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
摘要: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工具性载体,促进学生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课程理念、教材编写、学生基础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并相应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旨在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186-02
0引言
《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进行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系统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课程理念有失偏颇
目前,高校在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课,主要是缘于现代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立足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教育观的偏颇导致课程理
念也较为狭隘。一方面是过于强调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性,教学中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考虑到与专业课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过于强调对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把高校教育在某些角度变成了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忽视了学科的教育功能,也可能因此而减弱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学生深造学习的倾向性。
1.2教材编写脱离实际
据了解,不少《计算机基础》教材与专业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相脱离,教材满意度偏低。一是教材编写跟不上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老旧腐朽,已经被淘汰或者过时的理论或技能操作没有及时删除,新出现的前沿发展技术和最新理论也没有及时编写进去,导致有些知识学生学会了也就淘汰了。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将计算机学科知识事无巨细地编进教材,导致教材内容过多,教学任务重,而安排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学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于是采取了对教材内容加以取舍的方式,加重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学生的学业压力;三是过于重视基础理论和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较少涉及到经济、管理等专业应用的内容,不利于与这些专业课程的衔接,也不利于发挥计算机的工具载体性作用。
1.3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文理科兼收,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对计
算机理论接触太少,对内容繁多、抽象的《计算机基础》完全没有学好的自信;一部分学生找不到《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学习的确切联系,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有的学生经过紧张高考进入大学后,贪图轻松,对继续《计算机基础》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加之计算机教师大多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在教学中对应用案例的讲解较少或难以透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为淡漠。
1.4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计算机理论比较抽象而复杂,缺乏直观性,比较难以理解,而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上操作性很强,需要教师指导较多。然而,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多以讲授为主,很少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教课时只是将教材信息单纯发出,不注意学生的反馈和师生的互动。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大多应付了事,难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难有起色。
2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究
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应当从转变课程理念入手,以改善教材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为核心,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手段,强化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量化、信息处理的主动意识和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通过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2.1转变课程理念,注重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建设
课程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动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要注意学科知识学习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于专业需要,教学要求上不能等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选取基础、经典、紧跟科技发展的课程内容,合理组织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编排,保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与专业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注意“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各高校各专业可依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教材,选取专业应用中的实例辅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选用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难点,学生畏难情绪重,迫于考试、过级的压力而应付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选用教学手段。
2.2.1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教学观在高校同样适用,教师应避免简单的讲授,采用多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创设兼顾专业特点的计算机教学情境,灵活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引导学
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管理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思想方法,强调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当学生欣赏、领悟计算机的魅力时,“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就变成了有趣、主动的学习体验,学生也会自主、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
2.2.2合理选用教学手段,实行互动式教学,实行赏识教育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打破教师的一言堂,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实行课堂的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的赏识、强化。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适当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演算习题,注意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以便改进教学;同时注意合理选用教学手段,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际案例资料、现代网络技术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抽象、枯燥的计算机教学生动起来,多方位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建构、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中。
2.2.3重视计算机思想方法的教学,注意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育的改革正在进行,“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理念将逐渐被“能力本位”的现代课程理念取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掌握信息处理的思想与方法的同时,将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放在工作的首位,把经济上的收益、损益、利润问题,管理中的数据统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