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C6H6O6+ 6O2
6CO2+ 6H2O + E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定义:
分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脂肪:物理热价 = 生物热价 1克蛋白质的物理热价约23.43KJ 生物热价约 为18KJ,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三)动物对炎热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调整血液循环 3. 蒸发散热 皮肤和表层血管舒张
(1)出汗
(2)呼吸次数增加和热喘呼吸,并伴以唾液分泌 增加,使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四)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增加绝热性能
短期暴露于寒冷中,竖毛肌收缩,被毛竖 立;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则被毛增生,皮 下脂肪蓄积,以增大身体的绝热效应,减少体 热散失。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 甲状腺激素(T3、T4):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动物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以适应低温环境。 ②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产热作用迅速 而短暂。 当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E和NE 分泌增加,主 要是使动物应付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保持体温恒定。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
选择: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 散热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 能量代谢和体温
非蛋白呼吸商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0.81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 1.00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能量代谢
㈠ 定义 ㈡ 衡量指标——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 ㈢ 测量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总能量(E总)=产热量(Q热)+外功(W外) ㈣ 测量方法 ㈤ 影响因素 ㈥ 基础代谢
二、体温及其调节
㈠ 体温
㈡ 体热平衡
㈢ 体温调节 思考复习题
㈠ 能量代谢:
生物体物质代谢,伴有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3.BMR%的计算 4.生理变动 5.病理变动:
1)BMR% > ±20%; 2)临床上主要对甲状腺疾病的辅助诊断; 3)BMR%方面:突眼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正常人>粘液水肿; 4)BMR↑情况:发热、甲亢、肾上腺皮亢、糖尿病、白血病、RBC增多症 5)BMR↓情况:甲低(阿狄森病)、肾上腺皮低、肾病综合症、垂体性肥
蛋白质>混合食物>糖或脂肪 3)机制:肝脏脱氨基作用。 4.环境温度: 能量代谢率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20~30℃。
表7-3 运动或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
肌肉 活动形式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洗衣 扫地 打排球 打篮球 踢足球
平均产热量 (kJ/m2·min)
2.73 3.40 8.30 9.98 11.37 17.05 24.22 24.98
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量
测定法 分析仪器
吸入气
闭合式 肺量计
7.能量代谢和体温
3.蛋白质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形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一般不做供能物质。
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极大时,糖原和贮存脂质几乎耗竭 时,机体通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供能。
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完全氧化,没有被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 以尿素、尿酸、肌酸形式经肾脏排出。
(二)能量的去路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 环境温度20-25℃、空腹(禁食12小时)。此时的能量主要维 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基础代谢率比一般的安静时的代谢率更 低,但不是最低。熟睡无梦时更低。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h)
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冷 敏神经元活动增强,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寒战、皮肤血管 收缩。相反,高热因素去除后,体温调定点下移,热敏神经元活 动增强,散热增加,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舒张,发汗,体温下降。
(四)温度习服:当机体较长时间处于高温和低温环境 中,机体对环境的耐受性逐渐升高,而维持正常健康状 态。
2.机体的产热形式及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大部分来自全身各组织 器官的代谢活动。 安静寒冷环境下: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加基础上,伸肌和屈 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机体的能力代谢率可增加 4-5倍,骨骼肌不做功,收缩的能力全部转化为热能,产热显著。
非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升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 现象。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的非寒战产热量最大。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促进代谢产热。
(2)传导散热: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差、接触面积等
《能量代谢与体温》PPT课件
王丽英
学习目标
1.描述能量的来源、贮存、转移及利用 2.说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记住基础代谢率 3.说出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 4.说出产热的主要器官和散热的主要方式 5.解释名词: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特殊 动力作用、体温、蒸发散热、调定点
下一页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三、基础代谢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四)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指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
的感受有一定的兴奋阈值,正常人一般为37.00 C左右。这个温度就是体温稳定的调定点。即调 节体温于恒定水平的规定数值。
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水平时,机体通过产热和
散热活动的改变而促使体温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若调定点改变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活动在
(相对值)
正常平均值
实测值同正常平均值比较, 相差在±10% - ± 15%之内都属正常。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体表面积测算图 使用时将受试者的身高和体重两点连成直线,直线与体表 面积尺度交点的数值,即为受试者的体表面积值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体温
一、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概念: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动态平衡。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体温调节 自动控制示意图
章目录
上一页
药使体温降低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女性一个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的器官 安静时 内脏
运动时 骨骼肌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思维导图
能量代谢和体温能量代谢来源糖:70%脂肪:40-50%蛋白质:数量很少方式:有氧氧化与无氧酵解过程食物的热价概念:1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分类物理热价: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生物热价: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呼吸商概念: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比RQ=CO2产生量(ml)/(氧耗量ml)糖的呼吸商:1;脂肪:0.71;蛋白质:0.80;混合食物:0.8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能量代谢↑机理激动时→骨骼肌的紧张性↑→能量代谢↑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能量代谢率↑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概念: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开始持续到7-8小时),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机体产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即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食物:10%环境温度体温稳定:20-30℃体温升高:>30℃或<20℃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测定条件禁食12-14h清晨空腹平卧使肌肉放松,排除精神及心理影响室温保持在20-25度之间测定方法:通常采用简化法来测定和计算BMR,即:产热量=耗氧量×20.2KJBMR测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甲低:BMR比正常低 40%-20%甲亢:BMR比正常高 25%-80%BMR↑:甲亢、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BMR↓:甲低、阿狄森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等。
体温及其调节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温的概念: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分类体表温度:值低,不稳定,各部姜异大体核温度:数值高,稳定,各部差异小(动态过程)体温的测量及其正常值腋窝温度(最常用):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体温的生理性变化昼夜变化清晨:2:00-6:00 最低午后:1:00-6:00 最高性别女子比男子高0.3℃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年龄:新生儿(早产儿)易受随环境温度影响,老年人体温偏低,儿童和青少年偏高肌肉活动:测温时应避免其影响其他: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产热机体的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安静:肝脏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机体产热形式战栗产热概念:在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的基础上发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而产热量很高。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第二节 体温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 姿势的改变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如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 或改变姿态如:蜷缩身体而保暖,伸展肢体而散热,以及人类在寒冷时拱肩缩背、踏步跺 脚、增减衣着、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来祛暑或御寒。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 为基础的,也是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对人类来 讲,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自主性调节的补充。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的去路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三)能量的平衡
人体能量的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人体每 天所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身体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能量消耗。 如果一段时间内体重不变,则这段时间内机体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 相等,能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摄人能量少于消耗能量,机体会动用储 存的能源物质,使体重减轻,称为能量的负平衡;如果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 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导致体重增加,称为能量的正平衡。
(4)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的 一种方式。
(1) (4)
(2) (3)
第二节 体温
3.散热活动的调节
•
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和发汗来调控散热。
•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散热量大小
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
第二节 体温
3.体温调定点学说
对于正常人的体温为什么能够 保持在37℃左右,有人提出了调定 点(set point)学说。该学说认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控制体 温恒定的平衡点,即调定点,其功 能类似于恒温调节器,调定点的高 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认为感受的 阑值为37℃,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能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活动后 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的温度值。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测 定
产热量=20.2kJ/L×耗氧量/体表面积 BMR=(实测值-平均正常值)/平均正常值
年龄 (岁) 男 11~15 195.5 16~17 193.4 18~19 166.2 20~30 157.8 31~40 158.6 41~50 154.0 >51 149.0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
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 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 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 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
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 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 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 代谢率增高。
• 3.对流(convection)散热 机体借空气或液体
流动带走人体周围已加温的热空气,称为对流散 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方式。
• 4.蒸发(evaporation) 在任何条件下液体变为气 体蒸发时都带走一定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称为 蒸发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即此道理。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感蒸 发是指液体中的水分直接渗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 等表面而被蒸发,并不被人们觉察,是持续进行 的一种散热方式,故称不感蒸发。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
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 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 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 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 排卵后体温上升,原因是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 变化产生。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图
• 2.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各级部位,其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 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刺激,又 能对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整合处理,因此, PO/AH现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学说体温 恒定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内体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体 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 事先将调定点定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 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送到控制系统,然后 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恒定。关于调定点的机 制尚未清楚。某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在于阻 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未利用的能量(5%)O 2 能量释放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CO2+ H 2O 肌肉收缩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1)糖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GS —————— CO 2+H 2O+ 能量缺氧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
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
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主要用于重 新合成蛋白质,作为细胞的成分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 用于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而为机体提供能量,则 是氨基酸的次要功能。
7
要测量能量代谢,还需知道氧热价和呼吸商。 氧热价 指消耗1升氧氧化某物质所释放的热量。例如, 糖
的氧热价为21.1 kJ/L; 脂肪为19.7 kJ/L; 蛋白质为18.8 kJ/L. 呼吸商(RQ)= CO2生产量/O2耗量糖的RQ = 1.0; 脂肪的 RQ = 0.71; 蛋白质的RQ = 0.8
4
1.糖: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是由糖类物质的氧化分解 提供的。体内的糖代谢主要是葡萄糖的代谢。一般情况 下,机体所需能量的70%来自葡萄糖.
5
2.脂肪:脂肪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和供给能量。脂肪 贮存量占体重的20%。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 约为糖有氧氧化释放能量的2倍。一般情况下,脂肪氧化供 能占总能量不30%,但在短期饥饿时, 脂肪成为供能主要物 质。
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 显著增加。
18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 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虽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 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 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9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即蛋白质的特殊 动力效应为30%;糖和脂肪的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 4%,混合性食物为10%。 (四)环境温度 安静时,在20~30℃的情况下最代谢为稳 定。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即开始增加。当环境 温度超过30℃时,代谢率又会逐渐增加,
13
(一)间接测热法 根据定比定律。例如,氧化1mol葡萄糖, 需要6mol
O2, 同时产生6molCO2和6mol H2O, 并且释放一定的能 量。下面的反应式表明了这种定比关系: C6H12O6 + 6O2 6CO2+ 6H2O +ΔH
14
间接测热法的具体步骤是: ①测出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氧耗量和CO2产生量,并测出尿
8
正常情况下RQ在0.71-1.0之间, 表明三大营养物质 氧化不同的百分比, 可计算能量代谢。由于蛋白质氧化 供能极少, 可忽略不计。因此,非蛋白质CO2产量与O2耗 量之比称为非蛋白RQ 。利用非蛋白RQ计算能量代谢 更为简便。
9
(二)能量的去路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內氧化释放的能量大约50%以上直接 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以化学能的形式 转给ADP形成ATP. 1摩尔ATP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成 为二磷酸腺苷(ADP),可释放33.47kJ的能量。
22
一般都以单位体表面积来衡量能量代谢率。对人体 的体表面积的测定,一般可用下面的Stevenson公式:体 表面积(m2) = 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 -0.1529
23
实际测得的结果表明,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 不同而有生理变动。当其他情况相同时,男子的BMR 值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高;年龄越大,代谢率 越低。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主讲教师: 刘长金
7.1 能量代谢
物质的分解与合成都必然伴有能量的转移。通常把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
7.1.1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糖、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
ATP被机体利用于肌肉收缩、吸收和分泌、合成代 谢、神经传导和其他。除骨骼肌收缩部分对外作功为, 其它功能活动都将转为热量。
12
7.1.2 能量代谢的测定
在生理学, 常用卡(cal)或千卡作为单位来计量能 量。能量代谢率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 产热量为单位, 即以kJ/P外, 还有磷酸肌酸(CP)等。CP是由肌酸和磷 酸合成的,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当物质氧化释放的 能量过剩时,可通过ATP转给肌酸,合成CP而贮存起来。 CP可将所贮存的能量转给ADP,生成ATP,以补充ATP 的消耗。
11
所以ATP既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 物质,它所释放的能量可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16
(二)能量代谢的简易测定方法 ① 测出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氧耗量和CO2产生量,并求
出NPRQ ② 根据NPRQ值查NPRQ 对应的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氧热价(kJ/L)xO2耗量
17
7.1.3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精神活动 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由于随出现无意识的
20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 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 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 正常。
21
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 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所以把这种状态下单位 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rate, BMR)。
氮排出量; ②根据尿氮含量算出蛋白质的氧化量和蛋白质食物的产热量,
并求出NPRQ;
15
因体内氧化1g蛋白质可产生0.16g尿氮,所以将测出的尿 氮量乘6.25,即体内氧化蛋白质的量; ③据表查出该NPRQ所对应的氧热价,进而算出非蛋白食物 的产热量; ④算出总产热量,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与非蛋白质食物产热 量之和。
过程而分别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建筑材料”。机体能量的 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ATP是广泛存在于人 体一切细胞内, 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合成的一种高能化合物。
3
1克食物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物理 热价.
1克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 生物热价.
糖和脂肪的物理热价与生物热价相等,分别为17.25 和9.75 kJ/g, 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 己于人因 蛋白质在体内未完全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