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星星变奏曲》。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了解抒情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和生动化。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星星变奏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阐述自己的理解。

4. 欣赏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交流对诗歌的感受。

5. 探讨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7. 作业布置:背诵诗歌《星星变奏曲》。

写一篇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星星变奏曲》与其他诗歌的异同,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夜晚或星空为题材。

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doc

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doc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星空相关的诗歌,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

(3)简介诗人顾城及其作品《星星变奏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珍惜。

6.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星星变奏曲教师寄语1.认识模糊诗及其审美特色.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悟其象征意义.教课3.经过朗读,领会诗歌的情形. 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目标主旨 .4.推断语言,品尝诗句的丰富内涵.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课理解诗中所寄望的诗人的理想及认识模糊诗的特色.要点教课“星星”的象征意义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研究解析谈论交流方法教学过程【知识链接】1.模糊诗简说模糊诗,作为一个独到的诗学看法,它指的是以舒婷. 顾城. 江河. 杨炼.芒克.方含 . 食指 . 多多 . 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拥有研究性的新诗潮 .模糊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 . 芒充 ( 姜世伟 ). 多多 ( 栗世征 ) 等在“文革”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研究,以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 年《诗刊》发布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1980 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会合推出了 17 位模糊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 模糊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而且浮现了一大量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模糊诗—改新诗理解如话的特色,内容委宛隽永 . 它重申诗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借助象征 . 比喻 . 错觉 . 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模糊色彩,给人以独到的审美感觉 .2.作者简介江河 . 原名于友泽, 1949 年生,北京人 .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布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期间模糊诗的代表诗人之— . 他的诗作中间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怀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博得社会瞩目 .【自主学习】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频频咏叹星星表达了如何的期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合作研究】3.这首诗为何题为《星星变奏曲》?4.如何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弱的星星”?5.“孤独地燃烧”是什么意思?6.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模糊诗的鲜亮特色之—,请找出诗中其余的生动意象,并要解析内涵 .【精精】7. 本的作者江河是80 年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个派其余的代表人物和他的代表作有(二至三个)8. 首歌用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世界,表达的主是.9. 理解以下句子的深刻含.(1)每一国都是一群抖的星星(2)在严寒中孤独地燃10.从一 . 二句的气 . 内容 . 境界三个方面歌是怎构成主与奏的关系?【主】11 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 物. 景,些是的根本,因作者必借形象来活,解析《帆》的意象.帆蔚的海面茫茫,孤独的帆儿着白光! ⋯⋯它到遥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扔掉在故 ?⋯⋯呼的海翻卷着波涛,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唉! 它不是要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疆!下边涌着清亮的碧流 . 上边洒着金色的阳光⋯⋯不本分的帆儿却乞求风暴,忧如风暴里有寂静之邦!(1)意象是A __的__的帆 .B __的大海,__海风,__浪.C _ _ 碧流,__阳光,__异地.(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____ . ____ . ____ .12.诗之魂,诗人无论如何塑造人. 物. 景,都绝不只是是人 . 物. 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 感情. 看法. 感情等.(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感觉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 ?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13.依据要求写两段话 . 每段话都要包含下边三个词语,且许多于40 个字 .顶峰溪流大海(1)描绘一种情形 .(2)表达一种感悟 .【拓展提高】14.默写诗歌《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据南京》教课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星星变奏曲》;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学会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2. 参考资料: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解读、分析等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8. 作业:让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的情况以及他们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文章的质量。

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3.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能力是否有明显提升?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预习案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见不熟悉的字或者词写在下面。

3.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导学案一、导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

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二、整体感知: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泼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静谧的深夜,郭沫假设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参加。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二)课堂讲授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星星变奏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收集其他关于星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星空图片,让学生感受星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由关于“星星的诗句”导入回忆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和朦胧诗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发表*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

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课设计经过学习课文《星星变奏曲》,领会诗人经历人生磨难以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觉。

下边是小编分享的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课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教课目的:1、模糊诗的特色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要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教课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大家都学过有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喧闹自由的天上街市,经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来往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今日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模糊诗是新期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学派别,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悟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省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改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模糊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议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频频咏叹星星表达了如何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盼望)2、两小节诗在构造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假如 -----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肯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何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环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宛抒怀。

诗的上下两节构造相当,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邻近,有相同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肯意”和“谁愿意”就不一样了。

(句式、词语)这类情况好像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发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弱的星星”五、练习:依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1、“柔嫩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平和、沉静、轻柔、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星星变奏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星星变奏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的: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3.学会比较阅读,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方式: 启发式诵读式导入新课: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

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

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的高贵。

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

【板书课题】释体:《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

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一、初读(感知)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教师可范读】】赏析诗歌: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

“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提交形式:诗歌作品及创作说明。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
提交形式:录制一段朗诵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星星变奏曲》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提交形式:小组报告,包括文字总结和课堂分享。
2.逐层递进,深入解读
从诗歌的字词、句子到整体篇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手法。重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语:“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诵,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
详细讲解诗人创作《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借鉴作者的创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事物。
3.体会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4.创意写作,实践运用
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创意写作任务,如仿写、改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情感教育,人生引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二、知识介绍: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学指导1:(整体感知)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四、合作展示1: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自学指导2: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六、合作展示2:1、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 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的变幻和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同时,他们对课文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美丽,并学会欣赏和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美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丽,培养学生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丽。

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讲解和总结。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9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星星变奏曲》教案

9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星星变奏曲》教案

课题: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含义。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借助诵读、讨论的方法,采用句式交换的方式,反复诵读,体味诗意和诗人的情怀。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了解作者情况:2.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诗中先后出现了哪些意象呢?你知道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吗?(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渴望?(3)两小节诗在结构和语言上分别有什么异同点呢?学习研讨:练习延伸:1.“静夜”、“土地”有什么象征意义?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⑴.朗读全诗想一想,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⑵你认为诗中那句话最精彩,请写在下面说说你的理由。

句子:理由:相关链接朦胧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的运动主将之一。

《星星变奏曲》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
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