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同步测试(9)—(中国古代史3—4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同步测试(9)—(中国古代史3—4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测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据此回答1-4题。

1.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A.水排 B.翻车 C.耧车D.筒车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成果。

据此回答5-7题。

5.将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是:()
①何晏②陶弘景③王弼④张陵⑤葛洪
A.①④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②⑤
6.下列著作,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地理和文学价值的是:()A.《缀术》B.《禹贡地域图》 C.《水经注》D.《世说新语》
7.范缜的思想和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
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隋朝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据此回答8-9题。

8.隋朝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长达300多年的统一局面。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隋统一条件的是:()A.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各族人民相互融合、民族间矛盾基本消失
C.陈朝统治腐败,双方力量悬殊
D.陈后主具有文学天才,缺乏政治家的风度
9.隋朝成为短命王朝的原因不包括:()A.隋炀帝三次对高丽发动战争,加剧人民痛苦
B.营建东都洛阳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
C.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能低下
D.受到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双重打击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

其繁盛的原因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1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A.重用人才B.轻徭薄赋C.善于纳谏D.减轻刑罚
12.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是我国重大的政治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13-14题。

13.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4.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中期开始,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引起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据此回答15-17题。

15.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地方政府D.广大农民
16.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1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确保财政收入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隋唐经济高度繁荣,表现在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兴旺等。

据此回答
18-19题。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唐朝时出现的:()A.驿站B.邸店C.柜坊D.票号
19.技艺水平高是唐代手工业的一大特点,下列成就符合这一特点的有:()
①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②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在唐代出现③纺织品吸收了
波斯风格④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⑤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
A.①②③④⑤B.④C.①②③④D.①④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据此回答20-21题。

20.唐朝时,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政治上的共同趋向是:()A.统一本民族各部落B.建立本民族的政权
C.接受唐朝的领导D.和唐朝皇室通婚
21.《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一诗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这反映了:()A.西域各族对西汉的向往和敬慕之情 B.吐蕃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C.北宋人民和契丹人民的友好往来 D.粟末靺鞨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及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此回答22-24题。

22.隋唐对世界科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①首次把火药用于军事②比较准确掌握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在海船上使用罗盘针④发明了望、闻、问、切的医学诊断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有《四部医典》
B.唐高宗编订了《唐本草》
C.白居易的《新乐府》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
D.《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创作的
24.唐都长安,成为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原因是:()
①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③统治者实
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吸收外来技术和文化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共计34
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引自曹操的求贤令
材料二(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得用数……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材料三(曹操)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七门、吴塘诸(堰,水利工程),以溉稻田……
官民有畜(蓄,积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材料四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引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
回答:(1)根据材料一至三的内容,说明鲁迅的“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观点。

(2)根据你的了解,说明曹操为何屡屡以花脸奸臣的角色在戏台上出现?
(3)曹操的用人原则可取吗?为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求免役;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

是以天下残率,荡为浮人(流民);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乃诸作两税法,……
德宗善而行之……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引自《旧唐书》材料二令就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

降到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

――引自《陆宣公秦汉》材料三(贞观元年十二月)上(唐德宗)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
“不乐”。

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无它徭,今非
税而殊求殆过于税。


――引自《资治通鉴》材料四元和末年(约820年左右),渭南县天源乡本有四百余户;今才有一千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略相似。

――摘自《旧唐书》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征收丁税的弊端。

(2)材料二的“官税”指什么?“私家收租”指什么?
(3)材料三“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唐朝赋税改革的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府兵俑》
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
防微渐、绝祸乱之确也。


――《新唐书》
回答:(1)从材料一《唐朝府兵俑》中可得出什么信息。

(2)材料二反映的什么制度?它源于何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取代?
(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和归纳这一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4)材料二所反映的制度是何时崩溃的?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第28题11分,第29题13分,第30题14分。

总计38分。

28.汉高祖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实行过“和亲”政策,试比较二者的差别?你如何看待古代史上的“和亲”政策。

29.“苛政猛于虎”。

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

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和表现。

(13分)
30.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治黑暗,延缓经济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观点,或者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可同等评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B C D C B D C C A D D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C C C C D A B A
二、材料分析题:
25.(12分)(1)曹操重视招揽、提拔和培养“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招徕大批谋臣猛将;他还设立学校,实行屯田,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致“官民有蓄”。

在战乱频繁,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下,曹操的措施有利于魏政权的强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因此,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6分)(2)曹操本人雄心勃勃,他的继承人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所以站在正统的立场上看曹操,他就是一个“花脸奸臣”。

(2分)
(3)曹操重用有才能的人值得赞赏,但不注意所用之人的品行不可取。

因为重用人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前提,但所用之人的品德恶劣,必然危害百姓和国家。

可以说,品行不好,才能越高害处越大。

(4分)
26.(12分)(1)收入多的富人免了丁税,没有收入的贫人担负丁税,使农民破产而成为流民。

(2分)
(2)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向政府所交的税叫官税;“私家收租”指地主向农民征收的田租。

(2分)
(3)地主阶级把新增加的“官税”转嫁于农民。

(2分)
(4)农民承受不了地主阶级转嫁的赋税。

两税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唐代的阶级矛盾。

(2分)
(5)两税法的规定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

但封建政府实行的改革,不
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地主阶级利益。

(4分)
27.(16分)(1)府兵俑直观地再现了唐朝府兵的形象,府兵俑着铠甲、骑战马,神态昂扬、精神威武,体现了唐朝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也反映了当时陶瓷雕塑艺术的杰出水平。

(3分)
(2)府兵制,西魏,募兵制。

(2分)
(3)士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也扩大了兵源,但加重了府兵的负担;(4分)战时将帅领兵作战,战后兵将分离,这种兵将平时不在一起的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兵将不熟,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4分)
(4)唐玄宗开元年间;根本原因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遭到破坏;
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分)
三、问答题:
28.(11分)区别:①背景不同,汉初的和亲是在战败后被迫接受的屈辱性和亲;唐初的和亲是建立在唐朝的强大、唐先进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的基础上,双方是平等的。

(4分)②结果不同,汉朝初年的和亲并没有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匈奴仍然经常南下进行侵扰活动,直到汉武帝时,双方诉诸战争才解决了边境问题;唐朝的和亲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4分)如何看待:肯定:“和亲”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同时也补充和丰富了汉文化。

(3分,肯定或否定只能选择一种,总分不能超过11分。


否定:“和亲”政策使女子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失去她们应有的幸福。

“和亲”政策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集中体现。

同时,“和亲”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制止战争的作用,如西汉。

只是满足最高统治者色欲或权欲的需要。

29.(13分)名称,原因,表现。

例:
名称:贞观之治或唐前期(2分) 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6分)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5分)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30.(14分)第一种观点:否定:①该时期在秦汉末年分裂割据基础上经历了三国鼎立、十六国和东晋对峙、南北朝的对峙。

虽有西晋统一,但时间很短,分裂占据这一时期主流;
(4分)②社会分裂中,分裂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多数是掠夺土地和人口的非正义战争;
(3分)③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统治者贪婪、残暴的本性时有暴露;(2分)④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士族制度是一种腐朽的制度,士族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2分)⑤长期战乱和残酷剥削,使历史上持续发展的北方经济再次严重破坏,虽有几次短暂恢复,但总体水平已下降。

(3分)
第二种观点:肯定:①该时期虽然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

三国鼎立相对于东汉末的军阀割据是历史的进步,北方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西晋是重要的大一统王朝;(5分)②北方局部统一为北方经济恢复提供了条件;(2分)③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使我国经济结构更趋合理;(3分)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山越族为开发江南做出贡献,孝文帝改革等促进民族大融合,形成又一次民
族融合高潮。

(2分)⑤这一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