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6c0013ba1aa8114431d9dc.png)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④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阔岸、平野、大江——孤舟——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
【教学流程】
1、导入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2、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艺术书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①“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②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完整word版)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文档
![(完整word版)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1f16197168884868662d6d2.png)
旅夜书怀(导教案 )5702 中学 : 邓西谋【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艺术表现手法。
2.领会诗人孤傲孤独、飘泊无依的感情。
3.赏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 1 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讲解,疏导字词,在此基础上频频朗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认识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平生事迹,认真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的感情。
(二)试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说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当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波及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能够看到唐朝由盛转衰的演变,所以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 ,被后代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纪段),此时作者正走开四川顺水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世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斥。
关于这一世的流浪,作者感触自己就如同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讲解,试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细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讲堂研究(一)问题研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光景描绘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纳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义是什么?表达了如何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如何的感情?答:(二)讲堂检测1. 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咏怀诗B.山川诗C.记行诗D.旅行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剖析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完整版)旅夜书怀教案
![(完整版)旅夜书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807a67ba0d4a7302763afa.png)
《旅夜书怀》教案《旅夜书怀》教案【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三. 细品精读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㈡、学生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1.通过“旅”字知背景(学生介绍背景)“旅”是旅居、寄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
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a988e7102de2bd960588ad.png)
旅夜书怀(第周第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感受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2.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二、整体感知1、诵读(范读、自由读、学生读)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三、赏析诗歌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宁静而又冷寂的江边夜景。
后四句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
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其实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这是正话反说。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4a318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d.png)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旅夜书怀》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旅夜书怀》并分享感受。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旅夜书怀》的诗句和意境。
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怀旧、忧国忧民情怀。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比喻、对偶等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和寓意。
探讨杜甫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表达情感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手法。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
第四章:诗文创作背景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4.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的联系。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杜甫诗中的情感。
5.2 教学内容设计一项与《旅夜书怀》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杜甫的诗意。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写一篇以《旅夜书怀》为灵感的现代诗。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诗歌主题探讨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所体现的杜甫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语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语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15f01990c69ec3d5bb75c1.png)
【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背诵《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二、知识链接杜甫一生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安史之乱后,在肃宗朝,曾被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不久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又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过上几年安稳日子。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因为有病,更因为受到排挤,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
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三、合作研讨3.《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明确(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环境偏僻,少有人来往,着一“群”字反衬自己的孤单和没有朋友相伴的处境.格调清新.(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天地中,突出其渺小可怜,借以象征自己的身世处境,抒发对生命的感叹。
格调悲苦.四、个性化练笔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五、我的反思六、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e261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9.png)
旅夜书怀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阅读诗歌《旅夜书怀》。
2.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的声韵、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理解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艺术创思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课文《旅夜书怀》。
2.相关解析资料和课外延伸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诗歌《旅夜书怀》的课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引导他们猜测诗歌的主题。
2.请学生朗读诗歌标题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学生阅读诗歌《旅夜书怀》。
2.学生回答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是怎样的?三、诗歌鉴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声韵进行感受和鉴赏,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以及诗人用词的巧妙之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和展示。
四、文学扩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了解诗歌《旅夜书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分析和解读,如对比诗歌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给予肯定和评价。
2.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旅夜书怀》的主题和情感,还培养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扩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旅夜书怀》《扬州慢》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旅夜书怀》《扬州慢》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d6330b5f71fe910ef02df83c.png)
《旅夜书怀》《扬州慢》课时:21.背诵这首诗【学习重难点】1、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体味姜夔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3、掌握对比、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读文必备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在夜里写下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且一直患有的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
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
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学习任务1、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全诗,感受全诗悲伤的情感基调。
2、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孤弱的小草、虽轻但不断的微风、阔大的江岸、孤立突兀高耸的桅杆、孤舟、低垂的星空、辽阔无边的旷野、明朗的月光、汹涌澎湃的江水。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描绘了一幅宏阔宁静而冷寂的江边夜景图。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独失意的痛苦之情。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反其意而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说,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这两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fb020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b.png)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句的表达意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4.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3.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三、教学难点1.对于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对于文学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朗读诗歌;2.分组讨论;3.课堂讲解;4.小组活动;5.评价和评论。
五、课程设计第一节:导入1.讲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2.让学生读一遍诗歌,并带领学生全体朗读。
第二节: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分组讨论;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重点在于诗歌中的伤怀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课堂讲解。
第三节: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1.小组活动,让学生找出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让学生解析,识别诗歌中的诗歌语言运用。
第四节: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1.讲解与《旅夜书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2.让学生探究诗歌中的背景知识是如何影响诗歌的表现;3.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学创作形式。
第五节:评价和评论1.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歌价值;2.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观点;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美学作品,它也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文学知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历史和社会意识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旅夜书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955bc85ff00bed5b8f31d28.png)
旅夜书怀(导学案)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检测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783c335727a5e9856a6145.png)
欣赏二人形象画面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2、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四)赏析第四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什么?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
四、再读诗歌,走进诗人
生学完之后自由体会朗读尝试背诵。
五、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赏析题模式之一: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2、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古诗中,鸟的形象还有哪些?
例如: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回家的鸟。
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十分孤傲的鸟。
3、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生发言)
这是一只漂泊流浪的鸟,在向天发出追问,追问自己的命运。这是一只发出天问的鸟,应该反映了杜甫当时既无奈又愤怒的心境。我们对比这三种形象,陶渊明的鸟很幸福,苏轼的鸟很有派头,而杜甫的这只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不认输,有博大的心胸。而且诗人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往往都会发出自己的天问。命运如此坎坷,生活这样艰难,可是杜甫仍然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在表达着自己,并且呈现给我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灿烂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
最新高中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
![最新高中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9fbd7352d380eb63946d52.png)
旅夜书怀导学案
学习目标:1.解读杜甫《旅夜书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领会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品质
课前案
解题:诗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旅夜书怀》这一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呢?
课中案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联系诗歌每联意象,分析作者首颔联描绘的意境、颈尾联描写的内容、各联运用的手法以及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质疑问难
我的疑问:
拓展迁移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是深受诗评家的好评。
明人胡应麟《时籔》内篇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太白壮语也。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请大家结合他的评价,就李杜两诗的不同点作简要赏析。
相关链接
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社甫已满53岁,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
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路上心情什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8f1f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8.png)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关爱苍生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2)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3. 调查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4.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5.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安史之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6e2183dd88d0d233d46a99.png)
《旅夜书怀》导学案制作人:于莉娜一、教学目标1、学会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方法,提高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二、杜甫简介与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被困在长安近一年,后越过战争最前线,冒死逃脱,达于行在,肃宗任为左拾遗,旋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到秦州到同谷、到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759-770)漂泊西南,曾在杜甫草堂过过一致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他与妻子孩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严武去世后,携家由三峡出蜀。
曾在奉节小住,旋漂泊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船为家,备受流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苦。
于770年困死于一条破船上。
三、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羁旅诗:“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f3fded770bf78a652954eb.png)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介绍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景抒情诗。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书写自己的情怀。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逝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诗歌大意参照课本37页的注释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注意朗读的节奏:缓慢、低沉,重读的字眼有哪些?节奏如何把握?(在诗歌里标出来)二、感悟杜诗,互动解疑1、缘景明情,感悟意境(提前写在白板上)放飞想象的翅膀,用你自己的语言呈现前两联的画面,写完之后能用简笔画把涉及的景呈现出来更好。
并思考前两联分别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深入探究,知人论世结合杜甫生平,谈谈你对颈联、尾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后世文人的评价:白居易: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https://img.taocdn.com/s3/m/fe0d4e4eb307e87101f6963d.png)
《旅夜书怀》导学案制作人:王静授课时间:2010-11-12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借助想象和联想,置身诗歌意境。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一、预习导引:你能写出杜甫诗文中的哪些名句?杜甫的诗风:二、整体感知:(1)、分析题目的含义,并思考题目照应诗中的哪几个字?(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三、品味鉴赏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
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有人说作者是以“壮景”写“喜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那只“沙鸥”。
(提示:可从环境、形象、神态、动作等方面描述。
)四、合作探究:结合颈联,探究诗歌的情感及诗人的人格魅力,为《旅夜书怀》加一个副标题。
五、拓展延伸:1、联系第一单元,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2、练习巩固: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试分析这首诗与《旅夜书怀》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六、知识补充:(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矣。
——元稹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王安石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
2、整理学案并上交。
《旅夜抒怀》导学案
![《旅夜抒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e25e33a8956bec0975e388.png)
秦凤云语文工作室《旅夜抒怀》导学案陈金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背诵全诗。
2.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体会、感受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过程: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忧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所敬仰。
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他用诗歌给我们带来多样的精彩。
他就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诗《旅夜书怀》。
二、学生自读(一读)首先,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诗歌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三、教师引导(背景)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复习进程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复习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e1546a0242a8956aece465.png)
旅夜书怀(导学案)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检测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f289b84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e.png)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夜之书》的主题:夜之书的学习目标:1。
通过文本主题来欣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了解诗歌情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目标1和2。
学生的活动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1.整体感知:根据标记的节拍和押韵背诵诗歌,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海岸,危险的桅杆/单人夜/。
星翠/平野/郭、岳勇/大江/。
姓名/文章/书籍,官方回复/旧病/。
漂浮的/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天地/一个/沙子。
2、课文研究1通过单词“Battle”思考背景:标题中的第一个单词是“Battle”。
你能从中读到什么?2.通过单词“夜”观察真实场景(1)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你告诉我们什么信息?⑵ 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与“夜”相对应?(3)欣赏作者两首诗中描绘的意境。
首先,图像是什么?它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4)在这首诗的三行和四行中,星星低,田野宽,月亮波涛汹涌,河流东流。
这两条线气势恢宏,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分析诗人在这两句山水诗中的感受?使用了什么技术?学生活动部分个性学习部分个性学习第三部分通过“书心”理解真理(1)“书心”,即写感情和表达感情。
再读一遍这首诗的“书胸”部分。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om](3)为什么诗人闻名于世?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5)尾联:诗人自怨自艾。
为什么?(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课堂测试:阅读下列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②霜雪霁寒宵。
第五节的锣鼓声悲壮,三峡星河的影子摇曳。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跳马③ 在黄土中结束,人事的声音书是孤独的。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1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旅途的夜晚⑵危樯:高高的桅杆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⑷飘飘:漂泊二、初解诗意。
师生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课堂导学】一、分析鉴赏。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1)渺小、孤寂。
(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
(3)乐景写哀情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反问句。
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
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
(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归纳总结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二、拓展探究。
1、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
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
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
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也显露出来。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
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
(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2、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的异同。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
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
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2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课后训练】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A)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
“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
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6、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7、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9、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10、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