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主持研究性学习课题《新安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研究》
的前前后后
一.选题设想
2009—2010学年度,是河南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标准的第二个年头。若从2000年秋季河南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我们已与新课程打交道整十年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色,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是实施新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进行的一门必修课。近几年来,即使带着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课,自己每年也都要见缝插针,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学科特点,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曾多次在市里获奖。
2009年8月,当我再一次从高三毕业班下到高二任教时,高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实施一年了。由于自己曾在2002—2005年主持了河南省“十五”教科规划2002年度课题《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学校安排我直接进入高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这意味着我从传统课程直接进入了新课改的前沿阵地,首次面对高二语文选修模块的教学实施。上学期学习了必修五之后,我们选修的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卷帙浩繁,构成了一座博大、高深的文化殿堂。面对这座神圣的思想宝库,在这本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登堂入室,领略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我一直被祖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深深激动着,同时,我也想到了中华民族其他方面的经典文化——传统节日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随之而来的是西洋节日的肆意泛滥: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一些年轻人,尤其是所谓的“新新人类”,对祖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的节日文化、民风民俗一无所知,而对这些洋节日的规矩,却奉若神明,视为圭臬,很有点数典忘祖的味道。更有甚者,2004年尾2005岁首,就在人们喜气洋洋准备欢度新春佳节之际,各大网站相继转载消息称,有一批专家学者建议将春节改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从而使这个“每年游移不定的节日”相对固定在2月4日。除此之外,2005年年末,韩国欲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
节”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再一次引起了大大小小网站、报纸的竞相转载,一时被炒得沸沸扬扬……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让广大中学生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各种民风民俗,进而激发广大中学生的爱国热情,让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我觉得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基于以上思考,我选定了《新安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研究》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
二.选题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文化,能够彰显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弘扬节日优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美德,是研究该课题的首要意义。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万古一理;辛苦一年,五谷丰登,苦中有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元复始,自应庆贺丰收,祈福消灾,期盼来年幸福美好。此其一也。东奔西走,奔波一年,万家团圆,其乐融融;叙别话旧,消除隔阂,尊老爱幼,彰显亲情,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此其二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年首岁尾,农闲时节,庆祝节日,交流文化,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发展经济,愉悦身心,充实生活,激发理想,共奔前程,创造幸福。此其三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反思总结,养精蓄锐;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更上层楼。此其四也。——所有这些,都是春节的题中之义,应有之义,已有之义。利用放寒假、过春节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过好春节的同时,做有心人,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素材和资料,既教会了学生用心认真观察生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注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习惯,还激发了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调节了学生生活,为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研究本地春节的民风民俗,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了解,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三.组织实施:
在总结历年来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省教育厅下发的《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我校今年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的是将教师选题直接分配到班,在班级范围内自由选题,教师进班辅导的方式进行的。我被分到了我任语文课的二六班,在放寒假那天(腊月二十一)下午,按照学校要求,我到班进行了具体指导,重点明确强调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择这个研究性课题的设想和研究这个课题的现实意义(见本文第一、二两部分内容);
2.春节的时间习惯上认为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前后历经22(无大年三十)或23天(有大年三十);
3.结合我县山上、山下两大地域特征,新安县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山上、山下存在较大差异,调研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4.春节期间各个环节的民风民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寓意和现实意义?有无封建迷信色彩等糟粕?
5.研究这个课题后你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哪些新的认识?对祖国的节日文化有何感受?
6.研究该课题的具体方式、方法,就是最常见的耳闻(走访相关人员,收集第一手资料)、目睹(亲自感受体验,或者上网查阅资料);填写报告手册(按照手册各项内容的填写要求填写)和撰写结题报告的注意事项,以及时间要求(利用假期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开学时带来上交)、联系方式(已被不尽事宜及时联系解决)等。
四.结题总结:
寒假开学后,二六班学生张珍珍、王国林、杨清、郭静等同学很快就将自己的结题报告送到了我手上。我忙中偷闲,将所有材料一一认真阅读,从中筛选出郭静和杨清两位同学的结题报告,以此为蓝本,进一步整合她们收集并写到结题报告中的信息,做并了适当修改、补充和完善,打印成文,这就是眼下我们看到的已经成型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新安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研究报告》。
五.结题感想: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个报告的命运怎样,但此次指导,我还是有一些体会要说的:
1.选题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有独到的眼光,并且能够激发参与研究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参与热情,以期通过研究,能够给研究者本人及结题报告的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教益,并力争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次本人主持的这个课题只有四个同学参与,仅占全班同学的十二分之一,参与面不算广,可能与大家认为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多少新意有关;另一方面,我觉得:有关春节的各个环节和各环节的条条框框很多,可能也有些同学有畏难和厌烦情绪。但凡是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同学,态度都是非常认真的,这一点我很感动!
2.组织一定要严密,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到。否则,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对研究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变更指导计划,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予以补救,而不是听之任之。在指导该课题时,我首先敏感的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