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水肿病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PPT课件
2、浮肿最常见和最早见的部位:眼睑或下肢、其与眼 睑部位结缔组织疏松有关,下肢与水性下垂有关;
3、外在的肌肤水肿,内在的脏腑亦水肿,其更重要, 它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中医内科——水肿
8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9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医内科——水肿
4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12
病理转变: 阴阳转化:阳水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湿热伤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阴水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肝肾阴虚
水肿 各证 型之 间寒 热虚 实的 转化?
3、外在的肌肤水肿,内在的脏腑亦水肿,其更重要, 它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中医内科——水肿
8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9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医内科——水肿
4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12
病理转变: 阴阳转化:阳水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湿热伤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阴水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肝肾阴虚
水肿 各证 型之 间寒 热虚 实的 转化?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水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 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机 构中医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一级学科)肾 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肾病学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学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广东省中医内科学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疑难病学会常委
(6)、金元《丹溪心法》水肿:
阴水: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 不涩赤;
阳水:遍身肿、烦渴、大便闭、小便赤涩。
(7)、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水肿:
外感:风寒、寒湿、湿热、燥火及黄汗。 内伤:肺虚、肺热、脾虚、肝肾虚。
2、病因病机
(1)、《内经》:“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 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灵枢.五癃 津液别》。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医内科学》
水
肿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罗仁
师资介绍
罗仁,1952年8月出生,汉族,广 东省兴宁市人,中共党员。南方医 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导师。
197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
198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硕士毕业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5)《景岳全书》:“治宜温补脾肾, 此正治法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 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 邪逐而暂愈者,愈由勉强。”
(6)、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治水之法, 行其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 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 六者之中,变化莫拘”。
操作病例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机 构中医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一级学科)肾 病专业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肾病学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学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 广东省中医内科学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疑难病学会常委
(6)、金元《丹溪心法》水肿:
阴水: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 不涩赤;
阳水:遍身肿、烦渴、大便闭、小便赤涩。
(7)、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水肿:
外感:风寒、寒湿、湿热、燥火及黄汗。 内伤:肺虚、肺热、脾虚、肝肾虚。
2、病因病机
(1)、《内经》:“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 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灵枢.五癃 津液别》。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医内科学》
水
肿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罗仁
师资介绍
罗仁,1952年8月出生,汉族,广 东省兴宁市人,中共党员。南方医 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导师。
197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
198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硕士毕业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5)《景岳全书》:“治宜温补脾肾, 此正治法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 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 邪逐而暂愈者,愈由勉强。”
(6)、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治水之法, 行其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 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 六者之中,变化莫拘”。
操作病例二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课件
水泛肌肤水肿成 标肺肾本制在脾 严氏分为阴阳水 利水消肿随证施 湿热壅盛疏凿饮 湿毒麻连风水婢 水湿浸渍胃苓五 实脾肾气脾肾宜
〔二〕治疗方案的基本要求
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2、保持充分休息,避免劳倦过度 3、保持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避免
刺激性食品 4、适当配合食疗,气功以助康复
〔三〕源流 1、分类 〔1〕、《内经》:"水"、"水气":风水、石水、
涌水
〔2〕、《金匮要略》:"水气病"按症状分:风 水、 皮水、石水、正水、黄 汗 按部位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 肾水
〔3〕、《中藏经》水肿:分青水、赤水、黄水、
〔5〕、宋·严用和《济生方》首分阴水阳水辨证
"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 清、大腑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之剂,如实脾饮, 复元丹是也;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 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此阳水也,则宜用清平之药,如 疏凿饮子、鸭头丸是也."
缓.
2、治则: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3、方药:实脾饮加减
白术 附子 干姜 草果——健脾温阳 茯苓 猪苓 泽泻——淡渗利水 厚朴 大腹皮——行气导滞 4、加减: 脾虚甚——党参 北芪 湿重——苍术 厚朴 法夏 肿退以后,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
• 〔六〕肾阳衰微型 • 《诸病源候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 • 1、辨证依据: • 〔1〕水肿迁延不愈,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两足跗尤
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 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变化莫拘".
• 〔7〕、近代:辨证论治 • 扶正〔健脾,温肾,益气养阴〕 • 攻邪〔清热利湿,活血利水〕.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1)ppt课件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造成水肿的机理?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内科——水肿中医内科——水肿
8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9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区 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 , 为其后水肿病的临 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中医内科——水肿
14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造成 水肿的机理?
• 肺主一身之气, 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 肺气失于宣畅, 不能通调水道, 风水相搏, 发 为水肿。脾主运化, 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 脾阳 被困, 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 造成脾失转输, 水湿内停 , 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 阖作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 则肾失蒸化, 开阖不利, 水液泛滥肌肤, 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 出:“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 至阴,盖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 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ppt课件
2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升清
困遏脾阳 不能
水无所制
降浊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脾失转输 水湿壅滞 脾不运湿
损伤脾肾 肾失气化
水 肿
中医内科——水肿
9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三)小结
10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病理转变: 阴阳转化:阳水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湿热伤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阴水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医内科——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6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课件
阳水:多为热证实证 阴水:多为寒证虚证
往往寒热夹杂,虚实互见
实证:年轻,新感,病程短,正气无虚 虚证:年老,久病,病程长,正气已亏
——辨外感内伤
一.水肿的病因
由外感引起的水肿,初起为实证. 脏腑亏损引起的水肿,初起即为虚证.
二.病程中某一阶段兼有外感.
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症,多为本虚标实.
二者关系:多次外感,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入院检查: 尿常规:PRO ≥300mg, RBC 14个/UL. 血常规:RBC 2.78 ×1012/L,WBC1.7 ×109/L,BPC100×109/L. 血液生化:Cr 109umol/L,ALB 23.1g/L,TG 1.2mmol/L,Tch 3.7 mmol/L. 免疫指标:ANA 1:100阳性,ds-DNA 91.0IU/DL. 肾功能:24hPRO 2.92g,Ccr 26.8ml/min. B超示两肾无异常. 肾穿刺病理:狼疮性肾炎,弥漫增生型.
苔脉: 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 若脓毒内陷者,重用生黄芪托毒排脓.
3 水湿浸渍
病机: 水湿内聚,湿胜脾弱,以湿胜为主,无明显脾虚及热象. 主症: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伴随症:即湿困之症,身体困重,纳呆泛恶. 苔脉: 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处方: 五皮饮合胃苓汤.
心性水肿的治疗
一.利水消肿 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大腹子等. 真武汤、五苓散、实脾饮等.
二.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三.益气强心 附子、黄芪、党参、太子参、万年青9-15克.
病例一
叶××,女,46,1043床,病例号172464,2003.8入院
《中医内科学水肿》课件
水肿的分类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种类型。
水肿的病因和机制
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可以导致水肿,因为心脏 无法有效泵血。
肾脏问题
肾脏疾病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 肿。
淋巴系统问题
淋巴系统的问题可能导致淋巴液排 出不畅,引起局部性水肿。
水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水肿可导致肿胀、压痛、皮肤发亮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水肿的定义和分类、病因和机制,以及水肿的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以及中医内科学中水肿的治疗方法。
最后,我们将讨论水肿的预防和康复,并给出结论和未来展望。
水肿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水肿?
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异常积聚过多的液体,导致肿胀和肿块的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草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祛湿、活血和调理气机。
3 膏方疗法
4 推拿疗法
经典的中药外用膏方可以缓解水肿和促进血液循 环。
通过按摩和手法刺激,促进淋巴液排出和气血循 环。
水肿的预防和康复
1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
2
康复方法
配合中医治疗,积极参与锻炼和物理治疗。
3
持续监测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了解水肿的发展和变化。
结论和展望
结论
中医内科学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水肿症状。
展望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内科学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方案。
体格检查
2
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方法来确定水肿的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种类型。
水肿的病因和机制
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可以导致水肿,因为心脏 无法有效泵血。
肾脏问题
肾脏疾病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 肿。
淋巴系统问题
淋巴系统的问题可能导致淋巴液排 出不畅,引起局部性水肿。
水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水肿可导致肿胀、压痛、皮肤发亮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水肿》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水肿的定义和分类、病因和机制,以及水肿的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以及中医内科学中水肿的治疗方法。
最后,我们将讨论水肿的预防和康复,并给出结论和未来展望。
水肿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水肿?
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异常积聚过多的液体,导致肿胀和肿块的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草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祛湿、活血和调理气机。
3 膏方疗法
4 推拿疗法
经典的中药外用膏方可以缓解水肿和促进血液循 环。
通过按摩和手法刺激,促进淋巴液排出和气血循 环。
水肿的预防和康复
1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
2
康复方法
配合中医治疗,积极参与锻炼和物理治疗。
3
持续监测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了解水肿的发展和变化。
结论和展望
结论
中医内科学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水肿症状。
展望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内科学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方案。
体格检查
2
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方法来确定水肿的
中医内科学水肿(案例教学法)
●2.定义解析 《黄帝内经》称为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是 各种水病的总称。
●3.流行病学 水肿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流行病学特 点不同。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 《黄帝内经》称为“水”。《灵枢 水胀》描述其特点:“水始 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 之状,此其候也”;《金匮要略》称为“水气”;《诸病源候论 水 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2.案例二 湿毒浸淫证
●(1)案例导入:苏某,女,24岁。1990年5月8日就诊。患者 左肩背上方突生疮疡,红肿疼痛已1周,伴发咽喉肿痛,随即身 热,微恶寒,继则颜面肿甚,一身悉肿,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一 行。未能及时行正规治疗,诸症渐加重,遂求治。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尿蛋白。
●处方:麻黄、浮萍、桂枝各9g ,羌活、甘草、苏叶各6g ,茯苓 皮15g ,炒白术、泽泻、车前子(包)各,10g ,白茅根30g , 生姜3g ,大枣10枚。连服3剂,患者汗出,小便量渐增,水肿 大部消退。
●二诊:颜面、眼睑浮肿已消,腹壁柔软,皮肤起皱,阴囊水肿不 显,腰痛酸软,舌苔白滑,脉沉。治法:温肾利水。原方改为真 武汤加味:炙附子、炒白术、炒白芍各10g ,茯苓20g ,泽泻 12g ,椒目、生姜各5g ,白茅根30g。
●1.与鼓胀鉴别 鼓胀为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 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多周身皆肿;鼓胀多有肝病病 史,水肿多有心肾病史。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鉴别 肾病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继 则延及四肢周身,伴腰痛等;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 及全身,伴见心悸,胸闷等。
●3.流行病学 水肿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流行病学特 点不同。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 《黄帝内经》称为“水”。《灵枢 水胀》描述其特点:“水始 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 之状,此其候也”;《金匮要略》称为“水气”;《诸病源候论 水 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2.案例二 湿毒浸淫证
●(1)案例导入:苏某,女,24岁。1990年5月8日就诊。患者 左肩背上方突生疮疡,红肿疼痛已1周,伴发咽喉肿痛,随即身 热,微恶寒,继则颜面肿甚,一身悉肿,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一 行。未能及时行正规治疗,诸症渐加重,遂求治。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尿蛋白。
●处方:麻黄、浮萍、桂枝各9g ,羌活、甘草、苏叶各6g ,茯苓 皮15g ,炒白术、泽泻、车前子(包)各,10g ,白茅根30g , 生姜3g ,大枣10枚。连服3剂,患者汗出,小便量渐增,水肿 大部消退。
●二诊:颜面、眼睑浮肿已消,腹壁柔软,皮肤起皱,阴囊水肿不 显,腰痛酸软,舌苔白滑,脉沉。治法:温肾利水。原方改为真 武汤加味:炙附子、炒白术、炒白芍各10g ,茯苓20g ,泽泻 12g ,椒目、生姜各5g ,白茅根30g。
●1.与鼓胀鉴别 鼓胀为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 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多周身皆肿;鼓胀多有肝病病 史,水肿多有心肾病史。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鉴别 肾病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继 则延及四肢周身,伴腰痛等;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 及全身,伴见心悸,胸闷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7水肿
辨证论治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 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 热、祛风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夹热之水肿 证。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 肺;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 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2019/4/14 中医内科学
历史源流
• 《内经》:对水肿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 原则等科学而朴实的记载。对后世治疗水肿打下 理论基础。 – 1 、水肿的发生,与汗出当风,外邪侵入有关。 – 2 、水肿的病理是肺、脾、肾功能先职三焦不 利,津液不化而致。
2019/4/14
• 三阴结,谓之水 •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而从 其类也。 • 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 则为水胀。 中医内科学
2019/4/14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 二、治疗原则 •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 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 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 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 为 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 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 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历史源流
– 3、临床表现,也描写得形象,具体 – 4、治疗提出:去菀陈挫 ——开鬼门,洁净府 的基本治疗原则,沿用至今。 • 汉张仲景:将水肿分为: – 风水: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先于宣降,不能 通调水道致水肿。 – 皮水:脾虚湿重,水溢皮肤。 – 肾为水脏 – 正气:脾肾阳虚,水停于里,上迫于肺 – 石水:肝肾阴寒,水气凝聚下焦 2019/4/14 中医内科学
–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本方功效健运脾阳, 以利水湿,适用于脾阳不足伴有湿困脾胃的 水肿。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温阳 散寒利水;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 枣健脾补气;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利 水消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 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 健脾益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 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舌脉: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 水湿内侵, 脾气受困, 脾阳不振。
治法: 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
代表方: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 后方通阳利水 , 燥湿运脾。两方合用共起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之功, 主 治水湿困遏脾 , 阳气尚未虚损, 阳不化湿所致的水肿。
常用药: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 苍术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 区分其病 理属性。阳水属实, 由风、湿、热、毒诸邪 导致水气的潴留; 阴水多属本虚标实, 因脾肾 虚弱, 而致气不化水, 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其 次应辨病变之脏腑, 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最后, 对于虚实夹杂, 多脏共病者, 应仔细
费 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属表 风 、属 水 实, 、
皮 水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属里 正 、属 水 虚或 、 虚实 石 夹杂, 水
第18页,共50页。
三:相关检查
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 (
包括血浆蛋白 ) 、心电图、 肝肾B超。 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 明确心功能级别。
三证治分类 (一) 阳水
1. 风水相搏证 主证:眼险浮肿,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来势迅速, 兼证: 多有恶寒, 发热, 肢节酸楚, 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
喉红肿疼痛, 偏于风寒者, 兼恶寒, 咳喘, 舌脉:偏于风热者,舌质红, 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 舌苔薄白, 脉浮
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 风邪袭表, 肺气闭塞, 通调失职, 风遏水阻。 治法: 疏风清热, 宣肺行水。 代表方: 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功效, 主
证机概要: 水湿内侵, 脾气受困, 脾阳不振。
治法: 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
代表方: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 后方通阳利水 , 燥湿运脾。两方合用共起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之功, 主 治水湿困遏脾 , 阳气尚未虚损, 阳不化湿所致的水肿。
常用药: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 苍术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 区分其病 理属性。阳水属实, 由风、湿、热、毒诸邪 导致水气的潴留; 阴水多属本虚标实, 因脾肾 虚弱, 而致气不化水, 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其 次应辨病变之脏腑, 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最后, 对于虚实夹杂, 多脏共病者, 应仔细
费 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属表 风 、属 水 实, 、
皮 水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属里 正 、属 水 虚或 、 虚实 石 夹杂, 水
第18页,共50页。
三:相关检查
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 (
包括血浆蛋白 ) 、心电图、 肝肾B超。 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 明确心功能级别。
三证治分类 (一) 阳水
1. 风水相搏证 主证:眼险浮肿,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来势迅速, 兼证: 多有恶寒, 发热, 肢节酸楚, 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
喉红肿疼痛, 偏于风寒者, 兼恶寒, 咳喘, 舌脉:偏于风热者,舌质红, 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 舌苔薄白, 脉浮
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 风邪袭表, 肺气闭塞, 通调失职, 风遏水阻。 治法: 疏风清热, 宣肺行水。 代表方: 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功效, 主
中医内科学课件-31-水肿wqs
加减: 脓毒甚者, 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湿盛糜烂者, 加苦参、土茯苓; 风盛者, 加白鲜皮、地肤子; 血热而红肿, 加丹皮、赤芍; 大便不通, 加大黄、芒硝; 症见尿 痛、尿血, 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 伤及血络,
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 , 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3.水湿浸渍证
主症:全身水肿, 下肢明显 , 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 兼证:身体困重, 胸闷 , 纳呆 , 泛恶 ,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舌脉: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水湿内侵, 脾气受困, 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 后方 通阳利水, 燥湿运脾。两方合用共起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之 功, 主治水湿困遏脾 , 阳气尚未虚损, 阳不化湿所致的水肿。
2.湿毒侵淫证
主症:眼睑浮肿, 延及全身,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 痍, 甚则溃烂,
兼证:恶风发热。 舌脉: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疮毒内归脾肺, 三焦气化不利, 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 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 利尿, 治风水在表之水肿; 后方清解热毒, 治疮毒内归之水肿。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护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 肿必须忌盐。
预后: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指出水肿有五不 治:“一、面肿苍黑, 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纹理, 是 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 , 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 者, 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肿者, 是脾败不治。”
加减: 外感风邪, 肿甚而喘者, 可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 面肿, 胸满, 不得卧, 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若湿困中焦, 院腹胀满者, 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水肿的治疗, 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在 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 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6
(五)、护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 水肿必须忌盐。
(六)、 预后: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指出水肿有五 不治:“一、面肿苍黑, 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 纹理, 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 , 是肺损不 治;四、阴肿不起者, 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 肿者, 是脾败不治。”
中医内科——水肿
7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良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描述风水脉证 :“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1
【概述】
一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
1、潴留之水变为水湿之邪,它可以阻遏气机,影响脏 腑功能;
2、浮肿最常见和最早见的部位:眼睑或下肢、其与眼 睑部位结缔组织疏松有关,下肢与水性下垂有关;
3、外在的肌肤水肿,内在的脏腑亦水肿,其更重要, 它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中医内科——水肿
2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区 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 , 为其后水肿病的临 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中医内科——水肿
4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造成水肿的机理?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肿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 在饮食条件 改善后, 水肿也可望治愈。
脾肾衰微, 水气上犯, 出现水
心 邪凌心犯肺重证。
难愈:肺脾肾累及
肝
阳损及阴, 肝肾阴虚, 肝阳上 亢 , 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关格: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上
转为他病
逆下闭,造成呕吐、小便不通。
癃闭:膀胱开阖不利,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
中医内科——水肿
13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造成 水肿的机理?
• 肺主一身之气, 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 肺气失于宣畅, 不能通调水道, 风水相搏, 发 为水肿。脾主运化, 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 脾阳 被困, 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 造成脾失转输, 水湿内停 , 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 阖作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 则肾失蒸化, 开阖不利, 水液泛滥肌肤, 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盖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 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 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中医内科——水肿
14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久病劳倦 过多,久病产后。
中医内科——水肿
9
(二)病机
寒
风
侵袭肺卫 肺失通调 风水相博
热
脾不运湿
疮毒内犯 火热内攻 损伤肺脾
肺失通调
水
外感湿邪 水湿内侵
升清
困遏脾阳 不能
水无所制
肿
降浊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脾失转输 水湿壅滞 脾不运湿
损伤脾肾 肾失气化
中医内科——水肿
10
(三)小结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 治疗: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 “平治与权衡,去菀陈 挫……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 一直沿用至今。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 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
11
病理转变: 阴阳转化:阳水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湿热伤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阴水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肝肾阴虚
水肿 各证 型之 间寒 热虚 实的 转化?
中医内科——水肿
12
转归: 痊愈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 体质尚好, 脏气未损, 治疗及时, 则病可向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 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6
(五)、护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 水肿必须忌盐。
(六)、 预后: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指出水肿有五 不治:“一、面肿苍黑, 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 纹理, 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 , 是肺损不 治;四、阴肿不起者, 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 肿者, 是脾败不治。”
中医内科——水肿
7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水肿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良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描述风水脉证 :“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1
【概述】
一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
1、潴留之水变为水湿之邪,它可以阻遏气机,影响脏 腑功能;
2、浮肿最常见和最早见的部位:眼睑或下肢、其与眼 睑部位结缔组织疏松有关,下肢与水性下垂有关;
3、外在的肌肤水肿,内在的脏腑亦水肿,其更重要, 它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中医内科——水肿
2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区 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 , 为其后水肿病的临 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中医内科——水肿
4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造成水肿的机理?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肿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 在饮食条件 改善后, 水肿也可望治愈。
脾肾衰微, 水气上犯, 出现水
心 邪凌心犯肺重证。
难愈:肺脾肾累及
肝
阳损及阴, 肝肾阴虚, 肝阳上 亢 , 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关格: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上
转为他病
逆下闭,造成呕吐、小便不通。
癃闭:膀胱开阖不利,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
中医内科——水肿
13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造成 水肿的机理?
• 肺主一身之气, 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 肺气失于宣畅, 不能通调水道, 风水相搏, 发 为水肿。脾主运化, 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 脾阳 被困, 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 造成脾失转输, 水湿内停 , 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 阖作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 则肾失蒸化, 开阖不利, 水液泛滥肌肤, 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盖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 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 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中医内科——水肿
14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久病劳倦 过多,久病产后。
中医内科——水肿
9
(二)病机
寒
风
侵袭肺卫 肺失通调 风水相博
热
脾不运湿
疮毒内犯 火热内攻 损伤肺脾
肺失通调
水
外感湿邪 水湿内侵
升清
困遏脾阳 不能
水无所制
肿
降浊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脾失转输 水湿壅滞 脾不运湿
损伤脾肾 肾失气化
中医内科——水肿
10
(三)小结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 治疗: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 “平治与权衡,去菀陈 挫……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 一直沿用至今。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 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
11
病理转变: 阴阳转化:阳水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湿热伤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阴水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肝肾阴虚
水肿 各证 型之 间寒 热虚 实的 转化?
中医内科——水肿
12
转归: 痊愈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 体质尚好, 脏气未损, 治疗及时, 则病可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