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的意思

合集下载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更多杂文阅读请关注。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无标点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无标点

三字经rén zhīchū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性本善xìng xiāng jìn xíxiāng yuǎn 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不教性乃迁jiào zhīdào guìyǐzhuān 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mèng mǔzé lín chǔ昔孟母择邻处zǐbù xué duàn jīzhù 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āng 窦燕山有义方1j iāo wǔzǐmíng jù yáng 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guò 养不教父之过jiào bù yán shīzhīduò 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zǐbù xué fēi suǒyí子不学非所宜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导语】《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并称为三⼤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童启蒙读物,下⾯⽆忧考就给⼤家详细介绍下《三字经》的原⽂及注释解析,欢迎阅读! 《三字经》原⽂ ⼈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

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为⼈⼦,⽅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百,百⽽千,千⽽万。

三才者,天地⼈。

三光者,⽇⽉星。

三纲者,君⾂义,⽗⼦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南北,⽈西东,此四⽅,应乎中。

⽈⽔⽕,⽊⾦⼟,此五⾏,本乎数。

⼗⼲者,甲⾄癸。

⼗⼆⽀,⼦⾄亥。

⽈黄道,⽇所躔。

⽈⾚道,当中权。

⾚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江河,⽈淮济。

此四渎,⽔之纪。

⽈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之名。

⽈⼠农,⽈⼯商。

此四民,国之良。

⽈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有草⽊,此植物,遍⽔陆。

有⾍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

稻梁菽,麦⿉稷,此六⾕,⼈所⾷。

马⽜⽺,鸡⽝⾗,此六畜,⼈所饲。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黄,及⽩⿊,此五⾊,⽬所识。

酸苦⽢,及⾟咸,此五味,⼝所含。

膻焦⾹,及腥朽,此五臭,⿐所嗅。

匏⼟⾰,⽊⽯⾦,丝与⽵,乃⼋⾳。

⽈平上,⽈去⼊,此四声,宜调协。

⾼曾祖,⽗⽽⾝,⾝⽽⼦,⼦⽽孙。

⾃⼦孙,⾄⽞曾,乃九族,⼈之伦。

⽗⼦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则忠。

此⼗义,⼈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功。

⾄缌⿇,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共遵,既识字,讲说⽂。

有古⽂,⼤⼩篆,⾪草继,不可乱。

三字经全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生出来的时候,性情本质都是很善良的,而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个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后来因为学习环境及所受的教育不同,长大后性情就相差得越来越远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在小的时候,没有好好的教育孩子,他们善良的本质就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以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一致,才能让善良的本质发挥出来。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前,孟母知道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选择好的环境来居住。

有一次,年幼的孟子贪玩不想读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拿出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让孟子了解,读书就像织布一样不可半途而废。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的时候,在『燕山』这个地方,有一个『窦禹均』的人,对孩子有一套很好的教导方式,他的五个孩子在他的调教之下,个个都很有成就,也因此得了好名声。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父母将子女生下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的话,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过错。

同样的,做老师的对于学生的教育,若没有尽力教导,这就是老师偷懒没有尽到为人师的责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为人子女的,不学习如何友爱兄弟姐妹孝顺父母,这是很不应该的。

小时候在求学的时期,不好好的接受教育,等到年纪大了,又能够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如果没有经过玉匠琢磨,是不可能成为玉器。

就好比一个人若不肯勤奋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为人子弟的,应该在年少时,多亲近好的老师,多结交好的朋友,从中学习做人的礼仪道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先睡进父亲的棉被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再请父亲去睡。

像黄香这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当要做到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恭敬兄长的行为,也是我们为人子弟应该最先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做人先要学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学习知识。

三字经原文注释和译文

三字经原文注释和译文

三字经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朝代】南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这个寒假我们阅读了三字经其中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这个寒假我们阅读了三字经其中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三字经》有以下句子: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白话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白话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白话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白话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5、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白话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6、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白话译文: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7、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白话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8、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白话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9、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白话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10、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白话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11、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白话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12、有典谟,有训诰。

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 二十篇

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 二十篇

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导读:本文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一】【拼音】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论语》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注释】《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二】【拼音】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

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注释】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故事】《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

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 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三字经》拼音注释完整版(20191225083834)

《三字经》拼音注释完整版(20191225083834)

xiāng yuǎn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rén zh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dàoguì z huānyǐ zhī 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jiào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zhùbù xuéduàn jī chǔzǐ mèng mǔzé línx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fāng jiāowǔ zǐmíng jù yáng dòu yān shānyǒu yì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zhī duòguòjiàobù yán shī yǎng bú jiàofù z hī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yí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zǐ bù xuéfēi suǒ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三字经的原文及翻译

(三字经)三字经的原文及翻译

三字经的原文及翻译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字经(带解释版)

三字经(带解释版)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三字经解释: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三字经解释: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三字经解释: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mèngzǐzhě
孟子者
qīpiānzhǐ
七篇止
jiǎngdàodé
讲道德
shuōrényì
说仁义
【注释】
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解释】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启示】
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
代表。

是孔子的三传*,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

而孔子和孟
子是中国历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
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们道理,*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
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问孔子:“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
那么复杂呢?”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又望望曾参,然后回
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
开了。

满头雾水的*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老师所说的
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
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2)

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2)

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2)【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

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

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 练习书法,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次第而行,不可次序颠倒。

即先把字写规范了才能练习草书。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20191225080837)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20191225080837)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及翻译

三字经及翻译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的意思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的意思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的意思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撰写。

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道德、仁义的理解和主张。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认为人性的善良表现在具备了良知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实践,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代表了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关爱。

仁者爱人,义者正直,这是他对仁义的核心阐述。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和“六经”的观念。

四端包括仁、义、礼、智,他认为这是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六经则是指孟子认为人们应当明辨是非,守信用,有敬畏之心,讲究礼仪,明智地处理事务,以及坚持学习。

总之,《孟子》七篇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仁义之道,倡导个体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儒家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