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转基因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竞争性RIA:让待测样品中的未标记靶蛋白 与定量的放射性标记靶蛋白竞争抗体的结合位点, 通过对结合或未结合的靶蛋白的放射性活度进行 测定,确定靶蛋白的含量 (2)固定抗原RIA:将非标记的抗原结合到固相 支持物上,与放射性标记的抗体进行反应,通过 比较待测样品特异性结合的和与已知量的固相化 抗原结合的放射性活度来确定待测样品中的抗原 量 (3)固定抗体RIA:将抗体结合于固相支持物上, 通过测定结合于抗体上的放射性活度而确定待测 抗原的量
外源DNA通常插入染色体的一个位点,在少数情 况下插入一个以上位点,甚至插入不同染色体。 机制:一般认为,外源DNA与其染色体上整合位 点之间,存在低度同源性;一种带有小卫星序列 的基因常会整合到染色体的卫星序列中。整合常 发生在匹配较差的序列之间的不正常交换。在外 源DNA及其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的结合部,常常 包含一段短的DNA序列(所谓填充序列),它明 显地既不来自外源DNA,也不来自染色体。
(三)免疫学检测
以表达产物作为抗原,通过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 来确定基因表达的情况。
1、免疫沉淀法 (1)对靶细胞进行放射性标记 (2)细胞裂解 (3)形成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4)靶蛋白的免疫沉淀 (5)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采用酶标记固-液抗原-抗体反应体系,抗体 与抗原的结合可通过酶反应来检测。由于 酶催化的反应具有放大作用,使得测定的 灵敏度大大提高,可检测1pg的目的蛋白。 (1)抗体制备 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 性磷酸酶(AKP),使HRP交联在抗体上的 方法有戊二醛法和过碘酸氧化法。 (2)抗体与抗原的包被
第四节 外源基因的检测
外源基因导入受体后,通常发生外源基因 进入到核中或没有进入核中。进入核中又 存在:游离于核染色体之外;部分同源序 列插入核DNA中,或外源基因全部插入核 DNA中。 外源基因是否整合、能否表达、以及表达 程度如何,都需要检测分析。
一、外源基因导入的检测
(一)DNA斑点杂交 将被检测标本的DNA点到支持膜上,烘烤 固定。以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外源基因部 分片段作为探针,进行杂交检测。 (二)PCR阳性检测
第三节 外源基因的整合、表达与遗 传
(一)、外源基因的命运 外源基因导入受精卵后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 过程,一般在胚胎发育早期的受体细胞内进行大 量的复制,复制以后经历部分降解、变构、多聚 化和逐渐与基因组整合。 注入线性外源DNA,无论携带克隆载体与否,均可 以线性单体、超环或松散环状分子以及以多聚体 形式存在,其中主要以多聚体形式存在,注入环 状分子则为发生变化。
4、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现两个拷贝呈现头 对头或尾对尾的连接方式。 “循环排列线状”分子模型假说: 第一步,注入受精卵中的DNA分子迅速环 化; 第二步,环化分子被酶随机切开,形成一 系列循环排列的线状分子; 第三步,这些分子进行同源交换,形成相 同分子的串连连接的构型。
2 外源DNA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机制
3、外源DNA整合时间和转基因嵌合 体产生
嵌合体动物是由至少两种基因组结构不相 同的细胞类型构成的动物个体。 转基因嵌合体的产生是由于基因整合时染 色体已复制,或者已整合的基因从一个子 染色体上丢失。
4、整合效率
外源DNA复制量与注入外源基因拷贝数在 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与线性DNA分子片 段长短也有关。 外源DNA整合率与受体鱼种类、注入方式、 注入DNA的构型以及剂量有关
目的基因
1、概念:指编码特定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它的表达能使转基因水产动物产生新的表 型。 2、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 (1)改变受体的代谢特征 (2)改变受体对环境适应能力
3 常用目的基因 (1)生长激素基因 (2)增强抗逆性的基因(如抗冻蛋白基因、 抗病性基因、珠蛋白基因) (3)报告基因:一种编码可被检测的蛋白或 酶的基因。(如CAT、neo、amp、 gal 、 luc 、GFP)
二 外源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1 组织特异性表达 A, 相对短效的调控过程,由出现在表达细 胞内的调控因子结合到基因的调控DNA序 列上,激活基因表达。 B,长效调控,使细胞永久性地处于分化状 态,每一种细胞都可以长期维持和记忆它 所属的细胞类型的特征,只表达它应当表 达的基因
(四)表达结构的构建和功能域转 移
一般都是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各增加一个15kb的DNA片段,大概只含有启动子、增强 子和多聚腺苷酸化信号。 目的基因表达有时要依赖整合部位的染色 体环境 构建和转移完整的功能域,使被转移的基 因表达结构包含一切必要的调控元件。
三 整合基因的遗传
不完全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 携带的外源基因可以通过性腺传递到子代 中,但子代鱼个体间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存 在很大差异 转基因中嵌合体的存在,使得繁殖过程中 外源基因向子代的传递表现出无规律性。
2、局限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基因转移,血缘关 系较远的生物间传统杂交基因转移难度大, 转基因转移的基因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 限制,打破自然繁殖的种间隔离,大大提 高动植物品种改良效率。
转基因技术为什么在水产动物应用较成功 1)鱼类的遗传可塑性强,如:缘缘杂交、 细胞核移植实验等证据 2)鱼贝和甲壳类怀卵量大、体外受精、体 外发育、胚胎操作简便和易于观察分析。
(3)免疫反应 (4)特异性表达产物的检测
3、Westhern印迹法 (1)总蛋白质的提取 (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3)蛋白质印迹 (4)探针的制备 (5)杂交和检出
4. 固相放射性免疫测定(RIA)法
是一种定量测定外源表达蛋白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检测1pg的靶蛋白。
外源基因的导入
方法:显微注射法、精子载体法、逆转录病毒转 染法、基因枪法、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融合 法、激光介导法等 (一)鱼类基因转移中外源基因的导入方法 1、显微注射法 2、电穿孔法 3、精子载体法
4、基因枪法 5、逆转录病毒感染法 6、组织注射法 (二)虾类基因转移中外源基因的导入方 法 基因枪法
第五节 转基因水产动物安全性
一、转基因水产动物的食用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1993年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 则 二、转基因水产动物生态安全性 任何人工物种的引入不干扰水生生态系统 的演替进程、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 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一)特异性mRNA的检测 1)外源基因与表达载体一起游离于染色体外 进行转录 2)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并进行转录 3)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后并不转录,而 表现为基因沉默
检测方法:Northern杂交(点杂交和印迹杂交)
(二)报告基因的酶法检测
报告基因的特点:其一,表达产物及其功能在未 转化的受体细胞中不存在;其二,报告基因的表 达产物便于检测 CAT, GUS, cA, DHFR 检测方法:活体内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将被检测 的组织材料放置于一小容器内,加入适量的组织 培养液体培养基、荧光素、ATP等。 体外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待检组织材料经破碎和 高速离心后,提取上清液,加入到含有适量Mg2+、 ATP和荧光素的缓冲液中,以荧光计测定荧光强 度
外源基因整合方式:
1)有效整合 2)无效整合或沉默整合 3)毒性整合
整合: 1)外源DNA整合的构型 多数情况下,外源基因以串状多拷贝的头尾相连的构型整合到染色体的一个位 点, 极少数情况下为头对头或尾对尾的方式。 特点: 1. 一个特定的胚胎或一个特定细胞克隆,DNA总是整合在染色体的单一位点, 最多整合在少数几个位点上。 2. 在每一个整合位点,外源DNA通常呈现多拷贝串状整合 3.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某一位点上多拷贝串状整合的外源基因,采取头尾相 连的排列 方式。
二 外源基因整合的检测
提取样品基因组DNA,运用Southern杂交 技术,以导入的外源基因作为探针,与基 因组DNA做分子杂交,经放射自显影,就 可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基因组内。 (一)外源基因整合的判断 Southern杂交 (二)非整合形式的外源基因的判断
三、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转基因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改良养殖性能,如加快生长,提高饵料利用 及抗逆性等。 第二,生产医药生物制品。如转基因鱼可高效表达 目的基因蛋白产物或合成相关代谢产物,成为高效 的“生物反应器”。 第三,培育新型观赏鱼或其他用途
转基因育种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即是将抗菌 肽、溶菌酶和体液凝集素等抗病基因导入 对虾体内,是解决目前对虾病原数目不断 增加,抗逆性下降,种质资源退化的一个 有效途径。 转基因贝研究,利用电脉冲导入法将鱼生 长激素基因导入去膜的贻贝受精卵中,结 果表明阳性率达到41%。
(三)同源重组
1、同源重组与基因锲入 同源重组:外源DNA可以通过同源交换整 合到染色体的特定位点,只是比随机整合 的频率低很多。 基因锲入:又称基因置转基因,使双链的 断裂点发生在同源序列的边缘或同源序列 之外,转基因的结果是外源DNA取代内源 靶序列。
2.基因剔除
基因剔除是基因打靶的一种方法,类似于 同源重组技术,特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 中同源基因组合并取代之。 条件性基因剔除:指在某一特定的细胞类 型或细胞发育的特定阶段剔除某一特定基 因的技术
(4)双抗体RIA:将两种抗体中的一种结合 于固相支持物上,与未标记的靶蛋白进行 反应,经洗涤后再以过量的放射性标记的 第二抗体对结合于固相化抗体的靶蛋白进 行定量。
(四) 表达产物生物活性检测
当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酶蛋白时,可根据酶 的催化反应确定外源基因表达 与否和表达的程度。如淀粉酶、碱性磷酸酶、脂肪 酶等。
第八章 转基因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1、基因工程诞生:体外构建出含有四环素和链霉素两个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 转入大肠杆菌成功赋予宿主菌相应抗性。
wk.baidu.com
2、基因工程: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 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遗传并表达出新的性状。
3、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的重组子构建技术、重组分子导入动植物体内的转化 技术、转基因在受体细胞染色体上的稳定整合及可控性表达技术。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构建、外源基 因有效地导入生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外 源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外源基因的构建: 启动子、目的基因、报告基因、转录终止 信号
启动子:
是DNA分子上结合RNA聚合酶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 物的区域,它和增强子(增强转录活性的结构)一 起构成了基因转录的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协同调节 基因转录的精确性和灵活性。 分类:来自高等动物病毒基因的启动子(如SV40) 来自高等动物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如MT) 来自鱼类基因的启动子(如EF1)
(二)真核基因的表达过程 (三)外源基因的表达 转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转基因的位置效应、后成 修饰、DNA重排和DNA甲基化以及拷贝数等综合 因素影响。 内含子提高表达效率的机制: 一、某些内含子有增强子或其他顺式作用元件, 它们同某些蛋白质结合影响转录的起始和延伸。 二、内含子的剪接增加了mRNA在核内的稳定性, 导致在细胞质中积累更多的成熟mRNA. 三、有可能内含子有这样的序列,能开放染色体 的功能域,也许是通过影响核质成分、位置等来 提高转基因动物的表达。
· 转基因技术发展应用
20世纪70年代,医药保健卫生方面,微生 物生产胰岛素、干扰素
1982年,大鼠生长素导入小鼠中,小鼠及 其子代生长体型较大 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转基因动植物 品系,培育出了一些高产、优质、抗逆性 强的转基因动、植物品系
(二)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育种 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 1、传统育种技术耗时长,转基因在短期内可 获得所要求的遗传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