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
公安派指的是万历时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
7.竟陵派
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总的说来成就不大。
8.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为吴江沈璟而得名。代表人物顾大典、吕天成等。其戏剧理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9.临川派
以汤显祖为首,因其祖籍临川而得名。该流派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至和论,特重个人感情用事,用感情说反对理性说。
四、简答论述。
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
1)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①《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有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是贤人而兼智者形象,隆重对策、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②塑造人物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其中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在对比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刘备和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
③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有识的弱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这是塑造人物更为成功之处。
小说虽尊蜀为正统,但在实际描写中,并没有把蜀汉的对立写得碌碌而为,而是着力描写了一大批魏、吴集团中的奇才,像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④其人物可分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刘备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如同属乱世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⑤作为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三》还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张飞的勇猛豪爽与天真、鲁莽,周瑜的少年有为和足智多谋
等。
2)“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作为历史小说,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成败的关键问题,而《三》恰好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便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其事件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无悖于史实,为“七分真实”;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
成分,又是“三分虚构”。①正史所无,纯虚构的情节。诸葛亮舌战群儒。
②正史记载简略,而加以夸张与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是夸大了的。
③把正史所记载的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孙坚的“温酒斩华雄”移植给关羽。
④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⑤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3)叙事结构。
以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为中心,展开人物活动,再现社会历史的变化,揭示人物命运。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突
破。
4)语言风格。
①“义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是它的最大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