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胶体

(溶液) 溶液)
(3)电泳现象: 电学特性) (3)电泳现象: (电学特性) 电泳现象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胶粒带电的原因: 胶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 带电的原因: 胶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 重要胶粒带电的一般规律: 重要胶粒带电的一般规律: 带正电荷胶体粒子
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不 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 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具有稳定性的 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电泳应用: ★电泳应用: 静电除尘; ①静电除尘; 电泳电镀,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 ②电泳电镀,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 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练习4 自来水厂用绿矾和氯水一起净水, 练习4:自来水厂用绿矾和氯水一起净水,用离子
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叙述原理. 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叙述原理.
练习5: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练习5: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5: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少量溴。 (1)除去水中少量溴。 除去水中少量溴 ( 萃取 )
2.分类: 本质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2.分类: 本质依据 分类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 直径 溶液 < 1nm 胶体 1 ~100 nm 浊液 >100 nm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 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 ~100nm 定义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10-9m~10-7m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墨汁、淀粉溶液、蛋白溶液、豆浆、牛奶、血液、 墨汁、淀粉溶液、蛋白溶液、豆浆、牛奶、血液、空 溶液 溶液 有色玻璃、合金、肥皂水、 气、烟、云、雾、有色玻璃、合金、肥皂水、江河之 自然水中除海水、地下水) 烟水晶、土壤、 水(自然水中除海水、地下水)、烟水晶、土壤、硅胶
1.1胶体及相关知识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A.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④ D.全部
7.从下列选项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填入下列横线上;
A.过滤 B.聚沉 C.凝胶 D.布朗运动 E.电泳 F.丁达尔效应 (1)Fe(OH)3胶体呈红褐色,插入两个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阴极附近的颜
3 胶体 FeCl3 + 3H2O = Fe(OH)3(胶体) + 3HCl
步骤: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 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 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红褐色,停止加热。
科学探究
(1)制备Fe(OH)3胶体
28
胶体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必须使用饱和氯化铁溶液,如果采用稀氯化铁,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 的分散系。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的分散系。
高中化学必修1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1.胶体:
课堂探究
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 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2 分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1nm=10-9m
<1nm 溶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
1、丁达尔现象
定义: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 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原因: 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而形 成的。
应用: 区别溶液和胶体。
3 胶体性质
原因: 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
原理:
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 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 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
3 胶体的性质
原因: 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
因浓度过低而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胶体

(1)加热;例:牛奶的加热
(2)加入电解质溶液 ;例:卤水点豆腐 (3)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例:明矾净水
【学以致用—胶体聚沉的应用】
盐卤点豆腐;加入电解质溶液 钢笔用不同种墨水混合会堵塞;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加入电解质溶液
土壤胶体有保肥作用、土壤在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
CuSO4
探究:如何区别溶液与胶体?胶体分散系为什么可 以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为什么不行? 用丁达尔效应
(4)★胶体的聚沉(凝聚)P29 豆浆、土壤、牛奶都是胶体,为什么豆浆能变成豆 腐,土壤会沉积形成平原、牛奶加热会结块呢? a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胶粒带电荷,带同种电荷的胶粒会互相排斥,并且胶粒 做布朗运动,所以胶粒会互相排斥而不会聚集成沉淀。 按照以上原理,如何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使胶体聚 集成沉淀。 b.胶体的聚沉:其原理是中和胶粒的电荷或增加胶粒 的结合机会以使胶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大颗粒而沉淀
树状分类法
化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HCl H2SO4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CO2 CaO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即混合物体系 )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 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1)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
2)分散剂: 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例如:河水,蔗糖水,牛奶、豆浆的
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多种分类标准 如果根据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 氧酸和无氧酸两类;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 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和三元酸等。
H2SO4 HCl HNO3 H2SO3 含氧酸 无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高一化学胶体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胶体的知识点归纳在高一化学学习中,胶体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胶体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微小颗粒的形式悬浮在另一种物质中。
下面将对胶体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一、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悬浮液之间的一种混合体系。
它的特点是悬浮的微粒大于分子,但又小于机械混合物的粒径。
胶体的形成是由于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导致溶质不能完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微小颗粒悬浮在溶剂中,形成胶体。
二、胶体的性质1. 可见性:胶体的微粒大小在10-9到10-6m之间,透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
2. 不稳定性:胶体由于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导致胶体不稳定,容易发生凝聚和沉淀现象。
3. 混浊性:胶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混浊状态,散射光使得胶体呈现浑浊的外观。
4. 过滤性:胶体可以通过一次普通滤纸进行过滤,不通过超微滤膜。
三、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的组成和性质,胶体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三类。
1. 溶胶:溶胶是指胶体中溶质颗粒多分散且呈无定形结构的胶体,如烟雾、煤粉等。
2. 凝胶:凝胶是指胶体中溶质颗粒呈现有规律的立体结构的胶体,如明胶等。
3. 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指胶体中溶质颗粒保持在溶液中的胶体,如乳液、胶束等。
四、胶体的应用1. 工业上的应用:胶体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纺织、造纸、涂料、医药等行业中常用的乳液和胶束都是胶体的应用。
2.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胶体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应用,如牙膏、洗洁精等产品中的凝胶胶体,以及乳化液体、奶粉等产品都是胶体的应用。
3. 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胶体的特性使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胶束能够帮助清洁污染物,减少环境污染。
总结:高一化学中胶体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应用。
胶体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具有可见性、不稳定性、混浊性以及过滤性等特点。
根据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胶体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三类。
胶体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环境保护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形式存在的状态。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①特征:没有
新物质
生成。
②实质: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 ①特征:有
新物质
生成。
②实质: 物质的组成、 结构发生变化, 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3)二者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 有化学变化。
答案
跟踪练习1 从H、O、S、K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 组成和表中第一栏物质类别相同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表 中相应空格内。 示例 HNO3 NaOH Na2CO3 CO2
化学式
答案 H2SO4(或H2SO3等); KOH; K2SO4(或K2SO3等); SO2(或SO3等)
知识点2:化学反应的分类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 . 概念: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0 - 9 ~ 10 - 7m 之间的分散 系。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原理 氯化铁在沸水中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控制反应条 件,可以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实验步骤
按反应物、生成物 的形式变化划分
化 学 反 应
化合反应 A+B+ … =C 分解反应 A=B+C+…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 AB+CD=AD+CB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按得失氧划分
按是否有离子参 加划分
小结:
分类一般步骤: 选择分类方法 确定分类标准 得出正确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交叉分类法
(1)定义:对一种事物以多种标准(角度)进行分类, 物质所属类别有交叉部分。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40胶体的概念及性质、应用一、分散系概念与分类1、分散系: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被分散的微粒称为分散质;微粒分散于其中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与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1nm 1nm~100nm >100nm分散质微粒分子、离子分子或者离子的集合体、大分子大数量分子或者离子的集合体外部主要特征透明、均一、稳定较透明、较均一、较稳定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丁达尔现象无有无能否通过滤纸能能否能否通过半透膜能否否实例蔗糖溶液、食盐水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石灰乳、泥水、植物油乳液3、溶液①溶液: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微粒高度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小于1nm,称为溶质;分散剂称为溶剂。
②溶解:任何溶解过程同时发生水合、扩散过程。
扩散过程(吸热)----物理过程水合过程(放热)----化学过程③相似相溶原理(经验规律)④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固体溶解时存在着溶解和结晶两个相反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时的状态叫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
⑤根据溶液是否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可将溶液分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也可以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在溶解度曲线上的是饱和溶液,在曲线下方是不饱和溶液,在曲线上方的是过饱和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又可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
⑥溶解度(见《创新设计P58》)二、胶体1、胶体的分类①、按分散剂状态分类:Ⅰ、气溶胶(云、烟、雾)Ⅱ、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Ⅲ、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②、按分散质分类:Ⅰ、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集合体(Fe(OH)3胶体)、分子胶体Ⅱ、分散质微粒是大分子(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2、重要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可以通 过吸附而带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 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 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容易聚集。 胶体粒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容 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3、胶体的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 粒定向地向阴极或阳极运动。 原因:胶粒吸附离子而带同种电荷。 带正电: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体 如Fe2O3 、 Al(OH)3胶体等 带负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体 如H2SiO3(SiO2) 、 Sb2S3胶体等 应用:⑴ 静电除尘 ⑵ 精制粘土 ⑶ 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
3、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 氮量相等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 C ) A.(NH4)2SO4 B.NH4HCO3 C.NH4NO3 D.NH4Cl 4、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D) ①用卤水点豆腐 ②工厂烟窗用电极除尘 ③河 海交接处易沉积形成沙洲 ④向25ml沸腾的蒸馏 水中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所得液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全部都是
凝胶的形成: 胶体在聚沉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分散 剂一起聚沉成的一种不流动的胶冻状物质。 如:豆腐脑、果冻等
三、胶体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大→小 ⑴ 、研磨法:把固体磨成直径大小为1nm~ 100nm之间的微粒,再分散到适当 的分散剂中, 并加入稳定剂。
如:工业制石墨胶体、有色玻璃、碳素墨水、 涂料、颜料、炸药、塑料、橡胶等。 ⑵ 、胶溶法 2 、凝聚法:小→大 AgNO3 + KI = AgI(胶体) + KNO3 注意:⑴溶液浓度足够稀(0.001mol/L)。 ⑵有一种反应物必须过量。 四、胶体的精制—渗析
胶体的性质

2.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A、碘酒 B、酒精 C、蛋白质溶液
) B A
2、胶体的性质 性质之3——分散质粒子能否通过滤纸
分散系 能否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无变化
由浑浊变澄清
四、胶体的性质
性质之4——电泳现象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 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离 子→ Fe(OH)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Fe3+而带正电荷(选 择性吸附)→向阴极移动→阴极区颜色逐渐变深
分 讨论: 散 将右边物质 质 进行分类, 气 填写表格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 散 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实 例 A 云、雾
B A C E D H I F G
B 空气 C 烟 D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稀硫酸 E 泡沫、盐酸 (HCl溶于水) F 珍珠(包藏水的碳酸钙) G 有色玻璃、合金 H 油漆、食盐水、糖水 I 泡沫塑料
此种分类方法称为树状分 类法,它是对同类事物进 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一般本科
重点本科
初中 小学
高中 专科 大学
本科
中学 学 校
练习2 : 请你对下列反应进行分类。
(1)H2+CuO=Cu+H2O (2)S + O2 = SO2 (3)H2SO4+BaCl2=2HCl+BaSO4↓ (4)CaCO3=CaO+CO2↑ 化学反应 复 分 解 反 应 (3)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知识梳理+专题过关)(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考点1 物质的聚集状态1.常见的物质有三种聚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不同聚集状态的特性主要由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平均距离_和作用力及运动方式有关。
2.物质的聚集状态变化:改变微粒间距离的远近与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能改变物质的聚集聚集状态 宏观性质(共性)微观性质(共性)是否有固定的形状是否可以被压缩微粒间距离的远近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气态 无 可以 远 弱 液态 有 否 较近 较弱 固态 有否镜强(熔化) (凝固)(汽化 ) (液化 )(升华 ) (凝华)固态 液态 气态状态,即改变温度和压强等条件。
升高温度,微粒间距离变大,微粒间作用力变大。
增大压强,微粒间距离变小,微粒间作用力变大。
【典例1】下列关于物质聚集状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只有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B.气态是高度无序的体系存在状态C.固态中的原子或者分子间结合较紧凑,相对运动较弱D.液态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和作用力的强弱介于固、气两态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答案】A【解析】物质除了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之外,还存在等离子态及其他状态。
【典例2】下列关于物质聚集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B.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的微粒直径太大C.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D.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其内部微粒之间的平均距离、作用力和运动方式各不相同【答案】D【解析】A中气体并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体积;B中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微粒之间距离较近,微粒间存在较大的斥力;C中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外界因素主要温度和压强;【典例3】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正确解释是()A.汽化:舞台上常用干冰制作“云雾”效果B.液化: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过一会儿会“出汗”C.升华:冰雪消融D.凝固:冬日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答案】B【解析】A干冰起雾是升华:C中冰雪消融是熔化;D中温暖的车窗变得模糊是窗外的水汽遇到温暖的车窗气体变化为液体。
物质分类胶体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D)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 看到光亮的通路 D.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4.能将胶体与溶液相区别开来的是__A__
A、丁达尔效应
B、是否能透过滤纸
C、电泳
D、布朗运动
实例
溶液
<1nm 均一 稳定 无
通过
通过
胶体
浊液
1nm
>100nm
~100nm 介稳性、均一
不均一
不稳定
有
无
通过
不能
不通过 Fe(OH)3胶体 淀粉胶体
不通过
(5)胶体的聚沉 ①加入电解质 (如卤水点豆腐)
例:把稀H2SO4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的现 象是__先___产__生__红__褐___色__沉__淀__,___后__沉__淀__溶___解__。
气溶胶:烟、云、雾 分散剂状态分 液溶胶:淀粉溶液
固溶胶:有色玻璃
气溶胶
云
烟
雾
液溶胶
固溶胶
墨水、胶水、血液、 鸡蛋清的水溶液、 肥皂水、淀粉溶液 都属于胶体。
2、胶体的性质
(1)介稳性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稳定性 最稳定 介稳性 很不稳定
主要原因: 胶体粒子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次要原因: 胶体粒子做布朗运动。
(2)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的制备:
书26页: 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
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一条光亮的通路。
2.物质分类及胶体

第二讲物质分类及胶体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原则:①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标准分类。
例如对物质分类可以按组成元素,性质,构成,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大小等②分类的子项应不能相容③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
2. 分类方法:常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同种物质进行多种分类的方法。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2、N2 、P、C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等金属氧化物:Al2O3等纯非金属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H2S 、HF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OH- 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 、NaHSO4 、Na H2PO4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胶体:Fe (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云、有色玻璃等合浊液悬:泥水混合物等物浊液乳浊液:油水混合物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分为九种分散系)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分散质和分散剂是总的概念,只有溶液中才可称为溶质和溶剂)3、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胶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界定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汇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约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胶体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显色;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固体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氯气等。
B.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两类中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其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前段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热辐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运动无规则的的,称为布朗运动。
化学必修一胶体的性质李海凤

胶体的性质之三:电泳现象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在分散 剂里做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实验结果 –阴极附近颜色加深, –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Fe(OH)3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 在电流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应用:工业除尘 Fe(OH)3胶体 阳 极 阴 极
6、胶体的应用 土壤的保肥; 工业除尘; 明矾净水; 制豆腐; 不同品种的墨水不能混用;
§2.1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胶体的性质
阳光照进树林,为什么会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你知道吗?
1.阳光照进树林,为什么会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2.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 3.为什么在长江的入海口会形成沙洲?
4.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 所得到的体系。 注意:分散系为混合物。 1)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 2)分散剂: 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2、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有9种组合方式。
2.把盛有溶液和胶体得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手电筒照射烧 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 现象。 3.将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
透明、澄清、较稳定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原因分析
小结
化 学 物 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分散剂是水或液体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1nm 1~100nm >100nm 加热 胶 体 聚 沉 加入电解质 带相反电荷胶体 少量电荷 直径范围
胶 体 的 性 质
过滤纸不过半透膜
[全]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与胶体性质必考知识点总结
![[全]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与胶体性质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7a4b31856a561253d36f33.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与胶体性质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 每种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自身组成单质也可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
3. 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态,另一种是化合态。
(二)物质的分类1. 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较大的局限性,所能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少,故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即是对同一事物从多个角度分类的一种方法。
示例如下图:(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还可以再分类,进行层层深入。
由粗及细的分类。
示例见下图:2. 物质的基本分类方法(1)根据物质的成分分类:混合物。
纯净物(2)根据元素组成的种类分:单质化合物,而单质又可分为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有机物可分为烃。
烃的衍生物。
(3)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有机物可分为脂肪烃、芳香烃、烷、烯、炔;卤代烃、醇、醛、酮、羧酸等。
根据研究要求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3. 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法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的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分散剂------粒子分散在其中的物质(2)分散系的分类与比较分散系的比较(三):胶体的性质1. 丁达尔现象: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束。
注意:①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②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③液溶胶和气溶胶、固溶胶均能发生丁达尔效应④丁达尔效应能说明胶粒的大小范围⑤丁达尔现象是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而形成的。
2. 电泳:胶粒细小而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选择性的吸附胶体中的某种离子而带有一定电荷。
一般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胶体的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的微粒带负电荷。
物质的分类及胶体

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 2SO4硫酸盐K 2CO3碳酸盐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常见的分散系及其特征分散质分散剂实例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烟灰尘气液泡沫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固液糖水、油漆气固泡沫塑料液固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固固有色玻璃、合金分散系溶液胶体粗分散系粒子大小<1 nm 1-100nm >100nm例子盐水硫酸铜溶液淀粉溶胶氢氧化铁胶体泥水油水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丁达尔效应没有没有有三、胶体( colloid )1、胶体的分类2、胶体的制备: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四、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5、胶体的应用(1)工业除杂、除尘(2).土壤的保肥作用(5)豆腐的制作原理(4)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3)明矾的净水作用一、胶体的分类(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 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一、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 胶体的定义胶体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至少有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胶体颗粒。
这些颗粒的直径范围在1~1000纳米之间,与溶液中的溶质颗粒直径相当。
2. 胶体的性质(1)悬浮性:胶体颗粒在溶剂中形成悬浮系统,不会很快沉淀下来。
(2)分散性:胶体颗粒的分散程度较高,不容易团聚。
(3)不可过滤性:胶体颗粒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相近,不容易通过过滤器。
(4)光学性质:胶体颗粒对光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显示出乳白或彩色。
(5)电性质:胶体颗粒可以带电,形成电性胶体。
(6)表面效应:胶体颗粒的表面活性较高,与外界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二、胶体的形成和稳定1. 胶体的形成胶体的形成是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常见的胶体形成方式包括:(1)机械法:通过机械方式混合两种或多种物质而形成的胶体。
(2)凝聚法:由于凝聚或凝聚抑制作用导致的胶体形成。
(3)化学法:由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胶体,如溶胶凝胶法。
2. 胶体的稳定胶体颗粒在溶液中往往会因为分散力和聚合力的作用而发生团聚,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为了稳定胶体颗粒,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增加分散剂:通过增加分散剂的使用量来提高胶体颗粒的分散性。
(2)控制电荷:通过改变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来调控其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稳定性。
(3)控制溶液条件: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等条件来影响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三、胶体的分类1. 根据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
溶胶是指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凝胶是指固体中形成的胶体,胶体溶液是指固体和液体相混合形成的胶体。
2. 根据胶体颗粒的大小,胶体可分为溶胶胶体(颗粒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颗粒直径1~1000纳米)和胶束(颗粒直径大于1000纳米)。
3. 根据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互作用,胶体可分为溶胶性胶体和胶凝性胶体。
溶胶性胶体是指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互作用力比较弱,易于分散;胶凝性胶体是指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互作用力比较强,不容易分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 HNO3 NaOH
Na2CO3
CO2
化学式
答案 H2SO4(或H2SO3等); KOH; K2SO4(或K2SO3等); SO2(或SO3等)
盐
碱式盐: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盐 Cu(OH)2CO3
复盐:由两种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与 酸根离子构成的盐 KAl(SO4)2 (NH4)2Fe(SO4)2.6H2O(莫尔盐)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iO2、Mn2O7
CO2 + Ca(OH)2 = CaCO3 + H2O
化合物
酸
HCl H2SO4
碱
NaOH Ca(OH)2
盐
Na2SO4 CaCO3
氧化物
CO2 CaO
常用的简单分类方法
分类角度多样
交叉分 类法
树状分 类法
分类具有层次性
特点:物 质类别间 有交叉的 部分
特点:同 层次中各 类别间相 互独立
二、化学反应的分类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曾学习过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根
有化学变化。
(4).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哪些? 物理变化——蒸馏、分馏、潮解、熔化、液化、升华、汽化、 焰色反应等; 化学变化——煤的干馏、分解、水解、电解、裂解、裂化、 氧化、风化、钝化、氢化、皂化、酯化、显色反应等。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练习:将下列物质根据所给的标准分类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
化
复分解反 AB+CD=AD+CB
学 反
按得失氧划分
氧化反应
应
还原反应
按是否有离子参 离子反应
加划分
非离子反应
小结:
分类一般步骤: 确定分类标准
选择分类方法
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化学研究而 言,便于了解各类物质的共性和各类反 应的本质;对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则提 供便利,实现高效。
典例导析
A.根据通常存在的状态分类 a.气体:空气、氢气 b.液体:乙醇、食盐水c.固体:硫酸铵、铜、碘、石墨
B.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类 a.混合物:空气、食盐水 b.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
C.根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种类分类 a.单质:铜、碘、氢气、石墨 b.化合物:乙醇、硫酸铵、
采用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
①游离态:元素以 单质 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 化合物 形式存在的状态。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①特征:没有 新物质 生成。 ②实质: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 ①特征:有 新物质 生成。
②实质: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3)二者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氧 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化 物
Na2O MgO CaO Fe3O4 CuO
CuO + H2SO4 = CuSO4 + H2O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树状分类法
练习:用树状分类法对HCl,CO2 ,CaO ,
NaOH, Na2SO4 , CaCO3 , Ca(OH)2 ,H2SO4进 行分类
有
碳酸盐 交 叉
酸: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为氢离子的物质
一元酸 二元酸 多元酸 氧化性酸 非氧化性酸
HCl HNO3 浓H2SO4 H3PO4 H2CO3
强酸 中强酸
弱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弱碱
强碱 一元碱 二元碱
NaOH
KOH
Mg(OH)2 NH3·H2O Ba(OH)2
可溶性碱 不溶性碱
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
例1.采取交叉分类法,用线条把下列物质与其所属类别
连接起来。
(NH4)2CO3
铵盐
(NH4)2SO4
钠盐
Na2CO3
碳酸盐
Na2SO4
硫酸盐
解析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同种物质可以归属于不同
的类别,这是人们在认识和研究物质时经常用的一种分类方
法 —— 交 叉 分 类 法 。 根 据 组 成 盐 的 阴 、 阳 离 子 的 不 同 ,
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 应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 分解反应);二是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 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A+B+ … =C
按反应物、生成物 分解反应 A=B+C+… 的形式变化划分 置换反应 A+BC=AC+B
(2)元素:具有 相同核电荷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少于 4 个 。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大于 4 个 。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组――成→ 单质: 只有一种元素组成 化合物: 由多种元素组成
的纯净物。 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NH4)2CO3因其组成中含有NH4+,故属于铵盐,其组成中还 含有CO32-,故其又属于碳酸盐。同理,(NH4)2SO4既是铵盐, 又是硫酸盐;Na2CO3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Na2SO4既是钠 盐,又是硫酸盐。
答案
跟踪练习1 从H、O、S、K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 组成和表中第一栏物质类别相同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表 中相应空格内。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3、树状分类法
(1)定义:对同物质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 法。
树状分类法:像一棵树,有主干、支干、次支干和小枝丫。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正盐: Na2SO4 K2CO3 CaCO3 Na2S CuCO3
酸式盐: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盐 NaHSO4 KHCO3 Ca(HCO3)2 NaHS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交叉分类法
(1)定义:对一种事物以多种标准(角度)进行分类, 物质所属类别有交叉部分。
Na2CO3
钠盐
Na2CO3
碳酸盐
按阳离子 种类分类
按阴离子种类 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交叉分类法
Na2CO3 Na2SO4 K2SO4 K2CO3
钠盐
物
质
钾盐
各 类
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硫酸盐 间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 分子 、 原子 或 离子 构成的。
①分子: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最小微粒。
②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③离子:带电荷的 原子 或原子团。 ④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如 同 一个原子 一样的原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