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与人类学史
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
![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ad26f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d.png)
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一、简介人类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文化及其发展的学科,它是集人类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和思想性文化于一体,以人类生活与文化为基础,研究不同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演变等现象,并以此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性。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子学科,民族文化研究则更加着重于对民族文化特色及其发展的深入探究,在二战后特别是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民族文化研究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技巧也一直得到进一步开拓及深化。
在本文中,主要将探讨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其发展史和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
二、发展史和基本概念人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那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现象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而经过数十年的演化,人类学也逐步形成了其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适应环境和相互社交的一种工具。
对于文化的研究,意味着了解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其背后也涉及到人们价值观、信仰和信仰体系、艺术、习俗、祠堂等多个方面。
三、研究方法尽管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史的学科,但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截然不同,人类学家采用的方法更加详实和深刻,比如田野调查和交叉分析等。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研究某种特定文化或民族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它涉及到在现场观察该文化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参与到文化交流、谈话,了解他们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深入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交叉分析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将不同文化的实证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以对比研究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进一步揭示文化的普遍性和本地性。
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它对比不同文化差异,使我们得以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构建跨文化的对话,促进文化部门的发展和交流。
民族学就业方向民族学史学专业介绍
![民族学就业方向民族学史学专业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b5c68caa8114431b80dd824.png)
民族学就业方向民族学史学专业介绍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就业方向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基本的民族学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重庆]西南大学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湖北]中南民族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重庆]重庆三峡学院
[贵州]贵州民族学院 [西藏]西藏民族学院
[标签:历史,大学]。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7bf3dc0195f312b3169a5bf.png)
名词解释(2)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
(蔡元培)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
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
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
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
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
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
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
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
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历史人类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人类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f5eef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0.png)
历史人类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1. 历史人类学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民族的文化根源啊!就像通过考古挖掘发现了一个民族隐藏的宝藏一样。
比如研究苗族,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独特服饰背后那深厚的历史沉淀。
2. 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民族发展的脉络呀!这就好比是拿着一张地图,指引我们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像研究藏族的发展历程,不就能清晰地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嘛。
3. 历史人类学能揭示民族传统的由来呢!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好比了解蒙古族那豪迈的那达慕大会是怎么来的,多有意思呀!4. 对于理解民族的独特性格,历史人类学可太重要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了解民族性格的大门。
比如说傣族,通过研究他们的历史,就能明白为啥他们那么温柔热情啦。
5. 它能让我们发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呀,这就如同在一个大拼图中找到各个板块的位置。
研究彝族和羌族,不就能看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吗?6. 历史人类学能帮助我们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哟!就好像给珍贵的文化遗产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
想想那些即将消失的民族技艺,不正需要我们通过它来守护吗?7. 它让我们对民族的认同感更强了呢!就如同找到了自己在民族大家庭中的位置。
研究自己所属民族的历史,那种归属感会油然而生啊!8. 历史人类学可以为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哇!这跟医生看病对症下药不是一个道理嘛。
了解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和需求,政策才能更合理有效呀。
9. 它还能让我们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呢!就像有了一个警示灯。
看看那些曾经因为不了解民族历史而引发的问题,不就能警醒我们吗?10. 总之,历史人类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简直不可估量啊!这就像是给民族学研究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
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利用它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历史人类学对于民族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它。
李绍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
![李绍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d7ccf30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62.png)
作者: 伍婷婷[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李绍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口述采访
摘要: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学者,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
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曲折的发展历程。
作为建国后的新型知识分子,李绍明的学术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亦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区域学术传统对其研究的形塑。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的人类学思想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的人类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1ec72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9.png)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的人类学思想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拥有悠久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学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的人类学思想起源开始,探讨人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人类学思想的起源古代人类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起源的思考。
例如,在古埃及,人们通过对法老王的墓葬和墓志铭的研究,探索人类生命的起源和死亡的本质。
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对人类起源和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例如赫拉克利图斯提出的“万物之根在水”,萨福克勒底的秩序论和民族志等。
二、近代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近代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活动。
欧洲人开始探索新大陆,带领着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等各类学者。
这些学者对当地人类文化和社会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产生了与现代人类学相似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法国探险家拉代蒂提出了“人类种族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的观点,意味着人类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并不决定会产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异同。
19世纪末,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有了明确的定位。
英国的弗里德曼特以他的研究被称为传统人类学的开创者。
法国学者杜尔凯姆则强调了人类文化的社会性,认为社会结构是文化的基础,进一步奠定了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的人类学发展迎来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的突破。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提出了功能主义理论。
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家马尔萨斯·劳尔则着眼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同时,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将人类学与语言学紧密结合,并提出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隐藏结构”的观点。
三、现代人类学的思想与发展在现代人类学领域,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向逐渐形成。
其中,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等具有重要地位。
文化人类学(整理)
![文化人类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04371cdd3383c4ba4cd21c.png)
文化人类学一、学科发展历程⏹人文学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性,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社会科学:人的一致性——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某种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人类学四个分支之一: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A.描述的民族学(民族志ethnography):注重物质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传播:从德国(北欧、俄罗斯各国)传到美国——文化人类学:⏹ B.比较的民族学(与比较社会研究comparative sociology并称):分专业研究社会组织、经济、政治制度和宗教仪式等——民族学与社会学结合为社会人类学传播:从德国——英国、法国学科发展分期⏹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水岭⏹60年代以前:古典进化论——结构主义⏹60年代以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百多年是人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代后期⏹(4)60年代1.近代人类学:进化论和传播论⏹(1)生物进化论:⏹进化(evolution):原指一种事物由一种状态逐渐地、有秩序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西方进化观的历史:⏹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时代即已存在⏹中世纪:宗教神创论占统治地位⏹欧洲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的新教理性准许并提倡用时间的直线推移来描述世界的起源和人生的目标⏹近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产生巨大的“变迁”⏹18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开始讨论“进化”理论⏹1859年:达尔文——阐述动植物由优胜劣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1863年:赫胥黎——证明人猿同祖理论⏹1871年:达尔文出版《人类的由来与性的选择》,阐述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及人类与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2)文化进化论(进化论学派)⏹“人类学”一词的出现:1501年,是研究人的生理及解剖的学科名称⏹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的人类学”的创立:人类作为生物体的演化&人类创造物质文化的演化人类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进化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进化论的代表:达尔文、赫胥黎⏹文化进化论的代表:⏹斯宾塞:英国实证哲学家——社会超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泰勒:英国人类学家——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进化是第一位的,退化是第二位的⏹摩尔根:美国人类学家——阐述人类社会—文化的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文化进化论的共同观点:⏹ A.关心的是全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不关心某个具体社会、具体文化内部的运作;⏹ B.持单线进化论,并不考虑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对具体进化过程的影响,忽略文化进化中区域性和民族性因素;⏹ C.强调人类心理能力的一致性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全人类的心智能力是一致的,因而每个民族都必然经历同样的文化发展过程;⏹ D.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的方法,把不同的文化现象按排列组合成一定高低不同的时间序列,用以代表全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60fc5e767f5acfa1c7cd82.png)
4、1927年七八月间,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这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机构。 1928年3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内 分4组,第一组是民族学组,组长由蔡元培亲自兼任, 成员有凌纯声、颜复礼、商承祖、林惠祥等人。 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后,分为历史学、 语言学和考古学3组。人类学研究最初放在考古学 组, 1934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改归历史语言 研究所第四组,即人类学组。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衡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 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 国民族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 族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
1934年10月,凌纯声、陶云逵还对云南傣族、彝族、佤族等进行 了调查。1935年,方国瑜调查滇西傣族、拉祜、佤族等,出版 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 年印行)。
二、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
(二)、 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
(三)、 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四)、 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在中国人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
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人类学和民族学 没有严格的区分。 20世纪初至1937年,是中国人类学的创 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学在中国的传 播和初步发展,表现在西方人类学学说 的介绍、田野调查的开展、相关教学 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国民族学 会的成立4个方面。
中国是从20世纪才引进的人类学。最初是梁启超、严 复等人翻译了一些西方的人类学着作。1907年,蔡元 培在德国攻读哲学和人类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开 设人类学讲座,一般认为他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 奠基者。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重点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f39366168884868662d60f.png)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何星亮光明日报2006.9.4 (12)●十九世纪初以来的近二百年时间里,“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名称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的“民族学”从广义变为狭义,而“人类学”则由狭义变为广义。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西方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的分类方法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考虑到广义的民族学在我国学术界占有特殊地位,也考虑到民族学与人类学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把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级学科是较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在国际学术界,学科名称和学科归属最为混乱的应属“人类学”了。
各国名称不一,有的称“民族学”,有的称“人类学”。
有的国家把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为“人类学”,把研究人类文化的称为“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三个名称也一样,不仅因国而异,甚至因大学、因人而异,令人无所适从。
尤其是在我国,误解“人类学”和“民族学”及滥用“人类学”现象十分严重。
从学科的形成与分化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在20世纪之前,关于人类、民族、种族及其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名称:“民族学”和“人类学”。
1839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学体质和文化的学会——巴黎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
但早期的“民族学”是广义的民族学,研究领域很广,在19世纪30—40年代成立的美国、英国等国的“民族学会”,既研究人类文化,也研究人类体质。
巴黎民族学会成立20年后开始分化。
1859年,在专门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保尔·布洛卡(PaulBroca)倡导下,巴黎民族学会分为“人类学会”和“民族学学会”两个学会,前者主要研究体质,后者主要研究文化。
1863年,英国在民族学会之外,也创立了“伦敦人类学会”。
美国也在民族学会之外,于1879年创立了“华盛顿人类学会”。
由上可见,从学会成立和分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学会是从民族学会中分化出来的。
从“人类学”、“民族学”的涵义变迁看两者的关系19世纪初以来的近200年时间里,“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名称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的“民族学”从广义变为狭义,而“人类学”则由狭义变为广义。
民族学
![民族学](https://img.taocdn.com/s3/m/802ea43a87c24028915fc3a9.png)
一、民族学(1934年成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民族定义:1、1929年,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1924年,孙中山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力的作用3、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民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征,有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产生标志:1、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民族学田野考查手册《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2、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见18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中国民族学发展: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上发表《说民族学》,提出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工作(民族识别三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1980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
二、文化定义:1871年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格尔茨(文化为一种象征体系)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结构:二元(物、精)、三元(加制度)、四元(加行为)物质文化:定义P406(生计方式与生计类型、生产工具和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交换与商业文化、服饰文化、交通与文化行为、建筑与居住格局)精神文化:定义(思维、语言、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P433(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教育道德和法律、风俗习惯分类:<物质文化生活、社交、家庭、人生、岁时节令习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宗教与宗教信仰:<现代宗教的七要素:有创始人或教祖;有教义和经典;有传教场所;有教规;有组织;有神职人员;受法律保护。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是什么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bc6afb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0.png)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是什么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族学偏向于研究少数名族,人类学则是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那一块。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人类学:一门研究人,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科学。
人类学通常分为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包括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灵长目行为学等;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志、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及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的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1、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
2、整体的对人类进行研究。
3、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的为其他学科所认同,接受和运用。
人类学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宽容,它能告诉人们,其他民族的一些在某个民族看来不太合适,甚至可能感到不快的习惯和行为却是前者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的。
人类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民族学:一门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化、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民俗、社会问题等,以探索民族及民族文化特征的来源、功能、变迁过程和规律。
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并注重广泛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比较研究。
与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其分支有:1、比较民族学,或称理论民族学,主要探索各民族及文化的共同发展规律。
人类学学历认证学科类别
![人类学学历认证学科类别](https://img.taocdn.com/s3/m/d194eec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7.png)
人类学学历认证学科类别人类学学历认证是指对人类学领域学术成果和专业知识进行评估、认定的过程。
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涵盖了许多分支学科。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人类学学历认证中涉及的主要学科类别。
一、基础学科1.生物学:研究人类生物学的学者致力于探讨人类身体、基因、演化等方面的奥秘。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生物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等方向。
2.考古学:考古学致力于挖掘、研究和解读人类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考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等方向。
3.地理学:地理学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地理空间差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地理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等方向。
二、文化学科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探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社会人类学、应用社会学等方向。
2.民族学:关注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生活,以比较和分析各民族间的差异和共性。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民族人类学、族群研究等方向。
3.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结构、发展、变化和运用,探讨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语言人类学、应用语言学等方向。
三、历史学科1.历史人类学: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历史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等方向。
2.生物历史学:利用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演化史、古代DNA等领域。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生物历史学、古遗传学等方向。
四、实践学科1.发展人类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为政策制定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发展研究、农村人类学等方向。
2.医疗人类学:研究医疗保健体系、疾病观念、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这一学科类别下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医疗人类学、公共卫生等方向。
中国人类学史
![中国人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e6484d17c281e53a5802ff21.png)
中国人类学史一、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或者说是研究人类和他的文化的一门学科2、民族志:源自希腊文,是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描述和记录;是民族学家对于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与解释。
3、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人类学科,也是人类学家对人、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生活,促进人力进步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应用广泛,蕴涵面广,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
4、边政学:兴起于抗战时期,是一种为边疆政策提供建议、为国家服务的一门学科。
1942年吴文藻的《边政学发凡》成为边政学的奠基之作,指出,边政学以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宗旨在于以边政学为依据,来奠定新边政的基础,辅助新边政的推进,从而使学术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上齐头并进。
5、科学民族志:是指一战以后,以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为首的功能学派建立的,在理论上建构了有效的理论范式,在方法论上发展起更为科学的民族志方法。
6、吴文藻:是中国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社会学之父”和“中国人类学之父”,是中国明确提出“中国化”主张的第一人。
他将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理论全面系统的介绍到中国,力图建立中国本土人类学理论体系;代表作《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论文化表格》、《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和现状》7、吴泽霖: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了跨学科的研究。
30年代初,他在《现代种族》一书中,即预见中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主张建设民族学博物馆,对我国少数民族博物馆做出来巨大贡献。
代表作:《社会约制》、《现代种族》、《社会学及社会问题》8、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为汉人社区研究扩大了实地调查进而理论发展,使人类学从过去研究“野蛮人”的时代转向更为开阔的文明社会,而且开辟了一个本民族人研究本民族社会文化的新方向。
民族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民族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6c8587c360cba1aa911da67.png)
民族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民族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民族学专业的课程有哪些。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位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
摘要: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发布开设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为考生提供最详细民族学专业课程,让考生清楚民族学专业的课程有哪些。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位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人类学通论、宗教文化学、区域经济学、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
活动、田野调查、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什么是人类学与民族学
![什么是人类学与民族学](https://img.taocdn.com/s3/m/6551c52dcfc789eb172dc85c.png)
虽然人类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 轨迹和不同的传统, 学科名称和内涵也不尽相同, 但 基 本 上 人 类 学 被 划 分 为 体 质 人 类 学 ( Biological or physical anthropology) 和 三 个 文 化 人 类 学 ( Cultural anthropology) 分 支 学 科 : 考 古 学 ( Archaeology) 、 语 言 人 类 学 (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和 民 族 学 ( Ethnology) 四 个 领 域 ( 分 支 学 科 ) 。
和 所 创 造 的 一 切 都 视 为 “文 化 ”, 并 对 这 些 问 题 进 行研究。
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认为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 的科学。人类学民族学是研究、诠释各民族群体文 化、族群的发展变迁、种群特征等问题的, 最主要 的现代科学学科之一。
人类学民族学成为独立学科, 与英国学者泰勒 ( E·B·Tylor 1832—1917) 的 积 极 推 动 有 密 切 关 系 。 泰 勒 从19世 纪 60年 代 开 始 进 行 人 类 学 民 族 学 研 究 , 先 后 发 表 了 《人 类 早 期 史 研 究 》 ( 1865年 ) 、 《原 始 文 化 》 ( 1871年 ) 、 《人 类 学 》 ( 1881年 ) 等 主 要 著 作 。 1883 年他正式接受了牛津大学的聘书,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学术意义上的人类学民族学家, 也可以说人类学民族 学 于1883年 被 世 界 上 最 重 要 的 学 府 之 一 认 定 为 独 立 的 科 学 学 科 。 泰 勒 的 主 要 理 论 贡 献 是 : 1、 提 出 “万 物 有 灵 论 ” ( Animism) , 即 古 代 人 类 认 为 世 间 任 何 东 西 都具有灵魂, 无论是山、水、树木、石头, 还是飞禽 走 兽 , 原 始 宗 教 信 仰 起 源 于 万 物 有 灵 ; 2、 提 出 “文 化 ” ( Culture) 作 为 人 类 学 民 族 学 理 论 的 中 心 概 念 ; 3、 提 出 文 化 上 的 “遗 留 说 ”, 即 认 为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与变迁, 总有一些文化现象被保留下来, 并作为某个 民 族 或 族 群 的 文 化 特 征 , 也 可 以 理 解 为 “民 族 传 统 文 化”具有继承性、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在社会的 发展与变迁中, 某些东西会被保留下来, 继续发挥影 响; 4、在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面强调理性 主义, 研 究方法方面, 最先学
民族学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族学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9e1315b4daa58da0114af2.png)
18.文化与人格学派、心理人类学、新进化论学派的时间、地点、人物、著作、观点
(1)文化与人格学派:a.时间 20世纪30∼50年代
b.地点 美国
c.人物 林顿、本尼迪克特•米德
d.著作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文化模式》(1934)、《菊与
刀》(1946)、《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50)
文化人类学 (culture anthropology) :作为文化创造者的人类
2.考古学: 从过去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解释人类的行为
3.语言学——人类语言 描述语言
人们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如何使用语言
4.民族学:现在或最近的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专注于文化的特殊方面
作为民族志学家 田野调查
■ 4.民族学研究的四个传统领域 1、生计方式——经济行为——经济人类学 2、婚姻与性——家庭与继嗣——亲属制度 3、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政治人类学
民族学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导言 ■ 1.费孝通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2.民族学人类学的英文名称:
1、 ethnology 民族学
希腊文Ethnos (族体民族) + Logos(科学)
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德、俄
蔡元培由德归国 1926《说民族学》中国民族学开始
出现的标志
第二章
9.汉字“文”、“化”、“文化”的古代用法与含义 (1)“文”:1、色彩交错的纹理,《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文,错画 也,象交文。引申为文雅、人的修养
2、《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为美、善 (2)“化”:1、《礼记》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化:更易,生成,造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与人类学史2014级民族学班一、名词解释1、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综合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实证科学。
分为狭义和广义:广义人类学包括人类学的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狭义:第一种认为人类学专指体质人类学;第二种认为所谓人类学几乎等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2、江村经济:这是一本由费孝通编写的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3、林村的故事:这是一本黄树明编写的关于1949年后的林村和林村的人的民族志著作,也是一本人类学中国研究的重要著作。
全书以福建厦门农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富于戏剧性的生命史为主轴,展现铺陈出一幅贯穿时空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图像。
4、金翼:林耀华的小说民族志,该书以中国福建省闽江边乡村的两个农人家族兴衰为线索,描写和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地方农业、商业、船运、政治、法律、教育、宗教、家族以及民俗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生活。
5、浊大计划:它是由张光直推动,研究浊水溪,大肚溪流域的人群如何适应当地的生物、生态和地理环境,意在突破村落范围和学科局限,探讨乡镇甚至更大空间内的文化作用和互动机制,构拟区域文化史。
6、祭祀圈:一般是指以一个主祭神为中心,信徒共同举行祭祀活动所属的地域单位。
人们透过共同神明信仰,举行共同祭祀活动,将地方上人群整合起来,维系一体的意识与感情。
7、追踪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包括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地点的跟踪研究,也包含有不同学者在同一地点的后续研究。
这类研究虽机缘各异,但描述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是共同的主题。
8、中国功能学派:中国功能学派也称社会学的中国学派,以吴文藻、李安宅、费孝通、林耀华等为代表。
功能学派强调人类学的应用性质,主张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中国族群和社会的实际问题,研究主题也多以实际问题为主,注重田野调查方法的使用。
9、中国文化学派:中国文化学派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将文化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乃至以之为中国构建独立学科,以黄文山、孙本文为代表。
他们的学术特点是重视学科体系的构筑,但其理论规划的成分多而实际田野工作少,其理论体系的说服力也因此不足。
10、中国历史学派:强调以“历史的方法”对于各民族的具体材料进行描述整理,注重史料的运用研究,他们以进化论作为主要的理论观点,对法国民族学派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较多的利用,还吸纳了美国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框架和开展步骤。
以凌纯声、马长寿、陶云逵、芮逸夫、卫惠林、杨成志为代表。
11、类型比较法:在对不同的、个别的微型社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类型比较,从而逐步形成对全局和整体的认识。
12、魁阁:“魁阁”又名魁星阁,指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末创立的国立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工作室。
二、简答1、中国人类学的特色(1)架构上受美国人类学的影响较大,强调体质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三大分支的四学科结合;(2)具有较强的传统历史学的学风;(3)人类学应用研究有逐渐向社会学靠近的趋势;(4)新中国民族学的传统对象是少数民族,现在同时关注汉族并在一定场合灵活运用“人类学”旗号的意向,这种做法似乎告诉人们当年苏维埃民族学派的影响已经淡化;(5)人类学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有关的研究仍分归于法学、历史学、地学和文学等大门类下,人类学中国化的成熟程度远落后于社会学和民族学。
2、中国人类学史的分期(1)萌芽时期:1928年以前;(2)创立时期:1928-1937;(3)发展时期:1938-1949;(4)恢复与发展时期:1966年以前;(5)重灾期:1966-1978;(6)重新恢复和再度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
3、中国古代人类学知识的积累(1)主体族群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异文化记载。
这些内容包含在历代正史、地方志和古代学者的著述中,如司马迁的《史记》和常璩(qu)的《华阳国志》等;(2)来自中原的著述者对于自身文化内部之不同部门的观察。
如李时珍《本草纲目》;(3)被主体族群视为他者的异文化族群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表述。
其中有许多古代的民族地方志材料,如《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4、反观古代中国的人类学研究(1)是关于考古学的思想和实践。
不少现代专家著述里谈到孔子、韩非子和司马迁,认为他们堪称古代考古家。
(2)关于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观。
“礼”之理论指出了各个社会体系中不同特性之间或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互变性,“群”实指人类社会组织。
(3)是对于人的天性和中国式思维的探讨和辩论。
(4)古代中国人具有民族文化进化的思想。
文明程度有高低之分,但文明是可以传播的,华夷之间的界线并非绝对的。
(5)与符号语言学相关的讨论。
荀子的“名”“实”概念相通于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还有其“约定俗成”说有相当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通过以上梳理和举例,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人类学史对古代思想里有关现代人类学科视野中的诸多议题缺乏相应的探究和论述,这种倾向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予纠正。
5、蔡元培的《说民族学》及其对民族学的贡献(1)《说民族学》反映了欧洲的文化“民族学”与体质“人类学”之间的分野,并且最早在学术刊物上提出了“民族学”这一术语,以之整体论的、倚重现代田野调查的民族志方法的人类学,从概念上明确了学科定义,使得对学科的界定成为可能。
(2)《说民族学》的发表和蔡元培对于进化论的宣传,乃至他的亲自操作,对于中国人类学的创立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是他对学科创立发发展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他以教育界领袖,国家政权赋予特殊权力的科学研究机构首长的特殊身份对于人类学的倡导和对其他人的影响;其次,“民族学”作为学科名称在中国相当长时期的存在也产生了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发展走向;再次,蔡元培的一些学术观点,如人类进化由远及近、以美育代宗教等意见,以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具体事例的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意义。
6. 民族识别的原则和目的(1)民族识别目的:就是对自报族称的、有自我认同的族体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出科学的甄别,以确定单一民族(或民族支系)的法定地位和正式族称。
其目的是保障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力。
(2)识别原则:依据民族特征和尊重本民族的意愿的原则,名从主人。
7、民族识别的阶段性成果①1950-1954年发端阶段,确认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等38个民族;②1954-1964年高潮阶段,确认了土家族、畲族、达斡尔族等15个民族;③1964-1978年受干扰阶段,确认了珞巴族一个民族;④1979-1990年恢复阶段,确认了基诺族一个民族,民族识别基本完成。
8、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西方现代人类学的田野作业有所不同(1)调查是国家指派的一项政治任务,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2)解放改变了旧社会那种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也改变了政府官员与百姓的关系,调查走的是群众路线;(3)调查虽说主要是实地的,但同时也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9、台湾地区人类学的历史分期(1)日治时期的民族志范式。
与日本统治政策直接相关的日本和台湾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2)光复时期,从大陆迁台的人类学者对于台湾南岛族群的研究贡献;(3)结合美欧(特别是美国)和中国社会研究模型的台湾汉人社会研究时期,包括前后两个范式:前期范式追随美国,从南岛居民的研究范式转换到汉人研究范式,后期范式探索学科的中国化;(4)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主题与对象更为多样复杂的时期。
10、费孝通江村研究的延续性(1)“重返江村”,1956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他带领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调查组在21年后对江村进行了再研究。
他们采取小型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调查和查阅合作社文献资料等形式,对该村的经济、社会、家庭、人民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做了全面的调查,增进了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了解。
(2)“三访江村”,1981年在重返江村23年后,费孝通实现了三访江村的愿望。
他认为在开弦弓村所见到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并不是个别的特殊现象。
即使不能说中国几十万个农村都已经发生这样的变化,但是可以说这是中国农村的共同趋势。
(3)“九访江村”与“江村五十年”,1985年费孝通组织了江村50年调查组,对江村的社会变迁进行了广泛地调查和连续数年的追踪调查,在九访江村之时,他已初探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与此同时,江村的在研究也为他建立了“类型比较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阐释了深入个别农村社区对认识中国和中国社区的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追踪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三、论述以下题目三选一1、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中国人类学研究机构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地投入到田野调查工作中,人类学研究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1)研究机构和学者重心向西部地区(云南、四川聚集)转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清华、北大、南开等学术重镇的迁入,将云南的人类学研究一度推至顶峰。
其成果有如《人类学集刊》《边疆人文》《语言人类学专刊》和魁阁的建立。
重庆作为战时大后方的腹地,相应地,迁往四川的学术研究机构最为集中。
其中以成都华西坝和重庆最为活跃。
其成果有《边疆研究通讯》《西南边疆》《边政公论》等;(2)、这时期对边疆的研究、边政学的兴起,边疆族群研究成为抗战期间人类学研究的主流;田野工作大规模的展开,如李安宅与藏传佛教研究;吴文藻与西北民族调查;冯汗骥、徐益棠、柯象峰等对川康地区的人类学考察;林耀华对凉山彝族地区的研究;吴泽霖与贵州苗族的研究;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对云南澄江县实地民族志调查活动。
(3)沦陷区的人类学研究,如杨堃(kun)《钍神考》、辅仁东方人类学博物馆成立和日本的侵华调查;调查成果的整理,许掚光《祖荫下》、川康藏族研究。
2、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1)概念:以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从而更好的解释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通过具体的研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补充已有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丰富国际人类学的知识体系,以人类学中国化所得的结果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2)过程:①蔡元培《说民族学》引入人类学,并派遣学生到各地调查,试图建立中国独立的学科体系;②以吴文藻为首的学者明确提出“社会学中国化”主张,引入功能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培养民族学专业队伍,开展实地研究。
贡献:a、把功能主义理论翻译引入中国,请国外大师来中国讲学;b、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c、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调查和田野调查;③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芩家悟、张寿提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超多的国家,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人类学的许多观点不适应于中国,固要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3)意义: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本土资料进行研究,并发展本土的人类学学科体系,她的提出是这个学界从西方学术理论的简单引进和接受照搬,向冷静分析理论并把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