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规律ppt课件
![连锁遗传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e4841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c.png)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形 成配子时始终不分开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 交P换值=重有新色组、合饱的满百×分无色率、凹陷
• •
==测(3交1.469%+152)C/C8S3Fh61S有8h色×↓、10饱0%满ccshsh
•
CcShsh ×
无色、凹陷 ccshsh
• 配子
CSh
• 测交子代(F1) CcShsh
•
有色、饱满
• 实得粒数 4032
Csh
cSh
csh
csh
• 那么√a2 = a = csh配子的频率
• 由于配子CSh的频率和csh的频率相等
• 所以CSh配子的频率=a
• 那么重组型配子的频率=100%-2a
• 所以交换值=100%-2a
第四节 • 自交法计算交换值的步骤
交换值及 其测定
①求F2代纯合隐性个体的百分率
一、交换 • ②以上百分率开方即得隐性配子的百
• 连锁关系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 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生物的 基因有成千上万,而染色体只有几十 条,所以一条染色体必须载荷许多基 因。
第三节 连锁和 交换的 遗传机 理
一、完 全连锁 和不完 全连锁
二、交 换与不 完全连 锁的形 成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
Sh C sh c sh c
02第二章连锁遗传规律
![02第二章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1097f2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3.png)
双交换
2
Σ
6708
第一步:判断三对基因是否连锁
三对基因的三种关系: ①独立 ②连锁 ③有独立亦有连锁
基因间的关系 ① 独立 ② 连锁
③ 独立亦连锁
测交后代的表现
8种表型比例相等。 每2种表型比例一样,
共有4类比例值。 每4种表型比例一样,
共有2类比例值。
从试验结果看,这三对基因是连锁的, 即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P
AB //AB × ab//ab
↓
↓
AB
ab
F1
AB//ab
完全连锁 : F1只产生亲型配子( AB 和ab)。
不完全连锁 :F1不仅产生亲型配子, 也产生重组型配子( Ab 和 aB )。
如果A、a和B、b完全连锁,则它们 的遗传行为就如同一对基因(C、c)一样。
P F1 F2
基因型比例 表型比例
2、相斥组 在相斥组中,AB和ab为重组型配子,故 Rf = 2 双隐性个体数 / F2个体总数
如上述香豌豆相斥组试验: Rf = 2 1 / 419 = 9.8%
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交换值越 接近0,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 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越少。反之,连锁强 度越小,发生交换越多。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 在连锁遗 传中,F2 不表现出独立遗传的典型比 例(9:3:3:1),可能是F1 形成的四种 配子数量不相等的缘故。这一推论正 确与否可通过测交法加以验证。
三、连锁遗传的验证
这里,我们选用玉米为试验材料。 其好处是:①很多性状可以在种子上看 到,种子虽然长在母株的果穗上,但已 是下一代了。② 同一果穗上有几百粒种 子,便于记数分析。③雌雄蕊长在不同 花序上,去雄容易,杂交也方便。④ 玉 米是一种经济作物,有些试验结果可以 直接用在生产上。
连锁遗传知识点总结
![连锁遗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a93645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e.png)
连锁遗传知识点总结一、连锁遗传的概念连锁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分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非常接近的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独立分离的,即每个基因的遗传方式是独立的。
但是当两个或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由于这些基因的位点之间存在着连锁现象,它们的分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位点之间连锁现象的影响。
因此,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连锁遗传。
二、连锁遗传的规律1. 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在连锁遗传中,由于两个或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的分离会受到染色体的连锁效应的影响。
如果两个基因位点之间距离较近,它们在染色体上的连锁作用就会更加明显,相对来说,两个基因遗传方式的改变也会更为一致。
这种连锁基因的现象叫做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
在实际研究中,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是研究连锁遗传规律的重要依据。
2. 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与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相对应的是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
当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的距离较远时,由于它们在染色体上的连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所以两个基因的遗传方式的改变也会相对独立。
这种连锁基因的现象叫做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
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连锁基因之间的连锁率被打破,从而使得二者的遗传方式相对独立。
3. 连锁基因的重组在连锁遗传中,由于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之间的连锁效应,它们的遗传方式受到了相对的限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染色体发生了重组,导致连锁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被打破,使得两个基因的遗传方式发生了改变。
这种现象叫做连锁基因的重组。
连锁基因的重组是连锁遗传中的重要现象,它可以解释为何在连锁基因存在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组合。
三、连锁遗传的实验与应用1. 连锁遗传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连锁遗传,可以揭示其规律和机理。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杂交、连锁基因的分离分析、连锁基因的重组等方法来研究连锁遗传。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连锁遗传的基本原理,并且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动物遗传学》教学课件: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
![《动物遗传学》教学课件: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4da0c85ad51f01dc381f11c.png)
交换型(crossover type):因交换形成的新 基因组合,也称为重组型。 (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nt),是同 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亲本型(parent type):和亲本染色体上基 因组合相同的类型。来自未发生交换的 染色单体。
实验一:互引相
紫花长花粉 ⅹ 红花圆花粉粒
(PPLL)
(ppll)
紫花长花粉 (PpLl)
紫花长花粉 紫花圆花粉 红花长花粉 红花圆花粉
(4831) (390) (393)
(1338)
亲本型偏多,重组型 偏少
W. Bateson and Punnett (1906)
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 重组型:与两亲本不同的性状表现型
研究者发现其中某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 传结果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摩尔根 以 果蝇为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 了连锁遗传规律,创立了基因论。
一、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 F2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遗传。连锁相包括 互引相(AB;ab)、互斥相(Ab、aB)。
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组型配子 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又称重
组率(percentage of recombination),或
者重组频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
用Rf表示。
重组型配子数 Rf 配子总数 100%
交换值(cross-over value):指 不完全连锁的两基因间发生交换的 频率。
通常把重组值称为交换值,实际上, 交换值≠重组值,因为多重交换的存 在,用重组值代表交换值会造成偏 低的估计。
连锁遗传的表现与规律应用课件
![连锁遗传的表现与规律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083d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b.png)
contents
目录
• 连锁遗传概述 • 连锁遗传的表现 • 连锁遗传的规律的定义
定义描述
连锁遗传,是指某些基因在染色 体上的位置相对固定,它们在遗 传过程中倾向于保持在一起,并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递。
遗传学意义
连锁遗传是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解释了特定基因组合在遗传 中的规律和现象。
连锁遗传的重要性
01
02
03
基因组合传递
连锁遗传确保某些基因组 合在世代间的传递更加稳 定和可靠。
多样性维持
由于连锁遗传,种群中能 够维持更多的基因组合多 样性。
进化影响
连锁遗传对物种的进化和 适应性有重要影响,有助 于物种的演变和生存。
连锁遗传的研究历史
早期观察
早期的遗传学家在实验中 观察到了某些基因组合的 传递规律,并提出了连锁 遗传的概念。
摩尔根研究
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研究 ,提供了连锁遗传的重要 实验证据,并加深了人们 对遗传学规律的理解。
现代研究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现代研究已能够更深入地 揭示连锁遗传的机制和影 响因素。
02
连锁遗传的表现
连锁遗传的基因型表现
连锁基因座的等位基因组合
在连锁遗传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会倾向 于一起遗传,形成特定的基因型组合。
连锁群的遗传规律
连锁群的概念
一组在遗传上紧密连锁的基因构成一个连锁群。这些基因在遗传时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 传递。
连锁群的遗传行为
连锁群的遗传行为受到连锁与交换定律的制约。在连锁群中,基因之间的交换频率相对较 低,因此连锁群的遗传特征往往保持稳定。
连锁群的应用
通过研究连锁群的遗传规律,可以揭示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对于遗传学研究 和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作物育种中,利用连锁群的信息,可以选择具有优良 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遗传学第四章连锁遗传定律
![遗传学第四章连锁遗传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7d6e08149ec3d5bbfc0a743b.png)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4) 经过染色单体节段的交换,形成四种基因组合的染色单 体
(5) 四种基因组合的染色单体,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分配到
四个子细胞中去,以后发育成四种配子,其中两个是
亲本组合配子,两个是重新组合配子。连锁基因发生
交换有一定的频率,不交换的多(亲型的多),交换
的少(重组的少)。
c2+2cd
ppll :
d2
例题1:
香豌豆中紫花P是红花p的显性,长形花粉L是圆形花粉l 的显性,进行下面试验,计算配子比例。
第一组:
P
紫花长花粉PPLL×红花、园花粉ppll
F1
紫花、长花粉PpLl
F2 表现型
紫长
PL
个体数
4831
理论数
3910.5
(按9:3:3:1 )
紫园 P ll 390 1303.5
基因型
CcShsh Ccshsh
表现型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实得粒数 4032
149
%
48.2
1.8
cSh ccShsh 无色饱满 152 1.8
csh ccshsh 无色凹陷 4035 48.2
无色凹陷 ccshsh
csh 总数
8368 100
重新组合(互换率)=149+152/8368=3.6%
利用自交法也可获得交换值。如前面的香豌豆杂交试验。
摩尔根,美国遗传学家因在 果蝇的遗传学研究中取得重 大发现获诺贝尔奖
Thomas Hunt Morgan
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一定位置,并呈直线排列。设Aa、Bb是位 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基因的行动只能听 命于染色体行为,即当配子形成时,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AB 和ab连锁基因,只能作为一个整体,随着同源染色体两个成 员的分离而进入不同配子,因此形成的配子只有两种亲型, 没有重组型出现,通过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 只 表 现 为 亲 本 组 合 , 这 种 遗 传 现 象 称 为 完 全 连 锁 ( complete linkage)。完全连锁的两对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表现,与一对基 因的表现相同。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2f7b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e.png)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定律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连锁规律
或连锁分离定律。
它是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在20世纪初提出的,用于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遗传连锁的现象。
在连锁遗传定律中,基因被认为位于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称
为基因座。
每个基因座上可以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它们决定了个体
的遗传特征。
连锁遗传定律说明了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以
一种固定的方式相互传递给后代。
根据连锁遗传定律,当两个基因座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它们
往往会一起遗传给后代,而不是独立分离。
这是因为同一染色体上
的基因在交叉互换过程中很少发生重组。
因此,它们通常作为一个
整体传递给下一代,形成连锁。
然而,连锁遗传定律也指出,连锁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基因座之
间的距离。
如果两个基因座之间的距离较远,交叉互换的概率就会
增加,导致连锁程度降低。
反之,如果两个基因座之间的距离较近,交叉互换的概率就会减少,导致连锁程度增加。
连锁遗传定律对于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和遗传连锁关系
非常重要。
它为遗传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基因座之间关系的方法,
并帮助揭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通过研究连锁遗传,人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传递方式,以及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总之,连锁遗传定律是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和遗传连
锁的规律。
它解释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传递方式,并揭示了基因座
之间的连锁程度与距离的关系。
这一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
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b3d571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3.png)
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指的是一种生物的性状很多,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自然也很多,而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限,必然有许多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这就会引起连锁遗传的问题。
连锁遗传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例如使玉米子粒糊粉层成为有色的基因C为无色基因c的显性,使子粒胚乳饱满发育的基因Sh为凹陷不饱满基因sh的显性。
将使有色、饱满的(CCShSh)与无色、凹陷的(ccshsh)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CcShsh)再与无色、凹陷(ccshsh)的亲本回交(测交),产生8368粒测交子粒(它们虽然长在F1果穗上,但实际上已是测交子代Ft),其中有4032粒是有色、饱满的,4035粒是无色、凹陷的,两者分别与双亲的子粒性状相似;另有149粒是有色、凹陷的,152粒是无色、饱满的,两者都属于双亲子粒性状的重组型。
所以F1测交产生的亲型测交子代为【(4032+4035)/8368】×100=96.4%,重组型测交子代为【(149+152)/8368】×100=3.6%。
出现以上杂交和测交结果的机制是:①测交后代中亲型出现的频率多达96.4%,说明亲本之一的C与Sh在从亲代对测交子代的传递过程中有伴随不分的趋势,亲本之二的c和sh也表现同样的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C-c和Sh-sh两对基因是在1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前一亲本的基因型为CCShSh,后一亲本的基因型为ccshsh,因而F1的基因型为CcShsh。
照理,F1要产生CSh 和csh两种亲型配子,它们与测交亲本的csh配子受精结合,会出现和两种与双亲表型一样的测交子代。
①测交后代中出现3.6%的重组型个体,是因为F1的少数孢母细胞在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染色体在C-c和Sh-sh之间发生了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从而产生Csh和cSH两种重组型配子,它们与测交亲本的csh配子受精结合,产生和两种重组型测交子代。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906ee0ebb68a98271fefafa.png)
2.2 相斥相
双隐性表型是重组型之一, ► 在F2代中,双隐性表型是重组型之一, 即A=(Q/2)2, Q=2×A1/2 / 在前面所述的香豌豆杂种F2代中, F2代中 ► 在前面所述的香豌豆杂种F2代中,A=1/419, / Q=2×(1/419)1/2 = 9.8 %, 即基因 -L之间的交换值为 即基因P- 之间的交换值为 之间的交换值为9.8 %. × / 实测的交换值依不同的试验条件及不同的取样而有一定的差异。 实测的交换值依不同的试验条件及不同的取样而有一定的差异。 最好能根据多次试验的结果来估算,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最好能根据多次试验的结果来估算,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二、基因定位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数目及位置是随机的。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数目及位置是随机的。 两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就越大, 两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就越大,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 反之,基因间的距离越近,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大, 小;反之,基因间的距离越近,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大,交 换值就越小。 换值就越小 通常用交换值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也称为遗传距离 相对距离, 通常用交换值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也称为遗传距离 1%的交换率作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 的交换率作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 (genetic distance)。以1%的交换率作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 )
3.2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摩尔根等人用果蝇的另外两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试验, 摩尔根等人用果蝇的另外两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试验, 得到以下结果: 得到以下结果:
灰身长翅× 正交:灰身长翅×黑体残翅 BBVV F1 bbvv 灰身长翅 BbVv 黑体残翅× 反交:黑体残翅×灰身长翅 bbvv 灰身长翅 BbVv
4032 149 152 4035
遗传学第3章连锁交换定律
![遗传学第3章连锁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246304fbcfc789eb162dc830.png)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连锁交换定律的实质 第二节 重组率及其测定 第三节 基因定位 第四节 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意义
2
背景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 泛重视,进行了大量试验。
其中有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不符合自由组 合定律→ 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提出连锁遗传定律→ 创立基因论→认为基因成直线排 列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发展为细胞遗传学。
20
在全部孢母细胞中,各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在C与Sh基因间 不可能全部都发生交换,故重组率<50%;
例如玉米F1的100个孢母细胞中,交换发生在Cc和Shsh相 连区段之内的有7个,则重组率为3.5 %。 亲本组合=((193+193)/400)×100%=96.5% 重新组合=((7+7)/400)×100%=3.5%
14
三、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一)完全连锁 (complete linkage)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F1只产生两 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 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15
(a)F1代自交,F2代表现 1:2:1的分离比 ;
(b)F1代的测交,测交后 代表现1:1的分离比
例如第一节中的香豌豆资料:
F2有4种表现型 F1有4种配子 设各配子的比例为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PL Pl pL pl
a
b cd
F2组合为
(aPL bPl cpL dpl)2
♣ 其中F2中纯合双隐性ppll个体数即为d2;
组成F2表现型ppll的F1配子必然是pl,其频率d 。
26
已知香豌豆ppll个体数为1338株(相引组); ∴ 表现型比率= d2 =1338/6952×100%=19.2%。
连锁遗传规律讲义
![连锁遗传规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a32c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2.png)
连锁遗传规律讲义连锁遗传是指遗传物质在基因组中通过染色体的连锁现象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它是遗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和许多其他生物的遗传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连锁遗传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20世纪初发现,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奖。
他通过研究果蝇的眼色突变体,并发现不同位点上的基因间存在一种连锁,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一起遗传给下一代,相互之间难以独立地进行重新组合。
连锁遗传可通过遗传映射来研究。
遗传映射是指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遗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的过程。
通过将遗传物质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它们的表型联系起来,可以测定这些基因之间的连锁程度。
连锁遗传规律主要包括连锁分离和连锁重组两种情况。
连锁分离是指在连锁群体中,经常表现为一组对基因座的情况,也就是一组相连的基因。
这是因为这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重组。
与此相关的是连锁重组,即在连锁基因的基础上发生一系列的重组事件。
重组是指两个基因座之间的某些位点进行了交换,导致基因座在染色体上重新排列的过程。
连锁重组的频率可以用连锁分离的概率来衡量。
连锁遗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靠近程度。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越近,它们之间发生重组的机会就越小,因此它们在遗传过程中更可能连锁的概率就越大。
另一方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发生重组的机会就越多,连锁的概率就越低。
连锁遗传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来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
通过连锁分离和重组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基因座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进而探索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连锁遗传也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研究。
一些遗传疾病往往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突变相关,通过研究连锁遗传情况,可以确定这些基因的位置,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最后,连锁遗传还可以应用于亲缘关系的确定。
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基因连锁方式的差异,可以确定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8a5f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f.png)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定律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连锁性传递规律。
在染色体上,基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且相邻的基因有时会一起遗传给后代,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锁。
连锁遗传定律主要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得出。
连锁遗传定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规律:
1. 染色体连锁,染色体上的基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相邻的基因有时会一起遗传给后代,形成染色体上的连锁。
这意味着,如果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很可能会一起遗传给后代,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2. 交叉互换,在染色体复制和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新组合。
这个过程称为交叉互换或重组,它破坏了染色体连锁,使得原本连锁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
3. 遗传图谱,通过研究连锁基因的遗传行为,可以绘制出遗传图谱,用来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连锁关系。
遗传图谱
可以帮助科学家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和顺序。
4. 遗传连锁的例外,虽然连锁遗传定律成立,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当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很远时,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使它们摆脱连锁关系。
此外,还存在着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现象,导致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以重新组合。
总结起来,连锁遗传定律是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连锁传递的规律。
它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和连锁关系,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了连锁遗传的例外情况,使得我们对遗传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36c94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b.png)
连锁遗传图的特点
1、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 一致的。 2、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 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因为资料积累的不多。
连锁遗传图的绘制
要以最先端的基因点当作0,依次向下排列。以 后发现新的连锁基因,再补充定出位置。
如果新发现的基因位置应在最先端基因的外端, 那就应该把0点让给新的基因,其余基因的位置 要作相应的变动。
第五章 连锁遗传规律
Thomas Hunt Morga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ruit fly”
内容
❖ 第一节 连锁遗传规律 ❖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分析 ❖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四节 连锁交换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章重点
一、连锁遗传:
二对性状杂交有四种表现型,亲型多、重组型少; 杂种产生配子数不等,亲型相等、重组型相等。
Rf=8%+8%=16%
三、基因间的距离与交换值、遗传距 离、连锁强度间的关系
❖ 通常用重组值(交换值)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其变化反映基因间的连锁强度或相对距离。
❖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50%之间;
❖ 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 近,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
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
不完全连锁遗传的染色体图解
四.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over)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 其遗传行为趋向于连锁在一起。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 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 为连锁。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 交换或互换。
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878c62bce2f0066f4332268.png)
体某点上有交叉缠结的图像。
6、交叉与交换的关系
1. 区别:交叉指的是一种细胞学现象,在显微镜下可见。 交换是一种遗传学的概念,在显微镜下不能看 到,只能通过子代的表型来推算它的发生与否。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这种方式进行减数分裂,只有等型配子。不可能有 重组现象发生,即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 它们后代只有亲型个体,自交3∶1 测交1∶1。那 么,重组是如何发生的?
4、交换——不完全连锁(non-complate linkage)
ec — cv的重组值:
同样,此处不考虑基因sc/+:
ec + +/+ sc cv
▪ 重组值:(89+103)/1980 =9.7%
▪ 故ec — cv的遗传距离为9.7
前面已知,ec — sc 的遗传距离为7.6, ec — cv 的遗传距离为9.7,这二个数据能确 定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连锁关系(顺序、距 离)吗?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测交试验
1、用玉米研究连锁的优点:
很多性状可在种子 上看到。
一棵玉米穗上有几 百粒种子,便于计 数。
容易去雄和杂交 因玉米是经济作物,
故有些实验结果可 直接用在生产上。
2、玉米的连锁遗传实验
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测交试验
连锁遗传规律(sk)
![连锁遗传规律(sk)](https://img.taocdn.com/s3/m/52dbc0c833d4b14e85246868.png)
因此,当两对非等位基因为不完全连锁时,重组型配子是在连锁基 因相连区段之内发生交换的结果。只要某一孢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在 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发生一次交换,最后形成的4种配子中, 必定有两个重组型和两个亲本型,4种类型配子的比例为1:1:1:1。
在全部孢母细胞中,各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在C与Sh基因之间不 可能全部都发生交换,故重组率<50%;
§4.3 连锁遗传的验证
连锁遗传的验证:
(一)、测交法:
以玉米为例,种子性状当代即可观察。
特点: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的、多于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少于50%。
1.相引组:
P:有色、饱满CCShSh × 无色、凹陷ccshsh ↓ F1有色饱满 × CcShsh 配子 CSh Csh cSh csh Ft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粒数 4032 149 152 4035 % 48.2 1.8 1.8 48.2 上述结果证实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 不是1:1:1:1 即 25:25:25:25%。 其中(Ft) 亲本组合 = (4032+4035)/8368×100% = 96.4% 重新组合 = (149+152)/8368×100% = 3.6%
§4.5
交换值及其测定
交换值(重组率):
指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交换值(%)=(重新组合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一、测交法:
主要适用于异花授粉植物:如玉米、烟草较易,去雄和授 粉容易,可结大量种子;
上例玉米测交: 相引组 交换值为3.6%,两种重组配子各1.8 % 相斥组 交换值为3%,两种重组配子各1.5 %。
第3章 连锁遗传规律.
![第3章 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9a0640e6c175f0e7cd13748.png)
产生一半的交换型配子(200个和50 个),因此,重组率一般不会
超过50%。
二、重组率的测定方法
(一)杂交一测交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先将具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进行杂交创造双 杂合体,然后将双杂合体与双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测交后代推 测杂双合体所形成各种配子的比例。
前面的测交试验即可用来计算重组率
P
4.3 重组率及其测定
一、重 组率:双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形成的重组型配 子占总配子数的比率。 什么是双杂和体? 什么是重组型配子?
重组型配子数
重组率(%)=
总配子数
×100%
假设有100个性母细胞,能形成400个精细胞, 100个卵细胞。 即使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全部细胞都在这两个基因间进行了染色体片 段的交换,所形成的配子(精细胞400个,卵细胞100个)中也只能
有 色 、 饱 满 × 无 色凹陷 ( 当我们 已 知它们 连 锁时 ,
-
CSH/CSH
↓
csh/csh
可换一种基因型写法)
(整个式子叫遗传动态式)
F1
有色饱满 CSH/ csh
×
无色凹陷 csh/csh
↓ 配子 ( CSH Csh cSH csh) ↓ csh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书上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五节)
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基础是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位于不同对同 源染色体上。然而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有数的,一般只有
几对到几十对。而基因的数目有很多个,常常有几万个。这样一来
必然会有很多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这些对位于同一 对染色体上的基因间会呈现怎么样的遗传规律呢?
叫做连锁遗传现象(Phenomenon of linkage) 。
遗传学 连锁遗传规律
![遗传学 连锁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2a5971b55270722192ef7a8.png)
c. 交换结果:产生非亲本型(重组型)配子
×
F1
偶线期同源染 色体联会
配子产生
粗线期同源染色 体的非姊妹染色 单体交换
配子
中期Ⅰ
减数第二分裂
细胞学证据:交换后的交叉
交换与交叉
交换:遗传学术语,是指等位基因交换
连锁遗传
不同性状联系在一起向后代传递的现象。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三)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1、连锁的本质 由于生物的基因有成千上万,而染色体
只有几十条,所以一条染色体必然也必须载
荷许多基因,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制约 具有一起向后传递的趋势,就形成了连锁。
P 紫花、长花粉粒(PPLL)× 红花、圆花粉粒(ppll) ↓ F1 F2 紫长(PpLl) ↓ 紫长(P_L_) 紫圆(P_ll) 红长(ppL_) 红圆(ppll)
观察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F1
紫长(PpLl)
利用自交资料计算重组率
从隐性纯合体入手,首先计算出 双隐性配子的频率,再推测双显 性配子的频率。
aB ab
AaBb Aabb n1 n2
aaBb aabb n3 n4
Rf=(n2+n3)/(n1 +n2+n3+n4)
利用自交测定重组率
P 紫花、长花粉粒(PPLL)× 红花、圆花粉粒(ppll) ↓ F1 F2 紫长(PpLl) ↓ 紫长(P_L_) 紫圆(P_ll) 红长(ppL_) 红圆(ppl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灰 身 长 翅 :黑 身 短 翅 = 1:1
第二个试验:
P
紫花、园花粉粒(PPll)×红花、长花粉粒(ppLL)
↓
F1
紫、长PpLl
↓
F2
紫、长 紫、园 红、长 红、园
P_L_
P_ll
ppL_
ppll 总数
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
按9:3:3:1推算 235.8
78.5 78.5
26.2
419
结果浙江与大学第农一学院个试验情况相同。遗传学第4章
连锁遗传规律
本章重点:
一、连锁遗传:
二对性状杂交有四种表现型,亲型多、重组型少; 杂种产生配子数不等,亲型相等、重组型相等。
二、连锁和交换机理:
粗线期交换、双线期交叉,非姐妹染色体交换。
三、交换值及其测定:
重组配子数/总配子数; 测交法测定,也可用 F2 材料进行估计。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2
其中(Ft) 亲本组合 = (4032+4035)/8368×100% = 96.4%
重新组合 = (149+152)/8368×100% = 3.6%
无色凹陷 ccshsh
csh
总数 8368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4
因此,原来亲本具有的两对非等位基因(Cc和Shsh)不是独立分 配,而是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如C-Sh 、 c-sh常常连系在一起。故在 F1的配子中总是亲本型的配子(CSh和csh)数偏多,而重新组合的配 子(Csh、cSh)数偏少。
♂
♀
ab
AB
AB
ab
ab
ab
ab
测 交 1:1
如1910年 摩尔根在果蝇试验中也发现:
P
AB
灰身长翅 AB
×
AB
F1
灰身长翅
ab
ab 黑身短翅
ab
近亲繁殖
♂
♀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灰 身 长 翅 :黑 身 短 翅 = 3:1
测 交 × ab
ab
♂
♀
ab
AB
AB
ab
ab
ab
是F1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的具体反映。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2
二、连锁遗传的验证:
(一)、测交法: 以玉米为例,种子性状当代即可观察。 特点: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的、多于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少于50%。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3
1.相引组:
有色、饱满CCShSh × 无色、凹陷ccshsh
第二个试验:
紫花:红花
(226+95):(97+1)=321:98≈3:1
长花粉:短花粉 (226+97):(95+1)=323:96≈3:1
以上结果都受分离规律支配,但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F2不符合9:3:3:1 ,则说明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可
用测交法加以验证,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就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5
贝特生: 英国生物学家,曾经 重复过孟德尔的实验。
1906年贝特生(Bateson W.)在 香豌豆的二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 现性状连锁遗传现象。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6
第一个试验:
P
紫花、长花粉粒(PPLL)×红花、园花粉粒(ppll)
8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常有连系在一起 遗传的倾向。
相引相(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 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PL/pl。
相斥相(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 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Pl/pL。
浙江大学农学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斥组的结果与相引组的结果一致,同样证实F1所成的四种配子数不等 ,
浙 C-江s大h、学农c学-S院h连系在一起的为多遗。传学第4章
16
第三节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7
一、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8
一种生物的性状很多,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自然也很多,而各种 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限,必然有许多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这就
遗传学第4章
9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0
一、连锁遗传的解释: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1
试验结果是否受分离规律支配?
第一个试验:
紫花:红花
(4831+390):(1338+393)=5221:1731≈3:1
长花粉:短花粉 (4831+393):(1338+390)=5224:1728≈3:1
会引起连锁遗传的问题。
连锁:若干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遗传的现象。
完全连锁:F1只产生两种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 型均为亲本组合。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9
P
AB
ab
AB
×
ab
AB F1
ab
♂
♀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完 全 连 锁 3:1
× ab
ab
Csh
cSh
csh
csh
Ft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总数
粒数
638 21379 21096
672
43785
%
1.5 48.5 48.5
1.5
结果: 亲本组合=(21379+21096)/43785×100%=97.01% 重新组合=(638+672)/843785×100%=2.99%
↓
F1
紫、长 PpLl
↓
F2
紫、长 紫、园 红、长 红、园
P_L_
P_ll
ppL_
ppll
总数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9:3:3:1推算 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以上结果表明F2
:
1).同样出现四种表现型
2).不符合9:3:3:1
3浙)江.大亲学本农学组院 合数偏多,重新遗组传学合第4数章 偏少(与理论数相比) 7
↓
F1有色饱满
×
CcShsh
配子
CSh
Csh
cSh
csh
Ft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粒数
4032 149
152
4035
%
48.2 1.8
1.8
48.2
上述结果证实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 不是1:1:1:1 即 25:25:25:25%。
说明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 50%。 重组率(交换值) :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当两对基因为连锁遗传时,其重组率总是<50。
浙江大学农学院
遗传学第4章
15
2.相斥组:
有色、凹陷CCshsh
×
无色、饱满ccShSh
↓
F1 有色饱满 CcShsh
×
无色凹陷
ccshsh
配子
C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