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叔本华介绍

合集下载

阿图尔 叔本华

阿图尔 叔本华
1805年4月20日,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普遍认为是自杀。1806年9月,母亲带着妹妹离开汉堡前往魏玛, 与歌德相识;叔本华作为商人学徒继续留在汉堡。
1807年5月,经母亲同意,放弃商业生涯;7月赴科塔高级中学读书,延聘费尔士指导一般功课,并聘请私 人教师补习希腊文、拉丁文,兼习德语,研究文学;12月,因写诗嘲笑某教授,被迫离开科塔,回到魏玛。
对尼采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尼采的哲学而间接发生的,因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尼 采改变成审美的乐观主义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尼采的哲学。
叔本华非理性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其中的审美理论等思想,为青年时期处于信仰危机状态 的尼采提供了新的看法。那时的尼采不仅接受了叔本华的世界观,认为现象界只不过是幻影,并没有什么目的和 意义,只是背后有一个盲目的生存意志;而且他也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结论,主张唯一的解脱之道在于通过 自我否定,放弃人生的享受和幸福,彻底禁欲,否定生存意志。随着其出版了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后,其思想 和精神已经通过狄奥尼修斯艺术的阐明,把叔本华退让、屈从、禁欲的悲观主义改造成为进取、健康、坚强的乐 观主义,把叔本华否定意志的人生哲学改造成为让生命意志不断壮大、丰满、有力的超人哲学。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 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 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 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人类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批判康德哲学
叔本华对康德充满赞美之情, 他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康德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 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 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 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哲学家叔本华

哲学家叔本华

哲学家叔本华亚瑟· 叔本华(1788年- 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

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自杀身亡。

母亲约翰娜· 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聪明绝顶的人似乎都长这样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博士学位。

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1814年- 1819年间,完成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黑格尔当时正处于声名的顶峰,叔本华没什么名气。

但在最后的十年,叔本华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

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经典名言摘录1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去利用时间2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3单一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合作才能完成许多重大事业4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5人们的面孔要比人们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6人性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7遗忘比绝望更强有力8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真自由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是真正的自由9我们可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10没有过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11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12只有拥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坚决不允许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深远和高贵的思考13人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14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1 受到嘲笑2 遭到激烈的反对3 被理所当然地接受15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好像一幅油画如果只是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想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点不可16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17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能明白书的开头18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19人言所谓的世道就是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20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过分悲伤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切的事物都在改变美文哲学belle-lettres。

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


如果一个东西要存在就得被感知,那么当你没有在知 觉它时,对这个东西而言会发生什么情况? 叔本华坚持认为,一个对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进行了 细致反思的人会发现,


"他所认识到的并不是太阳或是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 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
他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但 除了知觉到的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一个更实在的世界。 叔本华说,这意味着“对于认识而存在的一切,因而 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联的对象,…都只是表 象。"




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 满足了。’我最后毕竟走到了。

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 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已心满意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 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 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 的哲学。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 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 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 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 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 慰;
3、痛苦的解脱在于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人生的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当然如果真正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提出了唯意志主义,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叔本华是在1789年出生的,他小的时候就很孤僻,并且喜怒无常,甚至于带有一定的神经质。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对自己哲学层面的成就是很自负,自我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是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的,但是现实是他的著作几乎是无人问津的。

从叔本华简介可以看出叔本华曾经在柏林大学担任老师,他甚至于想要跟黑格尔一决高低,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是,黑尔格的讲座是爆满的,而他的则是不超过三个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离开大学的讲台时是怨恨的,不甘心。

现在看来,他与黑格尔的对抗其实是哲学中两种体系的较量,但是叔本华失败了,因为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

当然这一点他也明白,因为他自己也说他的书是写给后人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得到了属于他的荣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在1818年发表出本的书,这本书为他的哲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

作为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叔本华完全摒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致力于从非理性中寻求新的出口,从而得出了生存意志论。

在他看来,人生来是痛苦,一个人能够体会到的痛苦和他的求生意志是成正比的。

想要摆脱痛苦的捷径就是抛弃欲望,从而否定求生意志。

在他看来,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来暂时得到解脱,然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步入空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

在他死后,他却成为了德国最有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也多次被印刷出版。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关系叔本华和黑格尔是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但是两人属于不同的派别。

黑格尔是唯物论的先驱,而叔本华是唯心论者。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哲学的贡献可以这样说,就是如果叔本华消失,那么哲学史上就会少一块里程碑,而黑格尔则是现代唯物论的奠基者。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给予人信息,为人们提供做人的价值,并对此做出了思考,这是他的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言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观念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以“意志”和“表示”为核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一、生而为人的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认为自己是处于苦难之中的,这种苦难最终是无法摆脱的。

正如他所说:“生是苦难、死是消逝。

”叔本华认为生活充满了痛苦、烦恼和挫折,而我们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二、智者的生活态度叔本华认为,智者能够超越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理智的掌控,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

智者不会沉湎于痛苦之中,而是学会接受现实,超脱俗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三、欲望与快乐的关系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人们追求的所谓“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无法持久。

只有通过自我超越、自我反省,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四、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爱和同情是人类内心的本能,但过度的同情会使人自己身陷困境。

他提倡在同情他人的同时,不要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要保持理智和自律,不要被他人的苦难所左右。

五、超越意志的境界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必须超越意志的束缚和欲望的诱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然境界。

只有在意志的超越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六、结语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痛苦的探索。

他的智慧在于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幸,如何超越欲望和痛苦,最终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可以从叔本华的哲学中找到一丝慰藉和指引。

以上内容为本文全部内容,总字数共计1206字。

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哲学思想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I .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叔本华《叔本华论文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认为作为人的本质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叔本华个人资料中文名:叔本华外文名:arthurschopenhauer性别:男国籍:德国出生地: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出生日期:788年02月22日逝世日期:860年09月2日职业:哲学家成就: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章与二卷》叔本华简介叔本华即为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788年2月22日-860年9月2日),德国知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受到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抱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主义坚毅。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于波兰,改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暴躁。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就是非常顺利的商人,后因肺炎转差去世。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schopenhauer)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存有相处。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浅,最后关系断裂。

但由于他承继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并使他一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打开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作存有《论充裕理由率为的四重根》、《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860年9月2日叔本华去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赠给了慈善事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自己曾受了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88年顺利完成,89年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主张唯一的真的就是存活意志,即为盲并无目的的不懈努力存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叔本华简介,名人故事

叔本华简介,名人故事

叔本华简介,名人故事
叔本华个人资料
中文名:叔本华
外文名:ArthurSchopenhauer
性别:男
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860年9月2日叔本华逝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

叔本华的简介

叔本华的简介

叔本华的简介叔本华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是个悲观的人,同时他还信奉禁欲主义,并且为此终身未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叔本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叔本华的简介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及生命哲学学派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深。

叔本华不同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为它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且将其确定为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人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

叔本华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这一个观点与佛教非常相似)。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啓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

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

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

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

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在康德那里,因果律是先验的,所有的经验知觉都是处于主观之上,不可能区别或认识物自体。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主要观点、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一、生平与背景叔本华出生在德国的丹麦哥本哈根,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为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这使得叔本华在年轻时便享受到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他在青年时代游历了欧洲各地,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了众多哲学家的作品,包括康德、尼采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

这些学术背景为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悲观的世界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其深刻的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世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欲望的地方。

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刻很短暂,之后人们又陷入了空虚和不满。

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欲望无穷",并认为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他强调,要想减少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削减欲望,降低对世界的期望。

三、“意志”与“表象”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和“表象”这两个核心概念,用以解释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世界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作为“意志”的内在本质,另一种是作为“表象”的外部表现。

“意志”代表着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一切的力量,它驱使着一切生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欲望。

而“表象”则是外部世界的投射,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世界只是“表象”,而“意志”则隐藏在背后,是推动一切现象发生的动力。

四、道德观与悲怆叔本华的道德观与他的悲观主义密切相关。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之上。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悲观主义者之一。

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这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无尽的渴望所导致的。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必然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叔本华主张通过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性,以及对欲望的适度抑制,来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二、追求内心的安宁叔本华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他认为外部物质的追求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通过内省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安宁。

他认为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观察,可以认识到它们的虚幻和无常性,从而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三、艺术的力量与审美经验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生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逃离现实的痛苦和苦难。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经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纷扰,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因此,叔本华主张通过欣赏艺术来寻求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四、对于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生中最终的归宿。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接受,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了死亡的存在,并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

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五、自我放逐和孤独的重要性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放逐和孤独来寻求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和外部世界中往往迷失了自我,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

因此,他主张通过独处和孤独来反思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话时,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生痛苦和解脱观有着深刻的见解。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而解脱则来自于心灵的平静和超越欲望。

本文将从叔本华的生平、人生痛苦观和解脱观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是一个富有的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叔本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并对康德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叔本华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他曾几次尝试去获得教职,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40岁以后,他才开始获得一些学术上的成就,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他的一生饱受孤独和贫困之苦,直到晚年才获得了一些名声和财富。

叔本华对于自己的生活却并不感到满足,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存在。

二、人生痛苦观叔本华的人生观可以归纳为“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

他在《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折磨,而欲望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叔本华认为,人类不断追求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因此造成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他将人类的欲望比作一种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心灵,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

叔本华通过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得出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苦难之旅,而欲望是苦难的根源。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痛苦和苦难,因为欲望是人类天生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源头。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剧,而解脱则来自于对欲望的超越。

三、解脱观叔本华的解脱观可以归纳为“超越欲望”和“心灵的平静”。

他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和苦难,就必须超越欲望,寻求心灵的平静。

在《悲观论》一书中,他写道:“要想得到解脱,就必须放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和印度哲学,而他的主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是对人类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与解读。

生活中的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生来就注定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他将痛苦视为人生的核心特征,认为人类无法真正摆脱痛苦与苦难。

在他看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人们在战斗中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也只能体会到痛苦和折磨。

欲望与快乐叔本华指出,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欲望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快乐,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他认为,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欲望只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不满,因为欲望无法被永久满足,而快乐也只是一种短暂的幻象。

内心的平静叔本华认为,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超脱欲望和个人欲望的束缚,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只有意识到欲望的虚幻和短暂性,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困扰,实现心境的平和与宁静。

生活的意义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和目标,生命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他主张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不要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或理想中的幸福。

只有在当下的沉思与平静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内心的深邃与宁静。

总结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深刻而独特,他对人类生活的苦难和痛苦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给予了人们摆脱痛苦的启示。

通过放下欲望,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叔本华的思想不仅引领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启示着人们如何在世俗的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以上就是关于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一些思考与解读,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启发和理解。

生活虽充满痛苦与挣扎,但只有在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叔本华介绍

叔本华介绍

5.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
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 作用(p33)
——物质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我们进行直观的条件; 如果物质不能对我们发生作用,我们就无法认识它。换 句话说,我们所能认识的也就是物质对我们的作用,因 而物质也就只能在这种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我们认 识。 存在即作用(叔本华)即物质世界只有在作用中才存在, 认识的终极界限是事物的作用。贝克莱讲:“存在即被 感知”
1833年来到法兰克福,直到1860年去世。
27年中,他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哲学。他模仿偶像康德,也过着极有规 律的生活。写出了《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无人问津。
1851年,他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附加和补充》来解释《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的思想。这一次他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一时间名噪欧洲, 洛阳纸贵,到处都是他的画像、雕塑、作品集。伯恩大学专门开设《叔 本华哲学》的课程。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 18次。 1859年,获得柏林皇家学院院士,但是他拒绝了。因为无人分享荣誉。 1860年9月,离开了让他厌恶的世界。
“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
1805年。叔本华17岁,父亲自杀。 1806年,举家迁往德国文化中心魏玛。母亲举办文学沙龙。 1807年,叔本华离家进入哥达中学,之后进入格丁根大学 医学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 1813年7月,写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 哲学博士 11月回到魏玛家中,与歌德相识。 1814年,26岁,与母亲决裂,离开魏玛,有生之年再没相 见。在来往信件中可见母子关系之恶劣。
他在世时受尽了人们的冷落和谴责,却在身后得到 了无数的追随者。他是时代的继子。

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哲学集中讨论了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人 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意志与智慧、幸 福与痛苦、爱情与婚姻等等同我们的存在密切相 关的问题。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阐明其意志主义 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 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 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 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 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 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 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 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 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 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
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 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了主体而存 在的性质。主体能够认识世界,不仅 能够作为表象的世界,而且能够认识 世界的意志本身,但是,主体不能被 任何事物所认识,它是世界的支柱, 是一切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主体与 客体、意志与信念、理念与现象、人 与世界的关系,全都是由人的认识建 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人的认识,意志 便是盲目的、无知的、原始的,犹如 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一样。如果没有 人,世界便失去了自我意识,便毫无 意义,更无所谓存在与不存在了。
他还宣称,在痛苦的世界和悲剧性的人生面 前,“乐观主义可以说是对人类的灾难,一 种讥刺的嘲弄”。他还宣称:“我在这里禁 不住要说明一点,既是说在我看来,乐观主 义如果不是这样一些人们的,亦即低陷的天 庭后面除空话外不装着什么的人们,没有思 想的谈论;那就不只是作为荒唐的想法而且 还是作为一种真正丧德的想法而出现的,是 作为对人类无名痛苦的恶毒讥讽而出现的。”
叔本华,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 美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与表象 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 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 根本问题》(1841)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万物都受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 欲望的表现。
人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
人是利已主义的;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
如何摆脱痛苦
无关心的态度;否定意志但不自杀;改变观点,默认自己 的痛苦,同情的爱
THREE
叔本华的重 要著作
3
1
叔本华的重要著作
《充足理由律的 四重根》

阐明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的关系
1
叔本华的一生
叔本华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


1814年
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 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 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 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 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 上我。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 教授的资格,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与黑格尔 争锋,但最后凄惨的离开了柏林大学。
TWO
叔本华的哲 学思想
2
1
悲观主义叔本华


在西方哲学史中,叔本华以其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闻名。 本来在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中是没有悲观主义一词的,只是在叔本 华的主要人生哲学思想中: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 础之上的。 他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 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


2
收获


A
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
悲观主义思想对现实的作用就是更加让人了解生活的真相与本质,反省自我,揭示人性自身的 局限,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以及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为现今的人们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人生坎坷,但要坚持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 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3
叔本华的一生

1851年
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 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
录与补遗》使他瞬间成了名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
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 本书”。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 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 利用时间
1859年
1860年
完结
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 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 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 地理解他的哲学。
1
叔本华的简介
目录
2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3
叔本华的著作
4
叔本华的评价与收获
ONE
·
叔本华的别 样人生
1
亚瑟·叔本华( 1788 年— 1860 年),德国著 名哲学家。 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 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 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 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出生于德国但泽。父亲 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 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他和母亲的关 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 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 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 业。
3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的含义
(2) (4) (6 )


动物的各种活动 都受生存意志的 支配
整个大自然以及 无生命的事物也 不例外
知识也是意志的 工具
(1)
(3)
(5 )
人的躯体也是自
植物的活动也受 生存意志的支配
理性及表现形式 也只是意志和欲 望的表现
我意志的表现
4
生存意志论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2
悲观主义叔本华


叔本华看来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 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 —
—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 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
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 ——意志”。

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 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
《作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 哲学观.
《伦理学中的两 个基本问题》
影响深远,被拆分成诸多著作
《附录与补遗》
FOUR
评价与收获
4
1
人物评价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是非理性哲 学、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在他影响下诞生 了生命哲学,催生了尼采的哲学对现代非理性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并且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直接来源,还对存在主义产生了重 要影响,且向西方传播了东方的哲学思想。 尼采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尼伯 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 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 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1819年
2
叔本华的一生

1833年
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 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 最后寂寞的27年。

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
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
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完成了第 二版。
1837年
1841年

1844年
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 《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 的合集,这两篇是为不同科 学院而作的有奖征文。
B
C
时间的利用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善于思考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 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