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合集下载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掌握细菌在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细菌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探讨细菌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细菌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了解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后的习题,重点复习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细菌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3.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知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细菌引发疾病的机制;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2.多媒体设备;3.细菌标本或图片;4.实验材料:巴斯德培养皿、琼脂、拭子、细菌悬液、消过毒的匕首、灭菌器等;5.活动准备: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活动材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细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导入: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所示物体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关注其形态、大小等特征。

2.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介绍细菌的基本概念,并让学生回答细菌是什么、细菌有哪些分类等问题。

3.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细菌的分类,包括形状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等)和生活习性分类(好氧细菌、厌氧细菌等)。

4.深入探究:分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不同类群细菌的特征,例如蓝藻菌、乳酸杆菌等。

5.总结: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总结细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第二课时:细菌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1.复习:通过回答细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相关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学习:介绍细菌的结构特征,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附属结构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细菌的结构特征。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观察细菌的生活习性,如运动方式、营养方式等。

4.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细菌具有抗药性,以及这对人类和医学的意义。

5.总结:让学生总结细菌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第三课时: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复习:通过回答细菌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相关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维持土壤肥力等,并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

3.实践探究:小组合作,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究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维持水体清洁等。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课时设计1.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2.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特征:–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大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2.细菌的形态:–分类标准:形状、大小、运动方式等;–常见形态: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3.细菌对人类的影响:–有益作用:如制药、工业发酵等;–有害作用:如导致感染、引起疾病等。

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的形态。

教学难点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问答互动。

1.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长条件;2.了解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1.细菌的营养方式:–自养营养方式:光合作用、化能作用等;–寄生营养方式:依托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腐生营养方式:从死亡物质中获取营养。

2.细菌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生长条件。

3.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肺结核、炭疽病、霍乱等;–注意个人卫生、打疫苗等。

教学重点1.细菌的营养方式;2.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小组展示。

1.3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2.掌握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发酵法等;–以微生物为工具进行重要物质的生产。

2.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制取抗生素、生产食品酶、制取植物激素等;–借助细菌来生产重要的生物制品。

教学重点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

教学难点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

二、教学思路本教材重点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生长条件及对人类的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些微生物普及性的、突出的特征。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细菌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培养学生防病意识,全面了解细菌的可利用性,重点讲解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五)作业:附板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篇2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

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1.细菌的形态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

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第四章第2节细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第四章第2节细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菌,降低学习难度。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搜集生活中与细菌相关的实例,分析细菌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细菌引起的疾病,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4.设计一项关于细菌的实验,探究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实验过程中,要求详细记录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
5.结合细菌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探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新课内容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讲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让学生对细菌有直观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加深对细菌的认识。
4.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通过实例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围绕细菌的有益和有害作用,开展一次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合理利用和防治细菌,以促进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意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
3.作业提交前,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4.作业完成后,进行同伴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
2.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等特点。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学 教案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第二节 细菌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学 教案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第二节 细菌

细菌课时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探究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式。

3.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认同在科学的发现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重要作用,并认识到保持卫生对健康的意义。

学习重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分类。

3.细菌的生殖方式。

学习难点:通过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其营养方式。

了解细菌的发现。

大家看看自己周围,能发现细菌的存在吗?肉眼根本不可见的细菌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自主阅读课本第71页内容,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列文虎克能够发现细菌,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拥有足够放大倍数的显微镜。

如果没有显微镜,我们就不能观察到细菌,更无从谈起对细菌的研究,可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细菌是从哪来的呢?虽然列文虎克早早地发现了细菌,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仍然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比如煮沸的肉汤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

同学们,这与你们平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不是相符的?但是自然发生说真的对吗?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并不认同,他认为细菌来自已存在的细菌,并带着他的实验向着自然发生说发起了挑战,他就是巴斯德。

设计意图: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巴斯德的探究实验。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出示图片展示巴斯德的实验过程。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先将肉汤放到鹅颈瓶中,加热煮沸,杀灭其中的细菌,静置一年后,发现肉汤仍然澄清,没有细菌繁殖,接着他打断瓶颈,一天后,发现肉汤变浑浊,细菌在肉汤中进行了繁殖。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除此之外,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让人们学会了保存牛奶和酒的方法。

巴斯德还提出了预防手术感染的方法,自此,消毒和预防的方法在医学界盛行了起来,大家都知道了如何应对伤口处的细菌,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细菌时,需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3.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学生需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细菌的实验,例如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实验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目的明确。
4.拍摄一组关于细菌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要求图片清晰,说明准确,能够直观地展示细菌的特点。
5.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细菌知识,向他们解释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人对细菌的认识和了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具体,能够体现出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细菌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对于疑难问题,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了解细菌在医学、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细胞结构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普遍较高。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但在某些细节问题上仍需加强理解。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良好表现,教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于学生在测试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细菌知识。同时,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科普图书: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细菌的科普图书,如《细菌的世界》、《细菌的秘密生活》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等知识。
(2)科普视频:推荐学生观看关于细菌的科普视频,如BBC纪录片《细菌:生命的奇迹》、国家地理频道《微生物的秘密世界》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直观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事、案例和视频等方式引出细菌课题,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课堂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过于活跃,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细菌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细菌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显微镜切片、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细菌应用实例为导入,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好界中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4.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和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多元化评价与反思: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案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享个人观点等方式,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这一章节时,我以一名特级教师的经验,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注重实用性,符合教学实际,并以人性化的语言呈现。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我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菌的结构、生活习性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生物素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5.搜索相关资料,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如生物降解、生物制药等,制作PPT或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中的有益菌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酸奶中的有益菌就是乳酸菌,它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混淆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细菌知识体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细菌知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
4.适时反馈,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细菌形态微小,不易观察,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建立细菌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细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 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分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细菌的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细菌的结构特点。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3.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细菌模型或实物模型。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

2. 提问:你们对细菌有什么了解?细菌有什么特点?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课堂讲解1. 讲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

2. 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

3. 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讨论: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食品腐败、疾病传播等。

实践活动1. 观察细菌的实物模型,加深对细菌结构的理解。

2. 进行细菌实验,如细菌的培养、观察等。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作业布置1. 绘制细菌的结构图。

2. 写一篇关于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细菌的知识,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教学中改进。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

教案:细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繁殖方式,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分类和繁殖方式,能够分析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描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有关细菌的科普短片或者展示细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菌的认知和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接触过细菌,他们对细菌了解多少。

2.学习新课(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微小、单细胞、无细胞核等),通过与真核细胞的对比,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细菌的特征。

(2)细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分类方法,如细菌的形态分类(球形、杆状、螺旋形等)、色素分类(有色细菌和无色细菌)、营养方式分类(光合细菌和化学合成细菌)等。

(3)细菌的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如二分裂、芽生、短节生殖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繁殖的速度。

3.练习与讨论(1)练习课堂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献,观察和描述不同形态的细菌,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列举细菌的不同分类和繁殖方式。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对环境的影响。

4.拓展与应用(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温度、湿度、营养)下细菌的生长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细菌的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

(2)野外调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调查,让学生观察野外环境中的细菌,收集样本并进行观察和分类,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深入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细菌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细菌的科普短片或图片。

2.细菌形态图片和文献资料。

3.实验所需的细菌培养物、培养皿等实验用具。

《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初中八上生物细菌教案

初中八上生物细菌教案

初中八上生物细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 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及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是一类无细胞核、微小的单细胞生物,通常由细胞壁、质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部分组成。

2. 细菌的分类:根据形态、营养方式等不同,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类型。

三、讨论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探讨细菌在土壤、水体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循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发酵食品、生产药物等。

四、学习细菌的繁殖方式及对人类的影响
1. 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通过分裂、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2.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可以引起疾病,如细菌性感染、食源性疾病等,学生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五、总结和评价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延伸
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生长规律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程注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细菌的形态和生态作用,在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延伸环节,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细菌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寻找可能的细菌生活迹象,如腐烂的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等,并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
2.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如利用废旧酸奶机培养益生菌,观察其生长情况。此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过程,增强他们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食物变质、生病等,但对其深入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5.掌握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细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细菌的共性和特性。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菌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难点:
(1)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分类;
(2)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五篇)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五篇)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txt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

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

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何剑(初中生物贵州安顺生物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15 / 182 发表日期: 2010-12-22 23:26:53一、教学分析:《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前教师应准备有关细菌的相关资料,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

在讲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同时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存繁殖方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难点: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自觉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观察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发现史和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及多媒体视频,学生收集细菌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㈠、细菌的发现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播放视频: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提出问题:1.细菌是是谁发现的?2.当时看到的细菌是什么形态的?3.当时人们又是如何认识它的?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5.巴斯德对微生物研究的贡献有哪些?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

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2.掌握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2.难点: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2.课件:细菌的图片、视频3.实验材料:细菌培养基、显微镜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细菌吗?细菌有哪些特点?2.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展示细菌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

3.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介绍细菌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和芽殖。

通过视频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

4.讲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质、参与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制药、环保等。

讲述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关注。

5.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生殖过程。

记录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和作用。

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细菌的结构图,并简要介绍其作用。

收集有关细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细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创设情景:日本七三一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

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

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

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比较项目细菌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基细胞壁有有有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回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学习目标三:细菌的生殖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3) 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

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各组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黑板、投影仪、口述或其他方式展示出来。

方案一:两个同学用相声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其中一名学生扮演细菌)。

细菌扮演者飘然而至讲台上,依附在学生身边。

学生:哎,你是谁?怎么依附在我的身上?“细菌”:我叫细菌啊,怎么?你不认识我?学生:我怎么不认识你啊?你从什么地方来?“细菌”:我也记不清了,我到过山川,去过树林,游过大海,渡过小溪,可以说我到过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你说我来自哪儿?学生:这么说还真是个旅游家呀!你大老远的,一个人来的呀?“细菌”:是啊,我们细菌家族都是独立生活的,不像你们人类,这么大了,还要依靠父母。

学生:你有哪些特征可以让我一眼就认出你啊。

“细菌”:我身体微小,由一个细胞构成,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具有未成形的细胞核是我的独特特征。

我们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学生:我看你这么小,在路上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吧?“细菌”:没关系,我身体外有荚膜,而且我靠分裂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十分强。

就在我们说话的时间里,我的许多子孙已经在你的手上安家落户了。

学生:坏了,我得赶紧到水龙头上洗洗手,要不,我还不得病呀。

通过两人的课堂情景剧表演,把这一节的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方案二: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展示出来。

〖例题剖析〗人教版生物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