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说起晚清,第一个想到的是当时的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
有人认为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称他为卖国贼。
而我则认为,李鸿章是一位功臣。
在部分人的眼里,他的过失主要是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是,这些过失又岂是李鸿章想做的,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除去这些已经无法改变的,在其他方面,李鸿章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开办洋务运动。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
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开始。
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论李鸿章之褒贬
论李鸿章之褒贬作为晚晴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对于他的评价,不管是生前还是逝世后,人们总是褒贬不一。
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这是贬的观点。
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这是褒的观点。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我们要以辩证的唯物观点去客观评价他。
19世纪是中西方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即将崩塌,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处在这一时期,作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在这缝隙中艰难生存,思想也充满矛盾。
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谈谈他的强国之路,与国内一些改革派组成洋务派集团,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众所周知,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魅力和争议的晚清重臣。
24 岁考中进士,后以他又在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也曾经参与过清朝末年的多次重大事件。
似乎对于李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
下面我将就我自己的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相关看法,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从个人才华评价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已经将这个个人完全和晚清的那段历史(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惨败)完全糅合到了一起,仿佛其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于是,当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在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上签下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个人本身品质才华的考察。
就李鸿章这个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才华和魅力的。
公21岁,中乡榜公24 岁,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差不多也是当时安徽最年的翰林。
其曾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出了他的文采之外,更多的或许还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
由此,李鸿章的才华可见一斑。
二、从兴办洋务成败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生命中的一件不可不提的大事就是兴办洋务。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为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等是也;二为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另外还有为军事服务的相关事宜,如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 年开始的30 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首位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在当时的清朝,能意识到西方武器,西方军事的优势,并采用西方技术,李鸿章不能否认是具有远见的。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
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
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
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
伊藤博文笑而不答。
他说他与寡妇幼儿共事,其中无奈可见一般。
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
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
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
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记得的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忘记了那个拒签不平等合约的顾维钧。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翁合同信誓旦旦要杀李鸿章,可笑的是,为什么翁合同自己不去签订合约。
我们可以看见,骂李鸿章卖国的,多半是文人墨客、这些所谓的迁客骚人。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摘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不得不谈李鸿章。
作为三朝老臣的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诸多大事件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个人印记。
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且复杂的历史人物,民间长期以来对的评价多为简单的“卖国贼”三字而已。
而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绝不是仅通过一两件事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因此我们应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抛开固有观念,全面地看待李鸿章,才能还原一个更真实客观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兴名臣、地主阶级、近代化、外交、保守、创新、误国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乃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华帝国大门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李鸿章深知,列强崛起,强国林立,中国再也不能沉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步自封了,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于是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无不倾注着李鸿章的心血。
作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在多年担任洋务大臣的过程中,李鸿章成为了清末最精于与列强打交道的中国人,以致于列强“只识李中堂,不识清政府”。
也许,人们只看到李鸿章所签订的一个个丧气辱国的条约,却没有想过李鸿章在“弱国无外交”这个残酷现实下的无奈。
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总是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信念,努力地把把损失降到最低。
也许是对李鸿章外交手段的敬佩,西方一度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并把他与俾斯麦,格兰特放在一起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对于李鸿章这样一位复杂的争议人物,之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再详细谈谈李鸿章。
1.个人性格李鸿章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读《四书五经》长大,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保守,迂腐的性格。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内容摘要】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而我觉得李鸿章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义节孝”的世界观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
他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爱才而用。
【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爱才而用一、忠君爱国评价一位大臣看他是否忠君就要看他的上级是怎样评价他的,而作为李鸿章的上级,这位在专制体制中掌握最高权力者的慈禧,却很少干涉大权在握的李鸿章,对李鸿章十分信任和放心,当李鸿章面临多次的危机,他的公开对手和潜在对手曾多次罗列罪名,收集证据,要弹劾他甚至是要置他于死地的时候,都是慈禧在关键的时刻保护他。
但当慈禧觉察到恭亲王自以为功高过主得意洋洋是,她就毫不犹疑地收拾了她的第一个合作者,一个曾经亲密的盟友。
也从侧面反映出李鸿章的忠诚,并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付出。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假如李鸿章对清王朝取而代之,那他至少有三次机会面对这个问题。
第一次,1880年的清国与俄国关系危急,俄国以伊犁之战对清国进行威胁恫吓,有进一步扩大事端之势。
当李鸿章向曾经的洋枪队统领戈登询问对当时时局的看法时,戈登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今日的情形,终不可立于往后的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
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
”李鸿章听后沉默一会,说“那当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从未背叛过朝廷,另外,那不会成功的,我会掉脑袋的。
”第二次是孙文给李鸿章上书的时候。
当时正值1894年6月家甲午战争前夕,孙文写了《上李傅相书》,由王韬为之润色,郑观应为之引荐给李鸿章,在这份《上李傅相书》书中,孙文大胆地向李鸿章提出取而代之的建议。
而最终上书的结果是,李鸿章安排幕僚给孙文弄了一张护照,让他“先游历泰西各国,学习农务,艺成后返回中国”第三次是1901年,当义和团运动无法控、八国联军群起进攻北京市,西太后急召李鸿章北上议和。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谈起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历来对其褒贬不一,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可以说李鸿章是晚清得以延续的功臣亦是葬送晚清的罪人。
晚清因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至于过早沉沦,也因他导致北洋覆灭加速灭亡。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写尽了李鸿章的浮华一世,年少功成、中年得意、晚年凄凉。
看李鸿章一生不得不佩服其的才略,同时又为其感到悲凉。
为官四十载,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稳如泰山,不起波澜,可见其智其才。
读过李鸿章的人都会对其的为官之道所拜服,无论对错在为官之上他是成功的。
个人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全靠取悦上司、见风使舵、报喜不报忧。
虽说不是一个清官该做的,但时代的决定,让其只能独善其身,买国贼的帽子让他饱受骂名。
对于李鸿章所犯的错最让世人记住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仔细去看待历史就会发现李鸿章的可怜可悲。
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光绪、慈溪昏庸,白白葬送国力,致使日本侵犯。
倘若国力强盛,谁会去签卖国条约,再说满朝文武百官谁敢站出来、谁又有能力签定马关条约,所以说李鸿章不仅是大清当权者的替罪羊,亦是拯救晚清的功臣,所以李鸿章可悲的挂上卖国贼的骂名。
李鸿章也是很有思想的革命家,在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2.选取原因与价值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䜣、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
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
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4.正文:正方: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
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
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
积极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机械炼铁、交通运输、纺织产业等民用企业都是其陆续成立的。
他在这期间成立的民用企业分别是:一是轮船招商局;二是开平矿务局;三是上海机器织布局;四是天津电报总局。
我们可以看出,他成立许多的民用企业,粗略一看貌似是以帮助解决军事方面的资本、燃料、拓展兵饷等矛盾为出发点,然而从细细挖掘和思考,更显露了其经济主张,他最后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可以富裕,财政可以丰盈。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范文一:论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事迹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标题:生前一品宰相,后世两重天地——浅谈李鸿章【内容提要】100字以内【关键词】4-5个正文部分(2000~3000)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曾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组建了湘军和北洋水师,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甚大。
然而,却因代表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成了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甚至,被骂作卖国贼。
而我认为,这个老人却是伟大的,无奈的,可怜的。
1872年,四十九岁的李鸿章主持开展了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不久后,李鸿章又建立了北洋水师, 在1888年时,北洋水师从舰艇装备到官兵素质在全世界排名第九(当时美国排第十二),在亚洲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在这水师上面,李鸿章花费的心血有多大。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是辉煌的。
直到甲午海战。
中国战败。
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谈判时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因李鸿章被刺而减1亿),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
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他说世上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名字一签,代表的是国耻,以及个人的名誉;但他不得不签,弱国无外交,他在什么筹码都没有的时候与日本谈判,还是用生命换来了1亿的减价,当时,这位老人七十三岁。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画上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誉之人千万,毁之人亦千万,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的主要人生经历: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家中排行老二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秀才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受业于国藩门下1853年(咸丰三年)至1860年(咸丰十年)操办团练,任职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至1869年(同治八年)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展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海军,建立一系列军,民用企业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以后,晚年的李鸿章开始为清朝政府收拾残局,签订了《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胃血管破裂,病逝于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
后世人大多极力赞扬其在一八九四年之前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为垂危的清王朝带来了一线生机,却又极力唾弃其在对外侵略的软弱,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那个时代发生的一切从来不是偶然。
这里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段话描述当时的背景:“李鸿章之初生也,值法国大革命之风潮已息,绝世英雄拿破仑窜死于绝域之孤岛。
西欧大陆之波澜,既已平复,列国不复自相侵略,而惟务养精蓄锐,以肆志于东方。
于是数千年一统垂裳之中国,遂日益多事。
伊犁条约,于俄人违言于北;鸦片战争,与英人肇衅于南,世界多事之秋,西力东渐。
盖自李鸿章有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之时代,亦为中国与世界交涉最艰之时代。
”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开始将目光看向看似强大实则虚弱的东方中国,这注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浅论李鸿章
浅论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近代中国四十年的国家大事无一不与其相关,了解李鸿章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
【关键词】才能;地位;思想;功过;李鸿章生活在君权专制进化到极致,国家内外交困,列强环视左右,汉人权利自满洲人入主中夏渐初恢复的时代。
在这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李鸿章逐步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被奉调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国家外交、军事、经济等大权,主持并主导了晚清四十年间的一系列国家内外重大方程的制定和执行。
李鸿章是个有才能的人,少年便受曾国潘的赏识和精心训导,长大后又得到曾国潘的推荐,这样的待遇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他的才能在后来逐步表现了出来,比如说组建淮军,与洋人合作使淮军成为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组建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提高了中国水师的战斗力等。
后来这些新兴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争取到“中兴”的局面。
虽然李鸿章的实力在他受到重用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甚至发展到了能够除代清廷自立而有余的地步,但他仍勤勤恳恳服侍皇室,自始至终都在拥护清政府的统治,始终没有篡逆,也没有权倾朝野,而且在他意识到权大欺主时便开始削弱己权,不像历史上的曹操、霍光等人。
因此他最多算得上是个忠臣,算不上是权臣。
有些书上也称李鸿章是中国实践现代化的第一人,我觉得事实真的是如此。
李鸿章本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后,推崇洋务运动,从提出“自强”到提出“求富”,又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办近代海军,民用工业,修铁路,办电报局,开矿山,设同文馆并外派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
不仅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还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引进了许多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拥有先进知识水平的人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作为清廷与洋人周旋的不二人选,李鸿章甚至被洋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可见他不只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用,还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敬重。
然而在甲午之后,李鸿章开始失势,战败与议和,引起了国人的一片唾骂。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李鸿章,晚清时期著名大臣。
在清政权即将灭亡之际,为清廷鞠躬尽粹立下了赫赫功勋!死后被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创建洋务运动,创北洋舰队,为中国求强求富立下了不朽功绩,但也有人说,他参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卖国求荣,又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个卖国贼,人民的罪人。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呢?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看他的功和过,功大于过,国之功臣;过于大功,人民的罪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作为晚清重臣,他是参与了清政府对外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一下,这些丧权辱国条约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中国屡战屡败,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即使不是李鸿章,换作其他人去,难道会扭转时局避免屈辱条约的签订?真正造成这样恶果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是叶赫那拉氏。
李鸿章只不过是清廷的替罪羊,是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牺牲品。
他实际上是这一系列条约的受害者—有苦说不出,只好为清政府背上这千古骂名!至于他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军,试想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大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又有何理由违抗圣旨而背叛朝廷呢?更何况,当时的太平军已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国之危亡,作为大臣,食朝廷俸禄却不为国效力,那不又背上了不忠的臭名了吗?所以,无论李鸿章是签订卖国条约,还是镇压太平军,那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一杠子打死,就认定他是罪人。
其实,李鸿章的整个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卖命。
从李鸿章个人来说,他是有着雄才大略的,是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卓越才能的。
他组织洋务运动三十多年,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先为中国求强,后又为中国求富。
虽然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鸿章
——“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恸
论文摘要:本篇文章中,我以自己对李鸿章的了解,对其一生事迹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一些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评价、晚清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1]。
从此开始他与残破不堪的晚清紧密相关的一生。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舞台上活跃了整整40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中国“东亚病夫”的称号开始被叫响。
一个奉行“闭关锁国”准则的封建大国,被西方列强用鸦片、洋枪、大炮、军舰撬开了紧紧关闭的国门,开始了一段屈辱血泪史。
而李鸿章,作为一个“破屋裱糊匠”,倾毕生之力,为晚清这支风中残烛遮风挡雨。
李鸿章一生做的事情很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
在经济方面,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行者,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一人而战一国”[2],梁启超先生在他所著《李鸿章传》中这样说。
由此可见,李鸿章一生的所做所为,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虽然李鸿章有如此的功绩,但是在近现代人们对他的评价中,经常会听到“卖国贼”、“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这样刺耳的声音。
而这些负面评价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他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和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等等历史事迹的批判。
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臣子,为清王朝尽忠是其本分。
而且通过这个事情,恰恰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才干。
另外,我们退一步说,太平天国本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在其占领地区的统治情况来看,其领导方式全然没有比清朝先进的地方可言,甚至它比清朝更专制更腐败,不可能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功彻底改变中国的地位。
对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这点上,我认为换任何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李鸿章那个位置上都不会比李鸿章做的更好。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所做之事必然会有它的阶级局限性,他的所思所想所为核心都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持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
在保留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李鸿章所主持之洋务必然是达不到中国“自强”这个目的的。
然而,李鸿章已尽他所能,我肯定他的做法。
至于李鸿章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我想我们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李鸿章绝不想这么做。
难道一个在官场、战场上“摸爬打滚”了这么多年的而长期立于政治中心的大臣会没有一点预见?他当然知道在签署不平等条约之后,自己会被冠以“卖国贼”的卖名,甚至遗臭万年,而他还是做了。
这本身就具有悲剧主义色彩。
究其最终原因是当时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国力导致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
而当时,李鸿章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清朝腐败本质的“挡箭牌”。
总而言之,李鸿章的一生就是一出“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剧。
他是弱国的外交强手,发展洋务的经济天才,官场中的绝对强者。
借近代史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试问谁在他的位置上能比他做的更好”。
但最终他就如他自己评价自己的那样是“破屋裱糊匠”,终他一生也没有想到推倒重来。
这是属于他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悲剧。
最后引一句梁启超先生的话来总结我对他的看法:“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2]
参考文献和注释:
[1]百度百科——李鸿章
[2]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