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平果县铝城中学覃秋云[导入]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新课内容]问题:大气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是怎么运动的?结论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板书: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过渡: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引出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结论3: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板书: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提问①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空气是否发生运动?等压面有什么特点?②冷热不均对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④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⑤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⑦A、B、C三地可能是什么天气?知识铺垫:热胀冷缩是大气显著的物理特性,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板书:提示和规律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

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标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3. 能够解释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1. 能够解释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气运动的相关教材和资料;2. 大气运动的模型或实物;3. 大气运动的示意图;4. 计算温度差异的工具(如温度计);5. 学生实验报告和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2. 展示大气运动的示意图,解释大气运动与冷热不均的关系。

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并记录在白板上。

2. 学生实验:提供大气运动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进一步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总结(10分钟):1. 分享实验结果:请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讨论进行对比。

2. 教师总结:总结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并强调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学生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并记录在白板上。

2. 学生展示:请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并解释其原理。

巩固(10分钟):1.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游戏或问答环节,巩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意义。

2. 讨论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简述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探讨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活动:1. 演示热力环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作业:1. 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列举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掌握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探讨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演示风向的形成和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作业:1. 简述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解释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探讨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讨论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解释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2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

)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地面辐射。

)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不同。

)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不同。

)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教师精讲]下面我们讲解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朝阳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朝阳区)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本地区的天气变化,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2.设计一份关于大气运动原理的科普海报,要求内容涵盖大气运动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形式美观、易懂。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收集并整理本地区近几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分析大气运动在本地区天气、气候形成中的作用,撰写一份分析报告。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大气运动原理、气象数据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解题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4.让学生互评、自评,总结自己在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运动的原理、影响及其分析方法;
4.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同,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特别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
2.掌握运用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大气运动现象的方法;
3.将大气运动理论与实际天气、气候现象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大气运动现象;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相关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天气现象?它们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在天气、气候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鄂州市第六中学文勇华)教材分析: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教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教师让学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图可知,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它是地球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吗?学生回答:略。

从图中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 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2.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实例。

3. 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利用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大气运动吗?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2. 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2.1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2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3.1 展示实例素材,让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3.2 分析实例中冷热不均的原因和大气运动的后果。

4. 讲解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4.1 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4.2 引导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和能量转换。

5. 小组讨论5.1 发放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2 收集小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特点。

6.2 强调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7. 作业布置7.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

六、教学延伸1. 利用互联网资源,介绍大气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

2. 探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大气运动现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活动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③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图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2. 学习形成热锋和冷锋的原理,理解它们的运动过程和天气变化。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形成热锋和冷锋的原理。

2. 掌握形成热锋和冷锋的运动过程和天气变化。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烤箱、玻璃容器、水、温度计、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像和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并与气氛图比较,思考为什么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2. 实验观察(10分钟)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过程,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实验探究(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并解释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4.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2. 形成热锋和冷锋的运动过程(10分钟)通过展示图像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热锋和冷锋的运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天气变化。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相遇时会产生雷暴?4. 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展示讨论的结果。

5.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讨论结果,回答学生的问题。

六、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文章描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2. 实际应用:根据天气形势图,让学生分析热锋和冷锋的位置和运动,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的各种资源,其中就包括大气,而大气的运动也非常重要。

在地理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大气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各种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

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下列问题:(1)低温、高温和不同水平位置之间的热量差异可能引起空气运动;(2)空气的运动会对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3)气旋和反气旋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2.实验过程(1)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设备包括一个大玻璃皿、一个塑料气球、热水和冰块。

(2)我们将玻璃皿放在平面的表面上,并将气球放在它的中心。

(3)接下来,我们需要倒一些热水到玻璃皿的一侧,将气球吹气并悬浮在玻璃皿的中心,使其膨胀到能够贴在玻璃皿口的位置。

(4)等待数分钟,气球附着在玻璃皿口上后,动手以手感觉温度,确保玻璃皿中气球周边与热水接触位置的温度高于玻璃皿中气球远离的区域温度。

(5)接着我们将冰块放在另一侧,使得玻璃皿对侧的气温降低。

(6)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漩涡在气球上形成了,而且从这热水和冰块的方向可以看到它的运动方向:涡旋的方向从热水的方向指向冰块,并绕着球的中心旋转。

3.实验分析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这个实验表明,由于气温差异产生的热量不均会引起空气运动,而这种运动会在不同高度形成气体流的层。

(2)这种空气运动可以影响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这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3)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个由热量不均引起的漩涡,这个漩涡朝一个特定的方向扩散运动,这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4.实验评价这个实验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因为它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和直观的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引起气旋的因素。

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气候和环境的知识,包括热力学和气体运动等。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能够描述和解释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现象和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天气现象的成因;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现象和特点;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与一些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能够描述和解释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现象和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天气现象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天气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一些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特定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成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播放一些相关的天气现象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概念讲解与探究(30分钟)1.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形成原理。

2.利用图片展示法,展示一些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图片,并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片中的现象和特点。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和特点的成因。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提供一些具体的天气现象的案例,例如:台风和季风的形成等。

3.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分组讨论并提炼出关键的概念和原理,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澄清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

2.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天气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其形成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③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活动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③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文转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图表的能力;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自然、关注科学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对媒体演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月球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到127℃,而到了夜晚则将至—183℃。

昼夜温差达到300多摄氏度,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2.描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何为大气逆辐射?它有什么作用?
【总结讲解】根据以上思考题目,利用教材28页图2.1,要求学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教材29页图2.2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角度分析月球和地球相比温差大的原因。

【学以致用】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
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
c表示大气逆辐射。

燃烧草可放出
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减轻冻害。

【答案】C
二、热力环流
【提问导入】沙漠地区的气温高还是低?草原地区的气温高还是低?
根据物理学热胀冷缩的原理,沙漠地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草原地区气温低空气冷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沙漠地区向气压低的草原地区扩散。

在地面沙漠地区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草原地区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草原地区流回沙漠地区,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引出概念:像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二、热力环流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30页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学生小结】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形成风
【说明】热力环流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地表存在冷热不均,就会形成热力环流。

比如,城市和郊区,海洋和陆地之间都存在热力环流。

【知识扩展】热力环流的分布。

1. 城市风
读图试一试:分析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度差异,然后画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2.海陆风
读图试一试,分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温度差异,然后画出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

并思考:如果某导演要拍摄一位少女面朝大海,长发被风吹起的场景,选择在什么时间好呢?
【课堂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二、热力环流
【当堂检测】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 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 ℃时成为露。

[答案] D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强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做这类题要注意:白天应考虑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而夜晚需考虑的是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影响。

[答案] B
【课下任务】思考山谷风的形成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