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AtlantisPress

合集下载

水平同轴转柱体间隙区域间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水平同轴转柱体间隙区域间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2021年4月
谈雯倩,等 水平同轴转柱体间隙区域间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187
型以作为今后泰勒库特流设计小尺度均匀表面粗糙度实验的指导。泰勒库特流的数值模拟是近年来研究 的热点问题,泰勒库特流模型在军工、航空、动力工程、生物工程、水处理、防洪、生态环境保护和膜分离等领 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a实验速度矢量图
3-b模拟速度矢量图
石為s
图3雷诺数Re = 124子午面速度矢量图
Fig. 3 Velocity vector of meridian plane at Re = 124
Fig. 4 Comparison of radial velocity on the central axis of meridian plane at Re = 124
2.2临界雷诺数时流场模拟结果
2.2.1临界雷诺数时流态分布
临界雷诺数子午面速度矢量图如图1所示。上实线代表泰勒库
特流装置内壁,下实线为外壁,内部曲线为速度等值线,等值线之间 的差值为0.1倍内壁转速。
l-a实验速度矢量图
图1 - a为Wereley等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本文模拟所得的临
界雷诺数在104和105附近,则此时的子午面流速矢量图如图1 -b、
1 -c所示。
通过图1 -b、图1 - c可以看出,雷诺数为104时,水流泰勒涡状
不明显,雷诺数为105时,泰勒涡充分发展,流态涡型明显。
子午面速度矢量图体现了径向流动造成的速度变化。图1 -吐
图1 - c等值线变形较为一致,内壁处高速流体向外流动,夕卜壁处低
速流体向内流动,从而形成涡状。明显的流体向外流动的速度大于
第42卷第2期 2021年4月

山区弯道水流特性及消能选型周琦

山区弯道水流特性及消能选型周琦

第31卷第1期2 0 1 3年1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1No.1Jan.2 0 1 3文章编号:1000-7709(2013)01-0076-04山区弯道水流特性及消能选型周 琦,杨校礼,傅宗甫,徐锡荣,高 峰(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山区弯道水流特性复杂,消能工布置困难,为确定其适宜的消能工型式,分析了山区河流水流特性及工程中常用消能型式,并结合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消能工布置下弯道水流流态及消力池出口流速分布,提出在弯道出口处设置消力池加辅助消能工(消力墩+异形坝)的工程措施。

结果表明,在消力池内设置消力墩和异形坝后,水流流态得到很好的改善,出池水流流速分布均匀,消能效果更好。

关键词:水力学;山区弯道水流;排洪沟;消能工;辅助消能工中图分类号:TV653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2-05-07,修回日期:2012-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9057)作者简介:周琦(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E-mail:gfjykldd@hotmail.com 水流流经弯道时,易产生折冲水流、偏流,致使水流横向比降增大,断面流速分布不均[1,2]。

若与下游河流交汇,交汇口处会发生回流、漩涡等现象,因下泄水流横向流速较大减小主流有效过水断面,影响主流下泄,造成主流水面线上升,增加堤防高度[3]。

因而有必要在交汇口处修建适宜的消能设施,以消减下泄水流能量、调整水流流态,使下泄水流平顺地与主流衔接。

本文通过分析山区河流水流特性及工程中常用消能措施,结合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消能工型式下弯道水流流态及消力池出口流速分布,并对其消能效果进行分析。

1 山区弯道水流特性及消能型式1.1 山区弯道水流特性水流由直道段进入弯道后,在惯性力作用下对河岸岸坡防护边墙产生冲击,同时边墙亦对水流施加反力,迫使水流转向,产生动量变化,造成水面局部壅高。

等宽明渠交汇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

等宽明渠交汇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

等宽明渠交汇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谭柱林;彭杨;肖杨【摘要】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其中动量方程的雷诺应力项用雷诺应力(RAM)模型求解,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90°等宽明渠交汇口6种流量比的二维水流运动.通过将数值模拟的分离区尺寸与试验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用RAM模型模拟在小流量比流动精度较高,建议采用采用混合湍流模型:当流量比小于0.583取RAM模型计算值,否则取H-L模型计算,并绘制了分离区长度、宽度与流量比关系图.【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交汇口;雷诺应力模型;分离区;数值模拟【作者】谭柱林;彭杨;肖杨【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91明渠水流交汇广泛存在于自然河流和水利工程中,在交汇口处主支流相互掺混顶托,下游靠近支流一端会产生分离区。

交汇口水流如图1所示,支流进入主渠后,由于附壁效应及主支流相互挤压,交汇口下游出现断面环流(二次流);支流在汇流口侧下游附近形成尺寸沿水深变化的水流分离区(回流涡旋区);外部水流收缩,形成折向主槽外侧边壁收缩区;交汇口上游水面局部隆起,形成壅水区,改变流量与水位的单一对应关系[1]。

对河流交汇分离区的特性研究表明,分离区流速结构变化对河流物质输移和河床演变产生较大影响,由分离区长度和宽度确定水流加速区和减速区的位置,对于预测交汇区的物质输移和河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2]。

图1 交汇口水流结构交汇口分离区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分为几何因素(如交汇口形状、主支槽宽、槽底坡降、交汇角度等)和水力因素(如干支流流量比值、糙率、水流弗劳德数等),可从理论分析、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研究。

急流弯道双曲底板的体形设计

急流弯道双曲底板的体形设计
[4]
2 计算实例
2.1 工程概况 山东省的马河水库位于南四湖流域湖东地区的北沙河上游,水库总库容1.38亿m ,兴利 3 库容为0.6989亿m 。该水库溢洪道全长936m,底坡为1/200,其圆弧形弯道段处于桩号0+289~0+530.7,中 心半径为250m,圆弧中心角为55.375°,该段为底宽33m的矩形断面。当发生千年一遇洪水时,其最高水 3 位是114.02m,下泄流量为1169.0m /s。在现状条件下,弯道内发生急流冲击波,其最高水位为108.91m, 将发生漫溢现象。 2.2 设计要求 当发生千年一遇洪水时,马河水库溢洪道的弯道段将发生漫溢,通过改进弯道段体形 的设计,使弯道段与上、下游河段的衔接顺畅,并且水面没有冲击波的影响,不发生漫溢。 2.3 双曲底板弯道 的 设计计算 及 其成果 新的弯道,选用新的平面轮廓,采用双曲底板,但其起点和 终点桩号仍需维持不变,以便于原溢洪道上、下游衔接。其起点处tgβk0=-0.005,终点处tgβkk=-0.005, 落差△z=1.21m,弯道末端断面的计算宽度B1=118.56m,αkk=135°。按式(13)得L0=242m,求解式(1)和(2) 时,将宽度33m分割为33片,即取△n=1/33,且沿水深方向将每片分成10层,将整个弯道分成10段,按照 上述的计算步骤进行计算,可得最高水位为108.57m(低于原弯道的最高水位108.91m),同时可计算出各横 断面的渠底高程及水面高程,绘制出自由水面及渠底横断面,如图2所示。内外墙处的水面及河底的纵 断面图,见图3。双曲底板弯道平面轮廓图,见图4。
=
sk =0
d 4 yin α kk;
sk = 0
d 2 yk 2 ds k
=0
sk = 0

连续弯道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连续弯道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2 . Co l l a b o r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f o r G e o — Ha z a r d s a n d Ec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i n T h r e e G o r g e s A r e a,Yi c h a n g 4 4 3 0 0 2, Hu b e i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An e x p e i r me n t i s ma d e o n t h e me a n d e in r g i r v e r c h a n n e l i n t h e or f m o f t h e s i n e — g e n e r a t e d c u r v e ;f o r w h i c h t h e l f o w v e —
4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e d i m e n t E n g i n e e i r n g ,Y e l l o w R i v e r I n s t i t u t e o f H y d r a u l i c R e s e a r c h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3 ,H e n a n , C h i n a )
1 y z e d .T h e e x p e ime r n t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l a t i me — a v e r a g e v e l o c i t y i s l a r g e r n e a r t h e c o n v e x b a n k a n d i s l e s s a t t h e c o n c a v e o n e ,w h i l e t h e v e l o c i t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w i d t h o f t h e iv r e r c h a n n e l c h a n g e s a l o n g t h e wa y .T h e p r o i f l e o f t h e l o n g i t u d i - n a l t i me — a v e r a g e v e l o c i t y a t t h e b e n d i n g — t o p o f t h e r i v e r c h a n n e l i s n e a r a p a r a b o l i c — t y p e ;me a n w h i l e ,t h e ma x i mu m v e l o c i t y a p —

植被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植被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植被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闫旭峰;周苏芬;黄尔;刘兴年;王协康【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年(卷),期】2012(044)002【摘要】基于系列坡面流试验,研究了植被条件对坡面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同流量与坡度条件下,由于柔韧植被的阻水作用,光面条件下的流速远大于柔韧植被作用的流速,随着植被刚度及密度的增加,坡面流流速、弗劳德数呈现递减趋势。

由于植被阻水及水流混掺效应,Darcy-Weisbath阻力系数基本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而一般研究认为阻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由此表明,坡面阻力系数与雷诺数并不存在单调的递增或递减关系,而与坡面糙度单元组成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

【总页数】5页(P26-30)【作者】闫旭峰;周苏芬;黄尔;刘兴年;王协康【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31.2【相关文献】1.坡面薄层水流柔性植被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J], 李婷;黄丹青;王协康2.降雨和坡面流共同作用下的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特性 [J], 蒋利斌;张会兰;杨坪坪;刘文剑3.模拟植被覆盖条件下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 [J], 张宽地;王光谦;孙晓敏;王俊杰4.人工降雨条件下植被覆盖对黄土坡面养分随径流泥沙迁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J], 李家明;汪建芳;杨艳芬;王兵5.不同人工植被分布条件下坡面水流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J], 叶龙;王玉林;刘兴年;王协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水冰沙耦合模型研究Ⅰ:原理和方法

河流水冰沙耦合模型研究Ⅰ:原理和方法

河” 。 [11] 河冰的生长、运动和释放会影响水工建筑物结构稳定性,也能刮擦侵蚀河床岸滩,进而影响
冲积河流的输沙过程和河道演变。详细的河冰过程和河冰水力学理论框架见图 1,主要包括水体失
热、河流产冰、封河、开河及河冰影响等五个方面。
2.1 水体失热 北方河流水体的热交换包括径流和支流的能量汇入、下游出流的能量输出、空气与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ki.slxb.20200844
1 研究背景
我国北方河流如黄河、黑龙江和松花江等每年都有超过 100 天的冰期[1],而冬季河冰运动对泥沙 输运和河道演变的影响常常被忽略。一方面受地区和时间的限制,河冰影响下的水沙问题是季节性 过 程 , 不 及 明 渠 水 沙 研 究 更 具 代 表 性 , 常 常 被 研 究 人 员 忽 略 。 [2-4] 另 一 方 面 冰 期 河 流 涉 及 冰 体 堆 积 释 放、水位壅高、流量波动、河床冲淤变化和岸滩崩塌侵蚀等多种过程,存在复杂的水冰沙相互作 用。北方河流水冰沙耦合作用机理问题是水力学、河冰动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的交叉方向,涉及的物 理因素多[4- , 6] 问题复杂,是河冰领域研究的前沿和难点。
过程所涉及的热力、动力和水力过程,指出河冰研究是水力学、冰体力学、热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等
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所包含的物理过程复杂,关于河冰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在过去 30 年有了长足进
步,能协助解决天然河流和实际工程中涉冰的防洪、发电、航道、生态及环境问题。河冰数学模型
的建立与发展为北方河流冬季用水安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工具。
冬季河冰过程对北方河流水沙运动的影响至关重要。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极端冰 塞冰坝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冰塞冰坝能引起上游河道水位迅速抬高,流凌刮擦割蚀岸滩能导致堤岸 崩塌破坏,由此引发的凌汛洪灾严重威胁北方河流冬季输水安全和河流管理。河冰不仅影响泥沙运 动和河道变化,还显著影响水体温度和含氧量,例如锚冰和冰盖的形成会压缩水生物生长繁殖空 间 , 进 而 影 响 水 生 态 环 境[7]。 这 些 河 冰 过 程 吸 引 了 众 多 学 者 的 关 注 , 并 在 水 内 冰 、 岸 冰 、 锚 冰 、 冰 盖、冰塞和冰坝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 [8-11] 但缺少耦合水沙运动和河冰动力过程的研究 。 [3-4] 目前岸滩 的崩塌侵蚀研究主要基于无冰条件 , [12-14] 不能满足北方河流季节性岸滩侵蚀的研究需求。

复式断面强弯弯道水流结构和热扩散的数值模拟

复式断面强弯弯道水流结构和热扩散的数值模拟

别是对于弯曲复式断面河道的传热问题 , 研究成果相对
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对矩形断面弯道 , 复式断面
l 弯道形状
为了对 比分析复式 弯道和矩形弯道的水流 结构
收稿 日期:2 1- 2 01 6 叭・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H( 79 3, 17 15 5 40 15090) 0 作者简介 :杨中华( 7 一 )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水力学 , z@w u d ・ 1 7 ,男 9 yh h・ u n e c
Num e ia i ulto n fo a d h a if i n rc l m a i n o w n e td fuso s l
i o p u d o n r un h nn l n c m o n pe o d c a e
Ya o g u ngZh n h a,Ga i oWe
弯道水流作为~个专题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弯道水流的运动机理和研究成果已在水利枢纽布置, 河 道、航道整治,火电厂取、排水口选址以及码头、港口 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 17 0年 J hm sn 8 . o po T
弯道的水流运动规律更加复杂 , 无论是由复式断面结构 还是河道的水平弯曲带来的离心力 ,都会形成二次流。 在不同的弯曲强度下, 由离心力和复式断面共同作用引
W h n4 0 7 , hn ) ua 3 0 2 C ia
Abtat T eR G rnr la o ru e o s bsdt b l c o e i ue iua ef w adha s c: h N ( omazt n g pm t d1 ae ru n em dIs sdt s let o n et r e i i o h u e o m th l

丁坝对弯道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丁坝对弯道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型封 闭 R yo s en d 方程 , O V F法追踪 自由表面 , 通过有 限体积 法 离散 求解 , 模拟研 究了不 同弯道 中心 角情 况下 , 丁坝 对弯道
水流横 向水面超 高和流速场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在丁坝影响 下, 弯道水 流水 面横 比降计算公 式需要进 行修 正, 当考虑 应
第3 3卷第 l 2期
21 0 1年 l 2月




Vo . 3. . 2 1 3 No 1 De ., 01 c 2 1
YEL OW RI R L VE
【 利 水 电工 程 】 水
丁坝对弯 道水 流水 力特性影 响的研究
何婷婷 汪有科 史志鹏 张家骏。 , , ,
丁坝对河道 的束 窄、 丁坝尺 寸和弯道 角度等综合 因素的影响 。
关 键 词 :丁 坝 ; 弯道 水 流 ;R G N k一模 型 ;V F法 O
中 图分 类 号 :T 3 V1 1
文献标识码 : A
di1 .9 9 ji n 10 -39 2 1 .20 9 o:0 36 /.s .0 017 .0 1 1 .3 s
(. 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市政工程 学院, 苏 徐州 211; 1江 江 2 16
2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 究所 , . 陕西 杨凌 7 20 ; . 1 10 3 河海大学 水利水 电学院 ,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8

要: 针对 丁坝对弯道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 问题 , 建立 了相应的概化模型 , 通过数值模拟 的方法 , 利用 R G k一湍流模 N
te e e t fsu ie ,tefr ao eltrlsp rlv t no ewae ufc e dt ea n e h f cso p rdk s h omul fh aea u eee ai ft trs r en e ob me d d,ara o a l r l o eltrl lp t o h a e sn bef muafrt aea o e o h s

弯性水流的特性专业论文

弯性水流的特性专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弯性水流的特性学院(直属系):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目录摘要 (3)1前言 (4)2概述 (5)3.水流概念 (6)4缓流弯道水流的特性 (6)4.1弯道水面横比降及超高 (6)4.1.2水面横比降公式比较 (7)4.2断面环流 (10)4.2.1断面环流成因 (10)4.2.2弯道环流的公式推导 (11)4.2.3环流强度及其分布 (15)4.3弯道中纵向流速的分布 (15)5.急流弯道水流的特性 (17)5.1急流冲击波 (17)5.2急流弯道超高大小和超高位置的研究 (20)6.本人对弯道水流特性的总结及公式推导 (22)6.1缓流弯道公式 (22)6.2急流弯道公式 (24)7 弯道对工程的影响 (25)7.1缓流弯道对工程的影响 (25)7.2急流弯道对工程的影响 (25)8 结论 (26)总结与体会 (27)谢辞 (28)摘要天然河道中,并非每一条河流都呈直线,而是曲曲折折,存在着许多弯道,水在流动的时候受边界条件影响很大,弯道水流是工程实际中经常碰到的一种水流形式。

由于弯道特有的几何特征和几何条件,其水流特性与顺直河道有显著的不同。

弯道中水流流态比较复杂,按其流态可以分为弯道缓流运动和弯道急流运动.本文主要研究了弯道缓流的水流横向比降,断面环流,水流流速分布,水流水面线等,研究了弯道急流的冲击波,超高等。

弯道水流的特性研究对江河治理、航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设计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充分研究,为实际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弯道;横向比降;断面环流;流速;冲击波;超高;前言弯道水流是渠道和河道中常见的一种水流运动现象,弯道水流的运动机理和研究成果已在水利枢纽布置,河道、航道整治,取、排水口选址以及码头、港口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无论从除害还是兴利的角度,都需要对弯道水流的特性进行充分研究。

本文分别对弯道缓流和弯道急流进行了阐述,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弯道水流的特性。

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第34卷第4期2023年7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4Jul.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4.012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李㊀倩1,马㊀黎2,余明辉1,吴㊀迪2,龚兰强2(1.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㊀430072;2.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㊀550081)摘要:为研究弯道凹岸边坡型式变化对近岸水力特性的影响,以荆江石首急弯河段为研究背景建立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凹岸不同边坡型式下的弯道水流结构㊂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过水断面面积和水深情况下,凹岸坡度越缓,最大纵向流速越远离凹岸且接近水面,主环流尺度越小,凹岸成对出现的反向次环流位置越接近水面,凹岸深槽水流紊动越弱㊂对比综合坡度相同的单一岸坡,凹岸复式岸坡情况下,最大纵向流速变化不大,主环流尺度增大,次环流成对模式被改变;出口直段凹岸侧最大剪切力增大为单一岸坡的1.2倍;凹岸侧弯顶上游紊动减弱,弯顶下游紊动加剧㊂研究成果丰富了弯道岸坡型式对弯道水流结构影响的认识,为不同型式岸坡防护研究提供基础依据㊂关键词:水力特性;边坡型式;凹岸;环流;剪切力中图分类号:TV14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4-0599-11收稿日期:2023-03-25;网络出版日期:2023-07-11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2/detail /32.1309.P.20230710.1730.007.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972265;12372385)作者简介:李倩(1995 ),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河流泥沙动力学方面研究㊂E-mail:liqianwhu@ 通信作者:余明辉,E-mail:mhyu@ 弯曲型河道是最常见的河型之一,弯道水流受重力及离心力共同作用,其自身结构沿横向及纵向重新分配,使得水流特性变得复杂[1-2]㊂分析弯道水流结构,揭示弯道几何形态与水流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天然弯曲河段演变特性的基础;研究岸坡型式对弯道水流结构影响,对河道整治㊁工程建设和改善航运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㊂在以往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弯道几何形态对弯道水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理论及经验成果㊂先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弯道中心角㊁径宽比㊁宽深比对弯道水流结构的影响㊂van Balen 等[3]㊁Blanckaert [4]㊁Vaghefi 等[5]和陈启刚等[6]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宽深比㊁弯曲半径与河宽比和弯道曲率对弯道水流结构和紊动特性的影响;马淼等[2]采用数值模拟法对7种弯道弯曲度的水流结构分析,发现弯道弯曲度越大,主流越集中;王永强等[7]对三峡库区黄花城河段进行原型测量,分析了弯道环流和湍流结构尺度分布特性;Zeng 等[8]对宽深比为9.2的急弯弯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曲率对纵向流速及环流的影响;Kimiaghalam 等[9]根据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河流水位确定河岸施加的剪切力;侯慧敏等[10]通过湍流数值模拟发现梯形弯道与其他弯道流场普遍规律保持一致;刘胜琪等[11]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了荆江急弯段河床形态调整对弯道段流速分布和二次流结构强度的影响㊂以往研究表明,河岸边坡坡度对环流模式和边界剪切力分布有重要影响,并且环流对河道形状十分敏感㊂Tominaga 等[12]㊁Blanckaert 等[13]均研究了不同边坡坡度下顺直河道的水力特性,发现环流模式由边坡坡度决定以及边坡坡度越缓最大剪切力越靠近坡脚㊂目前边坡型式变化对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顺直河道且仅关注岸坡坡度变化对河道水力特性的影响,因此,全面考虑不同岸坡边界条件(岸坡坡度及复式岸坡)对弯道水流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㊂弯道水流具有强三维特性,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建立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的方式研究弯道水流结构,并600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㊂湍流数值模拟主要包括直接数值模拟(DNS)㊁雷诺平均法(RANS)和大涡模拟(LES)等3种[14]㊂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方程的非线性性质,解析求解瞬时Navier-Stokes方程的难度较大,实际应用中更关注流场中各参数的时间平均,因此本文采用RANS模型㊂常用的RANS模型包括标准k-ε湍流模型㊁RNG k-ε湍流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RSM模型)㊂相较于其他的RANS模型,RSM模型考虑了紊流黏度的各向特异性,对弯道中复杂的三维紊流特性和二次流结构模拟效果更好,精度更高㊂本文选取RSM模型进行弯道三维数值模拟㊂本文以荆江石首急弯河段为研究背景,建立概化模型的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弯道凹岸多种边坡型式下急弯展宽河段的水力特性,进一步探讨弯道凹岸边坡型式变化对弯道不同区域侵蚀破坏的影响㊂研究成果以期丰富弯道岸坡型式对弯道水流结构影响的认识,为不同型式岸坡防护研究提供基础依据㊂1㊀研究方法1.1㊀模型设计长江中游石首河段由顺直过渡段和急弯段组成,自上而下河道逐渐变宽,凸岸弯曲角约为120ʎ[15-16](图1)㊂概化模型参考石首河段的平面形态,按1ʒ800的水平比尺塑造河道,垂直比尺为1ʒ200,设计弯曲角度为120ʎ,凹岸边坡坡比为1ʒ0.5㊂弯道上游顺直段长约4m,从顺直段到弯道,凸岸河道逐渐展宽,出弯后河道逐渐束窄至进口宽度,下游顺直段长约3m,弯道凸岸边滩坡度较缓,约为1ʒ3,弯道及断面尺寸布置如图2所示㊂图1㊀长江中游石首河段Fig.1Shishou reach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1.2㊀模拟工况模拟工况以2021年地形条件下石首河段平滩流量Q=22000L/s㊁水位33m(黄海高程)为背景,在此流量和水位条件下石首河段典型断面弗劳德数(Fr)在0.09~0.1左右㊂概化模型的凹岸边坡坡度为63.4ʎ,岸坡型式定义为陡坡㊂设置模型进口流量为50L/s,出口控制断面水深为0.25m,Fr在0.098左右㊂因此,概化模型和背景河段基本满足Fr相似㊂在概化模型(陡坡)的基础上变换凹岸边坡型式,将模型分为缓坡㊁直坡和复式岸坡,凹岸边坡坡度分别为63.4ʎ㊁90ʎ和26.6ʎ,其中陡坡与复式岸坡凹岸边坡坡度相同均为63.4ʎ,复式岸坡平台宽0.1m,凹岸边坡底部宽0.4m㊁高0.6m㊂通过改变概化模型河道底宽,保证4种工况(表1)弯道断面过水面积A=0.323m2㊁平均流速U=0.154m/s不变,弯道模型㊁断面布置及详细尺寸如图2所示㊂㊀第4期李倩,等: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601㊀图2㊀模型断面布置Fig.2Location of cross sections表1㊀计算工况物理参数Table 1Physical parameters of working conditions工况河道岸坡岸坡型式凹岸坡比凹岸坡度/(ʎ)123梯形河道单一岸坡直坡-90陡坡1ʒ0.563.4缓坡1ʒ2.026.64复式河道复式岸坡复式岸坡1ʒ0.563.41.3㊀控制方程RSM 模型连续性方程㊁动量守恒方程和紊流模型如下:∂u i ∂x j =0(1)∂∂t (ρu i )+∂∂x j (ρu i u j )=-∂p ∂x i +∂∂x j μ(∂u i ∂x j +∂u j ∂x i)-ρuᶄi uᶄj )[](2)∂∂t (ρuᶄi uᶄj )+∂∂x j (U k ρuᶄi uᶄj )=P ij +D ij +πij -εij (3)式中:u i ㊁u j 为雷诺平均速度分量;x i ㊁x j 为坐标分量;ρ为水的密度;t 为时间;p 为压强;μ为水的分子黏性系数;uᶄi uᶄj 为雷诺应力分量;U k 为对流项;P ij 为生成项;D ij 为扩散项;πij 为压力应变相关项;εij 为耗散项㊂1.4㊀网格划分及计算方法网格划分对于计算的收敛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㊂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主流软件ANSYS 前处理模块ICEM 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为六面体结构化网格㊂第一层网格到壁面的量纲一距离为y +=Re (u ∗/U )(Δy /H )(u ∗为近壁面摩阻流速;Re 为雷诺数;U 为断面平均流速;H 为断面水深;Δy 为网格间距)㊂壁面处第一层网格需布置在黏性底层和过渡段之外,因此保证20<y +<100㊂各单一岸坡凹岸边坡型式模型网格数相同,生成的网格总数为2761268,其中横断面网格数为105ˑ41,而复式岸坡生成的网格较少,总数为2450220㊂以复式岸坡为例,壁面网格如图3所示㊂602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本计算采用Pressure-Based(基于压力法)求解器,利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使用PISO算法进行压力-速度耦合,动量㊁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的空间离散使用二阶迎风格式,计算残差设定为1ˑ10-6㊂模型边界条件采用质量入口(50L/s)㊁压力出口的条件,设置压强为大气压强,水槽的上边界设置为压力入口,采用流体体积法捕捉上表面,模型边壁粗糙度高度为0.7mm㊂图3㊀复式岸坡河道网格Fig.3Compound bank slope channel grid1.5㊀模型验证选取石首概化模型中的陡坡(进口流量为50L/s,出口水深为0.25m)进行模型的验证,图4为弯道水槽中沿程断面CS9㊁CS11量纲一纵向流速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图(U∗S=U S/U,Z∗=Z/H,式中U S为测点流速,Z为测点水深),由图3可知大部分区域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经过计算,CS9和CS11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4%和3.0%,均小于10%㊂少部分区域由于靠近边壁,水流结构复杂,计算值与实测值稍有差别㊂n为垂线编号, 代表数值模拟结果, ʻ 代表实测值图4㊀量纲一纵向流速计算值及实测值对比Fig.4Comparison between modelled and experimental data of normalised longitudinal velocity㊀第4期李倩,等: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603㊀2㊀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展宽河道水流结构的影响2.1㊀纵向流速和次生流纵向流速分布是影响弯道河岸稳定的重要因素㊂弯道环流是引起泥沙横向搬运的主要动力,是促使弯道凹岸冲刷和凸岸淤积变形的主要原因[17]㊂图5和图6显示了4种凹岸边坡型式下,弯顶及上下游断面量纲一纵向流速和环流的发展过程㊂由于河道展宽,从CS5断面开始最大纵向流速逐渐向凸岸偏移㊂在CS5和CS7断面,水流受到凸岸展宽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凸岸展宽迫使水流向凸岸运动,而离心力迫使水面附近水流向凹岸运动,前者作用强于后者,因此断面内未出现明显的主环流,而CS7断面凹岸附近出现次环流,环流强度较弱㊂弯道自CS9弯顶断面开始出现明显的上部指向凹岸,下部指向凸岸的横向主环流,且在CS9弯顶断面环流尺度最大,大部分河道凹岸自CS9弯顶断面开始出现成对反向次环流㊂根据Blanckaert[18]的研究,这种形成于凹岸的小尺寸环流,不仅受离心力作用的影响,也受湍流动能的影响㊂这种环流的形成,有利于近岸水流湍动能的耗散,能有效降低岸坡侵蚀速率㊂水流进入顺直段CS13断面后,在凸岸和离心力双重约束下,最大纵向流速偏移至凹岸,并且一直沿着凹岸流动㊂图5㊀弯顶及弯顶上游断面量纲一纵向流速等值线图与断面横向流速矢量图Fig.5Cross sectional velocity vectors and normalised longitudinal velocity contours before apex of bend 在单一岸坡条件下,凹岸边坡坡度越缓,最大纵向流速沿河宽方向上越远离凹岸,垂向上越接近水面㊂凹岸边坡坡度越缓,CS5㊁CS7㊁CS9和CS11断面的量纲一最大纵向流速均越大,其中弯顶CS9断面缓坡量纲一最大纵向流速是直坡的1.2倍㊂凹岸边坡坡度不同,主环流尺度及次环流模式也不同㊂凹岸边坡坡度越缓,主环流尺度越小㊂在直坡条件下,近岸次环流模式为一上一下的反向环流,凹岸坡度越缓,位于底部的次环流越接近水面,并在缓坡上潜至水面附近㊂60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图6㊀弯顶下游断面量纲一纵向流速等值线图与断面横向流速矢量图Fig.6Cross sectional velocity vectors and normalised longitudinal velocity contours after apex of bend 陡坡的凹岸边坡坡度与复式岸坡一致,因此,以陡坡为单一岸坡的代表与复式岸坡进行对比㊂相较于单一岸坡(陡坡),复式岸坡最大纵向流速位置变化不大,最大纵向流速区面积在CS5和CS11断面略有增加,主环流尺度增加㊂复式岸坡次环流模式较单一岸坡(陡坡)也发生了改变㊂在单一岸坡(陡坡)条件下,自弯顶CS9断面开始凹岸附近成对出现反向次环流,而复式岸坡的次环流模式为阶地上的单环流,不利于坡脚稳定㊂从环流角度,相较于单一岸坡(陡坡),复式凹岸岸坡受环流保护变少,因此更易被冲刷破坏㊂2.2㊀壁面剪切力壁面剪切力是研究泥沙起动㊁输移等问题的重要参数[19],剪切力分析对河床侵蚀和河岸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㊂剪切力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河道局部破坏和床面侵蚀[21],因此,将剪切力大小作为衡量河道在水流冲刷作用下稳定的影响因素㊂图7为不同断面的壁面剪切力及沿程平均壁面剪切力大小㊂根据河岸和河床地形,将断面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凹岸坡面㊁床面和凸岸边滩,对不同岸坡型式下的坡面㊁床面和边滩的长度做量纲一化处理㊂从弯道入口到弯道出口直段,不同工况下平均壁面切应力先上升再下降,在出口直段CS14断面平均剪切力达到最大值,由于弯道水流过流面积相同,各工况下弯道沿程平均壁面剪切力相差不大(图7)㊂图8为不同工况下壁面剪切力投影图㊂进入弯道后,最大壁面剪切力分布整体与最大纵向流速一致㊂在弯道进口CS5断面,最大壁面剪切力主要分布在凸岸边滩;弯顶CS9断面凸岸边滩出现弯道中第1个局部高剪切力区;随着最大纵向流速向凹岸偏移的过程,第2个局部高剪切力区出现在CS12和CS13断面之间的凸岸边滩坡脚附近(图8);各边坡型式下,除了弯道出口束窄区,弯道壁面剪切力最大的区域在弯道出口直段凹岸CS14断面㊂在单一岸坡条件下,CS14坡面处均存在一个低剪切力区(图7),这是因为凹岸坡面附近存在次环流,近岸环流促使动量远离河岸,对岸坡具有保护作用㊂在单一岸坡中,CS14缓坡㊁陡坡和直坡凹㊀第4期李倩,等: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605㊀岸最大剪切力值相差不大,分别为0.28㊁0.30和0.29Pa,但高剪切力区范围明显呈现陡坡最多㊁直坡次之㊁缓坡最少的规律(图8)㊂相较于单一岸坡(陡坡),复式岸坡CS14断面坡脚附近的坡面和床面剪切力明显分布不均匀,最大剪切力为0.36Pa,是单一岸坡(陡坡)的1.2倍,因此,复式岸坡更易发生冲刷破坏,这是因为在复式岸坡中存在遍布河槽的主环流,将高动量流体输送到坡脚附近,增大了岸坡冲刷㊂不同凹岸边坡型式下出口直段易受冲刷破坏的排序为:复式岸坡>陡坡>直坡>缓坡㊂在单一岸坡(陡坡)中,凹岸局部最大剪切力分布在床面,且较大值在河槽中分布较宽(图8),因此,在进行河道防护时,除凹岸坡面外,需注重整个河床防护㊂复式岸坡低剪切力区主要位于岸坡平台及远离坡脚的床面处,高剪切力区分布在坡脚附近的坡面和床面处且高剪切力区持续范围较长(图7),因此,在对岸坡进行防护时,复式岸坡需重点关注凹岸出口坡脚附近的床面和坡面很长一段距离㊂此外,与其他定宽河道不同的是,急弯展宽河道在出口直段存在束窄,因此,在凸岸束窄区存在大流速区域,此处同样存在高剪切力区极易被冲刷破坏㊂图7㊀壁面剪切力Fig.7Wall shear force2.3㊀湍动能湍动能用来表征流体的紊动程度,代表紊动水流中脉动水团所具有的能量㊂河岸在水流作用下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水流对壁面的冲刷,近壁面局部流速和局部紊动决定了局部冲刷[22]㊂图9为4种工况下CS560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图8㊀不同工况下壁面剪切力投影图Fig.8Projection of wall shear force contour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CS14断面湍动能分布等值线图㊂在各断面中,水槽中部受到边壁的扰动较小,因而湍动能较小㊂弯曲前顺直段CS5断面湍动能分布规律与谢亚光等[16]研究一致,最大湍动能存在于右岸侧回流区与断面水流核心区交界的区域,因此,水流掺混较为剧烈,水流湍动强度大;CS5断面为弯曲前的顺直断面,其左岸侧水面附近存在较高湍动能区,这是由于弯道中的水流回流分离影响到了上游顺直断面㊂在谢亚光等[16]和马淼[1]的研究中,弯曲前的顺直断面水面也均存在较高湍动能区㊂在弯道中,凸岸侧主流集中,且横向流速较大,弯道内水流紊动高值存在于凸岸侧㊂凹岸坡面附近水域存在湍流动能较大区域,一方面是因为环流促进水面混掺增大局部水流湍动强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凹岸存在水流凹陷区和回流分离区加剧了水流紊动㊂在单一岸坡中,凹岸坡度越缓,凹岸区域湍动能最大值越小,主槽及凹岸湍动能分布趋于均匀㊂以陡坡为单一岸坡代表,对复式岸坡和单一岸坡进行对比㊂相较于单一岸坡(陡坡),复式岸坡凸岸侧湍动能增大;凹岸侧,弯顶前湍动能最大值减小,紊动程度减弱,弯顶后湍动能最大值增大,紊动加剧㊂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式岸坡的存在使凸岸更易发生流速分离,加剧了凸岸的扰动㊂弯顶前紊动减弱的原因是,相较于陡坡,复式岸坡弯顶前水流分离现象消失;弯顶后紊动加剧的原因是复式岸坡边壁加剧了水流紊动㊂3㊀讨㊀㊀论Tominaga等[12]和Blanckaert等[13]均研究了不同边坡坡度对顺直河道环流模式及壁面剪切力的影响㊂本文将不同边坡坡度对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研究延伸到弯道并加入了复式河岸的边坡型式㊂与顺直河道相似的㊀第4期李倩,等: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607㊀图9㊀横断面湍动能等值线Fig.9Contour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in cross sections是,河道环流由近岸反向次环流及主环流组成,河岸边坡型式影响了环流模式;近岸环流促使高动量流体远离河岸,使近岸存在一个剪切力减小区域㊂与顺直河道不同的是,在顺直河道中岸坡变缓主环流尺度变大,而在本研究的弯道中发现岸坡变缓主环流尺度变小㊂在顺直河道中,边坡坡度对近岸环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流尺度的变化,而在弯道中发现岸坡坡度变化,近岸环流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且岸坡坡度越缓近岸次环流越接近水面㊂胡呈维等[22]在33ʎ和45ʎ边坡坡度条件下进行了水流冲刷对塌岸淤床交互作用影响的试验研究,发现较陡岸坡经水流冲刷后更易失稳,与本研究中缓坡壁面切应力较小的结果一致;此外,本研究在胡呈维等[22]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式岸坡的边坡型式并发现复式岸坡较陡坡更易发生冲刷㊂本文通过弯道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凹岸边坡型式下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弯道凹岸边坡型式变化对弯道不同区域侵蚀破坏的影响㊂本文仅对单一流量和水深工况下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不同的来流条件(水流㊁水深)下,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的影响㊂此外,壁面粗糙度也是河道水力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弯道不同凹岸边坡型式下壁面粗糙度对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系统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㊂4㊀结㊀㊀论本文采用弯道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凹岸边坡型式变化对急弯河段水力特性的影响㊂主要结论如下:60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1)凹岸坡度越缓,最大纵向流速越远离凹岸和接近水面;主环流尺度越小,凹岸成对出现的反向次环流位置越接近水面;相较于单一岸坡,复式岸坡最大纵向流速变化不大;主环流尺度增加,次环流成对模式被改变㊂(2)由于近岸次环流作用,单一岸坡坡面均存在低剪切力区㊂相较于单一岸坡,复式岸坡出口直段凹岸侧最大剪切力增大为单一岸坡的1.2倍,床面高剪切力区更靠近坡脚,局部剪切力分布较不均匀且高剪切力区持续范围较长,不利于岸坡稳定㊂(3)凹岸坡度越缓,主槽及凹岸湍动能最大值越小;相较于单一岸坡,复式岸坡凹岸侧弯顶前湍动能最大值减小,弯顶后湍动能最大值增大㊂参考文献:[1]马淼.弯道水流结构及几何形态对水流特性影响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7.(MA M.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geometric factors in a bend[D].Xiᶄan:Xiᶄ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7.(in Chinese))[2]马淼,李国栋,张巧玲,等.弯道弯曲度对水流结构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6,24(6):1193-1202. (MA M,LI G D,ZHANG Q L,et al.Effects of curve bending on the flow structure[J].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24(6):1193-1202.(in Chinese))[3]van BALEN W,BLANCKAERT K,UIJTTEWAAL W S J.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urbulence in curved open-channel flow at differ-ent water depths by means of experiments,LES and RANS[J].Journal of Turbulence,2010,11:N12.[4]BLANCKAERT K.Hydrodynamic processes in sharp meander bends and their morphologic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2011,116(F1):1-22.[5]VAGHEFI M,AKBARI M,FIOUZ A R.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mean and turbulent flow in a180degree sharp open channel bend:secondary flow and bed shear stress[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6,20(4):1582-1593.[6]陈启刚,钟强,李丹勋,等.明渠弯道水流平均运动规律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12,23(3):369-375.(CHEN Q G,ZHONG Q,LI D X,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open channel flow in a bend[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2,23 (3):369-375.(in Chinese))[7]王永强,胡春宏,张鹏,等.三峡库区黄花城河段环流结构与涡尺度特征初探[J].水科学进展,2022,33(2):253-263.(WANG Y Q,HU C H,ZHANG P,et al.Primary study on circulation structures and vortex-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huacheng reach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22,33(2):253-263.(in Chinese)) [8]ZENG J,CONSTANTINESCU G,WEBER L.3-D calculations of equilibrium conditions in loose-bed open channels with signifi-cant suspended sediment load[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0,136(9):557-571.[9]KIMIAGHALAM N,GOHARROKHI M,CLARK S P,et al.A comprehensive fluvial geomorphology study of riverbank erosion on the Red River in Winnipeg,Manitoba,Canada[J].Journal of Hydrology,2015,529:1488-1498.[10]侯慧敏,邓凯文,杨紫海.基于湍流模型数值模拟的梯形弯道水流特性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22,40(1):124-127.(HOU H M,DENG K W,YANG Z H.Stud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rapezoidal bend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ulence model[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22,40(1):124-127.(in Chinese))[11]刘胜琪,夏军强,邓珊珊,等.下荆江急弯段河床形态调整对水流特性的影响[J].泥沙研究,2023,48(2):9-16.(LIU S Q,XIA J Q,DENG S S,et al.Influence of riverbed geomorphic adjustment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a sharp bend of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23,48(2):9-16.(in Chinese))[12]TOMINAGA A,NEZU I,EZAKI K,et al.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structure in straight open channel flows[J].Journal ofHydraulic Research,1989,27(1):149-173.[13]BLANCKAERT K,DUARTE A,SCHLEISS A J.Influence of shallowness,bank inclination and bank roughness on the variabili-ty of flow patterns and boundary shear stress due to secondary currents in straight open-channels[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10,33(9):1062-1074.[14]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湍流大涡数值模拟进展[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4,22(2):121-129.(CUI G X,XU CX,ZHANG Z S.Progress in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flows[J].Acta Aerodynamica Sinica,2004,22(2):121-129.(in Chinese))[15]谢亚光.急弯河道二元结构河岸塌岸淤床交互作用试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XIE Y G.Experimentalstudy on composite bank failure process and interaction with riverbed deformation in sharply curved channels[D].Wuhan:Wuhan㊀第4期李倩,等:凹岸边坡型式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609㊀University,2019.(in Chinese))[16]谢亚光,余明辉,胡鹏,等.弯道凹岸不同部位崩塌体对近岸水流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19,30(5):727-737.(XIE Y G,YU M H,HU P,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lump block at different locations uponthe flow structure near the outer bank[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9,30(5):727-737.(in Chinese)) [17]孙东坡,朱岐武,张耀先,等.弯道环流流速与泥沙横向输移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17(1):61-66.(SUN DP,ZHU Q W,ZHANG Y X,et al.Study of circulating velocity profile and lateral sediment transport in curved channel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6,17(1):61-66.(in Chinese))[18]BLANCKAERT K.Topographic steering,flow recirculation,velocity redistribution,and bed topography in sharp meander bend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0,46(9):1-23.[19]向媛,余明辉,魏红艳,等.急弯河道壁面切应力及计算方法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49(2):45-53.(XIANG Y,YU M H,WEI H Y,et al.Calculation method of boundary shear stress in a sharply-curved channel[J].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2017,49(2):45-53.(in Chinese))[20]周卓亮,余明辉,李大成,等.凹岸崩塌体对急弯河道水力特性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22,33(5):816-825.(ZHOU Z L,YU M H,LI D C,et al.Study on the effects of failed soil block upon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rp bend [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22,33(5):816-825.(in Chinese))[21]王旭,张雅卓,赵新,等.基于复式断面河道水力特性的分区防护设计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3,44(7):129-133.(WANG X,ZHANG Y Z,ZHAO X,et al.Study on design of zoned protection based on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channel[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13,44(7):129-133.(in Chinese)) [22]胡呈维,余明辉,魏红艳,等.冲刷过程中岸坡条件对塌岸淤床交互作用影响的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49(2):77-85.(HU C W,YU M H,WEI H Y,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bank conditions on bank failure and interaction with riverbed deformation during scouring process[J].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2017,49(2):77-85.(in Chinese))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ffect of outer bank slope types on the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in sharp bends∗LI Qian1,MA Li2,YU Minghui1,WU Di2,GONG Lanqiang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2.POWER 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Guiyang550081,China)Abstract: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outer bank slope types on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in sharp bends,a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s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flow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slope types of the outer bank in the Shishou sharp bend section of the Jingjiang reach.The results show that,with the same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water depth,the gentler the slope can move the maximum longitudinal velocity and the outer-bank reverse secondary flow away from the outer bank and the riverbed.The gentler slope can also decrease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and the main secondary flow paring to the simple and composite riverbank with the same slope,the maximum longitudinal velocity remained almost the same but the main secondary flow scale increased and the pairing model of secondary flow were changed.The maximum shear force on the composite riverbank was 1.2times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simple riverbank,and thus,the composite riverbank was more vulnerable to erosion and damage.Moreover,the turbulence in the upstream of apex of bend was weakened,while in the downstream of apex of bend was intensified.The results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bank slope types on the flow structure in sharp bends,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 slope.Key words: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slope type;outer bank;secondary flow;shear force∗The study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11972265;No.1237238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先进量测设备的弯道水流特性实验设计

基于先进量测设备的弯道水流特性实验设计

I…
L口
Ch i n a Ec l u c at l 。n — I nn ov aL I o — n Her al d
电 化 教 育 研 究
基 于 先 进量 测 设备 的 弯 道水 流 特 性 实 验 设 计 ①
胡 江 兰 艳萍 陈阳 ( 重庆 交通 大学 水利水 运工 程教 育部 重点 实验室 重 庆
பைடு நூலகம்
弯 曲河 道 是 最常 见的 河 型 之一 , 因 其 水 流 和 泥 沙运 动 规律 复 杂 , 河湾 演 变现 象 及 其 机 理 一 直 是 河 流 动 力 学 及 河 床 演 变 学 重 点 关注 的 对 象 , 弯 曲河 道 的 水 流 及泥 沙运 动 特 性 也成 为 水利 工程 学 科 理 论 和 实验 教学 的 重要内容。 近年来 , 不 少 针 对 该 类 问 题 的 研 究 被 开 展并 取 得 了一 些 较 好 的 成 果【 I ’ 。 但 是, 受测 量手 段 的 限 制 , 弯 道 水 流 运 动 的 学 生 教 学 实验 效 果 则较 差 , 且少 有 这方 面 的 教 改研 究 , 远 不如 在流 体 力 学 实验 教 学方 面 的 成 果[ 4 - 6 1 。 首 先是 教学 实验 采 用的 弯道 水 槽 , 通 常 都 是底 部封 闭坐 落 于地 面 , 不 易观 察 和 测 量, 且水流的平稳性较差 ; 而 教 学 过程 中 学 生 使 用 的流 速 仪 多 为旋 桨 式 的单 点流 速 仪, 仅能 测 量 平 均 流 速 , 无 法 反 映 水 流 的 三 维 运 动形 态 , 要 测量 弯 道 内部 的 环流 结 构更 不可能 。 因此 , 以 往 的 这 类 实 验 更 多仅 是 让 学 生 能 动手 参 与 , 对 学 生 强化 理 论知 识 的认 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较差。 本 文 建 设 了 一 套 高 精 度 的 架 空 变 坡 玻 璃 弯 道水 槽 , 并 引入 了先进 的 激 光粒 子流 场 测 量仪 和 超 声水 位 计 , 设计 了一 套弯 道水 流 特 性 的教 学 实验 , 能 增 强学 生 对理 论 知识 的 理解 , 大 幅 提 升 学 生 的 实 验 创新 水 平 。

弯道水流的三维解法

弯道水流的三维解法

弯道水流的三维解法
王平义
【期刊名称】《水利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本文提出分区域研究弯曲河道水流动特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从N-S方程出发,对弯曲河道分凸岸和凹岸两个区域分别建立三个维水流速计算模型,并采用摄动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经美国原型观测资料验证,表明模型精度较高,结果令人满意。

【总页数】1页(P57)
【作者】王平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33.04
【相关文献】
1.弯曲度对弯道水流结构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J], 于洋;艾丛芳;金生
2.三维视角下灌区弯道水流对工程影响的最不利位置研究 [J], 白向华
3.弯道水流特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J], 杨西庚
4.180°三维弯道水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李桂森;王伟;王圆圆
5.基于MIKE3流场模型的河流上游明渠弯道水流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J], 师于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续两弯水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连续两弯水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Ab t a t s r c :Th o c a a t rsiso h r n ii n Is a ea hes c n e d i h wo c n e f w h r ce itc ft eta sto a t g nd t e o d b n n t et o - l
中 图分 类 号 : 5 . O3 1 3 文献标识码 : A
Exp r m e t la l s s a u e i a e i n a na y i nd n m r c l s m u a i n o o i o s b nd fO i l to f c ntnu u e i W
Chn ;2 Hu a r vn eKe b r tr fW a e ,S dm e tS in e8 lo aad Prv n in ia . n n P o ic yLa o ao yo t r e i n ce c LF o d H zr e e t , o
Ch n s a41 0 4,Chn ;3 Yig iwa d o o rPa t Duin y n6 1 3 a gh 00 ia . n x u n Hy r p we ln , j g a 1 8 0,Chn ) a ia
s c t e me n e sa ea fc e y t e f w ft e f s e d Th e u i a d r r f td b h l o h r tb n . v e o i e RNG 一 smo e c mb n d d l o ie wi t VOF i s d f r o n en m e ia smu a in, ih i u e ac lt h o o h h u e o i g t u r l i lt s d h c o wh c s d t c lu a et ef w f e s o l t

超临界CO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研究进展及方向

超临界CO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研究进展及方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4 年 2 月第 43 卷 第 1 期Feb. ,2024Vol. 43 No. 1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308069超临界CO 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研究进展及方向李欣泽1 袁亮2 张超3 王梓丞4 邢晓凯1 熊小琴1陈晓玲1 尚妍1 张文辉1 陈潜5(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开发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834000;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基本建设工程处,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4.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5.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摘要: 长距离超临界CO 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

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 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 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超临界CO 2瞬态流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压力、相态变化、协同作用;超临界CO 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可定义为从停输开始至管内任一点流体即将进入气液共存区的时间;CO 2发生相变首先造成流速突变,进而是压力的突变,产生水击现象,引起新的瞬变流动;站场放空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放空过程不出现冰堵、材料冷脆、噪声污染、放空系统激振等问题的前提下,放空时间尽量短;埋地管道泄漏规律涉及到土壤渗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多场耦合问题。

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 2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关键词:CO 2管输;瞬变特性;停输再启动;水击;放空;泄漏;相变中图分类号:TE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24)01-0022-11Research progress and direction on transient transportationprocess of supercritical CO 2 pipelineLI Xinze 1,YUAN Liang 2,ZHANG Chao 3,WANG Zicheng 4,XING Xiaokai 1,XIONG Xiaoqin 1,CHEN Xiaoling 1,SHANG Yan 1,ZHANG Wenhui 1,CHEN Qian 5(1.School of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at Karamay ,Karamay 834000,China ;2.Development Company of PetroChina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Karamay 834000,China ;3.Capital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PetroChina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Karamay 834000,China ;4.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ina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Karamay 834000,China ;5.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430100,China )Abstract :Core technology of long -distance supercritical CO 2 pipeline transient transportation needs much progress. Relevant models and methods need to be validated and modified by industrial scal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chieve⁃收稿日期:2023-08-31 改回日期:2023-11-15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QZX20230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氧化碳管道停输再启动温压协同变化机理与安全控制理论研究”(2023D01A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创新人才)项目“管输二氧化碳瞬变过程温压及相态协同变化机理和安全控制研究”(20232023hjcxrc000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项目“超临界CO 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技术研究”(XQHX2022006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弯道水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弯道水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螺旋流 物质输运 弯曲河道 侧向混合 缓流 纵向水面线 紊流模型 浅滩 河道演变 河床变形 最大横向水面超高 曲线坐标系 明渠弯道水流 数值模拟 弯道水流 底沙运动 固液两相流 双流体模型 兴隆至新泗港河段 丹江口水库 三维k-ε -kp模型 vof方法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二次流 三维非稳态欧拉两相流 三维k-ε 湍流模型 rngk-ε 紊流模型 rng k-ε 模型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推荐指数 4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道 数值模拟 河床变形 曲线坐标系 固液两相流 三维k-ε -ap模型 连续弯道 试验分析 计算流体动力学 自适应网格 综述 粒径分布 移动坐标 监利河段 环流 流线 泵站 泥沙 河岸崩塌 沙坡头连续弯道 水生植被 水流运动 水流 横向输沙 整流 数值方法 悬沙 弯道水流 引河段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回流 双流体湍流模型 双流体模型 主流平均速度 两相湍流模型 三维模型 三维数值模拟 三维κ -ε -κ p模型 "河猫"系统

丁坝对弯道水流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_史志鹏

丁坝对弯道水流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_史志鹏

第30卷第3期2 0 1 2年3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3Mar.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3-0087-04丁坝对弯道水流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史志鹏1,何婷婷1,刘家春1,张家骏2(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针对丁坝对弯道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概化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角度下丁坝对弯道水流特性、弯道水流横向水面超高和流速场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丁坝影响下,弯道水流横向水面横比降计算公式应考虑丁坝对河道的束窄、丁坝尺寸和弯道角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进行修正,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丁坝;弯道水流;数值分析;RNGκ-ε模型;VOF方法中图分类号:TV131.3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1-08-05,修回日期:2011-09-06作者简介:史志鹏(1982-),男,助教,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E-mail:szp821002@126.com通讯作者:刘家春(1960-),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泵与水泵站,E-mail:jiachunliu2004@163.com 弯道水流是人工明渠或天然河道中常见的一种水流运动现象,1876年汤姆逊首先通过弯道水槽试验发现弯道中水流出现螺旋流现象,之后诸多学者通过原型观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弯道水流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1],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Blanckaert K等[2]研究了天然河道的二次流结构;Daniel S H[3]采用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对弯道三维流场分布进行了试验分析;张红武等[4]通过引入流速分布公式和谢才公式获得了水面横比降公式;刘焕芳[5]从弯道水流横比降延程变化规律的半经验公式入手,提出了弯道横向水面超高延程分布等成果。

弯道水流的紊动特性

弯道水流的紊动特性
为 :n 3B=31, =r2 Q :10L s r =61, 3 . 3j t , 3 5 / . 6 /。
概率密 度曲线完全 吻合 , 符合一 般正态 分布 ; 当设 置最大 流速范 围为 10c s , 0 m/ 时 基本符合一 般正态分 布 ; 当设置最 大流速范 围 为 20c s , 完全不符 合一般 正态分布 。由此可 以看 出 , 5 m/ 时 则 在
图 1 弯道 水流紊动特性研 究试验布置
25 . 20 .
1 测量 仪器及 仪器 参数 的设置
1 1 测 量 仪 器 .
弯道水流试验采用美 国 S NT K公 司生产的声学 多普勒测 O E
速仪 ( D 进行流速测量。该仪器为非 接触式流速仪 , A V) 对所测 的
15 10 . 05 0
维普资讯

34 ・ 5
第3 3卷 第 1 2期 20 07年 4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 r R1 U
Vo . 3No.2 13 1 Ap . 2 7 t 00

水 利 工 程 ・

因此 要分析紊动 况的实际流速 , 故不做 验证。在同一点 选择 同样 采样频率时 , 不 动强度 的变化在沿水深方 向上并不是完全一 致 , 强 度沿程变化 的规律要在 主流 区 , 近壁 区及表流 区域内分别进行 同流 速范 围对实验点流速值 的影 响规律 : 当最 大流速设定为 大于 ) 纵 实际流速的下一级 流速 (0c s时 , 3 m/) 测量 的流 速数据 收敛 性为 研 究。4 主流区内纵 向紊动强度沿程 的变化 : 向紊 动强度沿凸 水 先是沿程逐渐增 大 , 到达弯顶后达 最佳 ; 当最大流速 的设 定与实 际流速偏 离越 大 , 量的 流速数据 岸变化较为明显 , 流入 弯后 , 测

滑坡堵江弯道床沙分选及河床变形试验研究

滑坡堵江弯道床沙分选及河床变形试验研究

滑坡堵江弯道床沙分选及河床变形试验研究孙一;赵小娥;黄尔;刘兴年;王协康【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年(卷),期】2010(042)005【摘要】为了对地震后弯曲河流的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弯道不同水流条件清水冲刷试验,分析了弯道水流结构、床沙分选及其河床变形特征,得到结论:弯道进口顶冲位置具有较大的横向流速;对于非均匀床沙弯道,河段不同位置床沙粗细化现象极为显著;弯道河段地形冲淤变化不同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深入揭示了弯道底沙运动、冲淤变形与水流特性的相互作用机制.【总页数】5页(P204-208)【作者】孙一;赵小娥;黄尔;刘兴年;王协康【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3【相关文献】1.金沙江中游滑坡堵江事件及古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J], 崔杰;王兰生;徐进;王小群;姚强2.未受河流阻止的滑坡水平运动距离与滑坡堵江判别 [J], 樊晓一;黄润秋;乔建平;曾耀勋;段晓冬3.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重大堵江滑坡孕育规律及其防灾挑战 [J], 高云建;赵思远;邓建辉4.金沙江虎跳峡段末次冰盛期以来滑坡堵江—溃坝洪水事件研究 [J], 童康益;王萍5.金沙江虎跳峡段末次冰盛期以来滑坡堵江-溃坝洪水事件研究 [J], 童康益;王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Science (ICEMC 2016) Bend Flow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ve Intersection Study on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veMeng Jia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aterConservancy Project, Handan, Hebei China410664339@Keywords: Curved corners junction; Model test; Inflow angle; Circulation intensity; The ratio of dischargeAbstract.The flow structure is complex near the curved junction,in previous studies, relatively few studied tributary skew curve river and water sports is more complex due to the centrifugal force under this condition.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flow structure based on generalized model test, studied at the different of inflow angle and the ratio of discharge, the flow structure nearby curved corners junction area.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n inflow angle is larger, effect of tributaries on the mainstream is getting stronger, vertical average velocity reaches the peak appears at the concave bank in downstream section. The more uneven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becomes with an increase of inflow angle of the overall. When inflow angle becomes larger, Circulation intens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ength, the sections with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intensity appears at the concave bank in downstream section is moving downward gradually.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贾猛1.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中国河北邯郸 056038a410664339@摘要:曲线交汇口附近水流结构复杂,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支流斜交曲线干流研究相对较少,而该条件下由于受离心力作用水流运动更为复杂。

为探讨该区域水流特性,通过概化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汇流比和入汇角时,弯道交汇口附近的水流结构特性。

得出,支流入汇角逐渐增大时,其对干流影响也随之增强;交汇口下游断面垂线平均流速出现峰值且断面流速在交汇口处不均匀性增强;交汇口附近环流强度随之变大且入汇口下游环流旋度最值断面逐渐下移。

关键词:曲线型交汇;模型试验;入汇角;环流强度1.引言交汇型河流在我国各地区水系中普遍存在,邻近汇流口处水流结构复杂[1-5],呈现诸多水动力学特性:如支流对干流壅水作用,交汇口下游出现回流现象,流速带分布不均等[6-9]。

这些特性受到很多因素控制,如交汇口形状、干支流河床高差、河床坡底、入汇角、汇流比等[10-11],其中汇流比和入汇角是影响弯道水力特性较为重要的因素。

在以往研究中主要是探讨支流直线交汇于干流的水力学特性[12],但支流斜交曲线干流研究相对较少。

为此,本文通过概化模型对支流交汇于弯道干流凸岸时的弯道水流特性展开研究与分析。

2.试验设计2.1.试验模型水槽整体选用透明有机玻璃,主支槽进水口分别设有稳流栅,并设置相应过渡段。

模型弯道圆心角取60°,主槽直线段部分长、宽、高分别为4.5m、0.6m、0.4m,曲线部分弧长为4m,弯曲半径为6m;支槽长、宽、高分别为3m、0.3m、0.4m。

主槽与支槽连接处光滑、角度可调且不漏水。

模型平面布置情况如图1-1。

图1-1 模型平面布置图(单位:cm)2.2.测点布置及量测设备本文主要研究,汇流比一定,汇流角α为45°、60°、75°时,曲线型弯道交汇口附近水流结构变化和垂线流速分布特性。

在弯道段布置流速测点网格,沿弯道段径向每5°划分一个断面,共布置了13个测流横断面,即1、2、3……13。

每一个断面从左岸到右岸依次设有6个测点,即测点1至测点6。

具体见图1-2。

每一条垂线设四个点,分别为0.2h、0.4h、0.6h、0.8h(h为每个测点平均水深)。

整个流速网络共有312个测点。

流速采用ADV量测,水深采用测针量测。

图1-2 弯道断面测点布置图3.试验结果分析3.1.弯道环流强度分析本试验选取环流旋度值来衡量环流强度的大小,即横向分速度Vy和纵向分速度Vx的比值表示环流旋度。

剖取z=0.2h、0.4h、0.8h这3个流层平面,绘制不同α下断面旋度图。

图2-1 α为45°时不同剖面旋流强度图图2-2 α为60°时不同剖面旋流强度图图2-3 α为75°时不同剖面旋流强度图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剖面旋度值在各断面分布规律不尽相同,上层旋度略小于底层旋度。

在底层,水流旋度弯道前半段小于后半段且弯道前半段凹岸侧旋度小于凸岸,在断面4达到峰值。

根据弯道环流理论,弯道表面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且交汇处受支流顶托作用,使断面4处出现峰值,由于测点1、2靠近水槽边壁,受粘滞性的影响旋度值接近于0。

弯道进口段水流较为平顺,故旋度不大,环流强度随着水流沿程逐渐增大,达到顶点后又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平稳。

图2-1~图2-3表明,汇流角是影响环流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

当α变大时,支流对主流顶托作用加强,使交汇处环流强度加大;交汇口断面4顶托作用最强故出现峰值,过了交汇口到交汇口下游,入汇口下游环流旋度最值断面逐渐下移,在α为45°时,入汇口下游出现环流旋度最值断面是6;在α为75°时,入汇口下游出现环流旋度最值断面是7。

3.2.垂线平均流速分析断面2~9为主要交汇区域,水流交汇特性比较明显,故选择这8个断面为重点研究对象。

图2-4 不同α时纵向垂线平均流速通过上述三图对比得出:入汇支流对主流有挤压作用,在等汇流比情况下,随着α变大,支流对主流影响随之增强,在交汇口及其下游附近断面出现流速峰值且靠近左岸。

紧邻凸岸区域的流速较低,这是由于邻近入汇口侧的回流区内水流紊乱,碰撞产生漩涡,消耗其能量,导致其流速减小;靠近凹岸区域的流速相对凸岸略高,因为远离入汇侧的区域由于缩小过水断面使其流速相对较大,形成收缩区,当α较大时,支流受惯性作用冲向交汇口对岸,使主流受阻缩小过水断面,加剧了干支流之间碰撞激烈程度,增强了水流紊动性,加大了相应能量损失,最大流速带在相对应的主流中分布更集中,所占比例也变大。

因此交汇角度变大使流速分布不均匀。

为分析各特征横断面流速在不同交汇角下变化特性,引入流速方差。

方差越大,说明流速分布不均匀性越大。

即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 (2-1) 其中,X 表示纵向垂线平均流速,n 表示流速样本数量,Xi 表示个体,而S2就表示流速方差。

图2-5 α不同时各特征横断面流速方差图由图2-5可以看出,α增大,交汇口中各特征横断面流速方差也随之增大,在α为75°时,流速方差在交汇口处达到峰值。

说明α增大,各特征断面流速在交汇口分布不均匀性也增大,加剧了相应的水流紊动程度。

在α为45°,凹岸处(测点1)的流速方差先减小再趋于稳定。

这是由于较小的交汇角度使主、支流之间交汇相对比较平顺,只是在交汇口处水流碰撞比较激烈,但迅速恢复平稳,对凹岸冲击相对较小。

α为45°、60°、75°时,流速方差先增大,再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尤其在交汇口(断面4)处,流速方差达到最大值,说明在交汇口处流速紊动剧烈,在下游一段距离后流速再趋于均匀分布。

整体上交汇角度越大,交汇口各特征横断面流速方差越大,即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性越大。

3.3. 水流动力轴线分析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垂线平均流速是影响水流动力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影响河床稳定性。

因此,定义河流动力轴线为将沿程各断面垂线平均流速最大值所在位置的连线。

图2-6 不同α下水动力轴线从图2-6(c )可以看出,从断面2到断面4上升较快,在断面4处达到峰值,从断面4到断面5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越靠近交汇口,水动力轴线摆动越剧烈,变化幅度越大,由于(c)的α最大,所以支流对主流的顶托作用也是最强,交汇区下游,从断面5至断面13,水动力轴线比较平稳,交汇区下游一定距离之外的水流流态接近明渠水流,紧贴左岸。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当α为75°时,动力轴线紧贴左岸。

对于动力轴线最高点的变化,发现随着α变大,动力轴线最高点有向左岸移动趋势。

运用单宽最大动能法对不同α下水流动力轴线进行验证。

这种方法是将动力轴线看作表征水流动能的作用线,其垂线单宽功能(Eu )的表达式为:230.5u E pqv KHv == (2-2)上式中:ρ—水的密度;q —单宽流量;H —垂线水深;v —垂线纵向平均流速;K —常数。

连接各单宽动能最大值的点即为水流动力轴线。

图2-7为根据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的动力轴线图。

图2-7 不同α下水动力轴线由图2-7得出,用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的动力轴线曲线与用垂线最大流速法绘制的动力轴线曲线走势一致。

这并不能说明水深这一因素对动力轴线没有影响,而是来流量较小,对交汇区水流结构影响不大,导致各测量断面的水位波动幅度较小,则根据式(2-2)求单宽最大动能可知,流速是对交汇区水流动能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采用垂线最大流速法和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出的动力轴线曲线基本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