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https://img.taocdn.com/s3/m/588b9b5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1.png)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 号,210023)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天人如何合一?人与天如何相通应?试作探讨如下。
气化学说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以气化为灵魂和主线的认识自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的五运六气气化说,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基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化,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亦即天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疾病的防治,形成了中医学这一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动态、重视调整人天关系的生命科学。
1 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法则,而相应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同源一气。
从现存史料来看,最早把气的观念引入到医学理论中的当推春秋时代的医和,藉天人合一,以说明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e7e7823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e.png)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顾植山: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顾植山: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ca17b6c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4.png)
顾植⼭:从五运六⽓看六经辨证已故中医学家⽅药中先⽣曾指出:五运六⽓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同⼩可!本⽂拟据运⽓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辨证论治的⽅法,习称“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了极⼤影响。
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为四象,进⽽⼜分化出⾮太⾮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有⼈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
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的深浅。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将绝,抑或传变到最⾥的病叫太阴病。
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的肺卫⽽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
”讲的仅是⼀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极作解释。
⽇本汉⽅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庚子年五运六气古中医详解
![庚子年五运六气古中医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a56d33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5.png)
庚子年五运六气古中医详解
庚子年是一个五运六气周期的年份,对于古中医来说,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指的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气象变化。
以下是庚子年各运六气的详细解析:
庚子年属金运,金主肺,因此太阳经(肺经)气旺、水势增强,全年气候寒冷干燥,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应注意清热化痰、祛风止咳的养生。
庚子年的太阳气从立春开始,初旬进入少阳,并经过三伏、土旺等六气的变化,最后在隆冬结束。
因此,庚子年春季肺气旺盛、宜清肺润燥;夏季火气旺盛、宜清热解毒;处于土旺时期的中秋节应注意养胃;秋冬之际太阳气再遇太阳,容易陷入寒湿之邪,因此应加强祛寒保暖。
总之,庚子年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应根据时令气候变化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https://img.taocdn.com/s3/m/4e5075126c175f0e7cd137e4.png)
卫生部发布的 7 月份疫情报告 :霍乱 67 例 ,较去年同期(19 例) 上升了 215 倍 ;流行性乙型脑炎 1690例 ,较去年同期(1317 例) 上升 28132 % ,并发生了猪链球菌病和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 ,部分地区出现鼠间及人间鼠疫疫情。丙类传染病居第一位的是感染性腹泻。卫生部发布的 8 月份疫情报告 ,重点疫情霍乱 116 例 ,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疟疾也呈高发趋势。
2.2 运气学说对 SARS 治疗的指导意义
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地专家推荐的防治非典方案 ,对非典的热、毒、瘀、湿、虚诸端 ,考虑已颇周详 ,也有医家论及阴证寒疫问题 ,惟于伏气之燥多未注意 ,因而对肺燥这一重大病机的处理难中肯綮。
大凡伏气皆病发于里 ,故早期便可见正虚阴伤 ,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 ,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征。笔者认为 ,若外感骤见极度乏力 ,多为伏燥伤肺所致。
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 ,但 SARS 病人多为青壮年者 ,初见发热 ,又无大汗 ,若云热伤气津而见极度乏力 ,于理欠通。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膹郁病痿 ,皆属肺金”,又云 :“筋缓者 ,燥之甚也”,[3 ]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讲得更明白 :“肺气膹郁 ,痿喘呕咳 ,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 ,则肺叶痿而不用 ,肺气逆而喘鸣 ,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者也”;“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 ,属于肺之燥 ,非属于肺之湿也。”[4 ]
实践证明 ,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时 ,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 从 SARS 看运气学说对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2.1 从五运六气看 SARS 的中医病机
SARS 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 ,燥湿相间 ,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 ,使许多人在辨证时感到迷茫。从运气的角度分析 ,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 ,癸未年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 ,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 ,燥、热郁于内 ,寒、湿淫于外 ,导致了 SARS 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3d8c161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5.png)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一、六经辨证的概念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
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
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鼻鸣,干呕,乃是风邪袭表,表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
![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44fb1e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7.png)
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原创宣琪宣琪的半亩方塘 2022-03-21 10:05疾病和死亡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运气学说就是在探讨风寒署湿燥火诸种气候致人于病的“之化、之变”的规律问题。
古人于运气学说不仅用以测知气候对疾病的影响,还用以测知气候与生理和治疗的关系。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内的细胞分裂、血液成分、直肠温度、尿量及尿的成分等等,都有昼夜节律、一个月或一年的节律。
《灵枢九宫八风》说: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
五运六气,变化之极,总不外太过、不及、生化、克制诸端。
人体病变的发生,也不外乎是这几个方面。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太过则有余,凭借我太过有余之气,彼虽是我所不胜,而是克我的,我亦能以盛气凌(薄)之,薄即欺凌之意。
如果是我能胜的气,也就是能被我克的气,当然我更能乘势而侵袭它了。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运气学说基本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是以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为基础的。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来示例五脏五行生克制化的病理变化……1、肝胆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2、心小肠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顾植山】五运六气辨治应用思路及用方
![【顾植山】五运六气辨治应用思路及用方](https://img.taocdn.com/s3/m/0c4bcd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4.png)
【顾植山】五运六气辨治应用思路及用方1什么是运气辨治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
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在宇宙中,必然受到宇宙自然气息运动变化的影响,反映在体质、健康状态和疾病病机诸方面。
《内经》对病因的认识是天、人、邪,三虚致病,临床上应辨天(即五运六气)、辨人(即体质,包括运气体质)、辨病证三方面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体现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强调了运气思想在临床的重要性。
运气辨治的实质,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透过自然气息的运动变化了解人体气机变化及其临床表现,“谨调阴阳,无失气宜”,通过调整天人关系,达到祛病健康的目标。
运气辨治,注重辨时、辨机、辨阴阳开合枢变化,是对静态的、空间的辨证的重要指导和补充。
王肯堂晚年总结:“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2运气辨治应用思路(一)运气辨治之常——“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黄帝内经》强调“谨守气宜,无失病机”,临证“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掌握了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重视“握机于病象之先”,抓得“先机”。
1、辨岁运——“运”兹举2014甲午年为例来说。
甲年运气常位特点是土运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篇》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再如2012壬辰年乃木运太过之年,风木之气流行,木乘土,则脾气受邪,易患泄泻、纳呆、腹胀、肢体沉重等疾病,甚则患易怒、头眩等木气亢盛伤肝的病症。
如此先明当年岁运,根据岁运的特点来治疗疾病,选择用药。
《怡堂散记》记述“痘书韩氏五瘟丹,又名代天宣化丸,亦从岁气用药。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人中黄为君;•乙庚之岁,金运统之,黄芩为君;•丙辛之岁,水运统之,黄柏为君;•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栀子为君;•戊癸之岁,火运统之,黄连为君。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96219f6ea45177232f60a217.png)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
五运六气以及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的关系
![五运六气以及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d682728ad51f01dc381f105.png)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珍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怎样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世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因此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阳对应。
OK,此刻我们看一下,人体是怎样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获得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
因此五脏的生成,实质上就是天地之气订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民风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冷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观点,那么这些观点是怎样与脏腑相对应的呢?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自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可编辑全文】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52beb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d.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通常是以六经传变之次第排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经相续相通。
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凡互为表里者,阴阳之经并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
这样的排序,是以《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理论为基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太阳经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排序在前。
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2、阳明经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阳气的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导致,即为阳明病。
3、少阳经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
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
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发为本病。
4、太阴经太阴,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太阴为开"之说。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
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
太阴时相中阴侵犯了阳的本位,形成了内阴外阳的气逆格局。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78321b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a.png)
《淮南子·氾论训》言“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顾植山认为,学术流派最终要完成其历史使命——融入主流学术中去[1]。
任应秋[2]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论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亦认为医家论病之法各有所宜,皆活人无数。
为进一步探求各家学术流派之间的异中之同,以下试从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去分析,以期打开五运六气的奥秘之门。
1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与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客观上相合 “六气司天”是五运六气岁气逐年变化的规律,“六气大司天”是在《黄帝内经》“六气司天”的基础上以“六十年为一大气”的岁气变化规律。
“六气大司天”理论源于运气七篇之经旨,由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而初见端倪,经明代王肯堂结合邵雍易理之学进一步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得以完善和呈现。
1.1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1.1.1 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 费启泰为明末清初医家,主攻痘科。
用药力纠前人之偏而专寒凉。
他首次提出以60年为基本单元的“大运”概念,就是六气大司天。
费氏基于“大运”理论对宋金元医家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的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如其《救偏琐言·卷二》“尝稽东垣一以保脾为主,河涧一以滋阴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皆能表表于世……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辟也[3]”。
费氏言明李东垣之固护脾胃,刘完素之滋阴清热,张子和之荡涤攻邪,三家治法虽相异,但却皆能彰于后世,实为医家各自所值“大运”—六气大司天的不同,而非医家立法之偏,明确肯定了六气大司天对金元医家学术观点客观上的影响。
1.1.2 明代医家王肯堂发明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三元运气论》中云“天地定位,寒暑递嬗,大为一元,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4]”为基于北宋理学、易学大家邵雍《皇极经世书》“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的元会运世理论所论述。
除此之外,后文所述“间尝考之往古,验之当今之务,而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人之血气与天同度[4]”中,王氏考究古代历代医家之法并验之于当世后,提出了“天道六十年一小变”的概说,将六气大司天理论进一步阐释发明。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https://img.taocdn.com/s3/m/8642b3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5.png)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
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
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养生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
”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
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
“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
“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
“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
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
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
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
“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
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
中医五运六气推算的方法
![中医五运六气推算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c3794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中医五运六气推算的方法
中医五运六气推算的方法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代表的运势,而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五运六气推算的方法主要包括六经辨证、望诊、闻声、问诊及脉诊等方式。
通过对患者的体征、症状等进行分析推断,确定患者所处的五运六气,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五运六气推算的方法具有精准、实用、有效等特点,是中医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06104c5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a.png)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六经所属的证候,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以及六经之间的传变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多在体表。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则表现为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比如,一个人在吹风受凉后出现了头痛、发热、怕冷、身上没有汗,而且脉搏跳动比较紧,这就很可能是太阳伤寒证。
通过这些症状的辨别,可以判断病邪在太阳经,治疗上多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
阳明病多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病邪多在胃肠。
主要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阳明病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阳明腑证则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等。
例如,一个人高热不退,大汗淋漓,极度口渴,脉搏洪大有力,这可能是阳明经证。
而如果一个人午后定时发热,胡言乱语,肚子胀满疼痛,大便不通,那可能是阳明腑证。
治疗阳明病,经证多采用清热生津的方法,腑证则多采用攻下泻热的方法。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
比如,一个人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嘴里发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心情烦躁,容易恶心呕吐,脉搏弦细,这可能就是少阳病。
治疗少阳病,多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
太阴病多为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沉缓而弱等。
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
![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348ee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74.png)
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论《伤寒论》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原创2015-07-24陈斌中医书友会中医书友会第67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作者/陈斌编辑/王超⊙校对/王珓、居业等I 导读:这篇文章谈了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陈老师几经增补,希望能给中医书友会的读者足够详细的解读。
如果各位稍懂运气学的话,相信会启发很大。
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的最高层次理论,早在内经就有运气7篇详细阐述了五运六气致病的特点和治则。
五运六气是外感疾病之源。
研究外感疾病无法脱离了五运六气,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本治疗外感疾病的专著。
其在书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明确昭示后人自然界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因此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必须应用五运六气学说才能正确理解。
一、何谓五运六气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
五运又分大(中)运、主运、客运。
主运是分主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五运之气,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年年固定不变。
主运分五步,每步一个运季,每个运季的时间是七十三日零五刻,客运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它以该年的大运为初运,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运行及每步的时间与主运相同。
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
又分为主气、客气。
主气是指主时之气,共六步,一岁一周,万年不变,分别主一年中六段时间的正常气候。
初之气:厥阴风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二之气:少阴君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三之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之气: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五之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终之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客气是指各年时令气候的异常变化,它同主气一样分六步,但主气年年固定不移,客气却年年有变化。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1f4adc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5.png)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五运六气图谱》解读
![《五运六气图谱》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a1216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2.png)
《五运六气图谱》解读展开全文宛风古意 2017-06-21《五运六气图谱》解读(一)经术医(二)运气图式(三)儒道医一、经术医(1)经:四书、五经等(2)术:星命、六爻课、四柱八字、风水、奇门、六壬、太乙等术的基础:天文星象、历法、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3)医:从“术”中分化出来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金柜本草纲目(4)阴阳五行理论阴阳本为一物,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非直有二物相对也。
(朱熹)阳化气,阴成形。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黄帝内经素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形以寓气,气附于形”《邵雍》二、运气图式(1)五运六气应节图(2)年干推运(3)年支推气(4)五运客主加临(5)六气客主加临(6)六十年运气加临(7)经络周期图三、儒道医(1)子曰:一贯三为王(2)儒道同源合流“运气”,习称“五运六气”,是中国先哲推求气象规律的学说,完整地保留在《黄帝内经·素问》里。
《黄帝内经·素问》不仅是中国医学经典,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宝库之一。
其中“运气”学说尤为光辉。
据初步研究,它的“五行时空控制系统”思想是“运气”的精髓,而气象推求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
倘若忽略”五行时空控制系统”思想,那么即使搭起气象推求框架,也是不能正确判断气象特征的。
因此,“运气”与其说是一中方术,毋宁说是哲学。
按照先哲们的理解,“五运六气”是一个气象母系统,“五运”和“六气”分别是子系统。
“五运”是阳,是“天之气”;“六气”是阴,是“地之气”。
“天之气”在上反下,“地之气”在下反上,此即“天气下降,地气上腾”,阴阳交感之义。
以当今科学考之,先哲们的见识并不逊色。
地球绕太阳公转并又自转、太阳光对地球的辐射,有着四时昼夜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气象,这是所谓“五运”或“天之气”的内容。
地球内部以及地表形态如海洋、陆地、山脉、河流、湖泊、沼泽、森林、生物群体等,对于太阳能量的吸收、散发、储存、转化也各不相同,也影响着气象,这是所谓“六气”或“地之气”的内容。
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一)
![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6c83e2cb770bf78a652954dd.png)
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一)【摘要】本文通过临床实践说明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本与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源是相同的,体现了中医学是治病了的人而不是类同西医的治病,并参悟出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六经辨证为大法,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对自然、宇宙、生命、疾病认识的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内容更是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医圣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
临证时正确理解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以及“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这一生理特点,立足气一元论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贯通,临床中大胆地使用仲景方药治疗儿科疑难重病。
【关键词】五运六气; 六经辨证; 中医儿科学; 中成药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六经辨证为大法,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对自然、宇宙、生命、疾病的一种认识方法。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内容更是指导临床使用医圣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
笔者认为五运六气是体,六经辨证是用,二者是体用关系。
不明体,用怎能灵活体现。
尤其在儿科,错误地理解小儿为“纯阳”之体,视姜桂附如天敌,故临床使用三药的医者少之又少。
笔者在二十余年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渐悟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是可以用一根线贯穿前后的,故在临床中大胆用仲景方药治疗儿科疑难重病,现交流如下。
1 运气学说的建立《内经》中的运气学主要本天文气象而建立,也就是说祖先通过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观察日、月、星的运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故五运六气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并指明阴阳五行的运行方法是以五运配十天干,推算年岁运,六气配十二地支推算年岁气。
十天干从地面环境立法,十二地支从天空星体立法,干支相合则表示气运活动的复杂情况。
因为《内经》是盖天派观点,是人站在天内,即站在地平线上观测天象,所以它只能看地平以上的半面,对地平以下的半面则正立而待之,等下半面转到地平以上再观察,所以它的方法是面南而命其位以昼参日影,面北而命其位以夜考极星,盖天家通过以上仰观俯察后,提出了天圆地方学说,天如覆釜,地如平盘,是一种“以静测动”以观察天象的方法。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cea52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5.png)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摘要:中医运气学说中的中心内容就是五运六气,中医领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进行了扩展。
五运指的是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六气指的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等,五运从年干推算,六气从年支推算,从运与气之间,观察生制与承制的关系,来判断该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病位,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及厥阴六经病,它是指导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
本文综述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关键词:五运六气;六经辨证;中医学辨证施治;综述中医学家方药中曾说:“中医理论的渊源及基础就是五运六气”,近代中医学家将运气学说摒弃,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中的很多改变已经阐述不清,其中“六经”就是一个例子。
有学者认为采用八纲辨证,也就是六经辨证,六经可废除。
甚至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用六经。
但是六经辨证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内容,六经的理论不可小觑[1]。
本文就以五运六气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及作用进行阐述,以说明五运六气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意义。
1.六经辨证理论1.1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中医学进行辨证的方法,其中三阳包括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包括少阴、太阴、厥阴。
《素问·热论》中将热病分为三阴、三阳的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论》中,疾病的辨证纲领就是三阴三阳,从此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对后来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关于六经辩论的实质,直至当前,依旧存在很多争议,各个中医学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存在多种不同看法,使六经辨证未能得到较好的传承。
1.2六经实质对于六经实质讨论,主要是对三阴三阳的阐述,通常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细分,阴阳两仪各有两个太少,阴有太阴,少阴;阳有太阳、少阳,这四个为四项,此外还有两个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因此,形成三阴三阳。
《素问·热论》中六经以表里分阴阳,而《伤寒论》中六经一寒热分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 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张仲景发展了六经
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
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 辨证体系。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
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
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 法要》也取材于《汤液经法》,但采用的是
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
笔者认为,老子《道德经》中“三生万 足之六经而未及手六经。《伤寒论》的六
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气的开、阖、 经辨证,基本上继承了《素问·热论》六经
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 枢。宇宙由太极生阴阳,阴阳之气有了 的概念。经北宋朱肱的发挥,遂有“六经
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
虚则太阴;实则少阳,虚则厥阴。有人 会有《伤寒论》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
问 :为 什 么 不 是 太 阳 和 太 阴 、少 阳 和 少
日本的古方派医生不重视《黄帝内
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阴、阳明和厥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 经》,其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甚而否定阴阳
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
图 1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在上,又属阳邪,故温邪上受,就要先犯 急危重症疑难病,常用六经辨证而获奇
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
手太阴。气分是阳明,营分血分是内入 效。他的体会是“: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
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
少阴。可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 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
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
理论基础都是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模
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主要
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
式就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
源自《汤液经法》,但为什么《汤液经法》
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
《素问·六微旨大论》论标本中见曰: 未能像《伤寒论》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
三 阴 三 阳 开 阖 枢 决 定“ 六 经 ” 和“六经辨证”
称手太阴,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 人气应天“,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
而上奉之。”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 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
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 六种状态的表述。三阴三阳在天为风木、
厘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 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 呈现出伏燥发于太阴而伤肺的特征。
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六经辨证,评估六经辨
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 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
《素问·热论》描述六经传变,只涉及 证的价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处方:生黄芪 15 克,桂枝 10 克,炒白 芍 15 克,扁豆 15 克,石膏 30 克,车前子 15 克,天竺黄 10 克,川朴 12 克,钩藤 15 克, 夏枯草 15 克,牡蛎 30 克,龙骨 30 克(后二 味另包先煎)。水煎服,3 剂,每日 3 次。
表里兼治解多汗
该患病情复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看 似虚证,其实主要为实证。为了缩短疗程,将外感风邪、脾胃湿热、 阴虚阳亢、痰气郁结四个病机同时兼治,但每次治疗的重点不同。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 故以《周易·系辞》的“三才”来解释老子 阴阳明之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 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
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 阴为枢。”如图示。
的“三生万物”,于理欠通。
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
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 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在人则
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
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 各一脏腑经络。清代医家张志聪《伤寒论
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
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 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云“:此皆
“不治”“、死”的条文就有 8 条之多,远较太 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关 中三阴三阳的深意,只研究《伤寒论》的方 系,它们之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的道 证和药方。日本古方派的观点在很大程
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
三阳之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 理就容易理解了。
患者现为阵发汗多,腰以上出汗,腰以 下无汗,特别是头部出汗最多,伴面青黄无 华,精神紧张,消瘦,着衣厚,恶寒,烦躁不 安,失眠,时还伴有烘热自汗,口干口苦著, 胸闷叹息,常打哈欠,手心热,咽有痰阻感, 大便日 3 次量少不利,苔薄黄腻,脉浮弦。
病机与治则:风寒在表,湿热内蕴, 阴虚阳亢,痰气郁结;调和荣卫,清热利 湿,平肝潜阳,涤痰导滞
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么温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阴肺?按三阴 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可统脏腑。不是
讨 论 六 经 实 质 ,关 键 在 对“ 三 阴 三
三阳六气开阖枢方位,太阳在东北,阳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又与风、寒、
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
始开之位;太阴在西南,阴气始开之位。 暑、湿、燥、火密切相关。正是有了三阴三
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 但人是由“三”产生的万物之一,而不应 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若谓传
一 一 一一 一 一雷一 一 一昌一 一 一疑林一 一 一难一 一 一病症治验
一一一一一一
张某,女,45 岁,1985 年 8 月 14 日初 诊。
患者自诉出汗多已 20 余日。患者于 1983 年 8 月行甲状腺癌切除术,术后作钴 60 照 射 一 疗 程 ,体 质 虚 弱 一 直 未 能 恢 复。二十余日前人流术后,阵发自汗频 频,汗流不止,到市几个医院中医治疗, 都认为是气虚不固,采用玉屏风散、补中 益气汤等方剂以补气敛汗,但效不著,汗 流如故。后来余处诊治。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 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离合的开、阖、枢方位可知,三阴三阳与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 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 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 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 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 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 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
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 呢?因少阴和太阳同处北方时位,寒邪从 态演化性概括为“动态时空”特征,三阴
“ 三 阴 三 阳 ”指 自 然 界 阴 阳 离 合的六种状态
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 北方入侵,体实则从太阳而发(所谓“实则 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 太阳”),体虚则心肾阳气受损,发病时呈现 故为阳之“枢”。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 出少阴病特征,故称“邪伏少阴”。再看
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
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五行脏腑辨证模式,影响就远不如《伤寒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六经表 论》而少有流传。讲《伤寒论》不能不讲
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
里相配: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 六经辨证。可以说,没有六经辨证,就不
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
试看上述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太阳与少 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伤寒论》“论
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
阴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气;阳明与太阴 不可取而方可用”。他们割裂《伤寒论》与
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
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气;少阳与厥阴同 《黄帝内经》的联系,不去研究《黄帝内经》
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
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大 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
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
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例如:
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张氏强调六经是
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
风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阳?为什 “六气之化”是对的,但“六经”不是经络而
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 开、阖、枢三种运动变化状态,于是化生 传足不传手”之说。后人对此多存疑问,
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万物。有人引用《周易·系辞》的天、地、 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 人三才说来解释老子“三生万物”之三, 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
方解:本方表里同治。以生黄芪、桂 枝、炒白芍益气解表调和荣卫;扁豆、石膏、 车前子健脾胃清热利湿;钩藤、夏枯草、牡 蛎、龙骨平肝潜阳;天竹黄、川朴涤痰导 滞。上药共奏解表清里、平衡阴阳之效。
二诊(8 月 16 日):服药后汗不仅不减 反较前多,成为持续性出汗,患者十分紧 张,余笑曰:表邪初解,湿热方透,此为佳 兆。患者也自感精神较前好,心烦、打哈 欠、胸闷叹息、口干苦等症均减。8 月 15 日月经来量少,初色黑红,今为鲜红,无 血块,小便黄,苔薄黄,脉浮弦。
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六
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上面图式中可以
由此联系到中医的伏邪学说。前人认 经可废论”就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 看到,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 为寒邪“无不伏于少阴”。为什么伏于少阴
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等将证候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