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在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中,适当增加本土性民族美术,让文化传统基因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绵延,同时提出艺术的“非规则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性精神。提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让艺术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熏陶,尤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对艺术家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对社会担当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引导培养能力基础
“教育”的本义是“引导”。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与手段来塑造可视的形象,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中国高校美术教育,因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一、本土性:民族美术与高校课堂
本土美术是文化的传统基因,亦是延续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我国有56个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不同区域的民间美术承载着富有本土特色的观念形态与文化资源,区域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重视与本土文化结合。高校美术教育要发展中国本土民族语言及审美,才可构成本土性的美术教育本土语境。
上世纪初期,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主要参照了西方艺术传统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有些高校出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教学模式的矛盾,因此纷纷调整其课程结构。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应适当开设本土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在民间美术非物
质文化研究与发展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具先导意识,创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2002年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不仅发展了科学研究,同时聘请民间美术艺人进课堂,如陕北剪纸、环县皮影、天津泥人张泥塑、武强年画、朱仙镇年画、山西面塑等民间美术进入课程教学。所以,高校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体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导入传统的文化活态基因,它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得以传承,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让现代性与传统性互相融合,这种课程模式体现了高校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也给民间美术注入了鲜活的文化资源。
二、实验性:艺术的非规则性
艺术具有非规则性,不同于科学的秩序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性精神。美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其自身的魅力非常独特。大学美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应该具有高等美术教育的特点。不能仅仅将教学过程视为知识的熟练过程,教师不能停留于技艺的传授,更应该超越技巧的学习,导引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需要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学应超越框定的模式与风格,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索和研究中发挥艺术技巧的关键。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尤其需要重视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毕竟,开拓想象力是美术教育学科特点的需要。
大学美术教育创作课尤其需要提高课程设置比重,同时,需要建立正确的创作课观念,充分培养学生主体性。艺术具有不同于科学
知识的特点,艺术需要创意,需要作品的唯一与独特性体现。艺术是非规则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具有实验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独创性与实验性,是艺术家想象的外化。审美判断力是美术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艺术素养,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创造精神。因此,在多种课程中,应贯穿学生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在技法课与理论课中贯穿美感的培养与艺术精神的领悟。审美判断力的丰富、想象力的开拓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学科要求。同时,培养学生技法,亦是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艺术态度与精神表现。
三、实践性:艺术为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艺术走进生活。学生只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践中去,通过艺术与日常生活的链接,丰富艺术体验,丰富艺术感知力,才能拓展艺术实践能力。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实践性,重视课堂的内外结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思考与情感的反映,视觉艺术是文化的视觉呈现,艺术创作是思想物化活动,具有精神性与实践性。因此,必要的实践能力对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不竭的源泉。高校美术教育应重视艺术考察课程、展览观摩课程、外出写生课程、专家专题讲座等,由此,在实践中,学生的创作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如,采取多种实践模式,开拓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社团活动这类鲜活的艺术教育模式可促进艺术的生活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关注社会生活情景,使其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链接并发生关联,最终在作品中得到真实的再现与转化。
此外,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教学与研究以及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在专业教师的主导下,教学与研究及实践相互辅助。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美术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工作室模式可以迅速地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工作室模式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创作热情,培养他们具备将抽象的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实现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实现知识的实质价值。
四、人文性:人文精神积淀
绘画是具有自有秩序的存在样态,是艺术家思维的再现,也是艺术家对生活世界的情感外化。美术是一种非语言的视觉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学具有其独立的研究范畴,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因此是人文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专业课程,同时应赋予学生艺术家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要导入跨专业知识,艺术之间具有相互合作性。高校美术教育除了素描、色彩等技术基础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素养的人文课程,艺术理论、美术史论以及美学等相关课程需要加大课程教学的力度。传统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素描、色彩、速写;国画、油画;透视学、构图学、解剖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书法与篆刻、工艺美术设计、创作、摄影、计算机辅助绘画等。现代社会正是从文字文化转型为图形文化时期,从而进入了视觉传达社会。视觉艺术的样态发生转型,不仅有油画、水墨、水粉、水
彩、版画等手工图像绘画,同时产生了新媒体艺术。因此,当代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结构及课时比例需要科学分配,同时,需要在基础课中设置重点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可开拓新型的文化类课程及系列讲座,如美术批评、国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相关人文课程。在开设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精神导向,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敏锐度及高尚的文化品格。总之,高校美术并非单一的技能训练,应将美术教育建立在关于“美”的哲学体系之下,培养学生高度的美学内涵及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w·f康纳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易英.学院的黄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4]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