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环境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方法
A.原地观测(野外的):自然界、原生境
①野外考察:抽样
②定位观测:固定样地、长期观测
③原地实验:某些人工措施
B. 受控实验(试验的) :人工条件、模拟自然、微宇宙
C.综合方法(理论的)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
③生态模型和模拟
•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起源
两种观点:
1、生命是地球物质演化的产物
2、生命所需的最初物质来源于太空,而后进入地球并在地球的环境中诞生
二,物种
物种是由内在诸多因素(特征、遗传、生理、生态、行为)共同决定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第二节.环境因子与生态因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自然环境–未经破坏的环境
•半自然环境–人类作用后发生变化的环境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2 环境因子及其分类
环境因子是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它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因子分为三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7 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
3.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比较
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生态因子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5.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
•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
•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以适当的例子说明生态因子作用有5个特点。①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3分)②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因子是起主导作用的。(3分)③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3分)④限定性(阶段性):生态因子对同一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不同。也就是说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3分)⑤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直接作用对生物,或通过影响其它生态因子间接作用影响生物。(3分)
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
生态幅
耐受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的关系
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耐受性定律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不仅随种类不同,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年龄、季节、栖息地不同而有差异;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因子替换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
3.生命系统的稳态特性
稳态(homeostasis)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生命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稳态(homeostasis),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态型与生活型
.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异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ecotype
2.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life form
第四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应
1.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
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光强度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的周期性长短日照植物
光质
2.水生环境的光因子
水体光的分布特点
水体生物对光的适应
3.环境因子:温度
湿度的分布特征与生态意义
湿度对生物的影响(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
湿度与生物的发育
4.环境因子:水
水的分布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
生物对水因子适应(植物和动物)
5.环境因子:土壤及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
1.种群的概念: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2.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种群的基本特征
(1)数量特征
是所有种群的基本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大小的基本参数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地理分布),同时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分布型,称为种群的内分布格局
(3)遗传特征
种群由彼此可进行杂交的同种个体所组成,而每个个体都携带一定的基因组合,因此种群是一个基因库(gene pool),有一定的遗传特征,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个体在某些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上都具有差异。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种群数量叫种群密度(populationdensity),通常以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 :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内个体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饱和点: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 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 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调查方法
A.总数量调查法
统计某面积内全部生活的某种生物的数量,但该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故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