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第一节常见症状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概论——常见症状部分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常见症状部分总结

第一章1常见症状1.(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样感,如……(2)体征:医师或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如……(3)症状和体征很难绝对分开,统称为症状。

2.症状和疾病的关系:①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或线索,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②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症状,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症状。

因此需要综合分析诊断。

第一节发热1.定义:正常人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保持相对恒定,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体温升高提高免疫,大多是防御疾病的反应)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3.热型: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该曲线形状可有一定规律。

(1)稽留热:恒定在39~40℃,一日内波动不超过1℃,持续较长,甚至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2)弛张热:39℃以上,波动大,但仍在正常以上。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济州上升到39℃以上,持续后下降至正常,经间歇期体温再次升高,反复发作。

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逐渐上升至39℃或更高,后又逐渐下降,至一定程度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呈波浪型。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急骤上升到39℃或以上,数天后骤降至正常,几天后高热再次出现,如此反复。

可见于回归热、淋巴瘤。

(6)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三节皮肤黏膜出血1.定义: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黏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2.基本病因: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多见。

3.临床表现(1)出血点/瘀点:d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多见。

第二章第一节常见症状ppt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常见症状ppt课件

头痛
• 处方药:紧张性头痛伴长期精神紧张,可选用地西泮,反复性偏头痛用抗偏 头痛药,三叉神经痛首选卡马西平。
头痛
头痛用药注意事项
• 首先要明确诱发原因,治疗原发疾 病,轻易不宜先用镇痛药,以免延 误病情
• 解热镇痛药用于头痛一般不超过5日
头痛
•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均 对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 节痛及痛经等钝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 起的绞痛几乎无效
一周,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咳嗽
• 注意禁忌症:右美沙芬可引起嗜睡,对驾车、
高空作或操作机器者宜谨慎,对妊娠期妇女、严 重高血压者、有精神病史者禁用。苯丙哌林须整 片吞服(对口腔黏膜有麻醉作用),。喷托维林5 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可造成儿童呼吸抑制)
• 除用药外还注意休息,注意保暖,戒 除饮酒,忌吸烟,忌食有刺激性或辛 辣食物
• 多数解热镇痛药(肠溶剂除外)宜在 餐后服用
•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不宜饮酒或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 避开禁用(孕妇在整个妊娠期应禁用阿司匹林 )
头痛
头痛是是很多疾病的前驱症状或伴随症状: • 急性感染性发热,常伴有头痛、发热、头晕 • 高血压、动脉硬化病者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提示有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 剧烈头痛伴精神症状,可能有内脏出血 • 早晨头痛,且由咳嗽和打喷嚏引起,则可能是脑肿瘤
• 便秘形成的原因很多,各种急慢性病 均可引起,应找准病因进行针对性治 疗,可增加运动量,改变不良的饮食 习惯,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尽量少用 或不用缓泻药
便秘
• 对长期慢性便秘,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刺激性泻药,否则会造成进一步便秘
• 儿童不宜应用缓泻药,否则可造成缓 泻药依赖性便秘

临床医学最终版word精品文档12页

临床医学最终版word精品文档12页

第一章常见症状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如头痛、乏力、多梦、呼吸困难等。

体征:医师或者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

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各种原因到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体温曲线: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个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

热型: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的规律,称为热型。

皮肤黏膜出血:是指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粘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紫癜:紫癜(purpura)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

发绀: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广义的发绀还包括少数由于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所致皮肤粘膜青紫现象。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症状。

呕血:是上消化道(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指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便隐血试验: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七日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剖坏只可以采用化学或免疫的方法检测的试验。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一般为突然发作,发作时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2.正常成年人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24小时稍有波动。

一般下午比早晨稍高、体力劳动、剧烈体育活动或餐后体温稍升高,一天内的波动一般不超过1℃发热过程:①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干,打寒战,流行性感冒(骤升性,渐生性)②高温持续期③体温下降期发热程度的划分:1、低热,37.3---38 C 2、中等热,38.1---39 C 3、高热,39.1---41C 4、超高热41C以上临床上常见的发热类型:一、稽留热。

常见症状1

常见症状1
(2)高热期
•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 缓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发热热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h波动超过2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 1至数天。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头痛: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一、颅脑病变

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血管病变:SAH,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等,静脉窦病变 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转移瘤,颅内白血病 浸润,颅内囊虫病或包虫病等 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 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咳嗽用药注意事项 对痰液较多的咳嗽应以祛痰为主,不宜单 纯使用镇咳药,应与祛痰剂合用 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镇咳药连续口服一 周,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注意禁忌症:右美沙芬可引起嗜睡,对驾车、高
空作或操作机器者宜谨慎,对妊娠期妇女、严重高血 压者、有精神病史者禁用。苯丙哌林须整片吞服(对 口腔黏膜有麻醉作用),。喷托维林5岁以下儿童不宜 应用(可造成儿童呼吸抑制)

1.发病情况 2.头痛部位 3.头痛的程度与性质 4.头痛出现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5.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5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专 班 级 临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程
发病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 > 散热
发热
6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专
• 2、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级 临
、炎症

•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医 学

概 要 教
•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7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 发热的分度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 见症状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思考:



➢ 何谓发热?


➢ 发热应首先考虑哪类疾

病?

概 要
➢ 如何给发热分度?


2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专 班
•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

• (1)体温上升期
专 班 级
•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 ℃或以上,如 疟疾。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

第一节 常见症状(1)精品PPT课件

第一节 常见症状(1)精品PPT课件
附件:病变压痛区
一、发病机制
• 腹部的神经分布 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壁层,对刺激
反应敏锐,传导快,能准确地指示病变部 位,是一种锐痛的感觉.
内脏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 对刺激反应和定位作用不如脊神经敏感, 多为钝痛,可伴焦急和不安等感觉.
胃:病变压痛区 肝、胆:病变压痛区 盲肠、阑尾: 病变压痛区
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头痛 三、咳嗽和咳痰
四、呼吸困难 五、心悸 六、紫绀
七、恶心呕吐 八、腹痛 九、腹泻
十、便秘
十一、黄疸 十二、咯血
十三、便血
十四、水肿 十五、血尿
十六、尿频尿急尿痛 十七、尿储留 十八、眩晕
十九、惊厥
二十、意识障碍
第一节 发热(fever)
正常体温及测量部位 • 口温:36.3-37.2℃; • 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一般为36-37℃; • 肛温:比口温略高0.3-0.5℃,一般为36.5-37.7℃. 影响因素: • 个体差异 • 年龄时间 • 环境 • 活动状况,进餐情况 • 生理变化
二、病因 头痛的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 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 胸痛的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 腹痛的病因: 急性腹痛、慢性腹痛
三、发 生 机 制
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机体
受损部位释
放致痛物质
痛觉感受器发出冲动
引起痛觉
疼痛分类:
1 、皮肤痛:“双重痛觉”,定位不明确
2 、内脏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明确 3 、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 4 、躯体痛:以骨膜分布最密,痛觉最敏感 5 、神经痛:剧烈灼痛或酸痛
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 缓降:体温于数天内降至正常。

临床医学概要(前半段)

临床医学概要(前半段)

临床医学概要(前半段)第一章、常见症状(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体征:医师或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

)发散问题:疾病与症状的关系。

一、发热发散问题: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的区别1、发热:当各种原因导致提问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正常人的体温36摄氏度~37摄氏度,上午体温较低,下午体温较高,一天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

3、发热的病因:(1)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2)非感染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大多数患者是由致热源引起的发热)4、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摄氏度、中等度热:38.1~39摄氏度、高热:39.1~41摄氏度、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

(低热以上需要药物处理,低热一下需要物理处理)5、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恒定与39~40摄氏度、日间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伤寒等(2)弛张热:39摄氏度以上高热、日间体动超过2摄氏度、但仍在正常体温以上(3)间歇热:体温急剧上升达39摄氏度以上、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间歇期后再次升高反复发作、疟疾等(4)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到39摄氏度或更高后逐渐下降,之后又逐渐上升下降。

布氏杆菌病等(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达到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天后突然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再次出现并反复、回归热等(6)不规则热:结合病、风湿热等二、头痛1、头痛:头颅部位发生的疼痛,为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2、头痛原因:(1)颅脑疾病(2)颅外疾病(3)全身性疾病3、头痛发生机制:血管因素、脑膜受刺激或牵拉、脑或颈神经受刺激/挤压或牵拉、头颈部肌肉收缩或五官/颈椎病变。

4、头痛发病情况:急性起病并有发热、持续不减部分意识障碍且无发热、长期反复发作性头痛、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

5、头痛部位:偏头痛、想病灶同侧放射性头痛、额部头痛、全头痛、眼源性头痛(眼眶)、浅表性头痛(鼻源或牙源性)课堂:额部、枕部、一侧、弥漫性6、头痛程度与性质:轻(脑肿瘤)、中、重(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7、持续时间:鼻窦炎(上午)、女性偏头痛(月经)、脑肿瘤(持续性)、8、头痛伴随症状:呕吐、发热、眩晕、抽搐、视力障碍、颅神经麻痹、三、皮肤黏膜出血1、皮肤黏膜出血基本病因:(1)血管壁缺陷(结构异常和收缩功能障碍时),(2)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3)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4)血液中抗凝物质的增多(多数为获得性),(5)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多为继发性)均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其余还有皮下血肿,鼻出血,牙龈出血四、发绀1、发绀: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临床医学概论.pdf

临床医学概论.pdf

超 高 热
(二)发热的临床经过
分为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Set point


继 师
高热期
教 续

体温下降期
1.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 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 体温上升的方式有两种: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伴有寒战。


缓升型:体温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有寒战 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

继 师
教 续

2. 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引起产热增多的疾病:癫痫、甲亢。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阿托品 中毒、大量失水。



继 师
教 续

四、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中等度热




继 师
热 热
教 续

37.3-38℃ 38.1-39 ℃
39.1-41 ℃ 41 ℃以上
波动的范围也不定。此种热型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 膜炎。
五、伴随症状和体征
血反应。
1.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脑、药物热、输 2. 单纯疱疹:常见于发热性疾病:大叶性肺炎、流脑、
流感。
3. 淋巴结肿大:传单、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白血


病淋巴瘤、转移癌。

继 师
教 续

4. 肝脾肿大:传单、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

继 师
教 续

端坐呼吸
(因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坐位)
二、病因

临床医学概论第一章

临床医学概论第一章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常见症状※重点名词解释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的异常改变△临床表现:症状(主观)和体征(客观)△黄疸和下肢水肿:既是症状也是体征第一节:发热※重点掌握:发热的名词解释:当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重点掌握:肛门温↑0.2-0.5 ℃舌下温 36.3-37.2 ℃腋下温↓0.2-0.5 ℃发病病因:①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②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③发病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非致热原性发热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点外源性致热源:(大分子物质)激活内源性致热源,间接发热非致热原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重点掌握:发热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发热: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发热热型:①稽留热型:体温维持39-40℃。

达数天或者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 1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②张弛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波动超过2℃,最低值在正常范围之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③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回复至正常。

如此反复△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发热过程:1.体温上升期:骤升型: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缓升型: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到高峰2.高热期3.体温下降期:骤降渐降:伤寒,风湿热第二节:发绀※重点掌握:发绀的名词解释: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部位较明显病因:主要有心肺疾病引起如呼吸道阻塞,肺实质疾病,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1.中心性发绀2.周围性发绀3.混合性发绀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1.药物或化学物质总督所导致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特发性阵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 —— 3 —4.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第三节:黄疸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功能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重点掌握:正常人的胆红素浓度:5.1——17.1 µmol/L隐性黄疸:胆红素在 17.1——34.2 µmol/L ,临床不易察觉,成为隐性黄疸 显性黄疸:超过34.2 µmol/L ,出现黄疸,成为显性黄疸病因:※胆红素的代谢①衰老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Hb 血红素 胆绿素②胆绿素 胆红素(脂溶性,游离型) 清蛋白胆红素复合物(非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

最新临床医学概要课件 第1章 常见症状

最新临床医学概要课件 第1章 常见症状


伤寒高热期。



11
2、驰张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常在39Ċ以上波 动幅度大,24小时 内波动范围超过2℃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
床 医 学
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2
3、间隙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 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

可持续1天至数天,

费力、空气不足和不适,表现为呼吸频率、
临 床
深度和节律的异常,严重者出现鼻翼煽动、
医 发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





23
病因
• 1.呼吸系统疾病:气道阻塞、肺疾患、胸廓
高 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膈运动障碍
专 班
• 2.循环系统疾病:各种心脏病出现严重心功

能不全。

床 • 3.中毒:理化因素或严重代谢障碍 。

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临 床
为热型。
医 学
•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概 •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
要 教
别诊断。

10
1.稽留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度以上的高水 平,达数天或数周。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
床 医 学
范围不超过1度。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

பைடு நூலகம்
• 低热
37.3 ℃--38 ℃
级 临
• 中等发热 38.1 ℃--39 ℃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病症(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①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承受损〔颅脑外伤〕②产热过多:甲亢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38℃℃-39℃℃-41℃超高热≧℃(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缺乏,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C.混合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呼气均困难,多伴有呼吸浅速及病理性呼吸音(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干体力活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②端坐困难: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3)中毒性呼吸困难(4)伴随病症①发热②哮鸣音③意识障碍④胸痛⑤咳嗽、咳痰〔三〕咯血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位局限于体表——颅外病变;
痛弥散、深层——颅内病变; 痛位于额、颞顶部——幕上病变; 痛位于枕后、耳后、上颈部、前 额部——幕下病变。 感染性头痛—全头部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颈部痛。
• 4.神经症:神经衰弱症、癔症
(二)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
▲ 急性起病伴发热---感染性 ▲急性头痛伴意识障碍---脑血管病(出血、梗
死) ▲ 慢性持续性头痛——多见于神经官能症。 进行性头痛,伴颅压增高---
▲ 间歇性头痛——见于偏头疼、丛集性头痛 ,癫痫、高血压等。
·2.头痛的部位与病变的相关性:
二、头痛
三、咳嗽和咳痰
五、胸痛
六、呼吸困难
八、水肿
九、恶心呕吐
十一、呕血与便血 十二、腹泻
十四、黄疸
一、发热(fever)
正常体温及测量部位 • 口温:36.3-37.2℃; • 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一般为36-37℃; • 肛温:比口温略高0.3-0.5℃,一般为36.5-37.7℃. 影响因素: • 个体差异 • 年龄时间 • 环境 • 活动状况,进餐情况 • 生理变化
折等等可引起发热。
(三)、临床表现
发热分度 • 低热:37.3-38℃; • 中等度热:38-39℃ ; • 高热:39-41℃ ; •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过程 •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寒战、
畏寒。有两种上升方式: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以上,常伴寒战。 缓升型:体温于数日内缓慢上升达高峰。
b:见于布鲁菌病
• 不规则热(irreguler fever):
a:发热无一定规律 b: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
二、头痛
概念: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急性头痛 (Acute neadant)
· 急性头痛是指发生在眉弓以上至 枕部范围内的各种突然发生的严 重头痛。
· 头痛是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也 是急诊患者的紧急主诉。(人群 中 有 10%—20% 的 头 痛 为 主 诉 ) 。
——血液、尿液、粪便等
3.辅助检查 assistant examination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 超声波、 X线、同位素、CT、MRI、内 窥镜等
症状和体征
• 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 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表现。
– 带有主观性。但它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 发生、发展、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可发挥重要 作用。
临床意义:伤寒、大叶性肺炎
•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a:体温在390C以上; b:24小时温差达20C以上; c: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d: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a: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反复发作; b:体温波动可达数度(间歇周期:数小时或数天); c: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诊断方法
1.掌握症状和体征 symptoms and signs
——发热、头痛、咳嗽、呕血、恶心、水肿等
怎样掌握?
病史采集 obtain medical history
——问诊
体格检查 physical examination
——视、触、叩、听、嗅诊
2.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examination
临床上发热的病因分: 感染性(多见)、非感染性
• 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 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 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 现发热。
• 非感染性: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
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肢体坏死,癌、白血病、淋巴瘤、 溶血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 衰竭;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
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 缓降:体温于数天内降至正常。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按常规方法测量发热病人的体温,并标记在
体温单上所形成的不同形状的体温曲线,称为热型。不
同病因,热型也不同。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六种:
• 稽留热 • 弛张热 • 间歇热
• 回归热
• 波状热 • 不规则热
• 稽留热 a:体温维持在39-400C左右,数天或数周; b: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C;
· 大多头痛是由于头颅的疼痛感受 器受到某种物理或化学性致病因素 刺激而产生痛觉,但精神抑郁症患 者的头痛则属上述例外,它属于患 者本身的主观体验。
(一)常见病因
• 1.颅脑疾病:感染、脑血管病、占位、外伤 • 2.颅外病变:颅骨疾患、神经痛、五官科疾

• 3.全身性疾病:感染、中毒、中暑、贫血、 脑病、低血糖
(一)、发热定义
• 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 功能紊乱等原因,致产热过程增加,散热不能相 应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即口腔温 度高于37.3℃,或直肠温度高于37.7℃ ,或一 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时即称为发热。
(二)常见病因: 1、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2、非感染性发热
• 体征:医生通过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 异常表现------阳性体征;如心脏杂音,触及包块 – 正常表现------阴性体征如:腹软,无压痛
• 症状和体征的关系: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体征。
第一节 常见症状
一、发热 四、咯血 七、心悸 十、腹痛 十三、便秘
• 2.高热持续期: 1)、组织代谢增强→需氧量增加 → 呼吸心率加快 2)、头痛、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意识不清、昏迷 3)、消化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 4)、身体消耗大→倦怠无力、肌肉酸痛、周身不适 5)、肾血流量减少、呼吸频率增加→口干、尿少、尿黄 •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伴有大汗,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a:体温急剧上升至390C以上,数天后下降至正常; b: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 c: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淋巴瘤)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a:体温逐渐上升到390C以上,数天后又下降至一定程度,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