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自贡第一所新式学堂的教育史料——《富顺王氏私立树人学堂序》简介
钟永新·李公天忆自贡教育二事
李公天忆自贡教育二事钟永新【大山铺私塾】我在自贡大山铺所读的私塾是由我父亲李伯容出面组织兴办的,地点在我家后面的南华宫院内,专门盖了间房子,现在已经不存了。
黄枬森的父亲30年前是我父亲的老师,30年后又成为我的老师。
他是带着黄枬森来教书,同时也为了让黄枬森可以读私塾。
他父亲名叫黄文杰,是秀才出身。
当时被邑人称为文豪,古文写得很漂亮,包括画画、书法都很好。
他很有思想,教我们读历史时,比如读《资治通鉴》,就让我们自己看、自己点,当时点一篇就相当于读一篇。
他根据你看的进度和你交谈,还会问你这篇写得怎么样?你怎么看这些问题?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由于私塾办得不错,我父亲一些朋友的儿子也都愿意来这里读书,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罗蛰潭也来了。
这批学生大约有20多个,后来不少都成了人才。
我的舅舅朱贞贻也当过我们的老师,他教我们读经,读《左传》,他还带着他两个儿子来读书。
后来朱贞贻到山东莱芜当过县长,他是个清官,很廉洁,不贪污,一身清白,两袖清风。
电影《武训传》的导演孙瑜就是他从贡井带出去的,以后孙瑜去了美国留学。
读私塾时对我影响大的就是这两位老师,他们主要让我们读经史子集,采用讨论方式,而且经常辩论。
私塾只读了一年半,抗日战争爆发,私塾就停办了,黄枬森去成都上学,我去了富顺二中读初中。
【蜀光中学】为了考上蜀光中学,我们三个(我、黄枬森和牟安世)一边学习,一边补习,连星期天都在补习,然后一起跳班,读到初二后跳了一年,以同等学历考富顺中学高中。
我们三个成绩很好,都考上了。
但由于富顺中学是春季开学,蜀光中学是夏季开学,结果时间对不上,又不能转学,只能把成绩丢了再重考,我们三人又再次一起考入蜀光中学高中部。
牟安世读的文科组,我和黄枬森学的理科组。
我们俩是靠补习,星期天也不休息才考上的,所谓“天道酬勤”嘛;牟安世呢,不靠补习,却不声不响地就考上了啊!不过他很聪明,也用了功,后来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钟永新·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自流井
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自流井
钟永新
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回国后在许多领域开创甚多,就四川自贡而言,近代以来也出现大量留学生群体,成为自贡城市走向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结语
近代自流井出现的留学生群体集中出现在自流井盐商世家、川南盐务稽核所及川康盐务管理局、自贡市政府、自贡工业专科学校、蜀光中学和科学考察领域,留学专业包括化学、物理、土木、矿冶、电机、造纸、地质、地理、医学、艺术、教育、社会学等。
总结这些留学生来自流井的意义在于:通过审视他们的参与建设或者考察记述,可以见证西部城市的历史变革趋向,并给后世以良多思考启示。
(2014年12月初稿2015年9月修改)。
钟永新·一部贡井盐史的百科全书
一部贡井盐史的百科全书——《盐史花露》读后感钟永新素有“千年盐都”之称的四川自贡有着大量从事盐业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文化人士,构成而为盐学群体现象,其中较有特色和成就者,如宋良曦、钟长永、黄健、曾凡英的盐业研究,程龙刚、邓军的盐道考察,陈星生的盐物收藏,陈茂君的盐俗散记,曾新的盐史整理,邱昌新的盐场轶事,李良忠的盐井掌故,王锐的盐商小说,赵应的盐帮故事,辜义陶的盐诗创作,曹念、陆坚的盐画作品,余铭源的盐井摄影,廖时香的盐场剧作,等等,他们为弘扬传承自贡盐业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亦为国之盐脉传薪树立了光辉典范。
其中之一的曾新先生,他的生命与才学已和盐史融为一体,自有缘结识曾老师以来,深为其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染,近十余年间,他厚积薄发,笔耕不辍,推出大量故乡散文与文史作品,编纂完成系列书刊:《大公井》《盐与贡井》《贡井文史》《贡井人杰》《贡井盐史文集》《贡井文学作品集》《贡井区志》《贡井年鉴》,可谓当代贡井文化的全方面解读梳理。
最近曾新先生将其数年盐史研究成果,汇集成《盐史花露》,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得阅有感而记如下。
一、完备精当的盐史整理正如作者扉页题签“以井盐文化视角来扫描的悠久的贡井盐场之历史”所言,本书第一部分“盐史”即为《贡井盐场史话》,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分为:引言、历史溯源、所有制类型、盐工、生产、储运、销售、盐税、缉私、经营管理、井灶枧号垣、盐运古道、古街古巷、盐商大宅民居院落、祠堂会馆寺庙、特殊建筑、帮会民俗、文化教育共十七个篇章,完整展现出近代历史上有“富荣西场”之称的贡井盐史体系,堪称贡井盐业的百科全书,弥补了自贡盐文化研究的一处空白,也为其他人士从事贡井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独到精彩的盐论研究第二部分“盐论”收录了曾新四篇涉及盐业的文论,包括张家花园、富荣西场盐道、民间文学与自贡盐文化等,其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张家花园,有助认识近代自贡地区颇有特色的民国建筑群的形成及特点;富荣西场古道篇是作者实地考察访问,综合资料整理而完成的盐道研究成果,尤其对盐运水、陆道观察非常详细,并提出“旭釜”梯级盐运水运概念,可丰富川盐古道深入研究;民间文学与自贡盐文化篇充分体现出曾新的民俗学视野,他从故事卷和歌谣卷入手分析,认为民间文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盐场生产现场和劳作人们的历史情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秀集》序)
蜀学史料《蜀秀集》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秀集》由四川学政谭宗浚选编,尊经书院监院张选青校印,光绪五年(1879年)刊于成都试院,文章系从四川全省学校和书院生员的上千篇作品中遴选,其中尊经书院诸生被选达32人,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为“19世纪一部四川知识分子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总集”,“堪称研究近世蜀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屈守元语)。
全书共九卷,卷一至三为经学小学,卷四为史,卷五为文,卷六至七为赋,卷八至九为诗,尚未影印再版。
谭宗浚此序是一篇千余字的骈文,指出含英蜀才,蔚起甚多,其编纂此集的五点意义在于:讲明训诂之学、考证史传之学、稽求器数之学、校刊经籍之学、讲习词章之学。
作者谭宗浚简介:谭宗浚(1846—1888),字叔裕,广东南海人,岭南著名学者谭莹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学政。
光绪八年,典试江南,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掌修儒林、文苑两传。
后任云南粮储道。
少工骈文,词采博雅。
有《希古堂文集》《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两汉印经考》《荔村随笔》等。
附录原文:《蜀秀集》序譚宗浚夫井洛之維,其光儵煜,下臨七曲,是主文明,斯天網所包也。
岷山之水,其源渾泡,遠洩四瀛,浩無際涘,斯地洛所互也。
是以孕靈川澤,䡾秀巖若,鹽井火井之奇,錦官橘官之富,金礦鐵礦之饒,邛竹蒟醬之異,椶枬梫桂之植,麖麋犀象之產,左思所賦,常璩所志,夥夠駢田,博哉,其言之矣。
其在含靈,則為才士,觀揚馬之在漢,陳李之在唐,有宋理學則魏張,功烈則虞範,詞翰則蘇文,史學則王李,以及元之虞,明之楊,莫不黋朗前史,繵運曩籍,人才之盛,孰能逮之。
國家八風,旉通九寓,和晏一時,蜀才蔚起,在廷則有若張文端公、周文恭公等龍驤鳳逸,參化於內,在邊則有若嶽襄勤公、楊忠武公等虎桓鷹䎒,宣力於外。
獨于文學,尚少專家,或有軼才,未能深造,意者中更兵燹,稀伏勝之藏書,地遠中州,鮮尹珍之受學也乎?曩者制府盱眙吳公、學使翰林前輩南皮張公慨然,憫絕學之榛蕪,悼儒風之寥閴,創興講塾,榜曰尊經。
钟永新·釜溪感旧录(02)大岩凼的忧惧--新学巨子宋育仁故里寻访记(2004)
钟永新·釜溪感旧录(02)大岩凼的忧惧--新学巨子宋育仁故里寻访记(2004)大岩凼的忧惧——新学巨子宋育仁故里寻访记钟永新这几年,翻阅到些中国近代民主维新思想的文献时,总会发现宋育仁的名字。
对其一生卓识始有更多了解。
宋育仁已经超越洋务运动时期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夷以制夷”介绍西学的阶段,而是仿效实践了。
时人《庸书》作者陈炽尊称宋为“管子天下才,诸葛真王佐”。
其论时务、写采风、记借筹、办川报、开商务,却是以一个晚清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创出,真是实秉宋育仁之天资,也承尊经书院之训习。
宋育仁,字芸子,人称宋玉再世,深为清末大学者张之洞、王闿运器重。
其故里在富顺县城西去几十里的仙市镇大岩凼(今属自贡市沿滩区)。
2002年初冬落魄返乡之际,经洪沟村道探访,却憾无所闻见。
在大岩下车后,顿觉真是太小,只有一街,公路从中分开,房屋显不出多少特色。
顺行几步有座石桥,桥下一溪,水绿如缎,似未流动,浮萍杂生其间,顺溪望去,竹林摇曳,衬出整个小镇如此恬然。
民间传说这里多出美女,然我之行走却无所见,不知道是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了。
顺此溪前行,又是杨柳溪,尽山道,树纷纭,蜿蜒数里,可通仙滩或沿滩,俱为釜溪河畔之大镇。
问询镇上人氏却多不知什么宋育仁,一乡民正好返家路过,听罢说道是不是个翰林大官?他的墓就在我家背后,不过早拆完了。
于是跟随其后,出了小镇,再拐进右一岔路,过一果树林,乡民言此树林处当年曾修有房子,以供守墓。
下石梯,再穿田间道,前方便出现一座宽大农舍。
走到农舍后面即是一竹林,光线幽暗,青石凌乱堆放,斜坡上凸现出好几个坟茔。
乡民领我至中间一个大墓,说这就是那个翰林的,原来全由条石砌成,还曾立有一块很大的石碑,不过在“文革”时就被打烂当做磨刀石了,以前要顺石板上去,现在石板都被拿走他用了。
我听着,黯然神伤,默然无语,又发现此墓有些地方泥土翻出,青石裸露于外,好是凄凉。
再问是否有人盗过,乡民不知,称应该有人来过吧,不过没听说挖到什么。
钟永新·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
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钟永新与自贡昔日王氏盐商家族的文化交往纯是一种机缘巧合。
2009年春返乡之际,因研究富顺学者宋育仁之故与钟三拜会蜀光中学宋光辉老师,茶间宋光辉告知几日后,在盐都花园有一自流井王氏宝善祠家谱回归展示会,或可参加。
于是与钟三再度赴井观摩,得以领略昔日盐商大族之风采,并观自贡文人赠诗题字之雅风。
其中便见王大可上台宣读《王氏家族的女性》,赞誉家族给予妇女的最大自由——改嫁自由,并以复姓“王余”为例论证,所言颇有见地。
2010年春节期间又受邀作客王大可家,赏观伯乔精舍及私家花园,唯带若干代查资料前往,来者有王氏族人及本地文化人士若干,其书房多经典文学书籍及自贡文献著作,墙壁上有幅乡贤谢韬题赠王大可的书法诗作极显厚重,内容为本书读后感怀,兹摘录以供参阅:《读往事随笔·赠王大可》往事随笔一写真,人生悲乐黯然陈。
平凡儿女平凡事,风暴临头灾祸身。
倾城奉献怀痴梦,彻骨凝寒赤胆心。
升华抛却遗憾恨,满室清风满纸情。
八七翁谢韬 2008年7月15日于北京众人又共赏阅王大可新近搜集的王伯乔先生书法手稿,叹为精美之至。
其后院有一高大叶茂的黄桷树极显灵气,主人言以前于此尚能远观釜溪流水,惜因建修商城而被遮蔽,不过到还是个自流井隐逸之地。
昔日坐中之人有一夫子颇有才华见识,却不知何踪也。
另有一王明全先生能诗会写,甚有儒雅古风,时还展示新作以贺此雅集,并言自贡某地大头菜不错。
近有云大树已为盆景了。
及后2010年夏,谢韬先生去世,王大可与王明全夫妇专程来京送别,又得知诸多蜀中往事。
2012年我赴宜宾参加儒学论坛之后,携《思想家》三书往访,时王大可刚病愈,人较憔悴,仍热情接待并饮茗日本抹茶,又与诸君过自贡一中校园,品笆夯兔。
返归时聊起未得《往事随笔》,于是题签赠我一本,搁置书阁良久,前段阅罢,略有感受如下:一、以家庭故事折射家族风云变迁本书作者王大可乃珍珠寺王氏盐商家族后人,其夫李法勋乃双牌坊李氏盐商家族后人。
钟永新·自贡地区学术人物与书院史简述
自贡地区学术人物与书院史简述“请从朝市隐,仍是读书年”出自四川先哲富顺宋育仁先生在元代书画家黄公望《书斋琴鹤图》01的题跋,这是当下对读书生活向往描写颇为契合的诗句,故选录为盐道书院开版寄语引题。
21世纪以来复建书院的活动在神州各地纷纷涌现,或传以国学,或授以商学,通过重新注入古代书院所蕴有的精神内涵,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步。
盐道书院即在此时代浪潮中应运诞生,依托已有近十三年发展历程的自贡在线西秦会馆论坛网络平台,由在北京及自贡一些崇尚智慧传播与爱好国学教育的人士发起建立,取名“盐道“旨在纪念自贡近二千余年的井盐生产历史,谐音“言道”意在讲习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精深之道。
书院以“知识共享,文化承传”为理念,期冀通过这一机构,既普及乡邦知识,又融合中西文化,为筑建自贡网络文史馆、川南蜀学基地等数典资源做出具有创新工程性的基础建设。
四川自贡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溯源于富顺县、荣县两个千年古县,文风浓郁,学者辈出,代表性的人物如宋代王庠(文学);明代熊过(文学\易学)、晏铎(文学);清代刘光第(文学)、赵熙(文学\书法)、宋育仁(文学\史学\经学\小学\西学)、黄英(文学);近代李宗吾(文学\哲学)、雷铁厓(文学\新闻)、张光厚(文学)、吴玉章(哲学\史学\教育)、但懋辛(军事\书法)、柳倩(新诗)、郑用之(电影)、孙瑜(电影)、罗文谟(美术)、谢持(政治学说)、陈铨(史学\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刘长述(文学)、王余杞(文学\新闻)、毛一波23(文学\史学)、熊楚(地质学);现代正果法师(佛学)、罗荣渠(史学\现代化研究)、水建馥(外国文学)、牟安世(中国革命史)、王思治(清史)、胡昭曦(宋史、蜀学)、黄枬森(马哲)、谢韬(马哲)、郑必坚(马哲)、李公天(马哲)、罗永麟35(民俗)、李锐(现代文学)等,堪为诗书才子之乡。
或游宦或任职或求学或寓居于自贡地区的知名文化人士则有宋代李焘、陆游、晁公武;清代段玉裁、王培荀、黄元吉;近代罗念生、罗达仁、胡绩伟、李慎之、张伯苓、喻传鉴、李复几、傅崇榘;现代魏明伦、刘克刚等。
钟永新·一部湮没近百年的巴蜀民俗学名作——傅樵村《自流井第一集》
一部湮没近百年的巴蜀民俗学名作——傅崇榘著《自流井第一集》钟永新在有关四川自流井的地方文献史料中,吴鼎立的《自流井风物名实说》、李榕的《自流井记》、李芝的《盐井赋》因为载于《富顺县志》中得以广为流传,而有本民国五年(1916年)出版,作者署名为简阳樵甫氏的《自流井》久闻却一直未能看到,2011年春节后从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查得此书的电子版,终圆这段乡邦文献搜集心愿。
该书多被相关文章征引,如《自流井竹器业的发展概述》(熊问衡)、《旧时自贡新年习俗杂谈》(沈涛)、《四川井盐成本核算发展演变概述》(刘志翔傅磊)、《中国、德国古代输卤技术浅析》(王连第徐宝政)等。
作者自题玉荷山樵甫氏,经多方检索查询仍不知是何人,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40辑《成都报人的先驱——傅樵村》(高成祥)中看到如下记载“一、傅樵村的生平简历傅樵村又名崇榘。
他写文章、作图画时曾用过新樵、樵春、樵父、樵甫、樵斧、老樵、岷樵、樵子、樵新子,热肠冷官、热心冷官、过来人、亦天等笔名。
”才知道樵甫、樵斧是傅崇榘以“樵”为系列笔名的两个,又从国图再查序言所列书目《重庆指南》等的署名也为傅氏,此外成都民间学者郑光路在《弄潮红人傅崇榘》文中专门介绍傅版《自流井》以扬州美女配以自贡盐井插图的妙趣,由以上可推断作者就是民国时期四川著名报业人物傅崇榘。
傅崇榘(1873-1918),字樵村,生于简州(四川简阳),后迁居成都,为成都报人先驱,是蜀中通儒宋育仁问琴阁门下弟子之一。
从1900年开始,先后创办过《算学报》《启蒙通俗报》《通俗日报》《通俗画报》等,他还是四川近代启蒙运动史的拓荒者之一,1900年在桂王桥北街创办成都第一家公众图书馆“阅报公社”,代表作为《成都通览》,所编撰的《傅氏丛书》计有《中国历史大地图》、《四川省文明进步图》、《西域古今改革图》、《考订长江水道图》、《“山海经”古地今注》等。
1938年中国电影导演先驱孙明经先生曾专程来自流井拍摄,以图像和影像形态存录当时自流井的种种面貌,参见《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一书。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
蜀学史料《宋儒与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1936年励新印刷社出版的《中国学术之趋势》单行本,是李宗吾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早期之作,其中有章题为《宋儒与蜀学》,今印版本也题为《宋学与蜀学》,书中李宗吾将儒、道、佛与川蜀文化的相互影响进行详细梳理,可谓“(李宗吾)以广大开阔的视野,把宋代四川学问跟全国学术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比较宏观。
”(粟品孝语)作者李宗吾简介: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自流井人(今自贡市)。
原名世全,后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岁思想大变,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
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校长、省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督学等职,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世写出《厚黑学》一书,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
著有《厚黑学》《心理与力学》《社会问题之商榷》《考试制度之商榷》《抗战与制宪》《中国学术之趋势》。
附录原文:《宋儒与蜀学》李宗吾(一)二程与四川之关系凡人的思想,除受时代影响之外,还要受地域的影响。
孔子是鲁国人,故师法周公;管仲是齐国人,故师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庄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
其原因:(1)凡人生在一个地方,对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拘墟之见。
(2)因为生在此地,对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观察,能见到他的好处,故特别推称他。
此二者可说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写这篇文字,也莫有脱此种意味。
程明道的学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已如前篇所说。
至于地域关系,他生长于河南,地居天下之中,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荟萃,是学术总汇的地方,故他的学说能够融合各家之说,这层很像老子,老子为周之柱下史,地点也在河南,周天子定都于此,诸侯朝聘往来,是传播学说集中之点,故老子的学说,能够贯通众说。
独是程明道的学说,很受四川的影响。
钟永新·蜀学史料(公牍《本署司通饬准京师蜀学堂函请资助经费文》)
蜀学史料
《本署司通饬准京师蜀学堂函请资助经费文》
整理:钟永新
整理者说明:此资料出自《四川教育官报》1910年第3期。
《四川学报》是四川学务处于1905年2月创办的学务官报,为“四川全省劝学而设”,1907年9月更名为《四川教育官报》,由学务公所发行,共出112期。
文中指出旅京蜀学堂已办十年,由于学生增多,规模宏大,经费困难,故申请四川劝学所资助,拟由各州县“劝学所就学务经费项下酌提”资助,期以使蜀学不致中道废止。
附录原文:
本署司通飭准京師蜀學堂函請資助經費文
為通飭事。
案准京師蜀學堂函開:敬啟者,旅京蜀學堂開辦迄今閱十寒暑矣,年來蜀中子弟旅京日眾,校中學生逐漸增多,而教務各節自當力求完備,惟規模既已宏大,而經費不免支絀,舊有常款僅四千金左右,歷年支用已達七千以上,不敷其鉅。
枏等因京中無款可籌,特集同人協議辦法,擬由各州縣勸學所就學務經費項下酌提,資助分大、中、小縣三等(大縣年五十金,中縣四十金,小縣三十金),每年於二八月兩季交由省城教育總會彙齊匯京,籍資補助,在各縣所出無多,等滄海之一粟,而該堂得此,豈僅維持於現在,並可圖發達於將來。
刻己函達各勸學所,事關公益,或無推諉。
然提倡指導不能不仰仗登高一呼,俾期迅速應請。
以宣統二年為始,如數接濟,庶蜀學不
致中道廢止,而維持教育一視同仁,尤為感激,於無既也。
等由。
准此。
除通飭外,合填預印空白飭,札到該即便遵照牘知勸學所,按照(大縣五,中縣四,小縣三),十金於二八月兩季先期交由省城教育總會,彙齊匯京,是為至要,切切毋違。
此札。
——《四川教育官報》1910年第3期。
王明亮·行走中国的文化梦想——自贡籍文化游学作家钟永新侧记
行走中国的文化梦想──自贡籍文化游学作家钟永新侧记王明亮一、移动书院,网上自流井别有洞天爱读书的人,没有不泡图书馆、书店、阅览室的;如果到了新世纪的今天,读书著述,不会上网,不会上期刊网,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是不可想象的。
有这么一位书痴一样奇特的人,不仅走到一处就淘书搜书,居住处书刊堆积如山;而且得到送书,不管名家小卒,会定期在网上晒出图文,高调鸣谢,连送书者自己都未曾想到自己的书样书讯,会“周武郑王”地挂网展示;另还构思设计,十多年来给企事业单位实施难以计数的项目包装外,每到一处“长居”就建一个新的网站,形成系列文化网群。
如果不深入了解个中底细,见到如此繁多的书刊和网站排列,准会认为是什么文化公司或者院派网络构架,“集团化经营”战果累累。
不知是何种巧安排,笔者“端其行”“悉其心”,发现这网群系列皆是个人所为,心灵不禁为之震撼,思来想去为他的文化网站取名“移动书院”。
这书痴奇人就是本文主人翁,蜀中人士钟子。
钟子是笔名,本名钟永新。
应该在2012年底,我意外收到一个来自北京提出加QQ(聊天工具)的短信。
待我加上后,对方第一句话就是要买五本熊仲文老师的新书《陆岛文集》,希望我提供熊老师的电话和通讯地址,以便汇款。
嗬,这是多好事情!我一一提供后,急切地询问对方是怎么知道我联系方式的。
对方说:我在文学百花网看到熊老新书出版消息,网上公布有文学百花网编辑联系方式。
我老家就在自贡市沿滩镇,现供职于北京某文化单位,长年跟踪家乡的文化动态,我一看,网站编辑部地址在四川自贡,家乡竟有这么纯粹的文学网站,文学百花网出现在家乡自贡,甭提我心里有多高兴。
奇了,这个在北京工作的自贡人居然如我这个傻子一样,憨厚地大谈文学的纯粹!其实,文学百花网2012年9月9日才上线,短时间就得到外地文化人的关注,网络的力量与开明的确令人惊讶。
然后他留下了他的个人网站和他的名字:钟永新,网名钟子,盐都自贡、釜溪沿滩远行在外的文化游子。
我非常激动,点开了他的个人作品集及系列博客(网络日志),以钟子署名的文章,数量之多、文史性之浓、专业性之高、涉及面之广,实在超过想象。
钟永新·自贡文史研究系列:文字到真处方为文——读刘光第《都门偶学记》(2018)
钟永新·自贡文史研究系列:文字到真处方为文——读刘光第《都门偶学记》(2018)文字到真处方为文——读刘光第《都门偶学记》钟永新20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光第集》,广收刘光第诗文作品,其中有篇《都门偶学记》记录刘光第寓京时期读书札记,为了解刘光第北京生活的重要资料,从中亦可获得不少治学为人的启示,兹选读如下。
一、涉及文章书目及评点1、慕黄叔度,提出“养气功夫澄之不清,须着力”。
2、默会《张子西铭》,觉有天下一家,中间一人气象。
3、许曾斋所言“学者治生为急务”,评价为中下之材说法。
4、《程子遗书》和《汤子遗书》,连日读后,启发不少,愧愤不少。
5、《溺女文图说》(一说《戒溺女歌》),殊有乐府遗意。
6、《江右文钞》,此文所谈应酬较多。
7 、《广舆记》,昔贤宦迹,以窥其体。
二、居京事务相感而发1、京中士夫,好言变故,戒道听途说。
2、某日入太学,观御碑,读御制各文,求实在可行。
3、近来士大夫多讲套数,亦学者之弊端。
4、自到京师,友人狭邪游,余不往,因未谙其乐,故无学习。
5、留京诸公,戏园观剧,倦游返之,并无真乐。
6、初入京,见时论所称,一切酬应,皆有套数经术。
7、近日京官所重,多在写字作诗,人才由此黜陟升降。
三、生活饮食交友的感悟1、谨言第一要义,律心律意之分。
2、重饮食之道、交友之道。
3、文字到真处方为文。
4、能含蓄为至文。
5、闻文与能文。
总之,其偶学记涉及广泛,兼有当时京师体验思考,对阅书治学、交友自律都有论及,诚可谓刘氏警句格言。
2015年5月初稿 2018年2月修改附录:都门偶学记自序学何可以偶也?邓析谓子产曰:“郑国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然则余之学亦偶耳,非余之功也。
终食无违,一息无间,君子自强不息,偶奚事?亦正病余之以偶为事也。
颜子三月不违仁,其余则偶至焉。
余视日月至者而瞠乎后矣,而余犹得以偶自勗也。
余之恃偶,非也,抑并不偶焉,又奚可以言学也?昔之乾行者,至诚不已;偶不可于学。
钟永新·“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旧址寻访记【自贡抗战教育旧址寻访三部曲】之三
“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旧址寻访记钟永新中国抗战时期在大西南的文化教育背景下,川南地区涌现出无数西迁或新设学校机构,如乐山有武汉大学及复性书院、宜宾有国立江安戏剧专科学校、李庄同济大学及诸多科研院所、泸州有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及泸州抗战小学、内江有威远静宁寺东北中学及东北中山中学、自贡有南开系列学校蜀光中学及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等。
在大后方他们坚持文化教育学术抗战,其人文精神和学术之光永垂于世。
其中吾乡自贡有蜀光中学和自贡工专两种教育模式的学校,它们不仅培育了大量精英人物,同时对自贡的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然而对于自贡工专长久以来却未见诸有关介绍,直到近年通过文史学者陈星生不断钩沉,其先后撰写《自贡历史上第一所高校》《抗战中诞生的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自贡抗战人物·马杰》《一对山上故事多》,才得以逐步了解这所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诞生高校的创办历程和历史贡献。
而自贡工专的校园旧址今在自贡市区近郊仍可寻觅得到,分别位于一对山红旗小学和戴家坝原五四医院。
2015年入夏之际,特赴两地探访以致意。
从自贡市中区沙湾穿过十字口大桥富台山隧道便可见两座小山对立,状如两块巨石夹峙,本地传说系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时在此留下的两个担子,故而得名一对山,山下有著名的自贡妙观寺。
山间有若干屋宇,其中最高处就是红旗小学教学楼,树木葱郁,掩映之下显得此山风土形胜别具飘渺特色,两岩上还有若干神秘洞穴,据说为巴蜀先民蛮子洞之地。
由石梯上行约二百米,即至红旗小学门口,从校门外便可见右侧不远有一纪念亭,经解释良久方得以入内一观。
步入亭中,下方刻有“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纪念亭”字样,中间石碑回顾了自贡工专的设立背景及沿革,语词简要,蕴涵深沉,碑后上面刻录了自贡工专历任四位校长(马杰、王冠英、何玉昆、李季伟)的名字籍贯及毕业学校,全为留洋背景。
中间部分则刻有马杰校长总结的自贡工专校训“公信、诚爱、忠勇、勤乐”,下面部分为设计制作信息,整体显得极为厚重。
【钟永新书评系列】巴蜀城市研究的丰富拼图——《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简评及高仁斌先生印象略记(2015)
巴蜀城市研究的丰富拼图——《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简评及高仁斌先生交往略记钟永新四川富顺是一座蜀中非常独特的城市,千年不绝的文风,各种风味的特产,凸显出其作为巴蜀名城的重要地位。
此地因盐而兴盛,亦因盐区东延转移至自流井而萧条,主要以富顺才子出名,特产则有富顺豆花。
若翻阅中国近现代史册,时常可见富顺人在许多历史场景的活动身影,何以解读地方文脉现象,高仁斌先生的《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为此最好读本。
2011年从成都携《中国书生宋育仁》归井,为伍松乔先生嘱咐转赠富顺人士,后相会于富顺西湖,此乃城中湖泊,明代即渐有名,被列入“天下西湖系列”,夏天品茗湖边,甚有闲居雅意,及后高仁斌、刘安龙、周春文先生来见,畅谈故乡风物良多,又赴富顺羊肉汤店,几醉而归。
高仁斌,富顺当代才子,为人沉默谦虚,著述甚丰,今阅富顺书系列,略记如下:一、富顺文化新视野与新解读《富顺县志》载有艺文,诗词、金石、民俗、古迹等可供研究参用,而以富顺文化探讨之作却尚未得见。
本书作者开辟了城市文化微观研究的新视野,通过选择井盐、才学、美食、风物四章进行解读,加以散文式的哲理标题,内容鲜活,图片精美。
如《寻找新的盐》《李文渊的才子骨气》《豆花,一座城市的花样年华》《文庙,与才子有关的豪情》,既见历史掌故,又有个人体验,读之可谓绝妙。
二、当代生活视野的折射思考如同刘安龙《富顺历史人物随笔》一样,作者并未停留在本地风物的简单简介上,同时融入历史思考,文章如《井盐,当发明成为一种创造》、《才子最后的坚守》、《美食,牛皮菜的快意人生》、《西湖,像下午茶一样富有》,从标题就可得到良多感思,且将话题提升到“富顺精神”的层次上,其贡献在于通过此种解读,或可由此组成巴蜀城市研究的丰富拼图。
(2014年12月初稿 2015年10月修订)。
钟永新·蜀学史料(谢无量《蜀学会叙》)
蜀学史料《蜀学会叙》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间油印本《蜀学会叙》,并作为单篇文章摘选后三次发表,即《独立周报》1912年第8号(题为《蜀学会叙》)、《四川国学杂志》1913年第6号(题为《蜀学原始论》)、《蜀风报》1914年第4、5期(题为《蜀学发微》)。
其中《蜀学会叙》内容最完整,共分三部分,“叙揵”谈固有之学,介绍蜀中的历史人物和“(蜀学)先于中原说”;“叙通”谈未有之学,介绍西方学术门类;“叙礼”说明谢无量与周紫廷等人在1906年左右在上海发起成立的蜀学会章程内容,旨在推进全蜀智识学问,此有别于之前宋育仁等1898年倡导的成都蜀学会,全文展现了对地域学术走向的观察视野与融合思维。
作者谢无量简介: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
字无量,别署啬庵。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1901年入南洋公学。
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
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
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为一代大家。
著有《无量诗草》《词学指南》《骈文指南》《实用美文指南》《楚词新论》《平民文学》《罗贯中与马致远》《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等。
附录原文:《蜀學會敘》謝無量天造蜀國,于萬斯年。
垂學播文,聖哲代作。
傳曰:“蜀肇人皇之際,爰及神農降巴黔。
禹興乎廣柔,名斯煥諸夏。
制作侔天地,蔑以加已。
”然余所聞,邃古之先,天下有學,蓋繇蜀。
云:“聖人沒而微言絕。
”蜀更秦轥藉,二千有餘載。
俶亂相踵,士生輓近,遺風餘烈既熄,或遂溺末,尚以淪忽,亡厥初來。
嗚呼,冥冥寥寥,至於今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余甚懼焉。
天佑啟我蜀,古聖相傳。
至德要道,不墜益大。
則後人之所圖,先民有言。
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亦粵我鄉先生長者諸友昆弟敬念在茲。
钟永新·自贡抗战教育遗址寻访三部曲
钟永新·自贡抗战教育遗址寻访三部曲自贡抗战教育遗址寻访三部曲钟永新(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川六院)自贡旧址寻访记昔年我在维护自贡文史网站“网上自流井”时,转发过一篇关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六保育院的资料,文章末有位署名姚毓霖的评论留言,盛赞此段历史,并留下电子邮箱,经过交流,原来他就是当年在自贡读过保育院的幼童之一。
再与他几次邮件往来,获知姚老先生讲述的诸多自贡保育院、中国抗战见闻、美国行医等往事,并见到他上世纪80年代来自贡寻访旧址所拍照片,然而查阅《盐都发端·贡井——自贡市贡井区盐业历史文化资料汇编》,虽多有提及保育院分布多处的寺庙,却注明今多不存。
又在《自贡日报》上读到宋氏三姐妹视察自贡的一篇史海钩沉,所附有保育院照片合影,经人指出却是在重庆所摄,并非在自贡。
不过我曾认识一位居英自贡籍哈拿女士告知,她的父辈几乎人手一张宋氏三姐妹与盐场工作人员的合影,若顺此再寻,或可找到有关资料。
为寻访设于今自贡的四川第六保育院旧址,我特意专程去贡井,因学校原址有天池寺、井神庙、天后宫、谢家祠堂等多处,故一一前往。
根据比对姚毓霖先生所附相片的池塘,当为今天的贡井天池山上的天池寺,现得以维修扩建,里面原有老建筑存有不少。
在去天池寺的山道路上,有一地名,行人都呼为“保育院”,其位于几栋盐工宿舍后,已建成私宅,于是认为这里或许原来也是保育院的一个场所,经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官网有篇文章描述到“(四川第六保育院的)医院位于井神庙与天池山之间的路边坡上”,据此可认为应是医院所在地旧址。
藏在贡井老街的最深处有著名的井神庙旧址,原为供奉井神梅泽而建,外面有一大平坝,进门间的格局仍存,里面主要庙宇已全部不存,偶尔可见石础,住有几户人家,后山坡较陡立窄促,所植绿树较多,整体颇为荒凉,紧挨井神庙的善堂也基本拆除,尚有残留围墙,此地旁边一位年长者介绍说,善堂也是原来供保育院所用,但后来却是无端被拆。
蜀學史料:《蜀學會報初開述義》
蜀學史料:《蜀學會報初開述義》
鍾永新
【期刊名称】《蜀学》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正>整理者說明:此資料出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蜀學報》第1期,《蜀學報》是四川維新派所創蜀學會的學術刊物,蜀學會宗旨'以通經致用為主,以扶聖教而濟時艱'。
《蜀學報》意在昌明蜀學,開通鄰省,亦載學會講義、會員心得以資交流,館設尊經書院,每期約二十五頁。
宋育仁總理,楊道南協理,吳之英主筆,廖平
任總纂。
載有論旨、奏摺、論撰、近事、報譯等欄,並分纂官、士、農、工、商五門。
吳之英在本文指出,各門各類皆需有學,因蜀學衰微,故開辦此報,有積久欲發之意。
【总页数】2页(P249-250)
【作者】鍾永新
【作者单位】《北京立身國學教育》編輯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蜀學研究中心致中華孔子學會·蜀學研究會成立的賀信 [J], ;
2.蜀學史料:《發刊辭:蜀學創自漢世學京師者,比齊魯焉》 [J], 鍾永新;
3.蜀學史料:《蜀學編》序與舊例 [J], 鍾永新;
4.蜀學史料《宋儒與蜀學》 [J], 鍾永新;
5.共商寫本學開拓敦煌學——“寫本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18年理事會”會議綜述 [J], 張存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钟永新·蜀学史料(贺孝齐《蜀学创自汉世学京师者》)
蜀学史料《发刋辞:蜀学创自汉世学京师者,比齐鲁焉》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四川教育官报》原为《四川学报》,是四川学务处于1905年2月创办的学务官报,1907年9月更名为《四川教育官报》。
本文作为《四川教育官报》发刊辞,说明在川推行教育的重要教化意义,并希望借此可以通览蜀学变迁得失,促进蜀学再兴发展。
作者贺孝齐简介:贺孝齐(约1887-1945年),民国知名教育家,字伯中,四川省永川县兴隆乡(今属重庆市永川区)人,清末被选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投身政治运动,是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创建人之一。
1913年7月参与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1922年任成都高等师范校长。
晚年为邓锡侯顾问。
附录原文:《發刋辭:蜀學創自漢世學京師者,比齊魯焉》賀孝齊蜀學創自漢世學京師者,比齊魯焉。
今世學校,規制恢弘於曩昔,科別類分,悉為專門之業,精揅深討,日異月新。
而一時學校之盛,推吳越,亦猶漢之齊魯也。
巴蜀廣土,眾民倍于吳越,而學風則稍替矣。
山川如故,今不逮古,豈得以山國僻遠自為疏解哉?顧以十年罹亂,干戈未戢,焚首濡足,遑言文事。
是故典司教育之官,亦遲久而後建置也。
余以薄材,謬當此任,守故循程,已苦財匱,發端更始,敷設實難,臨職深省,輙發長歎。
然教育偉業,經國盛事,發皇光大,邦人士共負之責也。
嘗見東西諸國之民於教育之事,同力協規,如徇私好。
所謂義務教育者,受學以年,無或後先,而城鄣大聚,復以書報之屬為之歆勤鼓舞。
中國南北行省,刊佈教育之作而為書報者,亦已尠矣。
教育部頒之公報,則學官守之以為法式。
往者蜀中發行雜誌,亦有言教育者,歷時未久,輟而無續。
學之不競,亦可知矣。
今乃規橅公報之例,雜采教育法令、省行條教,以逮官中牘扎表冊圖籍,納為一編,私家箸議,則以附之簡末,終月刊行,以質國人。
意使覽者知蜀學變遷之蹟,而兩川百四十六縣之主學務者,得以知其成績殿最,為之勸懲,亦蜀學得失之林也。
倘續此有作,縣各成編,感奮興起,蔚為風氣,使蜀學之盛逾于吳越,而與東西諸國上下馳逐,則余日夕之所企冀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第一所新式学堂的教育史料
——《富顺王氏私立树人学堂序》简介
钟永新
富顺王氏私立树人学堂位于今四川自贡市高新区板仓坝的玉川公祠,原为义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扩为学堂,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停办,是自流井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主体建筑至今尚存,现已被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史料出自1906年11月16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一)在日本创办的《新译界》杂志,作者范熙壬,湖北黄陂人,后来范熙壬成为我国清末君主立宪制、民初议会制与司法体系的理论构建者与实践者。
当时自流井盐商王三畏堂曾大量派送其子弟留学日本,能列出名单的便有王作甘、王浔九等10余人,其中王作甘学成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后任主事(校长),故推论邀请范熙壬写序的为王作甘。
序中范熙壬从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之学三层面论述,分别介绍各学问的类别与功效为尊信仰、启智识、励行为,接着讨论王氏学堂所忧而所设的八类内容:家塾、义塾、中学、小学、商业、体育、速成师范、预备游学,再指出今日宗教、哲学、政治学废、公立、私立之别与作用,最后对巴蜀文明和地方文脉的影响寄予展望。
王氏私立树人学堂正是秉承了范熙壬序言中的办学模式,并通过日本文化教育的中介作用推动了自流井的早期教育发展,兴办非常成功,此外师资也很雄厚,如聘请川南经纬学堂毕业生谢持、吴季玉等为教员、而且还聘请了日本教员岗本常次郎授理化,鹰野洁核授自然、日语,山根花子授音乐、体操,所培养的人才也不乏优秀之辈,如四川保路运动领导之一、蜀军政府副都督夏之时、四川反清起义及反袁斗争首领之一赵铁桥、著名兵器专家和弹道学家王道周、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及台湾史专家毛一波等。
附录:
《富顺王氏私立树人学堂序》
(湖北)范熙壬
宗教家之所谓“学”与哲学家之所谓“学”有以异乎?曰,亡以异也。
哲学家之所谓“学”与政治家之所谓“学”有以异乎?曰,亡以异也。
奚为不异?曰,宗教家之学,学其三藏五乘,尊信仰而已;哲学家之学,学其思想论辩,启智识而已;政治家之学,学其名物度数,励行为而已,无信仰必不能富智识,无智识必不能善行为,无行为必不能巍然独立,皦然自治,而完成一磨不可磷,涅不可淄之人格。
是故无宗教家、无哲学家、无政治家莫不淳淳奔走,疾呼曰修学,曰修学。
学必有群,群之不可涣,而无所以萃之也,则必为之择适宜之地以萃之。
学必有用,用之不可绌,而无所以赢之也,则必为之筹恒久之,产以赢之,萃有其地矣,赢有其产矣。
然使无法以为之范围,无人以为之纲纪,则群之萃也。
有时而涣涣,而遂不可以复萃用之赢也,有时而绌绌,而遂不可以复赢其究也。
有群等于无群,有用等于无用,有学等于无学,必至乔诘卓鸷、澶漫摘僻、毁绝鉤绳、偭错规矩,宗教不能廉其顽也,哲学不能昭其昏也,政治不能良其莠也,上蠹国家,下贼社会于乎,此岂学之自性如是哉,势则然也。
富顺王氏憟憟然有忧之,忧其宗族子弟佚居无教也,为之设家塾以匡之;忧其乡党少年贫窭废学也,为之设义塾以徕之;忧其宗族子弟、乡党少年学之止而不进教之,故而不新也。
于是为之筹基金焉、开讲舍焉、聘良师焉、增学课焉;忧其普通知识之缺乏,为之设中学;忧其国民思想之幼稚为之设小学;忧其经济能力之浅薄,为之设实业;忧其尚武精神之颓丧,为之设体育;忧其生齿蕃衍,蒙失其养,学额狭缩,力不能及,为之设速成师范;忧其远适异国,言语不通,展转数年,赀斧徒竭,为之设预备游学。
中学设,则昔之缺乏者今以完全矣,小学设,则昔之幼稚者今以壮健矣,实业设,则昔之浅薄者今以雄厚矣,体育设,则昔之颓丧者今以鼓舞矣,设速成师范则后起之教员可以增多,设预备游学则新创之学说可以输入于乎。
其所主张,其所网维,其所注措,其所想望,虽综全国之力,竭一时之财,惨澹经营,犹懼不给,而王氏乃规规然,以一族任之,不及期年,规模大定于乎,得不震其神速也哉。
抑中国学风之坠地,莫今为甚矣!经典佚亡,戒律破坏,兰若沙门,放荡亡检,则宗教之学废也;汉宋交讧,两败俱伤,书院精舍,什不存一,则哲学之学废也;科举新罢,幕吏大裁,文庙之官,仅奉祠祀,则政治之学废也。
夫学不徒以建宗教、研哲学、理政治而已,乃今也并宗教并哲学并政治而亡之,则是昔不以兴学为名,
而几享兴学之实,今惟以兴学为利,而反蒙兴学之弊,责之兴学者,兴学者不任受也,此何以故?以学而限于官立,故限于官立,故地方之人不知公立,而但日日倚赖于官,限于官立,故家族之人不知私立,而但日日责望于官,不知官之力实籍地方之力,地方之力实合家族之力,未有地方不出其力,家族不出其力而官能推解以开创之者也,借令有之而官力之薄,以较地方之力之厚,家族之力之齐,其相去乌可以道里计哉?不佞是以不得不智。
王氏并冀举国之人步武王氏,族大者,合家族以私立,族小者,合地方以公立,则于吾国学界前途庶有豸也,爰作视曰。
蜀之文明肇文翁,有其继者相如、雄,偃蹇顿挫二千祀,廓而辟之自今始。
富顺之产氏曰:王以盐起,家赀雄乡,名师万里罗一堂,磨砻子弟生光芒,闾里为之百学昌,于乎或哉!吾视中国,闾闾里里,闻风兴起,尽如富顺王,百学为之昌。
(钟永新整理)
注:原载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一(1906年11月16日)《新译界》杂志
(刊于《自贡日报》2014年11月9日“史海钩沉”原题:名师万里罗一堂磨砻子弟生光芒——介绍自贡教育史料《富顺王氏私立树人学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