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c72ae6b1eb91a37f1115c32.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230ac0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b.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affa46148d7c1c708a145a7.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4c7e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5.png)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交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通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和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工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cdc82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0.png)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07e65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5.png)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734a90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6.png)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38e226ea45177232f60a2a9.png)
一、衣、食、住、行之行
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海: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表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
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 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陆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四、大众传媒之报业
•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四、大众传Leabharlann 之广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轮船(1865年)
“万年清”号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 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观念和新模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ef8351b52ea551810a687fe.png)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二、风俗习惯的变革 三、交通及通讯工具的进步 四、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五、总结
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 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探究: 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的什么趋 势?有什么特点?
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以满人样 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 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 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 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 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 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 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 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衡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紧 密服”改革的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 习俗,促进观念变革;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 的认识。
认识 : ①“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②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 ③“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 ⑤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 ⑥“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等重大社会变革对社会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
(5)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91a40b8f5335a8103d22016.png)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91ed8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a.png)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b36c9e2856a561252d36f19.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实际上体现了社会生活方面的近代化(现代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影响;反之,又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思考: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哪一种媒介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报刊新中国成立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是什么?《人民日报》《红旗》1958年、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代 1994年四大媒介指的是哪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e74af6ca417866fb84a8e76.png)
变化: 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
结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保暖
时尚、个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1.邮政通信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正式办理邮政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 的发展
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电报 1906年创设,最初用于军航之 间的通讯。 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出现标志: 继续增加:民国成立后 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
-----------技术来源: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1935年,北京有了公共汽车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东部显著,西部缓慢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电话
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874年人力车自日本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 1876英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d28cdc96137ee06eff91833.png)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cca1d0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c.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发展。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政治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太平天国的起义、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闭塞和落后,人民生活在极度压迫和贫困之中。
太平天国的起义掀起了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浪潮,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政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经济衰败,民族工业几乎被西方列强控制,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中国经济仍然贫困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文化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封建礼教到人民大众文化的传播。
封建社会推崇礼俗和儒家思想,文化保守且僵化,人民生活贫困且落后。
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觉醒意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倡导人民大众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磨难和困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ba9f26ce518964bcf847c68.png)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ac20c2f01dc281e43af00c.png)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91079d20722192e4536f6f8.png)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6c927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e.png)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后— —十一届三中全
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至今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异彩纷呈
政治色彩强烈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 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21枚《民居》邮票展示了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 风格各异的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勤 劳的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秦砖汉瓦江南水乡 式的江苏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库门式的 上海民居,竹楼式的云南民居,窑洞式的陕北民居, 庭院深深的江西民居,东西折厢式的湖南民居, 360度圆盘式的福建民居,层峦叠嶂山城式的四川 民居……画面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令人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授课教师:何小波
衣食 住行
社会 风俗
通讯 技术
大众 传媒
传统女性服饰:保守、式样较单一。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旗袍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女性渴望自由解 放的社会心理。
现清 了朝 森官 严员 的的 等官 级服 制, 度充 。分
体
隆性长 重便袍 的装马 传,褂 法到在 ,民清 甚国代 至时是 是期最 正则为 规成常 礼为见 服非的 。常男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 一架飞机。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 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
技术: 引进
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种类: 海陆空
【小结】
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 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 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犀利哥,男性混 搭风的经典造型。
不要迷恋哥,哥 只是传说……
韩流风、日系风反映了时下青少年对外来 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宽松。但“跟风”也体现 了创造精神的缺失。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半 传统与现代并 封建社会
淮扬菜 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春有刀鲸夏有鳃,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 水产禽蔬联潮上空,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 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清 炖 狮 子 头
客家菜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
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 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 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
三民 主义
耻
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广 大解放区流行“列宁装”、解放 装。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 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这种抹杀个性的政治化服装时尚 被推向了极至。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 工具是有轨电车。最早的 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 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出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带动了社会风气 的进步。
“三妻四妾”——中国传统婚姻陋习
民 国 时 期 的 新 式 婚 礼
这三部影视作品中的 共同道具是什么?
电报是一种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 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 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 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 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 的编码是莫尔斯编码。现在,随着电话、 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 用了。
居室建筑的演进 1)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演进过程: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公寓)
3)特点:演进突出表现在城市的上层和富贵人 家,贫苦人民没有多大变化。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詹 天
佑 和 京 张 铁 路
影星阮玲玉 影星胡注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东江盐焗鸡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