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余秋雨散文有着独有的特点,善于以真实的情景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文章大多取自现实生活,跟进时代步伐,以独特的视角剖析都市人的人性弱点,采用各种的手法抒写内心情怀。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主旨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0-0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君子之道》、《冰河》、《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善于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情致,将读者引入作者创造的情绪和情感中,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善于引古颂今,怀古抒情,在历史的文化长中游走,咏古怀旧,其散文风格大气磅礴、立意深远。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书写手法,有着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下围绕三个特点展开。
一、善于创造情景,将表达的主旨缩影在一个场景中,利用简单的情景剧来抒发情感。
作者的散文没有浮华的文字,直抒胸臆的地方不多,为书写情感,作者往往会创造一个个小的场景,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某些文章里深奥的哲理而感到疲惫。
会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其中的观点。
被创作的真实而又被作者赋予了新的观念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观点的认可。
如作者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街市,这篇散文作者就展示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街市,通过写街市里发生的一个个事情来引出关于善良的哲理,为了讲“善良”这个熟悉而又抽象的话题,作者没有用一大堆富有哲理的语句来讲什么是善良,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事情才叫善良,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的涵义。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特点上个纪末,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追求经济利益几乎成了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似乎在逐渐被荒芜。
对文化潜存的爱与需求,使得社会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余秋雨的散文就在此时适时而出,成为社会的“心灵鸡汤”,余秋雨的散文不仅风靡国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读者所喜爱。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一直都在苦苦的追索、思考与反问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文明,也有过一百多年被屈辱与侵略的经历,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历史沉淀。
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是孕育现代人文精神的摇篮。
过多的利益追求,使社会躁动不安,文化的荒芜使得人们的心无处可安。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余秋雨痛心于当今学子对于民族历史知识的欠缺与对传统人文文化的欠缺。
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一种使命感又使得他开始思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文化“反刍”,用一种自由的随笔把沉重的历史做了一番新的阐释。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到诸多的重大历史话题,也涉及到时代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的种种现象,其涉及面之广,探索度之深,在我国当代散文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历史景观为题,他试图通过对文化的“反刍”来与历史对话,探索这些历史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求得与历史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3正文目录┈┈┈┈┈┈┈┈┈┈┈┈┈┈┈┈┈┈┈3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注释┈┈┈┈┈┈┈┈┈┈┈┈┈———————————————10参考文献┈┈┈┈┈┈┈┈┈┈┈┈┈┈┈┈┈┈┈┈┈┈—— 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其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系列已成为国内外读者喜欢的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最直观的感知和抒发。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展开讨论,以此来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
一、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人称道。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古道热肠、不惧吐真言之人,自1991年起,开始从黄山文学作家村的自己的小窝里,细心书写他的散文,内容多是成败得失,人生沧桑,历史文化,以及对很多现象悲愤于心,加以思考,以小见大,打破沉闷的外表像盛开的城市夜晚灯火,渐渐地抚慰着人们心灵的伤痛。
散文中,他喜欢讲述人性、历史、文化、道德等问题,行文间常常流露出老师般的智慧和温情。
在他笔下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常常与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挂念交织在一起,既露出苦闷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困苦生命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社会的忧患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患,他把对社会的忧患看作自己身为文化名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他笔下,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都成为了他探讨的重点,他以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严厉的批评,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让大家都能够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自由。
2. 对生命的忧患余秋雨在散文中也经常表达出对生命的忧患,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对这个世界怀着敬畏和忧患之心。
在他笔下,人类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每一个命运的波折和意外,都是我们人生行路中的一道难题,余秋雨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希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识,来让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3. 对文化的忧患文化也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论文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摘要:曾经兴盛一时的散文创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便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一直到9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复苏的景象。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成为催生这一时期散文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力量之一。
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
对其创作风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余秋雨,了解其散文创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
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
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
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
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
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散文文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博雅的文化内涵中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
我们不妨来粗略地探讨一下他的散文的语言特色:一、气势恢宏(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长城,从秦朝开始建造,经过历代整修,至今依然横亘于祖国的北疆。
巍巍长城历来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和象征。
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二)“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经历过风雨洗礼,饱受过沧桑苦难,创造过灿烂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搜肠刮肚为文赋诗尽情讴歌,但作家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第一节,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引领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潮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写作风格、选材、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自然意识,他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生命之中捕捉感触和灵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充满了自然的力量。
如《锦衣之下的乡土味》中,余秋雨借助田园风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表现了乡土文化、农民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余秋雨作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自然,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字句结构的把握恰如其分,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在《骆驼祥子》一篇中,余秋雨写到:“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犁啊犁,扶啊扶,都要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谷,多一点土地,多一点幸福的生活。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情感浓郁。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歌般的语言,使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选材广泛且深入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对于多个领域的选材广泛且深入,其中主要囊括了历史、文化、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大多数也融合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在其散文作品中,余秋雨通过对孔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赏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太古中国的精神》、《庄子何以是庄子》等。
此外,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中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也十分深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和思考,如《陷入黑暗的艺术世界》、《存不存在一个中国式幸福》等。
三、掌握语言表述艺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语言表述艺术较高超,他善于运用修辞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以虚实相生、借用比喻、想象和感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人性缺陷:中国文艺翻译的根本问题》一文中,余秋雨运用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矛盾激烈的画面:“中国人译成的外国文学受到外国人评价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性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
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诗意。
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
此外,修辞手法和叙述风格的大胆采用,对于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厚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
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语言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其贡献在于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1。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而深邃。
他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文化苦旅》中,他描述莫高窟的经历时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莫高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余秋雨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常常将诗意的表达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他在《霜冷长河》中说:“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这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的韵味,又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余秋雨善于将历史典故、文化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之中,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文化长河之中。
在《山居笔记》里,他讲述清朝的兴衰时,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言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懂得运用长短句的交替、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行者无疆》中:“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内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内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综观余秋雨散文,我认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体裁模式文学体裁往往是在作品产生后,人为的硬性规定的结果。
古人言: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
正因为文常有体,人们便分门别类把文章划分成各种体裁,而一旦划分好体裁,人们就容易量锅下米,在写作中不知不觉的忠实于体裁的写法要求来约束自己。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散文的概念和涵义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发展到当代散文,则专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短小精悍、题材广泛,形式自由、灵活,不需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要求语言的韵律性,只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就行。
由于当时的环境,九十年代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心灵。
因此,呼唤自我,呼唤真情,抒发自身性灵的作品比比皆是,由于内容的相似,为数众多的作品都挤向了一个方向,散文越写越小,其内容上虽五花八门,但离不开身边琐事,表达方式上似乎眼花缭乱,然而,余秋雨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篇幅宏大。
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读余秋雨散文的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
《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
《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
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
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2、题材广泛。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领域众多,政治(一个王朝的背影探讨清王朝的功过)、经济(遥望山西叙说山西票号的兴蓑)、文化(千年庭院走进书院文化的收藏)、艺术(莫高窟和青云谱随想探寻艺术的流变)、科考(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度的利弊)、旅游(品味山水风光的内涵),几乎无所不包。
古今中外,天马行空,丝毫没有没有时空的限制。
从地域看,余不仅走篇了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古迹都任他叙说。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
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尉为大观。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杨朔的说教模式”等,又形成了新的大散文模式,但一旦形成模式,大批余氐散文应运而生,又将文化大散文推向困境,走向蓑微,预示着文化大散文的终结,因为散文本质上是最个性化最直逼人心灵的文体,一旦僵化,就自然失去其生命力。
但余氐散文对散文创作的贡献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上是不可否认的,其弊端和局限也值得认真分析和消解。
`二、强大深厚的文化意识1、以独特的视角探索文化他创造性地将秀丽的山河、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其现代性的理性批判相融合,抒发满腔的文人情怀。
形象化的追忆和再现,让读者思绪万千。
山水只是背景,只是表象。
他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真蒂,文化的根源。
他的文章如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在其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破落而沉重的道士塔(《道士塔》);宏大而广袤的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的苏州(《白发苏州》);“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有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的天一阁(《风雨天一阁》)等等,这一个个古老的物象在历史的沉浮间越发凝重和深厚。
正如他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而在《山居笔记》中,作者所触及的也正是一些中国历史中的痛楚,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演绎了王朝兴衰的辉煌与悲凉,《乡关何处》抒发了深厚的乡关情怀与困惑等等。
而其世纪之交的《千年一叹》更是超越国界,向人们展示了更为宏大的历史文明画卷。
从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到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最后回纵观其散文,可以说,他似乎在于历史的对话与共鸣间,自觉地将学者的文化意识,富之于笔端,在山水古迹间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契合点,以开阔的思路,品评历史精魂,让文化之风拂过读者的心灵,激起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思索。
2、关注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余秋雨清楚的知道,知识分子对于文化传承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风雨天一阁》中,他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他呼唤建立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呼唤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未尝不具有深意。
在《西湖梦》中,作者以一个“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委婉地批判了“不能把那种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的知识分子,充满了当代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为的作风。
在余秋雨的笔下,还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极致的语言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表现作者的文风和个性。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表现为华丽典雅、重视色彩、旁征博引,叙述、议论、描写融会贯通,充溢着一种贵族气质。
如《阳关雪》中对古战场的描写:“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土,又一阵烟土,都飘散远去。
”整齐的句式,严谨的句子,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尤其是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人仿佛看到唐人风范,沉思历史的沧桑。
在《三峡》中引用了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出了李白的诗情,也写出了李白的人格。
《苏东坡突围》一文的语言更是典雅绮丽,文中引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了东坡真正精神上的孤独。
尤其是结尾对成熟的论述更高一筹:“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生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在修辞运用上更是得心应手,比喻、夸张、拟人、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无处不在,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用得最多的是排比,“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泛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白发苏州)用一串排比形象地表现了苏州的风俗和历史。
像这种排比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有如长洪大波,山崩海啸,气势宏大,极富感染力。
余的语言也有平实朴素的一面,如在《家在龙华》描写好友用了“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同样感人。
应当说,作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写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别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所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