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药物分析第二章: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第二章 第二节
一、药物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性
药效学及其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造成药物临床效应个体差异的因素
37
(一)药效学及其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性质、机制以
及作用强度与作用时间规律的科学。
药物作用“量”-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
药物在体内过程的转运
血药浓度个体差异
受体周围药物的“量”(即浓度)变化
龄因素
16
3、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临 床意义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体内重要 参数之一,是新药申报必须的研究资料。
17
三、药物代谢(Metabolism)
药物的生物转化(Drug biotransformation)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是指药物经
10
2、膜通透性
被动转运:一级动力学 First order kinetics 生物膜的通透性、膜两则的浓度梯度、药物的 脂水分配系数
主动转运:载体媒介的转运 高度选择性、具有竞争性现象、需消耗能量
通常情况下,当药物浓度未超过载体或酶的运载 能力时,药物浓度越高,转运速度越快-一级 动力学过程
当药物浓度超过载体或酶的运载能力时,转运速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结构→pKa→生理条件下的离解度 亲脂性 蛋白亲和力
8
pH=7.4
弱酸性药物在细胞 外是离子状态存 在的,不易透过 细胞膜 C外>C内
pH=7.0
正常情况下
弱碱性药物在细 胞外是以分子 状态存在的, 易透过细胞膜 ,C外<C内9
(二)血流量与膜通透性
1、灌注速率:每单位组织容积中,每分钟 通过组织的血液的毫升数
血药浓度 细胞外液药物浓度 药理作用
Ct Cf
1、高蛋白亲和力的药物,非线性动力学

双异丙吡胺 Cf>Ct
2、疾病改变蛋白结合率

肝硬化时游离奎尼丁↑、肾衰时游离水杨酸等↑
平 行
3、有些药物蛋白结合率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奎尼丁
监测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比总药物浓度更能真实反映与药效的4相5 关
三、活性代谢物与药效的关系
在 第一 二定 次时 给间 药段

41
2.时效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关系
建立在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基础上的药时曲线与时效曲线有
许多相似之处
—药时曲线一般可情况下反映时效曲线的变化趋势
—特殊情况,时效曲线的变化规律较药时曲线:
1)起效时间滞后-药物通过在体内产生活性代谢物起作用或药
物通过其它中间步骤以间接方式起作用
48
参考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时应注意 1、应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病理生理、年龄和联合
用药等因素 2、用于治疗几种疾病的药物,有效血药浓度范
围会随着病种而改变 3、病人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49
第三节 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一、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二、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返回 首页
第50二节
一、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体内药物分析相 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
1
【大纲要求】
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 2、熟悉治疗药物检测的意义及血药浓度测定的
种类 3、了解血药浓度、临床效应及合理用药的关系
2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一)胃肠道吸收 从胃吸收与从小肠吸收的不同? 影响因素?
体内吸收、分布后,在酶的作用下产生新化 合物的过程。 是化学处置的重要环节 是灭活脂溶性药物的重要手段
18
(一)药物代谢的反应类型及过程
1、药物代谢的化学途径及部位 肝、血浆、胃肠道、肺、皮肤、肾 脏、内质网、微粒体、溶酶体
19
20
2、药物代谢的反应类型及特性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结合 (1)氧化 碳原子氧化
29
(2)药物代谢的抑制 Enzyme inhibition 1、直接与结合部位的底物竞争结合,改变
酶的构型 2、断开NADPH消耗与药物氧化间的联系 3、阻止底物穿透微粒体膜 4、改变不同形式细胞色素p-450酶的比例
30
31
3、疾病的影响
32
四、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Elimination)
母体、胎盘(膜、血pH)、胎儿等因素
13
(四)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1、游离型药物和结合性药物
14
药物在体内的存在形式:
1、游离的原型药物 2、游离的代谢物 3、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物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物 5、代谢产物与组织蛋白结合物 6、代谢产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物
15
D+P↔DP
平衡后血浆中药物总浓度(Ct)=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药物浓度(Cb)+游离血药浓度(Cf)
2)最大效应时间—药物的药理作用达到最大值的时间 3)疗效维持时间—是指起效时间开始到时效曲线下降, 第二次与有效效应线相交点间的时间 4)作用残留时间—是指曲线从降到有效效应线以下到作 用完全消失之间的时间
40
单剂量给药后的时-效曲线
处理急症病人 时重要
在应用降血糖药等 时需重视该参数
选择连续用药的间 隔时间
1、血浆药物浓度=胆汁药物浓度→被动转运
2、胆汁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主动转运
胆清除胆 率汁 =流 胆 量汁药物浓度 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是否为高胆清除率:
1、药物能主动分泌
2、药物为极性物质
3、分子量大于250g/mol
肠肝循环-在药物的延迟排泄中起重要作用,在药时曲 线上表现为双峰吸收现象。
Entero-hepatic cycle EHC
34
三、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呼吸道、外分泌腺、乳汁 影响药物经乳汁分泌的因素: 1、母体血浆稳态血药浓度 2、药物分子量的大小 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4、药物的脂溶性
35
第二节 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一、药物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性 二、游离型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三、活性代谢物与药效的关系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一)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 率-肾小管的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
是药物经肾排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只能滤过游 离型药物而非结合性药物
2、肾小管主动分泌(主动转运)
具有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3、肾小管的重吸收(主动+被动)
主动重吸收-营养物质和电介质
被动重吸收-主要依赖于尿液的pH值
33
(二)胆汁排泄-是药物排泄的次要途径,但却 是药物代谢物消除的一个重要途径
2)作用强度减弱-药物作用的性质或机制不同(药物作用的自
身限制即受体饱和)
3)作用时间延长-药物在体内生成的活性代谢物的半衰期长
—药时曲线和时效曲线可互相参考,但不能相互替代,在制定临
床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评价
42
3.药物蓄积、作用蓄积和中毒反应
药物蓄积—药时曲线—药物尚未完全消除时第 二次给药
作用蓄积—时效曲线—“作用残留时间”内第 二次给药
25
(三)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
代 快代谢型
谢 类
EM

慢代谢型
遗传因P素M导致的酶
活性水平的差异
26
2、年龄和性别
27
3、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1)药物代谢的增强 Enzyme induction
28
自身诱导代谢(autoinduction)-成为药物 耐药的机制之一
3
4
(二)注射部位吸收
优点 1、适用于易降解药物 2、适用于大量而迅速在肝脏中首过代谢的药物 3、促进药理效应尽快生效 4、保证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药物具有的特点:药物要求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脂溶
性 注射部位不同吸收不同
5
(三)粘膜吸收与皮肤吸收 1、粘膜吸收
发生局部药理作用,主要针对首 过效应明显的药物
理作用的强弱与持续时间,通常与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密切
相关。
因无法直接测定人体组织中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而血液中
的药物浓度与细胞外液及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形成可逆的动态平
衡。因而,血药浓度可间接反映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所以
,血药浓度成为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其作用规律的重要参数。
由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绘制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获得的药
测定活性代谢物的浓度有助于解释临床观察结果
和阐明药理效应的变异性
46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甚至毒副反应程 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例如:苯妥英钠的血浆浓度:
<10 g/ml—无药理效应 10~20 g/ml—具有抗癫痫与抗心率失常作用 20~30 g/ml—出现眼球震颤 30~40 g/ml—出现运动失调 >40 g/ml—出现精神异常 —临床上提出“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概念 47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 1、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 ) 与 最 低 毒 性 浓 度 ( minimum toxic concentration, 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苯妥 英钠为10~20g/ml) 2、作为临床用药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期达到 最佳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常用药物的有效血药 浓度范围参见表2-10)
1、活性代谢物浓度较高、活性较强
例如:心得舒口服比注射给药生物利用度高(由于该
药的肝清除率高,在吸收过程中形成4-羟基心得舒
,增强了口腹给药的药理效应)
例如:阿米替林其药理作用与原形药基本不相关,而
与其活性代谢产物相关
2、心肝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3、治疗指数狭窄的药物
例如: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等
率不再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零级动力学
(Zero order kinetics)
11
药物主动转运示意图
12
(三)体内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胶质细胞、多层细胞膜)-维持大 脑内环境的稳定
被动扩散,脂溶性高,非解离的、非极性,蛋白 结合率低的药物 2、药物的胎盘转运
药物因素:分子量小于600易通过,600~1000 中等量通过,大于1000较难通过
2、皮肤吸收
发生局部药理作用,主要针对脂 溶性药物
6
(四)其他部位吸收 1、直肠内给药吸收 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刺激,大部分药物并 不能避免首过效应 2、肺部给药吸收 适用于吸入性全麻药或能制成气雾剂的 平喘药,被动扩散方式吸收,d≤1μm
7
二、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的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 ,再由血液透过各种生理屏障向集体各部位 可逆转运的过程。
羟基化 氧 化 脱烷基化
N- 和 S- 氧 化
21
22
(2)还原 (3)水解
23
(4)结合反应
(5)乙酰化
24
(二)药物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
1、生物转化使药物转变成无活性物质-解毒过程 2、使无活性的物质转变成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改善活性药物的吸收 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前药设计的目的 增加药物的分布 3、使药物的药理作用类型改变改变 4、产生有毒物质
(1)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2.药物的剂型
(2)疾病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
3.制剂工艺
6.遗传因素
4.复方制剂
三、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给药途径
1.年龄
2.时辰药理学
2.性别
3.连续用药产生耐药性
3.营养状态
4.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4.精神因素
5.吸烟、嗜酒与环境污染
44
二、游离型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度 与血药浓度相关的药动学参数
返回 第51三节
血浆药物浓度
细胞外药物浓度
细胞内药物浓度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度 R + D RD E




复 合 物

药 理

血药浓度
TDM
1、药物在受体 部位的浓度
2、受体的数量
3、药物与受体 的亲和力
52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度
药物与受体间的亲和力及受体的数量通常是相对稳定的,药
—体内药物蓄积和作用蓄积都能使连续用药时 药物作用“量”的规则发生改变
—体内蓄积达到过量的程度就可产生蓄积中毒 反应
43
(二)造成药物临床效应个体差异的因素
凡影响药物体内过程(血药浓度变化)的因素,均直接
影响药物的临床效应,主要因素归纳为表中的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5.疾病状态
1.药物Fra Baidu bibliotek剂量
Cb/Ct=(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io PPBR(0~ 1.0)(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0.9 高度结合
<0.2 低度结合
结合的蛋白:白蛋白(有机酸类)、α-酸性糖蛋白( 有机碱类亲脂化合物)和脂蛋白
2、结合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浓度、亲和力、结合点数目、年
临床疗效差异
38
◊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时效关系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关系 ◊药物蓄积、作用蓄积和中毒
39
1.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单剂量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药物的临床效应,以时 间为横坐标,药物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时效曲线, 包括:
1)起效时间(潜伏期)—是指时效曲线与有效效应线首 次相交点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