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针对工程热力学第二版一书内容进行讲解,是热力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将深入讲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热力学循环和熵等概念,以及各种热力学过程的计算方法和原理。

课程目标1.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各种热力学过程的计算方法和原理。

3.理解热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热力学基础概念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系统和界面。

3.温度和热量。

4.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1.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

2.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

3.热力学循环和循环效率。

第三部分: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2.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3.熵的概念和性质。

4.热力学第三定律。

第四部分:热力学应用1.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热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3.热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强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期中考试占30%。

3.期末考试占40%。

参考书目1.Cengel, Yunus A., and Michael A. Boles. Thermodynamic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8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5.2.Moran, Michael J., and Howard N. Shapiro. 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7th ed. Hoboken, NJ: Wiley, 2010.3.Callen, Herbert B. Thermodynamics a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rmostatistics. 2nd ed. New York: Wiley, c1985.注意事项1.本课程须遵循学校的教学规范和纪律要求。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1 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
1.2 学时安排:总学时30小时,理论课15小时,实验课15小时
1.3 建议开设年级:本科三年级
1.4 先修课程:力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1.5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2.1 培养学生对工程热力学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3.1 热力学基础
3.1.1 热力学系统及其描述
3.1.2 热力学状态方程
3.1.3 热力学过程及其特点
3.2 理想气体
3.2.1 理想气体的基本性质
3.2.2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3.2.3 理想气体的过程分析
3.3 热力学第一定律
3.3.1 热力学功和能量的概念
3.3.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3.3.3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3.4 热力学第二定律
3.4.1 热力学温度及其尺度
3.4.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形式。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44111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24/1.5 (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为: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熟悉常用工质的热力学属性,了解当今热力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工程热力学两大基本定律,结合工质的热力性质,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计算现实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各种热力过程和循环的能力,使其具有解决热动力领域内的工程问题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未来热力学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是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为热力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公式推导和求解提供支持。

大学物理中气体状态方程内容为典型热力学过程中气体状态变化的理解提供了支持。

后续课程为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优化设计。

为这些课程中有关换热设备的热工计算、性能分析和改进等提供理论。

三'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对象,使学生了解当今工程热力学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工程热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支撑毕业要求1.2)2.掌握工程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和概念,掌握绝对压力和相对压力的计算、儿种温标间的相互换算,掌握热量和功量过程量的特征,并会用系统的状态参数对可逆过程的热量、功量进行计算,理解热力循环的概念,了解正、逆热力循环的工作系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具备能够运用热力学基本概念描述工程问题以及解决基本热力学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2.1)3.掌握热量、储存能、功的概念;内能、培的物理意义,熟练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牢固掌握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及开口系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在不同场合的具体应用,理解膨胀功、轴功、技术功、流动功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具有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2.1)4.掌握定容、定压、定温、绝热、多变过程中状态参数p、v、t、Au> Ah> As的计算,过程量Q、W的计算,以及上述过程在p-v、t・s图上的表示,使学生掌握使用过程图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支撑毕业要求2.1、2.2)5.掌握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的结论与热力学意义,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炳的概念,孤立系统嫡增原理与过程不可逆性之间的关系,利用炳方程进行热力计算以及做功能力损失计算,判断过程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使学生具有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1、2.2)6.掌握喷管的设计和校核计算;掌握临界压力比、临界流速和临界流量的概念和计算,理解喷管内绝热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及流动的基本特性;绝热截流过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有运用喷管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2.1)7.理解三种压缩轴功及多级压力比的求法,掌握基本动力循环(朗肯循环)的组成,提高热效率的途径和计算方法,了解内燃机循环、燃气轮机循环的组成及提高热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具备运用动力循环相关理论分析提高工程实际热力循环热效率的方法和解决实际热力循环问题的能力。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工程热力学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代码:0603552
授课专业:车辆工程专业
开课单位: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学分/总学时:3/48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简介:
《工程热力学》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热工基础知识是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热能的有效利用以及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原理,增压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基础规律,获得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的初步训练,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各种热现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热力学基础。

为解决专业中的热问题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评价
四、课程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六、成绩评定方法及要求
工程热力学课程评定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综合成绩60分合格。

综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

平时成绩构成及比例如下:
(1)平时作业成绩30%
(2)出勤率30%
(3)课堂小测验20%
(4)课堂表现20%
七、参考教材和资料
[1]华自强,张忠进,高青. 工程热力学(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学学,李桂馥.热工基础(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24版《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解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性质,掌握分压力、分体积等概念,能够分 析计算理想气体混合与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
13
实际气体性质及过程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了解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形式和特点,理解其 物理意义。
实际气体性质
掌握实际气体的压缩性、膨胀性、热传导性等 性质,了解其与理想气体的差异。
2024/1/29
介绍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发电等太阳能 热利用技术中的热力学原理和应用。
地热能利用技术
阐述地热能提取、地热发电等地热能利用技 术中的热力学原理和应用。
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探讨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燃烧等生物质能转 化技术中的热力学问题。
2024/1/29
热电联产与冷热电联供技术
介绍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等高效能源利用 技术中的热力学原理和应用。
实际气体过程分析
能够分析计算实际气体在各种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了解实际气体过程中 的不可逆性。
14
蒸汽性质及过程
蒸汽状态参数
了解蒸汽的状态参数,如温度、 压力、比容等,理解其物理意
义。
2024/1/29
蒸汽性质
掌握蒸汽的饱和性、过热性、 过冷性等性质,了解其与理想
气体的差异。
蒸汽过程分析
能够分析计算蒸汽在发生、凝 结、过热、过冷等过程中的热 力学参数变化,了解蒸汽动力
5
教材及参考书目
2024/1/29
01
教材
《工程热力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 社。
02
参考书目
《热力学基础》、《传热学》、《流体力学》等 相关教材,以及工程热力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
著。
6
02
热力学基本概念与定律

(2024年)工程热力学教案第一讲

(2024年)工程热力学教案第一讲

2024/3/26
14
04
理想气体性质及过程分析
2024/3/26
1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性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其中p为压强,V为体积,n 为物质的量,R为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 温度。
VS
理想气体性质
理想气体是一种假想的气体,其分子间无 相互作用力,分子本身不占体积。
2024/3/26
16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分析
等温过程定义
在等温过程中,系统的温度 保持不变。
等温膨胀
气体在等温条件下膨胀,其 内能不变,吸收热量等于对 外做功。
等温压缩
气体在等温条件下压缩,其 内能不变,放出热量等于外 界对气体做功。
2024/3/26
17
理想气体多变过程分析
多变过程定义
多变过程是温度和压力同时变化的过程。
2024/3/26
10
0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024/3/26
11
热力学能、功和热量
热力学能
是系统内部所有微观粒子各种能 量的总和,包括微观粒子的动能 、势能、化学能、电离能等。

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力学相互 作用而传递的能量。功是宏观过 程量,其数值及正负与所选的初 始状态有关。
热量
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温差而传 递的能量。热量是过程量,其数 值及正负与所选的初始状态有关 。
03
为工程热力学中许多重要概念和 理论,如熵、熵增原理、热力学
温标等提供了基础。
04
21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卡诺循环 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构成
的循环。
是一种理想化的可逆循环,其效率只 取决于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

工程热力学课程大纲

工程热力学课程大纲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号: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责任教学单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总学时:64学分:4考核形式:考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读方式:必修教学目的:《工程热力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制冷工程、热泵技术、供热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其主要任务是从工程实际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能量转换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利用热能的途径。

包括热力系统的基本概念、气体的热力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性气体的热力过程以及气体压缩、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微分关系、水蒸气、湿空气、气体和蒸汽的流动、制冷循环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1)能源以及热能利用;(2)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3)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能源以及能源的开发利用;(2)了解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2、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对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对后续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对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有所了解。

(二)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1)热力系统;(2)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3)平衡状态、状态公理及状态方程;(4)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5)热力循环。

教学要求:(1)掌握系统、工质、状态、状态参数等基本概念;(2)掌握可逆过程及热力循环的基本概念;(3)掌握平衡状态概念及其与稳定状态和均匀状态的区别;(4)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热力系统的几个基本概念和理想过程的定义方法,能区分状态量和过程量、平衡与可逆等概念,会正确选取热力系统,掌握可逆过程的功量和热量的计算。

3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工程热力学)

3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性质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热能的有效利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规律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是设计计算和分析各种动力装置、制冷机、热泵空调机组、锅炉及各种热交换器的理论基础。

2、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和计算,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程学习目标与要求1、掌握热能和机械能互相转换的基本规律,并能推广应用于其它能量转换问题。

2、初步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3、能运用常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如水蒸汽)等进行热力过程计算。

4、具有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分析,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能够了解工程热力学的发展、地位及前景;课程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0-1 热能及其利用0-2 热力学发展简史0-3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本章重点]:本章的重点应放在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及所用的研究方法上。

[本章难点]: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基本概念及定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热力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平衡态,三个基本状态参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及表示符号,理解准平衡过程及在状态坐标图中的表示方法,理解状态量和过程量的特性及区别,掌握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的效率计算。

[本章主要内容]:1-1 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过程1-2 热力系统1-3 工质的热力学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1-4 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1-5 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1-6 过程功和热量1-7 热力循环[本章重点]:1.理解平衡态和均匀态、稳定态的区别2.三个基本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体积)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及表示符号。

03050010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03050010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050010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热力学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 s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开课学期:3总学时:64 (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动力类和热能工程各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

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能量转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进一步的基本技能训练。

它不仅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应为学生以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1.牢固地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并能推广应用于热能与化学能等其他能量的转换问题。

2.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3.熟练地运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

4.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热能及其利用。

工程热力学的发展简史。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章基本概念(3学时)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

热力系。

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

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

过程的功和热。

热力循环。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6学时)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

热力学能和总能。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蛤。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

表达式。

开口热力系统的能量方程。

能量方程式应用举例。

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6学时)理想气体的概念。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蛤和炳及其计算。

理想混合气体。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第四章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6学时)分析气体热力过程的目的与方法。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10.2特征函数
10.3数学基础
10.4热系数
10.5熵、内能和焓的微分关系式
10.6比热容的微分方程
10.7克拉贝龙方程和焦-汤系数
10.8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
10.9维里方程
10.10经验性状态方程
10.11普遍化状态方程与对比态原理
第十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12.1概述
12.2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反应系统中的应用
12.3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12.4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
12.5化学平衡
12.6热力学第三定律
12.7绝对熵及其应用
二、实验内容:
实验1: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
目的及形式:
1)通过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加深对饱和状态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掌握饱和蒸汽p-t关系图表的编制方法;
百分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文
外文
教材
工程热力学(第2版),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彭晓峰编著,史琳、吴晓敏、段远源改编,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曾丹苓等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2002
[2]. 刘桂玉等合编,《工程热力学》,高教出版社,1999
[3]. 朱明善等编,《热力学分析》,高教出版社,1992
本科《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20140064
开课单位
热能工程系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工程热力学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教学目的与重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能量转换(主要是热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转换)、热能的合理利用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热工过程热力循环等工程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
“工程燃烧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号:0183100310
课程名称:工程燃烧学I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CombustionⅠ
总学分:2 总学时:34 授课学时:3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热工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汪军,工程燃烧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7
2、霍然等,工程燃烧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9
3、岑可法等,高等燃烧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4、严传俊,范玮等,燃烧学(第2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

5、刘联胜,燃烧理论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6、黄勇,燃烧与燃烧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
7、(美)特纳斯著,姚强,李水清,王宇译,燃烧学导论:概念与应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8、C. K. Law, Combustion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Poinsot, T. and Veynante, D.,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Combustion, 2005.
10、Irvin Glassman, Richard A. Yetter, Combustion, 4th Edition- Elsevier,2008
11、徐通模,燃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 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中第1项为教材,其它为主要参考资料。

一、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必修主干课。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属热动类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燃烧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燃烧技术中所必须的热化学、燃烧动力学及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中典型燃料的特性、燃烧特点和规律,包括着火的形式和条件、火焰的传播、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新型燃烧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锅炉、内燃机、涡轮机、火灾、家用炉灶、焊枪等燃烧现象从宏观上能有所认识,微观上能有所解释。

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分析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过程、避免不正常的燃烧现象、控制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由燃烧热力学、燃烧反应动力学、着火理论、火焰传播与稳定性、煤燃烧原理与技术、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新型燃烧技术等部分组成。

学完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燃烧过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燃料燃烧的基本计算与分析;
[2]掌握燃烧过程中着火、火焰传播的规律;
[3]熟悉和了解基本的燃烧方法和装置;
[4]重点掌握煤燃烧原理和技术,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理论;
[5]了解新型燃烧技术与装置;
[6]应用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判断燃烧过程,掌握燃烧领域节能减排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相关专业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 教学内容要点及教学要求
第 0 章绪论
【教学内容要点】
1、能源现状、燃烧概念,燃烧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2、燃烧学发展历程,燃烧本质
3、燃烧设备的特点
4、燃烧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能源现状,燃烧学发展历程,燃烧设备的特点,燃烧在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地位
2、理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本质、明确燃烧的研究内容,熟悉研究方法
第一章燃烧物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要点】
1、多组分气体基本参量
2、分子疏运定律及三传比拟
3、多组分反应流体的守恒方程
【教学要求】
1、明确多组分气体的概念及参量定义
2、理解Fourier导热定律、Fick扩散定律、Newton粘性定律,热量与质量交换的比拟
3、理解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
第二章燃烧热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要点】
1、燃烧反应计算:燃烧空气量的计算、燃烧产物的组成
2、基本概念: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化学计量学
3、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绝热燃烧温度
4、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化学反应平衡
【教学要求】
1、掌握燃烧反应计算
2、理解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基本概念,掌握化学计量学计算
3、理解绝热燃烧温度,掌握其计算。

4、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化学反应平衡
第三章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要点】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基元反应、总包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定律),活化能、压力、反应物浓度、催化作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链锁反应:概念及特点,支链反应的爆炸界限
【教学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基本概念
2、理解与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理解与分析链锁反应及其爆炸界限
第四章着火理论
【教学内容要点】
1、着火过程及方式:着火过程、方式与机理
2、热自燃理论:热自燃条件、热自燃温度、热自燃界限、热自燃孕育期
3、链锁自燃理论:链锁自燃条件、链锁自燃条件、链锁自燃孕育期
4、强迫点燃理论:强迫点燃方法、炽热物体点燃理论、点火的可燃界限
【教学要求】
1、理解着火过程、方式及机理
2、理解热自燃理论,并学会运用分析实际问题
3、理解链锁自燃理论,并学会运用分析实际问题
4、明确点燃的方法、掌握推导炽热物体点燃理论,掌握分析影响可燃界限的影响
第五章火焰的传播与稳定性
【教学内容要点】
1、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预混火焰、层流火焰传播理论、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2、湍流预混火焰传播:基本概念、湍流火焰传播理论、影响湍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3、扩散燃烧火焰:扩散火焰、层流扩散燃烧、湍流扩散燃烧
4、火焰稳定: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火焰稳定机理、高速气流火焰稳定条件及方法
【教学要求】
1、理解层流预混火焰传播概念及理论、掌握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能够分析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2、理解湍流预混火焰传播概念及理论、能够分析影响湍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3、理解扩散火焰,层流扩散燃烧、湍流扩散燃烧
4、理解掌握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火焰稳定机理、高速气流火焰稳定条件及方法,并会分析问题第六章煤的燃烧
【教学内容要点】
1、煤粒的燃烧:煤粒的燃烧过程、煤粒的热分解、碳粒燃烧的异相化学反应速度、碳粒的动力扩散燃烧区、碳粒的燃烧反应机理与燃尽时间、碳的气化反应及其对燃烧的影响、焦炭的燃烧
2、煤的燃烧方式与技术:层状燃烧、沸腾燃烧、悬浮燃烧
3、煤粉射流燃烧与稳燃: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因素、影响煤粉燃尽的因素、煤粉燃烧机理与技术【教学要求】
1、了解煤粒燃烧过程、煤的热解过程与影响因素、
2、掌握碳粒异相化学反应速度及其推导、碳燃烧的三种类型及其推导
3、理解碳粒的燃烧反应机理,能够推导计算碳粒燃尽时间
4、理解和分析影响碳燃烧的因素
5、能够分析碳的气化反应对燃烧的影响
6、能够推导焦炭的燃尽时间,分析灰壳对焦炭燃烧的影响
7、了解层状燃烧、沸腾燃烧、悬浮燃烧,各自燃烧特点,及其相应设备
8、掌握并分析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因素,影响煤粉燃尽的因素
9、掌握煤粉稳燃机理与方法,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第七章燃烧污染物形成与控制
【教学内容要点】
1、燃烧污染物及其对空气的污染
2、烟尘的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
3、硫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
4、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
【教学要求】
1、了解燃烧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以及各污染物排放标准
2、了解烟尘的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方法
3、理解硫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了解典型的脱硫方法与工艺
4、理解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掌握低氮燃烧原理,低氮燃烧技术,了解常用的脱硝工艺及原理。

第八章新型燃烧技术进展
【教学内容要点】
1、富氧燃烧、MILD燃烧、催化燃烧、脉动燃烧、化学链燃烧等
2、新型民用燃气灶及技术
3、生物质燃烧、水煤浆燃烧、垃圾焚烧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型燃烧技术的概念、燃烧特点
2、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新型燃烧技术原理及应用
3、了解新型燃料及废弃物的燃烧原理及技术
五、实践教学
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4学时
大纲制定者:日期:
大纲审定者:日期:
大纲批准者: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