桂林地区的水文条件还表现为地 下水的丰富,这也是喀斯特地貌
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对地貌塑造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
桂林地区的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 对河床和河岸进行侵蚀,形成了许多 独特的河流地貌,如漓江风光带的峡 谷、险滩等。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加速了喀斯特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如溶洞、天坑等 。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2【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2【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喀斯特地貌类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的地貌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概念: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

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来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地貌: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性和淀积作用。

形成条件:岩石具有可溶性―最基本条件,空隙和裂隙,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数量;水的流动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坡度,裂隙类型和连通性等因素共同早就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的成因岩石条件{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强透水性好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地形条件{北部、东部、西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低}漓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生物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旺盛的有机质活动,土壤中有机酸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 A.石灰岩B.花岗岩C.玄武岩D.大理岩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3、该版面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5、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

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

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教案背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教学课题: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的重难点是桂林“山水”的成因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过程:课前:学生网络搜索桂林山水的视频及其图片板书: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导入]图片(人民币20元背后的截图)师:这张图熟悉吗?生:辨认、回答。

师:这是哪的风景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对,我们请一位同学展示他搜到得桂林景色师:出示几张学生搜到的相关图片,道出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迷人景色。

[承转]:桂林山水美不美?(生答)如此美的人间仙境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剖析一下桂林山水的成因。

从地理的角度看,“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貌类型?生:回答(喀斯特地貌类型)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认识一下何为“喀斯特”,何为“喀斯特作用”?生:集体回答。

师:总结。

(喀斯特是一个外来词,是原南斯拉夫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

)问:喀斯特作用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生:集体回答(化学反应)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写一下化学化学方程式,并用地理的角度给我们解释一下方程式的含义。

生:板书并解释师:知道简单的名词后,请同学们对照着书本讨论以下三个问题(PPT)生:搜索网络总结讨论师:巡视讨论。

问: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对这三个问题都有答案了吧!首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形成喀斯特地貌需要哪些条件?生:总结回答师:总结、板书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形成喀斯特地貌需要哪些阶段呢?(PPT)让学生排喀斯特形成初期、中期、后期的顺序生:排序师:看最后成熟时期的喀斯特地貌图,你能找出有哪些地貌类型呢?生:根据图上的地貌形态辨析地貌类型,并分出哪个是地面喀斯特地貌哪个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2 浙江卷文综)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 成(1)~(2)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 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 时,描述山村风景时的《村行》。
2.地形地势条件 该地区地形崎岖,该地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3.气候条件
纬度位置,桂林的纬度大约是北纬 25°多,属于亚热带。 桂林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4.水文、生物条件 桂林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导致土壤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 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 它的形成发育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喀斯特作用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有多种类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很 多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同学可能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旅游,请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过哪些形 态的喀斯特地貌?
第三章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
的成因
要点精讲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喀斯特地貌是因为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广泛发育着这种奇特的地貌而得 名。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 的流动性。 4.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 岩石的可溶性。 5.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 石灰岩。 6.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发育 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 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7.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答案】D 【解析】岩溶地貌需要有可溶性的岩石,所以岩石最早形成;石钟乳、石笋的形成需要有一 定的空间,所以形成应晚于溶洞。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答案】D 【解析】该地貌为岩溶地貌,其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可溶性的岩石(石灰岩)和较为湿 润的气候。形成后,地表崎岖不平,地表水渗漏比较明显,地下水丰富,导致土壤贫瘠。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种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 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 石笋和石柱等。
8.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 溶蚀作用。
9.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 淀积作用。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条件
气候条件
C.水中含有 CO2、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D.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答案】A 【解析】热带地区虽然水中含有 CO2 的量少,但是由于热带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 植物分泌出有机酸,这些都加速了喀斯特作用的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展很好。
【高考案例】
典型分析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典型的地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 B.广西、云南、贵州 C.新疆石灰岩地区 D.青藏高原的石灰岩分布地区 【答案】B 【解析】我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应分布在热带、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A 在温带,C、D 降水少。 2.关于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水中 CO2 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 地区强 B.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较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
(2)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答案】C 【解析】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火山地貌由玄武岩构成非花岗岩;丹霞地貌景观由石红色砂 岩构成非流纹岩;球状风化岩石是花岗岩而非砂岩;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是石灰岩,由可溶 沉积岩构成,选 C。 2.(2010 山东文综)图 3 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指的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答案】C 【解析】考查陕西商洛山村风景。“菊初黄”是视觉感受到的景象,甲错; “万壑”是指“千 沟万壑”的黄土沟壑,乙对; “荞麦花开白雪香” 、还有“菊初黄”是秋天景象,丙错; “村 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思念家乡的欣赏,对。综上选 C.
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桂林的地势地形特点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形成与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使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相关链接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 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 钟乳石的形成往 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 价值。
水文条件
生物条件
可溶性岩石(石
亚热带,气候温
灰岩)

降水丰富
植被茂盛
1.桂林地区的岩石条件 桂林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过程,在处于海洋环境时沉积了大量的石灰
岩。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都很好。
由此可见,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