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

合集下载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机的再传弟子,其师为黄古潭先生。

孙氏勤学岐黄,为寻师求方,曾先后去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广询博采,经30年,学术与临床经验颇有建树,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及《孙氏医案》5卷(包括《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

《赤水玄珠》30卷,分77门,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每门又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书中突出证的分析,对古今病证名相混之处,亦加分辨。

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著作,颇被后人所推崇。

《医旨绪余》2卷,主要以脏腑、气血、经络、腧穴、阴阳五行之理,对前贤诸家学说,进行评述研究,亦是孙氏代表著作之一。

孙氏治学,反对临床与医理脱节,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即使其所著的《孙氏医案》,分析病情亦十分重视以中医理论分析病机。

孙一奎对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滑伯仁等诸家学术成就十分肯定,但主张要兼取众家之长,深入研究《内》《难》等经典加以阐发。

孙氏在这一治学态度指导下,对命门、三焦、相火等中医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有独到之处,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概述如下:一、论三焦相火1.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三焦之说,一直是学术上争议的问题。

其说首先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三焦出气,以温分肉”。

《营卫生会》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提出了三焦的功能。

在《灵枢·本脏》篇又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粗而美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

提出了三焦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形状。

而在《难经。

三十八难》却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于少阳,此外府也。

命门

命门

命门学说及其意义“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说:“……少阴之上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第五》亦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是《难经》首先提出了与《内经》完全不同的“命门”概念:所谓命门,是指产生和维系生命存在的系统。

如《难经·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二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由此可见《难经》所言命门已是一个脏象系统的概念了。

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

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但对其部位和功能各有见解,归纳如下。

(一)右肾为命门右肾为命门说起于《难经》,其中亦对命门的定义和生理功能做了阐述。

如《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此段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说命门在人体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体精神所在的地方,是生命之门户,故曰“命门”。

其二是提出了命门的功能,它具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重要功能,这说明命门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有密切关系。

其三是说命门与肾相交通,二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功能上是互相联系的,故云“其气与肾通”。

自此以后,不少医家认为人体除了肾之外尚有命门。

晋·王叔和在他的《脉诀琮璜·脉赋》中说:“肾有两枚,分居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

王氏不仅认为有命门的存在,而且指出了脉诊命门的部位。

(二)命门为两肾功能之概括持此观点者首推元代滑伯仁。

他说:“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

至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则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

否定了左肾右命门之说,并指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

张景岳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

『名医经验』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

『名医经验』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

『名医经验』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孙一奎(1522—1619年)安徽休宁人,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

汪石山虽然遥承朱丹溪之学,然又受到东垣学说的影响,而善用参、芪,注重营卫。

孙氏虽为丹溪之再传弟子,然其并不学习朱氏的“阳有余阴不足论”,而在学术上擅长温补。

其三焦命门学说充分发挥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具有巨大的人研究价值。

故作此浅析,以资交流。

命门的位置命门一词,最早出自于《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日:“少阴之上……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日阴中之阳。

”《内经》中认为,命门的所在是精明穴,为目窍。

命门是生命之门,神明之户,目窍是精气所出之处,是谓“命门者,目也”。

然而,对于命门的位置,历来争议颇大,《难经》则认为命门的位置在于右肾,同时指出命门与肾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即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二者相通,密不可分。

孙一奎继承了《难经》的思想,并且同时引用了朱熹、邵雍等大师的观点,指出“命日动气,又日原气”,即肾间动气为人身之太极的结论。

他认为命门居于两肾之间,但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所以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所指。

其次,他认为命门的位置,虽在于两肾之间,即命门穴所在之处,但仅仅是肾间动气之所在,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枢机而已。

命门动气之来源与作用孙一奎认为原气来源于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而化生,在胎儿孕育期间即已经存在,人之所以生存,“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

《医旨绪余》中指出:“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

夫二五之精,结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瓣分开……名日动气,又日元气……”。

《赤水玄珠·肾无痘辨》中强调呼吸根于肾间动气,而呼吸之气对于生命来说,又是不可缺少的。

其与原气、宗气密不可分的。

《灵枢·邪客篇》日:“五谷人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焉。

三焦包络命门辨

三焦包络命门辨

三焦包络命门辨客有问日:三焦包络命门者,医者之要领,脏腑之大纲,或言其有状,或言其无形,或言三焦包络为表里,或言三焦命门为表里,或言五脏各惟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若此数者,弗能无疑,千载而下,议论不定。

夫理无二致,岂容纷纷若是哉?果亦有归一之义否?予日:噫!医道之始,始自轩岐,轩岐之旨,昭诸灵素,灵素之妙,精确无遗。

凡其所论必因理而发;凡其命名,必因形而生。

故内经之文,字无苟言,句无空发发。

自后凡绍此统者,孰能外灵素之范围?而今之所以纷纷者,不无其由盖自难经始也。

难经述灵素而作,为诸家之最先,因其颇有嘐误,遂起后世之惑,三千年来,无敢违背,而后世之疑,莫可解救,请先悉三焦心包络而次及其他焉。

夫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包络者,少阴君主之护卫也。

而二十五难日: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若谓表里则是,谓无形则非。

夫名从形立,若果有名无形,则内经之言为凿空矣。

其奈叔和启玄而下,悉皆宗之,而直曰三焦无状空有名。

自二子不能辦,此后孰能再辨?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

予因遍考两经,在灵枢本输篇曰: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本藏篇曰: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胱薄。

以及缓急直结六者各有所分论勇篇日: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

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

决气篇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营卫生会篇日: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又日: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以奉生身,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

又日: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素问五脏别论日: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污而不藏。

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1.试述河间学派学术思想的中心。

答:阐发火热病机、治疗火热病证。

2.河间学派是怎样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什么?答:刘完素所处,正是金兵入侵,人民大众流离失所,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导致热性病不断流行,且完素生于金时,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人们感受风寒之后,也往往容易化生火热。

而当时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异常浓厚,凡是外感,无问寒热,动辄治以辛温,误人之迹常在,且宋代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世医轻理论、重方药,用药多偏于温燥,刘完素面对上述种种情况,结合临床实践,深入钻研《黄帝内经》的理论,进行新的探索。

数十年间,他反复推导《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病机,并以五运六气概括病机19条,进一步扩大推衍火热病机,加深了对火热病证的认识,形成了“火热论”的学术思想体系,提出了辛凉解表、清热攻里、养阴退阳的治疗方法与原则,不仅开辟了论治外感热性病的新途径,而且还引导了后世的医学争鸣。

刘完素1.试述刘完素“六气皆能化火说”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学术观点?答:六气皆能化火说:刘完素在论述病机时,强调风、湿、燥、寒四气在病理变化中均能化热生火,或与火热兼并同化,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①风与火热:说明风火相生,火借风势则更旺。

反之,热甚亦能生风。

风与火热不仅可以互相转化,即风能助火,热极生风;而且在病变过程中,还常常相兼同病,出现兼化的现象。

刘氏主张治以清凉之剂。

②湿与火热:刘完素认为湿邪郁滞,不得宣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生火热,即所谓“积湿成热”。

反之,火热也能化生土湿。

湿热可以互生,因此二者亦能相兼为病。

刘氏提出以辛苦寒药为君的治则。

③燥与火热:燥邪易伤津液而化热化火,反之热盛津伤亦可成燥。

燥则液亏而热炽,热则津伤反为燥,故燥热常相兼为病。

因此,在治疗上则“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

④寒与火热:刘完素认为寒主凝滞收敛,若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进入体内出现“冷热相并”,皆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成证辨之”。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孙一奎三焦相火学说探析

孙一奎三焦相火学说探析

孙一奎三焦相火学说探析
张宇鹏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1(026)001
【摘要】@@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卒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他将理学思想融入医学理论当中,首倡"医易同源",创立"命门动气"学说,在理论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并启发了其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对命门理论的阐发.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张宇鹏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1
【相关文献】
1.孙一奎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应用 [J], 崔天悦
2.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J], 王晓鹤
3.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J], FU Shufan;GUO Jinchen;ZONG Yanping;SUN Yujie
4.基于《赤水玄珠》探析新安医家孙一奎“外内君相”学术思想 [J], 徐薇;霍晨露;李慧;黄辉;郭锦晨
5.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命门学说发微 [J], 鲁建;孙泰;祝福;屠彦红;宋若会;高士秀;郑日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医 史 文 献
_ … … … … … … … … … … 一 一
孙 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王 晓鹤

( 西 中 医学 院 , 山 山西 太 原 0 0 2 ) 3 0 4
反 徒 而重视 理论研 究, 不仅沉 酣《 、 难》 精各 家医著 , 以融会 贯通。 他 内》 《 , 加 而且 学 一摘要 孙一奎 治学 , 对“ 以方书为捷 径” 主张读 古人 书 , 须研 究其 立言之 意 , 进行 全面分析, 学验俱 丰 , 故 名噪 当时。 别是 他对命 门、 特 三焦的论述 , 颇有见地 , 以
因屡 经科 场 未举 , 郁 不 乐 , 怏 以致 身患 赢 疾 。 一 奎 孙
自幼 在 床边 奉 视 父 亲 , 有 学 医 愿 望 。 长 , 兄 外 便 及 随
出经 商 , 遇 一 道 士 , 之 阳 庆 公 所 传 《 色 》 《 偶 授 五 、奇 赅》 之术 , 放弃 科举 , 而学 医 。 有 《 遂 转 著 赤水 玄 珠 }0 3
属 坎 卦 , 阳陷 于 二 阴之 中 , “ 中 之 阳 ” 为生 命 一 是 坎 , 之 本 。 说 : 两 肾 中 间 动气 , 脏 六 腑 之 本 , 他 “ 五 十二 经
“ 门乃 两 肾之 动 气 … …造 化 之 枢 纽 , 阳 之根 蒂 , 命 阴 即先天 之 太极 , 五行 由此而 生 , 腑 以继 而 成 。 ( 医 脏 ”《 旨绪 余 ・ 命 门图说 》 续 ) 关 于命 门 的部 位 , 历 来 有 争 议 的 问 题 。 太 素 是 《

不 以攻击 蒙 讥 , 东垣 不 专 以 内伤 树绩 , 阳有 余 阴不 足
日 :脊 有 三 七 二 十 一 节 , 在 下 七 节 之 旁 , 神 日 “ 肾 肾

略论明代命门三家学说_张宇鹏

略论明代命门三家学说_张宇鹏

现 代 中 医 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论 明 代 命门三家 学 说
张宇鹏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
摘 要: 明代命门学说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 其中以孙 一 奎、 赵 献 可、 张景 岳 三 家 的 理 论 最 为 完 善、 成 熟, 代
自金元之后, 中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宋 明理学的影响, 命门、 元气、 相火等理论也成为医家 竞相的热点话 题。 明代 很 多 医 家 的 著 作 中 都 论 及 命门, 如李时珍、 虞抟、 李梃等, 而其中以孙一奎、 赵 献可、 张景岳三家的理论最为完善、 成熟, 代表了命 中国中医 门研究的最高成就。三家思想各有不同, 研究院的 孟 庆 云 研究 员 曾 将之 分 别归纳 为“命门 ” 、 “君主命门” “水 火 命门” 动气 和 三 种 学说。如 此 命名确深得三家之要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 三家学说的学术特征。 1 “命门动气” 孙一奎的 说 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 首先着手 于命门理 论 的 总 结 与 提 炼 工 作, 创立“命门 动 气 ” 学说, 极 富 新 义,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理 论 价 值。 此 后 的赵献可、 张景岳 所 阐 发 之 命门理 论, 也都是在孙 氏命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 , 孙一奎早年曾学儒, 喜 研《易 》 具 有 深厚 的 理 论 功 底, 尤其受 宋 明理学 的 影响 极 深。 因 此, 孙氏 , , “ 对理学太极理论 非 常重视 认 为 人 在 大 气 中, 亦 , 万物中一 物 尔, 故亦 具 此太 极 之 理 也 ” 并以太极 , 阴阳思想为基础 结合 了 一 些 道 家 的 思 想, 进一步 提出了命门 之“肾间 动 气 ” 即 人 身 之 太 极 的 理 论, 从而使命门成为超越五脏之上的人体生命之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哲学、医学等。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新安医家孙一奎提出的命门动气学说就受到了道家学说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学说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新安医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道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道”和“德”的概念,提倡“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理念。

其核心思想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和、自然界与人体的共通性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新安医家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尤为显著。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体现在其对于阴阳平衡的重视。

道家学说强调阴阳相辅相成,平衡是一切的基础。

在新安医家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中,他认为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核心之处,动气则是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

而这种动气的运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动气的异常,从而出现疾病。

可以看出,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中融入了道家学说中的阴阳平衡理念,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解释。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五行调和的重视。

道家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孙一奎在命门动气学说中也深入研究了五行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运行规律。

他指出,五脏与五行相应,通过命门传输动气,从而维持了五脏功能的正常运作。

这种观点充分体现了道家学说对于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强调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共通性,即宇宙万物同出一源。

孙一奎在命门动气学说中也提出了“宇宙人体一气”的理念,认为宇宙的阴阳五行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这种观点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反映了道家学说在命门动气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体现在临床实践中。

具体而言,孙一奎根据道家学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

明代医家孙一奎及其思想认识论

明代医家孙一奎及其思想认识论

稍长 ,父令其随堂兄往返括苍 ( 今浙江丽水 )经商 ,途 中遇一精医的道者传其秘藏禁方 ,试用后多效验 ,于是
怀 揣绝 技 返 回休 宁禀 明父 亲 , 且 告知 欲 舍 业 而 事 方 术 ” “ 。
理学家朱熹的故乡, 因此此地的各学科领域受朱熹理学 思想影 响尤深 。在这种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 ,孙一奎 自幼
读 易书,早期就受到易学思想的熏陶 ,易学兴盛时期, 他很必然 的选择其思想指导 自己的医学活动 。 他受到 《 周 易》中阳贵 阴贱 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 影响,加之 师承和
临 症 的体 会 ,促 使 他 扶 阳抑 阴温 补 思想 的 形成 , 并 引进 理 学 太 极 的观 点 阐述 命 门 、三 焦 等 历 来 有 争议 的 医学 命

奎 自幼好学勤求 ,虽然学 习儒业颇有所得 ,但他 看到 了父亲苦苦攻读 及仕途艰辛而致 “ 体疲惫 而弱益甚 ” 深 ,
叹 “ 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何得究竟秘奥 ,俾葆和吾 亲无 恙 ”I。便萌发 了 “ J J 不为 良相 ,便为 良医 ”之念 。年龄
孙 一奎所 生活的 明清时期正值理学盛行 ,新安是大
原 因之 一 。
善用温补培元治法的医家, 他们在长期的临证 中在善用 固本培元之法 ,以汪机为倡导者 的石 山学派 ,是 明清 以 至近代中国医学史上 的一大创造发明 。 汪机 医学思想 复 经其再传弟子孙一奎的发展在我 国医学发展史上 占有光 辉一页。
l 生 平及 思 想 基 础
父亲赞许 :“ 医何不可为也 !良医济 施与 良相 同博 比众 , 又何论 良贾 ”【。自此孙一奎师从汪机弟子黟县黄古潭 。 l 】
孙 一 奎 学 医 后 ,苦 读 医书 ,对 儒 、释 、 道 三 教 经 典 中与 医 学 有 关 的 部 分 也无 不 猎 及 。研 习 3年 之 后 , 自念 “ 居而窥观 ” 素 ,不 如 “ 询 而 远 览 。 广 ”他 感 到在 徽 9偏 、 I ' 1

孙一奎命门学说主要内容

孙一奎命门学说主要内容

孙一奎命门学说主要内容
孙一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命学家,他的命门学说被认为是中国命相学中的经典之一。

该学说主要围绕命门展开,认为命门是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命门的位置:命门位于腰部的最低点,是人体后背正中线上的一个穴位。

根据孙一奎的说法,命门是人体的生命之门,与人的健康和寿命息息相关。

2. 命门的属性:命门属于肾经,与肾脏紧密相关。

孙一奎认为,命门主要掌管人体的生殖和排泄功能,与人的性别、生殖能力、泌尿系统、潜在疾病等方面都有关系。

3. 命门的读法:孙一奎认为,通过命门的形态和位置来推断人的性格、健康和命运。

命门的形态有大小、深浅、开合、弯曲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人的体质、寿命、事业、财运等方面都有关系。

4. 命门的应用:孙一奎的命门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命相学、面相学、手相学等领域。

通过对命门的分析,可以预测人的一生走势,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孙一奎的命门学说是中国命相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因素,为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 1 -。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孙一奎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孙一奎

+ 万历龙飞二年小春月,予始游苕之东双林。于时,族兄吉泉之友吴 小峰与其弟小川俱病目,专科者愈治愈重。其目始红肿,次加太阳 痛,继则白星翳叠出。予不以目科名,而识者称予大方,因谋于吉 泉曰:医以通变为良,昔秦越人过邯郸,闻贵妇人,则为带下医; 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则为耳目痹医。闻东宿君国手也,必能随 俗为变,愿一言去吾兄弟目疾。吉泉邀予,余曰:嘉靖间论医者, 必首西吴,如周仲仁氏,凌汉章氏,王宾湖氏者,皆擅一时名,其 家世必有传也,何需于予。吉泉曰:渠家慕弟久矣,且其尊人受博 士易,为西吴名家,弟好易,幸一往,藉此为谈易地,勿逊。诊其 脉,小峰之脉,濡而缓大,两目血缕直贯瞳人,薄暮则疼。小川之 脉,皆洪大鼓指,黑珠有浮翳瘼,隐涩难开,大小便皆不利。故于 小峰用补,先以清肝散与之。夏枯草五钱,香附四钱,甘草一钱五 分,细茶五分,以彻其痛。药两进而痛止。继用人参、白茯苓、熟 地黄、枸杞子、桂心、牛膝、破故纸、白蒺藜、牡凡皮。服八日而 愈。
温补学派
孙一奎
+ 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 ,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为汪石山再 为寻师访方,曾远历湘、赣 、江、浙等地,广询博采,经30年,学验俱 丰,名噪一时。
+ 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十分重视 理论研究。
+ 对于历代医家学说,认为“仲景不徒以伤 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 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他 们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各有重大贡献,学者 必须博采众长,理融识真。
+ 病由下焦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 ,小便亦多矣,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口 ,口自不干。譬之釜盖,釜虽有水,若底下无火,则 水不得上升,釜盖干而不润,必釜底有火,则釜中火 气升腾,熏蒸于上,盖才湿润不干也。

新安中医——孙一奎三焦相火学说探析

新安中医——孙一奎三焦相火学说探析

新安中医——孙一奎三焦相火学说探析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卒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他将理学思想融入医学理论当中,首倡“医易同源”,创立“命门动气”学说,在理论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并启发了其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对命门理论的阐发。

除命门学说外,孙一奎对三焦与相火的理论也格外重视,作为其命门理论的补充,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对后世中医三焦与相火理论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1三焦与包络关于对三焦的认识,自《内》、《难》以降,历来争议颇多,莫衷一是。

孙一奎对此颇有感慨。

他以《灵枢》、《素问》为宗,通过反驳马莳(字玄台)在《难经正义》一书中关于三焦的描述,而全面阐述了他对三焦的认识,对后世影响甚大。

孙一奎与马莳的分歧,首先体现在关于三焦有形无形的说法。

马莳考证“上中下之三焦”,“焦”字从火,谓能腐熟水谷变化,应作气看;而“手少阳之三焦”,“焦”字当作“膲”,从“肉”旁,是有形之物。

并引《三因方》:“左为肾腑,其府膀胱;右为命门,其府三焦”为证。

又引《龙川志》所载“齐尝大饥,群丐相脔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视其五脏,见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以为此即有形之三焦。

对此,孙一奎逐一驳斥。

孙氏先从文献入手,提出遍查《内经》、《难经》、《铜人图》、《华氏内照图》等前代文献,均没有关于三焦有形如脂膜的记载,且前辈医家亦有“历剖贼腹,考验脏腑”者,亦无此发现。

可见《龙川志》历载实为道听途说,不足取信。

至于马莳所言之“焦”与“膲”的区别,则也属于主观臆断,但从其从“火”从“肉”是不能随意武断的判断其是否有形的。

马莳在其著作《难经正义》中还提出“三焦有二”之说:有上、中、下之三焦.行脉道以因十二经;有手少阳之三焦,惟司决渎之职而已。

并引李东垣的《此事难知》一书以证。

但孙氏认为马莳之论违背了《难经》的原意,他指出《此事难知》之谓“三焦有二”,是指三焦有手足之分:手少阳三焦主持于上,足三焦主持于下。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学派繁多,其中道家学说是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学派之一。

道家学说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我超越和和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从而反映出道家学说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一、新安医家孙一奎和命门动气学说孙一奎(1347年-1427年),字端古,号太菴,明代医圣孙思邈之后,被后世誉为新安医派代表人物。

孙一奎在医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开创了新安医派,提出了独特的命门动气学说。

命门动气学说是新安医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孙一奎认为,人体命门为生命之门户,动气是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命门动气是人体的生命力量。

他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主张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促进健康与长寿。

在治疗疾病方面,他注重调理人体气血,提倡顺应人体自然特性,运用天地之间的气场进行治疗。

二、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的影响1. 追求自然道家学说追求自然,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规律的本源,只有顺应道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超越的境界。

这与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中的强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相契合的。

孙一奎通过命门动气学说,主张调理人体气血,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的目的。

2. 强调自我超越道家学说提倡人的自我超越和修炼,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道家学说认为,通过修炼和修道,人可以达到超越个体存在的境界,实现自身的完善。

在命门动气学说中,孙一奎也强调调理人体气血,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这也是对自我完善和修炼的一种体现。

3. 注重气的运用道家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有气,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之一。

气的运动和变化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疾病方面,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中注重调理人体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运用天地之间的气场来治疗疾病,这与道家学说中强调气的运用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新安医家孙一奎是中国清代著名医家,他创立了命门动气学说,并且被认为是医学界“新安派”的代表人物。

孙一奎的学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了道家学说的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中展现了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体现在认识论上。

道家学说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医学上,道家学说也要求医生必须顺应自然,追求医学的自然性,同时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的律动看作是一种统一的整体。

而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同样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他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到自然界万物的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也在自然界的节律下变化。

“命门”即指人体命运的入口,也就是人体的阴阳气血聚集之处,而“动气”即指人体在不同时间和季节以及不同的身体状态下呼吸、饮食、工作等生活活动的变化。

这种观念无疑受到了道家学说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还体现在治疗原则上。

道家学说注重养生,主张治未病,强调调理身体、保持身心的平衡。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主张“治象先治气,治时先治分钟”,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气机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而且要注意人体生理时钟的节律,进行针对性的调节。

这种赋予时间和节律以重要性的治疗原则可以追溯到道家学说中强调“合乎时宜”的观点,即强调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治疗更加符合人体自然的生活规律。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还体现在治疗方法上。

道家学说注重和谐治疗,主张“上气下形,和则不病”。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倡导了类似的治疗方法,他提出了“气法”和“消法”两种治疗方法。

“气法”主要是调整体内外气机的平衡,保持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的协调;“消法”则主要是通过针灸、按摩、理疗等手段来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命门学说的倡导医家

命门学说的倡导医家

命门学说的倡导医家命门学说的倡导医家孙⼀奎 孙⼀奎,字⽂垣,号东宿,别号⽣⽣⼦,安徽休宁⼈,⽣卒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的再传弟⼦。

汪⽯⼭虽然遥承朱丹溪之学,然⼜受到东垣学说的影响,⽽善⽤参、芪,注重营卫。

孙⽒虽为丹溪之再传弟⼦,然其并不学习朱⽒的“阳有余阴不⾜论”,⽽在学术上擅长温补。

孙⽒在游括苍地区时,有⼈曾授以秘⽅,⽤之⼗分灵验,于是便专⼼致⼒于医学研究。

为了提⾼学术⽔平,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寻师访友,⼴询博采,学识俱丰,成为当时⼀⼤名医。

著有《⾚⽔⽞珠》、《医旨绪余》、《孙⽒医案》等。

孙⼀奎是命门学说的倡导医家之—。

他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为原⽓之所系。

原⽓来源于先天,由⽗母之精相合,在胎⼉孕育期间即已经存在。

此原⽓是⼈体⽣命活动的根本动⼒,所谓“⽣⽣不息之机”。

原⽓即⼈⾝太极之本体,所谓太极,是从《周易》⽽来,“易有太极,是⽣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

”宇宙⾃然界间,先⽆极⽽后太极,太极⽽后阴阳。

太极的哲学概念是指原始混沌之⽓,指阴阳未分之前的混元⼀⽓,是阴阳之根。

孙⽒以太极来⽐喻原⽓,是说明原⽓乃是⼈体阴阳之本,是⼈体⽣命之本源。

所以,孙⽒进—步总结命门之功⽤则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由此⽽⽣,脏腑以继⽽成。

”孙⽒认为,从根本⽽⾔,⼈体呼吸的原动⼒在于肾间动⽓,即先天之⽓。

孙⽒反对称命门内寄相⽕,但确认三焦当为相⽕。

孙⽒认为,三焦属腑,包络属脏,但其⼜不同于其他五脏与五腑的关系。

包络为⾎母,为⾥;三焦为⽓⽗,为表,⼆者俱属于⼿经,相为表⾥。

也正由于⼆者—主⽓,⼀主⾎,相互配合,协同主持⼀⾝之⽓⾎,以维持⼈体的正常⽣理功能。

然⽽,三焦虽不与命门相配,但并⾮⼆者没有关系。

孙⽒认为,命门却是三焦之原,三焦之相⽕化⽣于命门之原⽓,为原⽓之别使。

孙⽒论君相之⽕,认为天⼈均有君相之⽕,⽽在⼈之君⽕属⼼,相⽕寄于包络、三焦,是属于正⽕范围,⽽肝肾之⽕则为贼⽕,从正邪⾓度将其加以区分。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强调道、德、自然、无为等概念,重视修身养性,注重天人合一,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新安医家孙一奎(1513年-1593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学说对中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的重要医学理论之一,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影响深远。

那么,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1.命门命门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指称肾的精气所处的地方。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云:“肾气所主,五脏六腑之本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此外,《灵枢经》中还强调了命门的重要性。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是从命门的位置、属性和作用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那么这和道家学说有什么关系呢?道家学说中,人体被视为一个小宇宙,与宇宙本身是互通的。

肾与水源同属于一脉,人的肾气可以得到宇宙中的水之滋养,而命门则是肾气最为密集的地方,是肾精、肾阳的重要之处。

根据道家学说的理念,孙一奎进一步研究了命门的属性和作用,强调命门是人体上最为重要的通路之一,是阴阳、精气、营卫交汇的重要关键。

这也印证了道家学说中“命门者,天之当泉”之说,更具有中医学说的内涵。

2.气气是道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是宇宙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精华之一。

《道德经》中说:“天地之生,其犹悬矣;万物之帅,而以观其状”,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悬浮不定的气氛,万物皆受这种气氛所带动,而产生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状态。

在中医学中,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调理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强调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气是命门的主宰之物,体现了人体上下交流的方式。

他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了气的属性和作用,指出了许多具体的气的表现形式和病症。

通过对气的属性和作用的研究,孙一奎不仅为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更是从道家学说的角度为气的调理、营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机的再传弟子,其师为黄古潭先生。

孙氏勤学岐黄,为寻师求方,曾先后去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广询博采,经30年,学术与临床经验颇有建树,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及《孙氏医案》5卷(包括《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

《赤水玄珠》30卷,分77门,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每门又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书中突出证的分析,对古今病证名相混之处,亦加分辨。

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著作,颇被后人所推崇。

《医旨绪余》2卷,主要以脏腑、气血、经络、腧穴、阴阳五行之理,对前贤诸家学说,进行评述研究,亦是孙氏代表著作之一。

孙氏治学,反对临床与医理脱节,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即使其所著的《孙氏医案》,分析病情亦十分重视以中医理论分析病机。

孙一奎对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滑伯仁等诸家学术成就十分肯定,但主张要兼取众家之长,深入研究《内》《难》等经典加以阐发。

孙氏在这一治学态度指导下,对命门、三焦、相火等中医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有独到之处,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概述如下:一、论三焦相火1.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三焦之说,一直是学术上争议的问题。

其说首先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三焦出气,以温分肉”。

《营卫生会》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提出了三焦的功能。

在《灵枢·本脏》篇又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粗而美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

提出了三焦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形状。

而在《难经。

三十八难》却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于少阳,此外府也。

”一者提出了三焦有形,一者提出了三焦无形,因而引起了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议。

孙一奎对此进行阐发,他同意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或曰,子以《难经》三焦无形之言为是,何{灵枢·本脏》篇论三焦者,皆谓有厚、薄、缓、急、直、结、纵横?惟其有形,乃有此语。

余曰:《本脏》篇论三焦者,非特为三焦有物如是也。

厚、薄、直、结、缓、急语,为膀胱而言也。

合通篇脏腑配应而观,其义自见。

据五脏各有一腑为应,三焦为孤府,又为外府,又为中渎之府。

按渎者,水也。

膀胱为津液之府,亦水也。

三焦之为决渎之官,膀胱之用也。

又为肾伺原气之使,以其无形;故附膀胱而言之。

何以然?黄帝曰:愿闻六府之应。

岐伯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三焦原非五行正府,而无所应,故称外府、孤府,因帝以六府之应为问。

三焦既为膀胱之用,原气之使,故以膀胱合而应之,以答六府之应如此也。

又《本输》篇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此五脏五腑五行正配合者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合二篇观之,三焦属肾与膀胱,故附膀胱而言,非为三焦有物如是也,《论勇》篇之纵横,及诸篇言有形者,多类此。

或曰:三焦既无形如此,何《气府}篇有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缪刺》篇有少阳之络?《经脉》篇有三焦少阳之脉?《经别》篇有少阳心主之正?《经筋》篇有少阳心主之筋?《卫气》篇有少阳心主之本?《阴阳二十五人》篇言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而长等语,似涉有形,今日无形,然则,彼皆非耶?余曰:所谓有形者,指其经依附各属经络而流贯者也。

盖手少阳乃十二经中之一经,其动脉原有起止,亦有脉络、经筋、俞穴出入相应,以经络乎上中下一身也,非谓无其经脉,而虚作一气看也。

因有此经,故有此病。

云无形者,指其府也,以其无特形,·故称外府。

若独指其经脉起止、俞穴主病等语,便谓是有形之府,不思奇经中如冲、任、督等脉,皆有起止,亦皆主病,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亦可指冲任等脉如有形府例看否耶,有形之说,不必辨而其缪自明矣。

这一段论述的基本观点有三:一、三焦属六腑,在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互有相配,三焦无形,只能依附膀胱,而称之为外府与孤府;二、三焦原非正府,外无所应,《内经》提出的腠理毫毛之应是属膀胱之所应,三焦附于膀胱,故亦与腠理毫毛相应;三、经脉之中虽有手少阳三焦经,但它只是与冲、任、督、带诸经脉一样,是属于没有本经的有形脏腑可言的经脉,不能以经络的存在便认为三焦有形。

孙氏的这些观点,为《难经》的三焦无形说提出了理论根据。

2.三焦相火说《脉诀》一书中,曾记有命门配三焦属相火之说,赵献可等医家亦认为命门内寄相火。

孙一奎对此提出异议,他明确提出:“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

”他接受了朱震亨“相火沦”的观点,认为"三焦、包络为相火”。

三焦属腑,包络届脏,它们之间不同于其他五脏与五腑的关系。

孙氏认为:三焦为气父、为表;包络为血母、为里。

二者俱属手经,相为表里。

盖包络上归于心,心主血脉,又属六脏之一,属阴,故为血母,为里;三焦主持诸气,为气化之通路,属六腑之一,属阳,故为表。

正因为二者一主气,一主血,二者配合,协调一身之气血,主持一身气血之运行,故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孙氏虽认为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即三焦内寄之相火,始于命门的原气,出于上焦,为原气之别使。

孙一奎引证《难经本旨》之说以论三焦的作用:“所谓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行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皮肤、肌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鄙份所属而名之,虽尤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营卫出于三焦,而所以营于中,卫于外,大气搏于胸中以行呼吸。

使脏腑各司其职,而四肢百骸奠安者,孰非相火斡旋之功哉”。

孙氏引用《难经本旨》和自己阐发的这段文字,只是表明三焦有主持人体内外上下诸气运行的作用,这些功能正足以表明三焦内寄相火。

3.临床应用孙氏强调三焦相火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因此临床反对滥用寒凉,以防损伤相火,伤害正气。

但同时他又指出过用辛热、疏导及渗利之剂的危害,因为“若用辛香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田,亦可伤人之正气。

由于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又为相火之用,故凡命门原气不足或相火亏伤,均易出现三焦元气不足之证,其病变可见气不上纳,水谷不化,清浊不分等情况。

鉴子孙氏对三焦相火十分重视,而又认为命门原气对三焦相火有重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对下元虚寒诸证的治疗。

兹介绍如下;气虚中满:孙氏认为由下焦元气虚寒,不能运转,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因此,临床上见有“中满肿胀,小水不利,上气喘急,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有浮气”者,孙氏制“壮元汤”以治疗,由人参、白术、茯苓、破故纸、桂心、大附子、干姜、砂仁、陈皮组成,使阳气上腾,浊阴自降,谷食白化,小水自利而肿胀可消,实为脾肾同治之法,使中下二焦通利。

至于脾虚所致的“三焦湿胀”,则治以通气生姜丸(通气生姜丸:人参、茯苓、神曲(炒)、麦芽(炒)、官桂、归尾、陈皮(炒)、半夏(洗)、生姜(去皮切)、厚朴。

上为末,以生姜煮汁,麦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食前米汤饮下。

若“中气虚,心中痞”者,又主张以补中益气汤治疗。

(2)遗尿与癃闭:孙氏治疗遗尿与癃闭,亦从三焦论治,因为三焦为膀胱之用,“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水渎在下,非气莫导”。

因此除湿热等实证之外,或以壮元汤温补下焦元气,或以补中益气汤“提补上中二焦元气”。

针刺时或艾灸时,取三焦穴而不取膀胱穴,均足以证明其沦治癃闭、遗尿属虚证者,多从三焦人手。

(3)肾消:肾消即消渴病中之下消.孙氏认为其本源在于下元不足,元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下元不固因而多尿,治法一反前人之经验,忌用滋阴降火,而主张依张仲景之肾气丸法为用,于方中加鹿角胶、五味子、益智仁等,大补下元,兼顾阴精,使精能生气,精气充盛,纳气归元,既可防虚火升腾,又可使下元得固,下消得以治疗。

二、论命门动气命门为人体生命之本,首见于《难经》,提出了其功用为“诸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该理论至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孙一奎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孙一奎认为《难经》之说值得重视,故其对命门的认识,基本与《难经》相一致。

他认为:“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两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办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元,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

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

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

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门之谓欤。

”这一段论述的中心意思是命门内含原气,与《难经》认为命门为“原气之所系”相一致。

不过孙氏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其论点为:一、原气来源于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而化生,在胎儿孕育期间即已经存在,所谓“男女未判,而先生两肾”即是此意;二、此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所谓“生生不息之机”,孙氏在文中举豆子果实为例,将原气比为豆办中之根蒂,有此根蒂才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此原气则五脏六腑相继而成,有了人体生长发育之机;三、原气即人体的太极之本体,所谓太极,是从《周易》而来,《系辞》曾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后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认为宇宙自然界,先无极而后太极,太极而后阴阳,太极的哲学概念是指原始混沌之气,指阴阳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气,是阴阳之根。

孙氏以太极来比喻原气,是说明原气乃是人体阴阳之本,是生命之本原。

故孙氏总结命门之功用时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相继以成。

”孙一奎不同意命门内寄相火。

他认为《难经》中仅提出命门藏精系胞、舍精神、系原气的作用,而并未提及命门相火。

后世医家有人提出了命门内寄相火、命门属相火的认识,认为心与命门,千主君火,一主相火。

孙氏认为此说不妥。

盖命门在两肾之间,有如《周易》之坎卦,坎卦的卦象为三,是一阳居于二阴之中,——代表阴爻,——代表阳爻,两肾属坎中之阴,命门属坎中之阳,因此,命门渭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当。

孙氏说:“如彼谓一阳居于二阴之间,无乃指一阳为火耶?然则,离以一阴居二阳之间,又作何说也。

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

”这里,孙氏以离卦来印证坎卦,因为离卦居于南方,火属离卦,而其卦象为三,系一阴陷于二阳之中,既然火的卦象有阴爻又有阳爻,而命门居两肾之间,有如坎卦内的阳爻,故只能称作阳,不能称作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