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原理及基本知识
单向扩散的知识点总结
![单向扩散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8617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6.png)
单向扩散的知识点总结1. 单向扩散的基本原理单向扩散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高浓度处具有较高的自由能,而在低浓度处具有较低的自由能,因此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物质会自发地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播,直到两者达到平衡。
在单向扩散的过程中,物质的传播是通过分子间的碰撞来实现的。
高浓度处的分子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高的动能,它们会不断地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从而将能量和动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使得分子不断地向周围扩散。
而低浓度处的分子则会不断地受到来自高浓度处分子的碰撞,从而增加其自由能,使得分子不断地向高浓度处扩散。
2. 单向扩散的影响因素单向扩散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浓度差、温度、扩散距离和介质性质。
首先是浓度差的影响。
浓度差是指高浓度处和低浓度处的浓度差异程度,浓度差越大,单向扩散的速率就越快。
这是因为浓度差越大,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就越多,从而使得扩散速率增加。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从而扩散速率也就越快。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会不断地进行高速碰撞,从而使得扩散速率增加。
另外,扩散距离也是影响单向扩散速率的重要因素。
扩散距离越大,扩散速率就越慢。
这是因为在较长的扩散距离下,分子需要经过更多的碰撞才能到达目的地,从而使得扩散速率减慢。
最后是介质性质的影响。
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这直接影响了单向扩散的速率。
一般来说,介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越小,扩散速率就越大。
3. 单向扩散的应用单向扩散在生物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生物学中,单向扩散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单向扩散的方式在肺部和血液中进行交换。
此外,在植物中,养分和水分也是通过单向扩散的方式在根部和土壤中进行交换的。
在化学工程中,单向扩散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蒸馏和脱水等过程中。
例如在气体分离中,通过调节不同气体间的扩散速率,可以实现对混合气体的分离。
扩散现象的知识点总结
![扩散现象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7825e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0.png)
扩散现象的知识点总结一、定义扩散是指分子、离子或其他微观粒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会在不同浓度区域间发生自发性的热运动,最终达到浓度均匀的状态。
二、扩散的原理1. 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扩散现象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物质在水平方向上不断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导致了物质的扩散。
2. 浓度差驱动:扩散是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性的运动。
浓度差是扩散的驱动力。
3. 气体分子的扩散:气体分子在容器内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性地运动,从而实现了扩散。
这个过程是由气体分子的不断热运动所驱动的。
三、扩散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升高会加快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从而促进扩散的发生。
2. 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
3.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评价某种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扩散速率的因素。
四、扩散的应用1. 生物学:细胞能够通过扩散的方式从细胞外部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
2. 化学工业:化学反应中许多反应物和产物都需要通过扩散来实现。
3. 材料科学:扩散对于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五、扩散的研究方法1. 扩散试验:扩散试验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通过测定扩散系数等参数来研究扩散现象。
2. 模拟计算:计算机模拟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模拟扩散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扩散现象。
3. 实验观察:通过显微镜等仪器观察扩散现象,了解扩散的过程和规律。
六、扩散的发展趋势1. 理论研究:扩散现象的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更精确的模型将被建立。
2. 技术应用:扩散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包括新材料的生产和表面处理等。
3.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领域,扩散技术将有望用于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综上所述,扩散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它在生物学、化学工业、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扩散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一生物渗透与扩散知识点
![高一生物渗透与扩散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e8a31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3.png)
高一生物渗透与扩散知识点渗透与扩散是高一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在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渗透是指溶液通过半透膜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移动,而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自由移动和分布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渗透和扩散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生物体中的应用。
一、渗透的原理渗透是依靠溶质在溶剂中的运动来实现的。
根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浓度差异,溶剂分子会自发地从溶液浓度较低的一侧向浓度较高的一侧运动,直到两侧浓度达到平衡。
二、渗透的影响因素渗透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浓度差异:渗透速率与溶液的浓度差有关,浓度差越大,渗透速率越快。
2. 温度:温度的升高能够加快溶质在溶剂中的运动速率,从而增加渗透速率。
3. 渗透体的特性:渗透体的尺寸、形状和渗透性等特性都会影响渗透速率。
4. 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中渗透体造成的压力差异。
渗透压越大,渗透速率越大。
三、扩散的原理扩散是指分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扩散是维持多种物质浓度平衡的重要方式。
扩散的原理主要由浓度梯度和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
四、扩散的影响因素1. 浓度差异:与渗透类似,扩散速率与溶质浓度差异成正比,浓度差异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2. 温度:扩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 分子大小:扩散速率与扩散分子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分子越小,速率越快。
4. 扩散距离:扩散速率与扩散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扩散距离越远,速率越慢。
五、渗透与扩散在生物体中的应用渗透与扩散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广泛。
举例如下:1. 细胞渗透调节:细胞通过渗透调节维持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平衡,保证正常的生物活动。
2. 植物根系吸水:植物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3. 呼吸作用:氧气通过扩散进入生物体细胞,二氧化碳则通过扩散排出。
综上所述,渗透与扩散是高一生物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细胞的生理过程和维持生物体内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扩散原理及技术介绍
![扩散原理及技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d6e4d7501f69e314332946b.png)
1.3 晶体中的扩散
晶体中原子的扩散涉及到具体的扩散机制以及晶体结构,因此需要对公式 X 2 = 6Dt 做一些修正。
以面心立方晶格的空位机制为例。如右图 所示,晶格中的空位A可能跃迁的有12个方向 矢量,这12个方向矢量是等价的,其跃迁的几 率相等。
对于某特定的跃迁矢量,必定有另一个方 向相反大小相等的跃迁矢量,所以有:
则有,在左面,流量 J x dydz 是流 入,在右面流量 J x+dx dydz 则是流出。
( ) ( ) 净流入量= J x −J x+dx dydz = − J x+dx − J x dydz
又 J = −D ∂C ,所以上式为: ∂X
= − ∂J dxdydz dx
净流入量=
−
∂J dx
dxdydz=
12
12
∑ ∑ sis j = s2 cosθij = 0
j =1
j =1
12
所以,在空位扩散机制和面心立方格子中,下式中第二项为零。
n
n−1 n
∑ ∑ ∑ X
2 i
=
( s1
+
s2
+
+ sn )2 =
s2j + 2
s j sk
j =1
j=1 k = j+1
即 考虑到
n
∑ ( ) X
2 i
=
s1 + s2 +
在晶格中原子每次跃迁的距离就是该方向上的原子间距a。一个原子经过多次 跃迁才出现一个净位移,如下图所示。但单位时间内原子跃迁的次数愈多造成较大 净位移的可能性愈大,或者说回到原来位置的可能性愈小。 所以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的净位移愈大,表征布朗运动愈 强烈。这种净位移的大小与浓度梯度的存在与否无关。没 有浓度梯度时原子的布朗运动照样存在,只是不出现定向 扩散流。
溶解扩散原理
![溶解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45ab0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6.png)
溶解扩散原理
溶解扩散原理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在两种相邻的物质之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通过溶解在另一个物质中扩散,使它们的浓度趋于平衡。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溶解扩散原理的相关知识。
一、溶解扩散的定义
溶解扩散是指在两种相邻的物质中,通过溶解在另一个物质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过程。
其原因是分子能量的趋向平衡。
二、扩散的因素
1、浓度差异
溶解在另一个物质中的物质的浓度差异越大,其扩散速度就越快。
2、环境温度
如果环境温度较高,扩散速度就会加快;反之,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则扩散速度会减慢。
3、物质的质量
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扩散速度越快。
4、扩散的距离
扩散的距离越短,扩散速度越快;反之,则扩散速度会减慢。
三、扩散的应用
1、生物体内
在生物体内,溶解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体内有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这些反应需要有氧气和营养物质为支持,而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是通过溶解扩散到细胞内完成的。
2、合金制造
在合金制造中,金属元素的溶解扩散对于合金的形成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控制分子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距离,可以获得合金材料中所需要的特定性能。
3、制备纳米材料
制备纳米材料也经常要利用溶解扩散技术。
通过控制溶剂中的物质浓度,可以使小颗粒逐渐形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制备出纳米材料。
总之,溶解扩散原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其相关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种现象,从而开展更多的科研和生产活动。
扩散传质的物理原理应用
![扩散传质的物理原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3ca4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4.png)
扩散传质的物理原理应用一、扩散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是指物质在混合体系中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播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分子之间的热运动使得高浓度区的分子自发地向低浓度区扩散。
扩散传质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如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等。
二、扩散的物理原理扩散的物理原理可以用布朗运动模型来解释。
布朗运动是指在液体或气体中,微观粒子由于受到周围分子的碰撞而发生的无规则运动。
在布朗运动中,微观粒子的位置在长时间的平均下,呈现出无规则的变动。
扩散传质中,扩散的速率与温度、浓度梯度和物质的分子大小有关。
三、扩散传质的应用1. 材料科学中的扩散在材料科学中,扩散传质是一种重要的质量传递方式。
通过控制材料中的扩散过程,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实现材料的功能改造。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通过控制金属原子之间的扩散可以改变材料的硬度、导电性等性质。
2. 化学工程中的扩散在化学工程中,扩散传质是许多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通过扩散传质的控制可以调节反应的速率、选择性等。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扩散传质可以影响反应物的扩散到反应物表面的速率,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3. 生物医学中的扩散在生物医学中,扩散传质的应用非常广泛。
扩散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氧气的吸收、二氧化碳的排出、药物的传输等。
通过扩散传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物质传输的机理,从而指导医学领域的治疗和药物设计。
4. 环境保护中的扩散在环境保护领域,扩散传质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中,通过分析和模拟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过程,可以确定对污染源的控制策略。
此外,在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扩散传质的影响。
四、总结扩散传质是一种重要的质量传递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分子之间的热运动导致物质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扩散传质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
通过研究和控制扩散传质的过程,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质、调节化学反应的速率、指导医学治疗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
九年级物理扩散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扩散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aa68f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7.png)
九年级物理扩散知识点物理扩散是指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性传递过程。
在九年级物理学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物理扩散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九年级物理扩散的知识点。
一、扩散的概念和特点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传播,使物质的浓度趋于均匀分布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1. 自发性:扩散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外力干预。
2. 分子运动:扩散是由物质分子之间的碰撞引起的,分子具有热运动。
3. 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方向是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传播。
二、离子扩散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离子扩散是指离子在溶液或气体中,由浓度较高的地方向浓度较低的地方传播的过程。
离子扩散受到扩散速率的影响,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浓度差异:浓度差异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2. 温度: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速率加快。
3. 分子大小:较小的离子扩散速率较快。
三、气体扩散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传播的过程。
它表现出一系列的规律:1. Graham定律:在相同的温度下,气体扩散的速率与其分子质量成反比。
2. 扩散速率与浓度成正比:浓度越高,扩散速率越快。
3. 温度与扩散速率正相关: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热运动增强,扩散速率加快。
四、液体中的扩散液体中的扩散与气体扩散不同,液体分子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扩散速率较慢。
液体扩散主要有以下形式:1. 二进和跃迁:溶质通过吸附剂催化剂上的表面通过氧化还原等反应实现扩散过程。
2. 渗透:液体溶质通过多孔质媒介中的孔隙传播和扩散。
五、扩散的应用扩散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 饮食烹饪中的调味品扩散:烹饪中的调味品通过扩散使食物更加美味。
2. 植物养分吸收:植物通过根部的扩散作用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3. 工业领域的化学反应:许多工业化学反应中的扩散是反应进行的重要因素。
六、总结物理扩散是物质自发传播的过程,具有自发性、分子运动性和高浓度向低浓度等特点。
disco diffusion原理
![disco diffusion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6029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4.png)
disco diffusion原理Disco扩散原理引言Disco扩散原理是一种常用于描述物质在液体或气体中扩散的理论。
该理论以分子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为基础,解释了物质在不同浓度区域之间的传播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Disco扩散原理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相关实例。
一、Disco扩散原理的基本概念1.1 分子间碰撞和相互作用Disco扩散原理认为,在液体或气体中,分子之间会发生碰撞和相互作用。
这些碰撞和相互作用导致分子的运动和传递,从而实现物质的扩散。
1.2 扩散速率Disco扩散原理中,扩散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物质在单位面积上的传播量。
扩散速率与物质浓度梯度有关,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1.3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Disco扩散原理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它描述了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扩散量。
扩散系数与物质的性质、温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
二、Disco扩散原理的应用领域2.1 化学反应中的扩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扩散到反应中心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Disco 扩散原理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物在溶液中的扩散过程。
通过研究扩散速率和扩散系数,可以推断出反应速率和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分布。
2.2 生物学中的扩散在生物学中,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依赖于扩散过程。
Disco扩散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细胞膜上物质的扩散和渗透过程。
通过研究扩散速率和扩散系数,可以揭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机制。
2.3 环境科学中的扩散Disco扩散原理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用来研究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过程;也可以用来分析水体中溶解物质的扩散和迁移规律。
这些研究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
三、Disco扩散原理的实例3.1 气体扩散气体在容器中的扩散过程是Disco扩散原理的一个典型实例。
当容器中存在浓度梯度时,气体分子会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扩散速率和扩散系数可通过实验测量得到。
3.2 溶质扩散在溶液中,溶质的扩散过程也符合Disco扩散原理。
扩散过程设计知识.doc
![扩散过程设计知识.doc](https://img.taocdn.com/s3/m/037bafa6ed630b1c58eeb519.png)
扩散过程设计知识第三章扩散过程在前一章“材料过程”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称为“三重扩散”的过程,即相同导电类型的杂质扩散到衬底上。
这种均匀的高浓度扩散也通常用于晶体管制造中的欧姆接触,例如基极引线以降低接触电阻。
除了改变杂质浓度之外,扩散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用于改变导电类型和在硅平面工艺中制造PN结。
第一节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在一定的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可以克服一定的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缓慢移动。
1.扩散被定义为一种半导体制造技术,其通过利用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特性,在高温条件下以一定程度的可控性将杂质原子掺杂到半导体中,来改变半导体衬底或扩散区域的导电类型或表面杂质浓度。
这叫做扩散技术。
二.杂质从扩散机制向半导体的扩散主要有两种形式:1.取代扩散在一定温度下,组成晶体的原子围绕它们的平衡位置移动。
总有一些原子振动更剧烈,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的束缚,跑到其他地方,留下一个“空位”。
此时,如果杂质原子进入,它们将沿着这些空位扩散,这被称为替代扩散。
硼(b)、磷(p)、砷(As)等。
属于这种扩散。
2.间隙通常存在于通过间隙扩散组成晶体的原子之间。
一些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从这个原子间隙进入另一个原子间隙,并一个接一个地向前跳跃。
这种扩散称为间隙扩散。
金、铜、银等。
属于这种扩散。
3.扩散方程扩散运动总是从高浓度移动到低浓度。
运动速度与温度、浓度梯度等有关。
运动定律可以用扩散方程来表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3)-这种均匀的高浓度扩散也通常用于晶体管制造中的欧姆接触,例如基极引线以降低接触电阻。
除了改变杂质浓度之外,扩散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用于改变导电类型和在硅平面工艺中制造PN 结。
第一节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在一定的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可以克服一定的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缓慢移动。
扩散原理资料
![扩散原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09c85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9.png)
扩散原理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或信息的扩散现象。
扩散原理是指物质或信息在不同浓度或压力条件下自发地向稀释或低压的区域传播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扩散的基本原理、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二、扩散的基本原理
1.分子运动: 扩散的起源在于分子的热运动。
在高浓度区域,粒子间的
相互作用使得粒子倾向于向周围空间移动,从而实现向低浓度区域的传播。
2.浓度梯度: 扩散过程中,粒子会沿着浓度梯度从高浓度移到低浓度区
域。
当浓度差异较大时,扩散速率较快;反之,速率较慢。
三、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
1.温度: 高温下,分子具有更大的动能,扩散速率增大;低温下,则减
慢扩散速率。
2.浓度差: 浓度差异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3.扩散距离: 扩散距离越短,速率越快。
4.介质性质: 不同物质在不同介质中的扩散速率也会有所不同。
四、扩散的应用
1.气体扩散: 烟雾蔓延、香味传播等现象均与气体扩散有关。
2.液体中的扩散: 溶质在溶剂中扩散的速率影响着溶液的均匀程度。
3.生物体内的扩散: 细胞膜通透性、氧气通过呼吸道等都与扩散过程相
关。
五、结论
扩散原理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际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扩散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扩散原理,解决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以上是对扩散原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扩散的原理及主要应用
![扩散的原理及主要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7c8e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d.png)
扩散的原理及主要应用1. 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物质传输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域自发地向低浓度区域传播,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主要有以下几种扩散方式:•自由扩散:物质分子随机运动,通过相互碰撞传播,直到达到浓度均一的状态。
•表面扩散:物质在材料的表面上传播,通常发生在材料的晶界、孔隙或界面处。
•体扩散:物质通过固体材料内部的晶粒间传播,形成浓度梯度。
•液相扩散:物质通过液体传播,如溶质在溶液中的传播。
•气相扩散:物质通过气体传播,如气体分子在气相中的自由运动。
扩散的速率取决于浓度梯度、温度、材料性质和扩散距离等因素。
通常使用菲克定律描述扩散速率,即扩散通量和浓度梯度成正比。
2. 扩散的主要应用2.1. 材料科学领域扩散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供了重要手段。
•材料合成:扩散可以用于合成新材料,如在固相反应中,原料物质通过扩散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相变研究:扩散在相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固态相变中,扩散可以影响相界面的移动和晶粒的长大。
•材料改性:通过控制扩散过程,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如通过表面扩散在材料表面形成保护层,提高耐蚀性。
•扩散焊接:扩散焊接是一种金属焊接方法,通过金属之间的扩散作用实现接头的形成,具有高强度和高密度的特点。
2.2. 生物学领域在生物学领域,扩散在生物体内物质交换和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内扩散: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和物质交换过程都依赖于扩散,如细胞膜上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扩散。
•气体交换: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和血液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气体交换。
•养分吸收:在消化系统中,养分通过细胞膜上的扩散过程吸收到血液中,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药物传递: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扩散,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2.3. 地球科学领域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扩散有助于解释地表和地下过程,并提供了理解自然界现象的基础。
电动力扩散原理
![电动力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097a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e.png)
电动力扩散原理电动力扩散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涉及到电场和粒子的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电子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动力扩散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例子。
一、电动力扩散的基本原理电动力扩散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粒子在一定介质中运动发生扩散的过程。
在电场的作用下,粒子受到电场力的驱动,从而产生扩散运动。
电动力扩散的速度与电场的强度和粒子的电荷量有关,通常用弥散系数来描述。
在介质中,当电场存在时,粒子将受到一定的电场力。
根据库仑定律,电场力与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粒子会受到向相反方向的推动力,导致扩散过程的发生。
二、电动力扩散的应用1. 电场调控自组装电动力扩散可被用于调控和控制自组装过程。
自组装是一种自发的过程,通过将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分子或颗粒置于合适的溶液中,借助扩散现象,分子或颗粒会组装成有序的结构。
通过引入电场,可以改变溶液中颗粒的分布情况,进而控制自组装的过程和结果。
2. 电动力扩散的分离和过滤电动力扩散在分离和过滤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电场的力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带电颗粒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水处理、颗粒的分级等方面。
3. 电动力扩散在电子学中的应用在电子学领域,电动力扩散被用于制造晶体管等电子元件。
通过在半导体材料中施加电场,可以控制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过程,从而实现对电流的调控。
4. 电动力扩散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电动力扩散也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的加速和控制。
通过在反应过程中施加电场,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扩散速率,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或控制反应的进行。
三、总结电动力扩散是一种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扩散现象,其原理是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驱动作用。
电动力扩散在自组装、分离和过滤、电子学和化学反应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借助电动力扩散,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调控各种物质的运动和组装过程,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固体扩散知识点总结高中
![固体扩散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1d342d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9.png)
固体扩散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固体扩散的概念固体扩散是指固体物质在其晶体内或固体间以固态扩散的方式,通过原子、离子或分子的迁移,从而实现物质之间的传递和混合。
在固体体相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由于热运动的影响,会发生扩散现象,从而引起物质的变化和传输。
二、固体扩散的原理1. 热运动:固体内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由于热运动的作用而发生迁移,从而引起固体的扩散。
2. 空位扩散:固体晶格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空位,原子、离子或分子通过这些空位进行迁移,形成扩散现象。
3. 杂质扩散:固体中所含的杂质也会影响固体的扩散速率,使得固体扩散不再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扩散,而有了杂质的影响。
4. 温度影响:温度是影响固体扩散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固体扩散速率,从而促进扩散现象的发生。
5. 应力影响:固体中的应力也会影响固体扩散的速率,应力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三、固体扩散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固体扩散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固体扩散速率,从而促进扩散现象的发生。
2. 材料性质:固体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杂质含量等都会影响固体的扩散速率。
3. 应力:固体中的应力也会影响固体扩散的速率,应力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4. 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固体扩散会逐渐发生,而且扩散速率还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四、固体扩散的应用1. 材料加工:在金属工艺和陶瓷工艺中,固体扩散是非常重要的工艺现象,它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的焊接、涂层、烧结、热处理等工艺中。
2. 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固体扩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的进行方式,从而影响最终产物的产生。
3. 材料改性:利用固体扩散的特点,可以对材料进行改性,例如在金属表面进行渗碳处理,使金属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4. 热传导:固体扩散也参与了热传导的过程,热传导是由于固体内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扩散而实现的。
总之,固体扩散是固体物质的一种重要的扩散现象,它对于材料加工、化学反应、材料改性和热传导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扩散工艺知识
![扩散工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42f28c960590c69ec376a5.png)
第三章扩散工艺在前面“材料工艺”一章,我们就曾经讲过一种叫“三重扩散”的工艺,那是对衬底而言相同导电类型杂质扩散。
这样的同质高浓度扩散,在晶体管制造中还常用来作欧姆接触,如做在基极电极引出处以降低接触电阻。
除了改变杂质浓度,扩散的另一个也是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硅平面工艺中用来改变导电类型,制造PN 结。
第一节 扩散原理扩散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
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在一定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能够克服某种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作缓称为扩As )t 为扩散时间;x 为扩散到硅中的距离。
四.扩散系数杂质原子扩散的速度同扩散杂质的种类和扩散温度有关。
为了定量描述杂质扩散速度,引入扩散系数D 这个物理量,D 越大扩散越快。
其表达式为:KT Ee D D ∆-=0(3-3)这里:D 0——当温度为无穷大时,D 的表现值,通常为常数;K ——玻尔兹曼常数,其值为8.023×10-5ev/o K ;T ——绝对温度,单位用“o K ”表示;E ∆——有关扩散过程的激活能,实际上就是杂质原子扩散时所必须克服的某种势垒。
扩散系数除与杂质种类、扩散温度有关,还与扩散气氛、衬底晶向、晶格完整性、衬底材料、本体掺杂浓度N B 及扩散杂质的表面浓度N S 等有关。
五.扩散杂质分布在半导体器件制造中,虽然采用的扩散工艺各有不同,但都可以分为一步法扩散和二步法扩散。
二步法扩散分预沉积和再分布两步。
一步法与二步法中的预沉积属恒定表面源扩散。
而二步法中的再扩散属限定表面源扩散。
由于恒定源和限定源扩散两者的边界和初始条件不同,因而扩散方程有不同的解,杂质在硅中的分布状况也就不同。
1.恒定源扩散在恒定源扩散过程中,硅片的表面与浓度始终不变的杂质(气相或固相)相接触,即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硅片的表面浓度N S 保持恒定,故称为恒定源扩散。
恒定源扩散的杂质浓度分布的表达式是:t 三个式中的e Dt x 42-为高斯函数,故这种杂质分布也叫高斯分布。
高中生物扩散原理知识点
![高中生物扩散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14223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f.png)
高中生物扩散原理知识点扩散原理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输方式。
以下是关于扩散原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 扩散定义: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移动的过程,直至浓度达到平衡。
2. 扩散类型:- 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分子和氧气通过细胞膜。
- 促进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 扩散机制:- 脂质双层: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层构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脂质双层进行扩散。
- 载体蛋白:特定分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特定的载体蛋白进入细胞。
4. 扩散速率因素:- 浓度梯度:物质的浓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 膜的厚度和面积:膜越薄,面积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 分子大小和形状:分子越小,形状越简单,扩散越容易。
5. 扩散与细胞膜:- 细胞膜是选择性通透的,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
-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和载体蛋白对物质的扩散起到关键作用。
6. 扩散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通过扩散来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 气体交换:如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7. 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通常涉及使用ATP,并且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 扩散是自发的,不需要能量,且顺浓度梯度进行。
8. 扩散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了解扩散原理有助于设计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机制。
- 在生物学研究中,扩散原理有助于解释细胞如何进行物质交换。
9. 扩散的局限性:- 扩散速度较慢,对于大分子或离子物质,扩散不足以满足细胞的需求。
- 某些物质由于其化学性质,无法通过扩散有效穿过细胞膜。
10. 扩散与细胞信号传递:- 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如神经递质的释放,也涉及到扩散原理。
通过理解扩散原理,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细胞如何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这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学的许多其他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聚集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聚集](https://img.taocdn.com/s3/m/aaa5377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01.png)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聚集一、物质的扩散1.扩散的定义: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的过程。
2.扩散的原理: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导致分子间的相互混合。
3.扩散的类型:(1)分子扩散:分子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的扩散。
(2)离子扩散:带电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扩散。
二、物质的聚集1.聚集的定义:聚集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导致物质从分散状态向聚集状态转变的过程。
2.聚集的原理: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学键,使反应物分子聚集成新的物质。
3.聚集的类型:(1)物理聚集:物质由气态、液态或固态转变为另一种态的过程,如蒸发、凝固、凝结等。
(2)化学聚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的过程,如沉淀、气体吸收等。
1.扩散与聚集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扩散为化学反应提供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反应的进行。
(2)聚集使反应物分子更接近,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加快了反应速率。
2.扩散与聚集的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与聚集速度越快。
(2)浓度:浓度差越大,扩散与聚集速度越快。
(3)压强:压强越大,气体分子的运动越受到限制,扩散与聚集速度减慢。
(4)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与聚集速度越快。
3.扩散与聚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呼吸作用:氧气分子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扩散与聚集。
(2)酿酒过程:葡萄糖分子在发酵过程中,由液体扩散到酵母菌体内进行代谢。
(3)水处理工程:污染物分子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聚集,以便于去除污染物。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聚集是一种普遍现象,对反应速率和反应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掌握扩散与聚集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习题及方法:1.习题:某种气体A在空气中的扩散速率是气体B的2倍。
若气体A的分子质量是气体B的2倍,那么气体A和气体B的浓度差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扩散速率与分子质量和浓度的关系,可以得出浓度差的计算公式。
半导体制造工艺之扩散原理概述
![半导体制造工艺之扩散原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42e84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e.png)
半导体制造工艺之扩散原理概述引言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扩散过程是其中的核心步骤之一。
扩散是指将外部杂质或原子通过加热和蒸发的方式引入半导体晶体内部,从而改变其导电性能的过程。
本文将概述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扩散原理,包括扩散的定义、分类、扩散过程的主要步骤以及应用。
扩散的定义和分类扩散在半导体制造加工中是用于改变材料电学特性和形成器件结构的重要工艺。
它通过在半导体材料中掺杂外部杂质或原子,改变其禁带宽度、导电性能和晶格结构,从而实现对器件特性的控制。
根据掺杂的原子种类和结构变化,扩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硼扩散(Boron diffusion):将硼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增加材料的p型掺杂浓度。
2.磷扩散(Phosphorus diffusion):将磷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增加材料的n型掺杂浓度。
3.氮扩散(Nitrogen diffusion):将氮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如降低材料的电阻率和增加材料的硬度。
4.氢扩散(Hydrogen diffusion):将氢原子引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可以提高材料的电阻率。
5.金属扩散(Metal diffusion):在半导体材料中引入金属原子,可以改变材料的特性,如增强导电性能或改变器件结构。
扩散过程的主要步骤扩散过程是一个涉及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清洗在扩散之前,半导体晶体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染物和杂质,保证扩散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清洗步骤可以使用化学清洗方法或物理清洗方法,如溶剂洗涤、超声波清洗等。
预处理预处理步骤是为了提高扩散效果和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的一系列处理。
包括表面氧化、蚀刻、离子注入等工艺,以提高扩散层的质量和一致性。
掺杂掺杂是扩散过程中的核心步骤,通过向半导体晶体中注入外部杂质,改变材料的导电性能。
掺杂过程中需要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以满足器件设计要求。
扩散模型的原理范文
![扩散模型的原理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dcda8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4.png)
扩散模型的原理范文扩散模型是一种模拟物质传播和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描述和预测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
以下将详细介绍扩散模型的原理。
1.扩散过程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传播过程。
这种传播可以是由分子、粒子、信息等传递激发的,也可以是由温度、浓度梯度等驱动的。
扩散过程遵循费克定律,即物质扩散的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2.扩散方程∂C/∂t=D∂²C/∂x²其中,C是物质浓度,t是时间,x是空间位置,D是扩散系数。
该方程描述了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和空间扩散的强度。
对于多维情况,扩散方程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3.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扩散模型还需要指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是指在初始时刻,物质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边界条件则是指在边界位置上,物质浓度的变化规律。
这些条件通常通过实验测量或数值模拟获得。
4.数值求解由于扩散方程是偏微分方程,对于大多数情况,无法求得解析解。
因此,需要使用数值方法来近似求解扩散方程。
常见的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
这些方法将空间和时间分割成小的网格,通过在网格上进行计算来模拟物质扩散过程。
5.扩散系数和扩散机制扩散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物质在扩散过程中的扩散速率。
扩散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以及扩散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不同的扩散机制也会导致不同的扩散系数。
例如,在气体中,扩散主要由分子碰撞引起;在液体中,扩散主要由颗粒之间的扩散引起。
6.扩散模型的应用扩散模型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社会科学中,扩散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和预测信息、流行病等的传播过程。
在物理学中,扩散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热传导、原子扩散等现象。
在生物学中,扩散模型可以用于模拟细胞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在工程学中,扩散模型可以用于设计和优化化学反应器、催化剂等。
总结:扩散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物质传播和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
扩散原理及基本知识
![扩散原理及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9fc7bd69dc5022aaea0077.png)
扩散基本知识一、半导体基本知识太阳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硅做成的。
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即不像导体那样容易导电又不像绝缘体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半导体,譬如:锗、硅、砷化缘等。
世界上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原子排列的形式来看,可以把物体分成2大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通常都有特殊的外形,它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着;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乱七八糟,没有规则;大多数半导体都是晶体。
半导体材料硅是原子共价晶体,在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是以共用电子结合起来的。
硅是第四族元素,硅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4,它的最外层的四个电子是价电子。
因此每个硅原子又分别与相邻的四个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每个共价键都是相邻的两个原子分别提供一个价电子所组成的。
如果硅晶体纯度很高,不含别的杂质元素,而且晶体结构很完美,没有缺陷,这种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而且是单晶体。
而多晶体是由许多小晶粒聚合起来组成的,每一晶体又由许多原子构成。
原子在每一晶粒中作有规则的整齐排列,各个晶粒中原子的排列方式都是相同的。
但在一块晶体中,各个晶粒的取向(方向)彼此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总的来看,原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晶体,我们叫它多晶体。
半导体有很特别的性质:导电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非常大的差别。
光照、温度变化、适当掺杂都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利用掺杂的方法可以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半导体器件。
但掺杂是有选择的,只有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们重点看一下硼和磷这两种杂质元素。
硼是第三族主族元素,硼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3,由于硼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三个电子,比硅原子缺少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硼原子的三个最外层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三个硅原子的价电子结合成共价键时,在与第四个最邻近的硅原子方向留下一个空位。
这个空位叫空穴,它可以接受从邻近硅原子上跳来的电子,形成电子的流动,参与导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基本知识一、半导体基本知识太阳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硅做成的。
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即不像导体那样容易导电又不像绝缘体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半导体,譬如:锗、硅、砷化缘等。
世界上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原子排列的形式来看,可以把物体分成2大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通常都有特殊的外形,它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着;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乱七八糟,没有规则;大多数半导体都是晶体。
半导体材料硅是原子共价晶体,在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是以共用电子结合起来的。
硅是第四族元素,硅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4,它的最外层的四个电子是价电子。
因此每个硅原子又分别与相邻的四个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每个共价键都是相邻的两个原子分别提供一个价电子所组成的。
如果硅晶体纯度很高,不含别的杂质元素,而且晶体结构很完美,没有缺陷,这种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而且是单晶体。
而多晶体是由许多小晶粒聚合起来组成的,每一晶体又由许多原子构成。
原子在每一晶粒中作有规则的整齐排列,各个晶粒中原子的排列方式都是相同的。
但在一块晶体中,各个晶粒的取向(方向)彼此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总的来看,原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晶体,我们叫它多晶体。
半导体有很特别的性质:导电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非常大的差别。
光照、温度变化、适当掺杂都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利用掺杂的方法可以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半导体器件。
但掺杂是有选择的,只有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们重点看一下硼和磷这两种杂质元素。
硼是第三族主族元素,硼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3,由于硼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三个电子,比硅原子缺少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硼原子的三个最外层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三个硅原子的价电子结合成共价键时,在与第四个最邻近的硅原子方向留下一个空位。
这个空位叫空穴,它可以接受从邻近硅原子上跳来的电子,形成电子的流动,参与导电。
硼原子在硅晶体中起着接受电子的作用,所以叫硼原子为受主型杂质。
掺有受主型杂质的半导体,其导电率主要是由空穴决定的,这种半导体又叫空穴型或P型半导体。
磷是周期表中第五族元素,磷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5,它的最外层的五个电子是价电子。
由于磷原子比硅原子多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磷原子的四个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四个硅原子的价电子形成共价键后,还剩余一个价电子。
这个价电子很容易成为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参与导电。
磷原子在硅晶体中起施放电子的作用,所以叫磷原子为施主型杂质。
掺有施主型杂质的半导体,其导电率主要是由电子决定的,这种半导体又叫电子型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
二、扩散基本知识我们知道,太阳能电池的心脏是一个PN结。
我们需要强调指出,PN结是不能简单地用两块不同类型(p型和n型)的半导体接触在一起就能形成的。
要制造一个PN结,必须使一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的一部分是P型区域,另一部分是N型区域。
也就是在晶体内部实现P型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
我们制造PN结,实质上就是想办法使受主杂质在半导体晶体内的一个区域中占优势(P型),而使施主杂质在半导体内的另外一个区域中占优势(N型),这样就在一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中实现了P型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
我们制作太阳电池的多晶硅片是P型的,也就是说在制造多晶硅时,已经掺进了一定量的硼元素,使之成为P型的多晶硅。
如果我们把这种多晶硅片放在一个石英容器内,同时将含磷的气体通入这个石英容器内,并将此石英容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这时施主杂质磷可从化合物中分解出来,在容器内充满着含磷的蒸汽,在硅片周围包围着许许多多的磷的分子。
我们用肉眼观察硅片时,认为晶片是密实的物体,实际上硅片也是像海绵一样充满着许多空隙,硅原子并不是排列得非常严实,它们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缝隙。
因此磷原子能从四周进入硅片的表面层,并且通过硅原子之间的空隙向硅片内部渗透扩散。
当硅晶体中掺入磷后,磷原子就以替代的方式占据着硅的位置。
理想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很整齐的,然而在一定的温度下,构成晶体的这些原子都围绕着自己的平衡位置不停地振动,其中总有一些原子振动的比较厉害,可以具有足够高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跑到其它地方去,这样就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一个空位。
替位或扩散是指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沿着晶格室位跳跃前进的一种扩散。
这种扩散机构的特征是杂质原子占据晶体内晶格格点的正常位置,不改变原材料的晶体结构。
在靠近硅晶片表面的薄层内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最多,距表面愈远,磷原子愈少。
也就是说,杂质浓度(磷浓度)随着距硅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度差别的存在是产生扩散运动的必要条件,环境温度的高低则是决定扩散运动快慢的重要因素。
环境温度愈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扩散过程进行得就越快。
当然,扩散时间也是扩散运动的重要因素,时间愈长,扩散浓度和深度也会增加。
硅晶片是P型的,如果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高于P型硅晶片原来受主杂质浓度,这就使得P 型硅晶片靠近表面的薄层转变成为N型了。
由于愈靠近硅晶片表面,硼原子的浓度愈高,因此可以想象:在距离表面为Xj的地方,那里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正好和硅晶体中原来的硼原子浓度相等。
在与表面距离小于Xj的薄层内,磷原子浓度高于原来硅晶片的硼原子浓度,因此这一层变成了N型硅半导体。
在与表面距离大于Xj的地方,由于原来硅晶片中的硼原子浓度大于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因此仍为P型。
由此可见,在与表面距离Xj处,形成了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交界面,也就是形成了PN结。
Xj即为PN结的结深。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杂质原子向半导体晶片内部扩散的方法,改变半导体晶片表面层的导电类型,从而形成P、N结,这就是用扩散法制造P-N结的基本原理。
三、液态源磷扩散原理太阳电池制造工艺中,磷扩散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三氯氧磷(POCl3)液态源扩散,二是喷涂磷酸水溶液后链式扩散,三是丝网印刷磷浆料后链式扩散。
本公司目前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POCl3是目前磷扩散用得较多的一种杂质源,它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如果纯度不高则呈红黄色。
其比重为1.67,熔点2℃,沸点107℃,在潮湿空气中发烟。
POCl3很容易发生水解,POCl3极易挥发,高温下蒸气压很高。
为了保持蒸气压的稳定,通常是把源瓶放在0℃的冰水混合物中。
磷有极毒,换源时应在抽风厨内进行,且不要在尚未倒掉旧源时就用水冲,这样易引起源瓶炸裂。
POCl 3在高温下(>600℃)分解生成五氯化磷(PCl 5)和五氧化二磷(P 2O 5),其反应式如下:5POCl 3 3PCl 5 + P 2O 5 生成的P 2O 5在扩散温度下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 2)和磷原子,其反应式如下:2P 2O 5 + 5Si 5SiO 2 + 4P由上面反应式可以看出,POCl 3热分解时,如果没有外来的氧(O 2)参与其分解是不充分的,生成的PCl 5是不易分解的,并且对硅有腐蚀作用,破坏硅片的表面状态。
但在有外来O 2存在的情况下,PCl 5会进一步分解成P 2O 5并放出氯气(Cl 2)其反应式如下:4PCl 5 +5O 2 2P 2O 5 +10Cl 2生成的P 2O 5又进一步与硅作用,生成SiO 2和磷原子,由此可见,在磷扩散时,为了促使POCl 3充分的分解和避免PCl 5对硅片表面的腐蚀作用,必须在通氮气的同时通入一定流量的氧气,在有氧气的存在时,POCl 3热分解的反应式为:4 POCl 3 + 3O 2 2P 2O5 + 6Cl 2POCl 3分解产生的P 2O 5淀积在硅片表面,P 2O 5与硅反应生成SiO 2和磷原子,并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磷-硅玻璃,然后磷原子再向硅中进行扩散,反应式如前所示:2P 2O 5 + 5Si 5SiO 2 + 4PPOCl 3液态源扩散方法具有生产效率较高,得到PN 结均匀、平整和扩散层表面良好等优点,这对于制作具有大的结面积的太阳电池是非常重要的。
四、POCl 3液态源扩散装置磷扩散装置如附图4-1所示,这里有几点说明。
如图所示除了磷扩散外,还有一个TCA 瓶,这是用于清洗石英管道而设置的。
其基本原理是:1:1:1三氯乙烷(C 2H 3Cl 3)高温氧化分解,产生的氯分子与重金属原子化合后被气体带走,达到清洗石英管道的目的。
其反应式为:C 2H 3Cl 3 + O 2 Cl 2 + H 2O + CO 2 +……磷扩散源是无色透明有窒息性气味的毒性液体,所以要求扩散系统必须有很高的密封性,特别是源瓶进出口两端最好用聚四氟乙烯来连接,若用其它塑料管或乳胶管连接时易被腐蚀,需要经常更换新管。
接口处用聚四氟带封闭,由系统流出的气体应通进排风管道连接到室外,不能泄露在室内。
源瓶要严加密封,切勿让湿气进入源瓶,因为POCl 3易吸水汽而变质,使扩散表面浓度上不去,其反应式如下: 2POCl 3 + 3H 2O P 2O 5 + 6HCl所以如果发现POCl 3出现淡黄色时就不能再用了。
磷扩散的系统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果石英管内有水汽存在,就会使管内P 2O 5水解生成偏磷酸(HPO 3),使管道内出现白色沉积物和粘滞液体,石英舟容易粘在管道上,不易拉出。
因此对扩散气体脱水是十分重要的。
>600℃ 过量氧加热五、TCA工艺12、TCA清洗:石英管清洗后,采用TCA清洗。
平时生产中也要三天做一次TCA清洗。
当炉温升至预定温度(1050℃)后直接运行TCA工艺,直至TCA+饱和工艺结束。
六、扩散层薄层电阻在太阳电池扩散工艺中,扩散层薄层电阻是反映扩散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与否的重要工艺指标之一。
对应于一对确定数值的结深和薄层电阻,扩散层的杂质分布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把薄层电阻的测量同结深的测量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扩散入硅片内部杂质的具体分布。
深入了解薄层电阻的定义和测试方法,对我们控制扩散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薄层电阻的定义扩散层的薄层电阻也称方块电阻,常分别用Rs和R口表示。
所谓薄层电阻,就是表面为正方形的半导体薄层在电流方向(电流方向平等于正方形的边,见图6-1)所呈现的电阻。
我们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公式R=ρl /s,R是电阻,ρ电阻率,s面积,l长度。
与之类似薄层电阻的大小应为:Rs=ρl / lXj=ρ/Xj ,可见,薄层电阻的大小与薄层的平均电阻率成正比,与薄层的厚度成反比(一般电阻的大小与边长成正比),而与正方形的边长无关,其单位为欧姆。
为了表示薄层电阻不同于一般电阻,其单位常用[欧姆/方块]或[Ω/口]表示。
2、扩散层薄层电阻的测试目前生产中,测量扩散层薄层电阻广泛采用四探针法。
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6-2所示。
图中直线陈列四根金属探针(一般用钨丝腐蚀而成)排列在彼此相距为S一直线上,并且要求探针同时与样品表面接触良好,外面一对探针用来通电流、当有电流注入时,样品内部各点将产生电位,里面一对探针用来测量2、3点间的电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