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基础教育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基础教育的认识
作者:韩敏李艳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础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分析探讨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文化知识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因此,父母和教师都应尽力去认识和思考教育的本质,去唤醒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去塑造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基础教育;现状;存在问题
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其中涵盖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公共性和强迫性的特点,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一、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多年来,国家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和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予以保障。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都深知,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及命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教育能使社会流动具有有序性。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和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而今社会,教育作为主要竞争力,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抓起:胎教,早教和择校。宁愿多出几万块钱,也要给后代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这也是基础教育重要性的基本体现。
三、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从基础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最好的诠释。此外,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基础教育呈现给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既包括基础性的自然知识,也包括基础性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既包括一些基本概念的习得,也包括一些基本命题,原理公式,事实以及事件的掌握与理解。其实在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本领和方法,简称“基本方法”,这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观点最基本的反映。
此外,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指的是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而且更加强调学生适合于高等教育的身心结构和人格特征。基础教育也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教育在总体上也影响或制约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总之,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影响且决定着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也是其重要性的良好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将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和仕途,这也正是我国采用高考制度来选用人才的标准。高考制度的产生是有基础教育作铺垫,高考制度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平台。农村农民子弟只有通过基础教育来改变人生,走上以脑力劳动为生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脑力劳动就比体力劳动高贵,只是说明通过知识学习能走上条捷径,往后的生活少走弯路。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们只有通过基础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文化知识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在笔者见习,实习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学校,教师高度重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学生都是在接受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一般以室内课堂授课为主,学生的课外活动少之又少。这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现在的学生注重艺术能力的培养,但在一些落后地区,一整所学校连一架钢琴都没有。若遇上阴雨天气,学生的体育课直接改为自习课去学习文化课知识。学校没有充足资金筹建体育馆,这也阻止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兴趣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大城市,家长会带孩子去各种兴趣班学习,而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很乐观的家庭,根本无经济能力去负担这些费用。此外,家长的观念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学生就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
化知识,也只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成绩,与此同时,自然而然也就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见习过程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去教,学生无兴趣去学。教师的不愿意教来自于学生的质量问题。大多数学校将全年级编成不同类型的班级:火箭班,实验班和平行班。这样一来,基础稍不好的学生就集中于一个群体,这也对教师授课方式产生影响。这一部分学生不仅仅文化知识基础不好,纪律观念还淡薄,常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不端正。当教师情绪受到学生表现的影响时,自然而然不愿意教,也没有良好的情绪去教。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没有能力去教,这个问题在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换代,一些老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坚持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学生无法快速高效地接受所教知识。除此之外,另一方面原因来自于有一部分教师对其职业态度存在问题,未能充分备课,以至于对于课堂的紧急状况无法得当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充分的,客观正确的解答,从而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除此之外,学生没有兴趣去学,这个问题之下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法不能吸引学生,第二点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产生的排他心理。教师的教法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上课过程中要有足够好的亲和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举教学事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充分兴趣和注意力,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速度也就随之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去适应新时代的学生,要选择一种大众相对感兴趣的教法去教学生,而不只是遵循自己的传统授课方式和自己所习惯的授课方式。此外,有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从而失去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排除其恐惧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也要注意由简到难,仔细切入,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同时,也要求学生自身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用正确,理智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师生之间的矛盾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解决。
师生之间的矛盾还体现在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在见习过程中,当学生犯一些小错误,老师就厉声呵斥或罚站。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排斥老师,而且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并且用最平和的方式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体罚严重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也是最不理智的解决办法。在笔者见习的这段时间里,笔者总结出一种现象:世界上有三种老师:一是学生对其心服口不服;二是学生对其口服心不服;第三种就是最佳的状态—学生对老师心服口服。对学生盲目惩罚属于第二种,学生只是表面上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其实质并不代表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诺不会再犯此类错误。这也启示我们,要做令学生心服口服的老师。在这其中,沟通至关重要。有效的沟通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且能帮助其改正错误。何乐而不为呢?师生地位平等在基础教育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