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教授)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
北
2
18
三、去脉:落实办法
“天大行动”阐明了“新工科”建设的中 长期目标规划:
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 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 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北
2
3
一、来龙:重大事件
会议达成了以下十点共识(现在被简称为“复旦共识”): 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②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③ 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④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⑤ 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⑥ 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⑦ 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⑧ 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⑨ 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⑩ 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 人
。
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 才
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结
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 构
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 矛
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 盾
结构方面的缺陷”。
突
出
➢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 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 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 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 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北
2
16
网络评论管理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Vol.42,No.5FrontiersofScienceandTechnologyofEngineeringManagement2023年第5期网络评论管理:挑战与潜在研究方向赵翠1, 梁盠2,3, 肖勇波2,3(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北京100084;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 要: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互联网经济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缺点;网络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海量的网络评论中蕴藏着关于产品质量、商家服务、产品是否符合顾客个性化需求、产品/服务缺陷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随着网络评论对顾客的购买选择行为影响力的增加,商家也日渐意识到评论信息的商业价值,注重网络评论的管理,并基于网络评论来优化定价、库存、营销等决策。
网络评论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带来了广泛的研究课题,包括评论的深度挖掘与知识发现、基于评论的需求预测、评论自身的管理以及基于评论的运营管理等。
本文在梳理网络评论的作用与管理挑战的基础上,综述学者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对下一步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评论管理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评论管理;评论信息挖掘;消费者行为;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定价与收益管理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 0145(2023)05 0001 09doi:10.11847/fj.42.5.1NetworkCommentManagement:ChallengesandPotentialResearchDirectionsZHAOCui1,LIANGYong2,3,XIAOYongbo2,3(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ResearchCenterforContemporary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Abstract:Bybreakingtherestrictionsoftimeandspace,thenetworkeconomygreatlyreducestheinformationsearchingcostandfacilitatespeople’sdailylife.However,ascomparedtotraditionaleconomy,networkplatforms(e.g.,Taobao,Douyin,Didi,andAirbnb)havethedisadvantageofinformationasymmetrybetweensellers(orserviceproviders)andconsumers.Byallowingcustomerstoposttheirexperiencesaboutshoppingandproductusage,networkcommentspartiallyaddresstheproblemofinformationasymmetry.Massivenetworkcommentscontainusefulinformationaboutproductquality,servicelevel,product/servicefitness,andproductdefects.Asnetworkcommentsplay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influencingcustomers’purchasingandchoicebehavior,firmsbecomeincreasinglyawareofthevalueofcommentinformation,andpaymoreattentiontothemanagementofnetworkcomments.Besides,theyevenmakepricing,inventory,andmarketingdecisionsbytakingintoaccounttheimpactofnetworkcomments.Fromtheperspec tiveofacademicresearch,thenetworkcommentspracticeprovidesampleresearchopportunitiesforscholarsfromvariousdisciplinesincludinginformationsystemsandinformationmanagement,marketing,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opera tion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Theresearchtopicsincludein depthminingandknowledgediscoveryofnetworkcomments,demandforecastingbasedoncomments,managementofnetworkcommentsthemselves,andoperationaldecisionmakingbasedonnetworkcomments.Thispaperprovidesasystematicanalysisofthebenefitsandchallengesofnetworkcomments,surveystheexistingliteraturerelevanttonetworkcomments,andproposessomepromisingdirectionsforfutureresearch.Keywords:networkcommentmanagement;knowledgediscoveryofnetworkcomments;consumerbehavior;operation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pricingandrevenuemanagement收稿日期:2022 08 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2125002,72293561)通讯作者简介:肖勇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收益与定价管理。
新工科建设地方高校如何行动
新工科建设地方高校如何行动收稿日期:2018-03-13资助项目:河北北地质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7J03)作者简介:索贵彬(1968-),男(汉族),河北磁县人,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将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基本包含了新工科的内涵。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统计,在本科院校中,中央部门主管的有113所,地方本科院校有700所,民办本科高校有424所。
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所有普通高校的90%,地方本科院校则占到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0.8%。
如此体量庞大的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中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行动呢?一、新兴工科建设我国高等学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工科相关专业,另外一种类型是传统工科专业。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信息网络、空天海洋、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自2010年起,教育部推动高等学校面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相关领域设置了24种新专业(含非工科专业)。
关于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问题,2001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国家计委,重点择优扶持了37所高等院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门,共同支持26所高等学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立开放式办学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急需的集成电路产业工程人才。
通过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从中总结出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有效的体制、机制,初步回答了新兴工科专业如何建设问题。
211076725_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冯超颖(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阶段,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是信息技术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阶段面临的新要求。
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等角度,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途径。
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重视顶层设计,强化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TH-4;G642 文献标识码:A引言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理念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国际竞争形势、立德树人使命,教育部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2017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提出了“天大行动”;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后续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提出“新工科”教育理念,全力推进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为实现科教强国培育更多优质人才。
与此同时,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产生了重大变革和理念再造,将旅游行业的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数智化,以信息技术促进旅游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一、新工科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中,学科和专业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彼此依附,两者既相互影响,也协同发展。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面临重构,“学科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这一逻辑关系将发生变化,转向以“未来需求—专业改造—学科调整”为路径的人才培养逻辑。
“新工科”时代建筑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
“新工科”时代建筑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梁春晴,张峻玮(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48000)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1],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推进“新工科”建设,开拓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高校逐步搭建起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在研“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两百多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四百多项,“新工科”建设正以新体系、新模式、新理念、新质量、新结构在全国高校中迅速推进。
建筑工程类专业是培养工程建设人才的摇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工程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教育的要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真才实干,又要有高尚品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综上,加强和改进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为贯彻落实“新工科”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育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一)新工科育人理念和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为适应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新工科”理念下的学生培养更加注重质量和成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新工科”建设加速推进中,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进,协同改革创新。
但在实践中,高校通常会将学生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水平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关注,忽视了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内在素养的要求。
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访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古燕玲女士
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访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古燕玲女士李蔚【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2(036)008【总页数】2页(P1083-1084)【作者】李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已经有了国产的动态比表面仪,这为我国颗粒测试领域开辟了一个里程碑。
而在2000年的时候,通过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的结合,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对70、80年代动态比表面仪的彻底改型,开发出了21世纪首例动态对比法比表面仪,至此,我国的颗粒测试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精微高博是当代中国知名的粉体表面特性测试技术的先行者。
十年来,精微高博的科学家革新了测试技术并设计发明了相应的物性测试仪器,使粉体及多孔材料的测试更精确、更精密、更可靠。
精微高博的仪器受到科学界的青睐,装备了北大、南开、同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广西科学院、华东理工、北京矿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中国知名大学,现已向全世界分析实验室发展,以满足其开发和改进新产品的研究需求。
大中型企业诸如:中国铝业、中国石化、汽巴精化(中国)、杜邦(中国)、风帆股份、科力远(科霸电池)、深圳比亚迪、深圳邦凯、米其林轮胎(中国)等,也依靠精微高博的纳米粉体测试技术,更精确地鉴别超细粉体或多孔材料的表面特性,并高效地在线检测产品质量。
精微高博的测试技术可使粉体产品质量大大提升,迈上新台阶,在中国产业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目前,精微高博被公认为是国产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器的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可为实验室提供完美的粉末物性测试设备,及高性价比的产品。
精微高博(JWGB)公司不仅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而且通过欧盟CE认证,产品远销美国、波兰、日本、巴西、蒙古、印度、泰国、伊朗、斯里兰卡、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北京精微高博的发展情况以及正在研究的产品有哪些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并荣幸地采访了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古燕玲女士,以下是采访实录。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记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特别副研究员白志玲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记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特别副研究
员白志玲
郑心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24()5
【摘要】猛然破裂为“爆”,火力迸发为“炸”,二者相结合总是能让人第一时间想起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与十分惨烈的战争场面。
殊不知,“爆炸”或可指向战争,亦可守护和平——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朵蘑菇云”升空,自此,不仅外敌再难来犯,核能的开发利用也在同一时期成为可能。
创造出这历史一刻及继往开来新时代的科学支撑,正是1962年,钱学森院士与郑哲敏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组织建立的全新学科——“爆炸力学”。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郑心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点亮微机电系统的“启明灯”——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张威
2.用导航技术指引现代化强国之路——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韩勇强
3.行远自迩,揭开肿瘤奥秘——记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副院长付彩云
4.
突破“光”与“生物”的前沿共性难题--记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市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张帅龙5.与光同行,让激光走进千家万户——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先进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概念界定、战略需求与行动路径
现代大学教育 2024年第1期改革纵论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项目编号:BIA230162;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大学建设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GXJK089;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理论意蕴、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346。
收稿日期:2023-08-07作者简介:姚宇华(1984—),男,湖南武冈人,管理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东莞,523808。
黄明东(1964—),男,安徽舒城人,教育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武汉,430072。
Email:275058297@qq com。
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概念界定、战略需求与行动路径姚宇华 黄明东摘 要:布局和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议题。
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遵循外部设计逻辑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拥有新办学使命、新办学体制、新师资队伍、新学科结构、新组织架构、新治理体系、新科创模式以及新评价机制,具有创新程度高、应用能力强、跨界范围广、迭代速度快以及办学质量高等特征。
服务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构建大学发展新范式和推动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出迫切需求。
加快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应采取以下举措: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战略谋划的前瞻性;强化交叉融合,布局建设理工科集聚度高的新型学科集群;坚持应用逻辑,构建基于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提升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绩效导向;应用逻辑;评价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4)01-010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国顶尖理工科大学,率先探索创建创业型大学等新型大学模式。
周立伟院士:“即便是蹒跚着也要前进”
周立伟院士:“即便是蹒跚着也要前进”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5期本刊记者刘家贻专家简介:周立伟,出生于上海市,浙江诸暨人。
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宽束电子光学学派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电子光学是研究电子在电磁场中运动和电子束在电磁场中聚焦、成像、偏转等规律的学科。
已渗入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显微学、质谱学、电子能谱学、表面物理、材料科学、高能物理以及光电子成像等领域中,凡是涉及到产生、控制和利用带电粒子束的问题,都需要运用电子光学的成果。
宽束电子光学是研究大物面宽电子束成像与聚焦以及设计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科学,是电子光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周立伟是我国电子光学领域培养的最早的一批科学家之一。
在60年的山河巨变中,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周立伟与他的宽束电子光学事业也在发展中不断蜕变,而不变的是他在60年风雨中的坚守,以及那颗“即便是蹒跚着也要前进”的科学之心。
追逐未来梦想之光1999年11月,周立伟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骄傲,为他高兴,为这位情系母校的院士而自豪。
为了祖国电子光学科学的发展,他奋斗了60年,60年辛勤耕耘、60载孜孜以求,换来沧海桑田的变换,他在科学的路途上矢志不渝、执著攀登,成为自己的科学学派的创立者。
1932年,周立伟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普通制药工人家庭,一家五口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
1948年夏天,16岁的周立伟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选择——放弃高中学业。
周立伟的选择,源于一个成长于贫苦家庭的少年,想要尽早为家庭分忧的心声。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
2023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管理经略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动力机制与协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YJA880009。
收稿日期:2022-05-08作者简介:耿乐乐(1989—),男,甘肃镇原人,管理学博士,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工程教育研究;兰州,730000。
Email:geng159@126 com。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耿乐乐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现代和未来产业发展要求以及新工科建设催生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
文章基于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和协同治理现状,分析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以及实现机制。
产教融合一体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与异质性、职能多维化是现代产业学院最主要的组织特征,构成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
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表明,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和实现协同治理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形成,需要通过构建多层次结构性机制、多阶段过程性机制和多元化协调性机制来实现。
关键词: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治理;工程教育;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G64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3)06-0099-10 一、引 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亟须加强对现代和未来产业通用技术的研发。
解决产教脱节问题、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满足此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和技术需求的关键。
联合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建设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2018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0的意见》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新工科,要建设一批面向现代产业的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
《2024年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范文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心,汇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
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落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此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独特模式,成为了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北理工如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北理工模式”,并分析其在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北理工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北理工作为一所综合性工科院校,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在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 挑战:尽管北理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着技术转移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
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1.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北理工通过与产业界、高校、科研机构等紧密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强化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
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3. 培养创新人才:北理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加强科技成果评估与市场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加强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市场导向。
四、北理工模式在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1.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北理工模式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研究——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为例
图1《标准》与《华协》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专题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研究2024.5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制度。
我国于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以下简称《华协》)正式成员[1]。
根据工程教育实际,参考国际同行做法,我国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过多年执行和反复修订,于2022年7月以团体标准的形式正式发布。
图1为《标准》与《华协》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标准》规定了12条毕业要求,其中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4条为技术能力要求;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4条为非技术能力要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等4条为技术与非技术融合的能力要求[2]。
《华协》规定了11条毕业要求(W A 1-W A 11),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方式、全寿命成本、净零碳、多样化与包容性、计算与数据分析、新技术与未来技术适应性、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系统方法等内涵,几乎每一条都涉及非技术能力要求[3-4]。
《华协》毕业要求框架还包括9条知识和态度/素质(W K 1-W K 9)、7条复杂工程问题定义(W P 1-W P 7)以及5条复杂工程活动定义(E A 1-E A 5),是一个具有知识、能力和态度/素质(K n o w le d g e ,S k i lla n dA t t i t u d e ,K S A )“三位一体”内在逻辑的整体[5]。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育人2024年第5期(总第1459期)N o .5,2024S e r i a lN o .1459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收稿日期:2023-05-15作者简介:高新勤,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面向区域高校的本科实验室效益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21B Z 028);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攻关研究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践”(23Z G 019);西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教〔2022〕2号);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实践”(x j y 1401)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非技术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改革研究
Vol.40No.3Mar.2024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第40卷第3期2024年3月为适应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教育部在2018年提出了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这一概念[1],新工科这一重要举措在于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积极推进了新工科建设的时代步伐[2]。
各高校也积极响应推进新工科建设步伐,开展了众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例如“天大方案”“华南理工F 计划”等。
高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不仅是实施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载体,而且是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路径。
打造高质量的专业课程(金课)及课程教学体系不仅是各高校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建设的主要目标。
然而专业课程建设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需要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保障,通过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针对目标导向的各主体评价结果,对所实施的专业课授课团队、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调整,从根本上保障不同主体对课程目标的达成需求。
然而,现阶段课程评价主体多局限于校内,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缺乏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例如学生就业单位、同行专家等)对具体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评价内容也多局限于校内教学团队及高校自身对课程设置的规范性评价,缺乏以具体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3]。
因此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的选取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师资结构均能产生积极影响[4]。
1课程评价的内涵与特征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反馈、监控、激励等多种功能,以多主体需求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首先应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其次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所实施的课程进行有效评价。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SFC 72025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L 2124033)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4月30日引用格式:陈凯华, 郭锐, 裴瑞敏.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5): 613-621.Chen K H, Guo R, Pei R M. Ten-year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policies and optimizing approach for sci-tech self-relianceand self-improvement.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5): 613-621. (in Chinese)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陈凯华1,2 郭 锐1*裴瑞敏2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已形成多层纵横联动的政策体系。
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政策不断完备,使用与发展政策逐步改善,评价与激励政策更加丰富,有效保障了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不过,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精准性不高、联动性不强,以及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下简称“青基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
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深化科教融合,推进面向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遵循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系统思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验教学创新——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Slide1
2008-11-26
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
6
2、合理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突发奇想可以产生创新思维,但大多可遇不可 求,至少不能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流。要系统化 地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 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
•充分的知识储备 •足够的实践经验 •饱满的创新激情 •熟练的创新技能
• 2005年,3/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实践创新 人才培养直接相关:
• 特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二等奖—”建设高水平光电实验基地、多模式培养实践创新人才
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建设跨学科军工专业,培养国防科技创新人才”
感谢兄弟院校支持!
2008-11-26
2008-11-26
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
16
3、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教学科研和国际化 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 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SRIT)计 划”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和“大学 生开放实验专项基金项目”,资助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或直接参 加教师科研课题,或在教师指导下独 立从事科研工作,训练和提高科学研 究能力
• 第一批SRIT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计立项61项。项目周期1年。项目结题后, 共计获得科技实物、软件系统、新的实验方法、理论研究报告等 形式成果58项。
• 第二批SRIT项目将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协同开展,按 照教育部要求,原计划首批支持50-60个项目,我校学生积极踊 跃参与其中,在一个半月的期限内申报了141个项目。
2008-11-26
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
13
校外实习基地
2008-11-26
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背景新工科建设是指围绕企业需求和创新引领,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包容和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
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不断涌现,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项目介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旨在加强学科交流、提升学生能力和推进教育改革。
具体来说,该项目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些目标:学科交流•促进各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 collaborative learning。
•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加强知识技能的交流与传播。
•建立行业/学科联盟,推动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技术和创新能力。
•搭建平台,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现自身优势和缺陷。
•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以激励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推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推动跨学科教学,在跨学科教学中推广 problem-based learning、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学习模式。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弱化基础学科知识的考核比重。
项目成果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交流:建立了“学校-企业-协会”三方合作的知识共享平台,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学生能力提升:在项目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改革推进: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被锻炼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项目展望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教育理念,运用 cutting-edge technology,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构建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胡军于浍贾朝清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2期摘要:针对重果轻过、重教轻引、重理轻创、重考轻评等教学问题,文章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思维、理念、融合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创新人才过程培养的新体系、新方法、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评价等内容,开展探索和实践,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建立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三二三四”模式,以期为高校理工科育人培养提供新的改革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科优势;立德树人;“三二三四”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17-03理工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不懈追求,关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发展指南,为理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1]。
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基本方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
为了深入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鼓励教师从培养目标制定、培养体系优化、培养平台搭建、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6]。
当前,全国高校在推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精神指导下,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7-8]。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诸如,欲速不达,重结果目标轻过程目标;授人以鱼,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墨守成规,重传统理论轻创新成果;以偏概全,重知识考核轻综合评价等,这些教学问题归因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容易忽视基础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性[9]。
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生等)是知识“树状”结构图的根本,是知识大厦的基础,是认知世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础性工具,其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原创力,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课程整合・- 79 -2017年4月下 第08期(总第410期)10.3969/j.issn.1671-489X.2017.08.079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王伟 林德福 张健摘 要 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于时代;学术氛围淡化,实践机会缺失;研究生规模扩张迅速,师资力量发展滞后;导师指导不够,师生交流缺乏。
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包括:培养模式多元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实施课题组模式。
关键词 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79-02Exploration on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W ANG Wei, LIN Defu, ZHANG Jian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training method is rela-tively single, the graduate curriculums set behind the times; academic atmosphere desalination, lack of practice opportunitie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graduate scal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utor guidance is not enough,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diversifi cation of training mode; creating a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the task force model.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l1 前言培养方法是指根据人才的成长科学规律,结合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简介0101哲学北京理工大学哲学学科拥有科学技术哲学、应用伦理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面向理、工、文各学科招生。
目前该专业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我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科学思想与方法(2)科学技术与社会(3)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4)科技文化(包括军工文化)与传播研究。
该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余名,在校研究生25名。
应用伦理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面向理、工、文各学科招生。
目前该专业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热门领域以及我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战争伦理(2)伦理学原理(3)科技伦理(4)环境伦理。
该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硕士研究生5名。
学术队伍:学科现有教研人员16名,其中,教授6名(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内兼任))、副教授7名、讲师3名;有9人拥有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授予的博士学位,有5人具有一年以上在欧洲和日本著名大学留学和研究的经历,有4人在国家二级以上学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科学研究:近三来哲学学科教研人员出版学术专著10部,翻译学术著作10部;先后承担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研究项目10余项。
在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技政策、科学传播、科学与文化、科技伦理等领域取得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0201理论经济学本学科2001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有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授权点。
政治经济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探讨市场经济理论、企业改革、金融投资、政府治理、社会发展等问题的解决。
经济学系现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1位、博士10位;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
人工智能视角下的自动化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理论研究科技风2020年12月DOD10.19392/ki.1671-7341.202036086人工智能视角下的自动化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辛瑞昊1!2张航1冯欣1>2*1.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吉林132002;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新需求,也是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随着世界范围內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完善,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延伸至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是继因特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之后的国家关注、学习和重视的热点$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作为今后国际教育、人才竞争的关键点,如何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育人能力,引导传统自动化专业向新技术、新领域方向发展,将“人工智能+”的概念融入到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面向交叉科学问题的技术研发新工科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科学定位1绪论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门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交叉学科,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顶尖技术。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仅是新工科建设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重要途径〔T#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前景广阔,尤其体现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中。
社会、企业、高等教育学校对自动化类应用型的人才需求也变得更加急切。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人力保障,只有不断地培养其项目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技术 应用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支撑和服务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3"4]。
“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了我国新经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仅是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未来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2自动化类专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自动化专业是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发展的一门学科,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
早在自动化专业成立的第一天,就一直是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也一直是招生人数最多和工作单位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才 结 构 矛 盾 突 出
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 机器人、新材料等,将成为人才缺 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 万人。 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 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 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 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 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 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对比:应用型转型、“驻马店协议”,…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2
三、去脉:落实办法
“天大行动”郑重倡议,通过“六问”,探索建立工 科发展新范式: ①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② 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 ③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 ④ 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 励机制。 ⑤ 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⑥ 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9
三、去脉:落实办法
分类实施一: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发挥自身与行业产 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 急需,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现有工科 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 极发展新兴工科,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 重点,构建创新价值链,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 升级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3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京指南》提出五部分24个选题方向: 一、新理念选题
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 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 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 1.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8
三、去脉:落实办法
“应用型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四个转到”:“把办学思路真正 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分类实施三: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 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主动对接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 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 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 、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 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8
三、去脉:落实办法
“天大行动”阐明了“新工科”建设的中 长期目标规划: 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 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 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 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 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5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京指南》提出五部分24个选题方向: 三、新模式选题
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包 括: 9.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10.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1.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12.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3.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
庞思勤 北京理工大学 pangsq@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
一、来龙:重大事件 二、理解:内涵要点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
一、来龙:重大事件
1、复旦会议与“复旦共识” 2017年2月18日,一场关于综合性高校工 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包 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近40所高校参加 此次会议。在这次会上,一个概念成为了大家 讨论的中心议题,那就是“新工科”。可以说 ,“新工科”这个热词就是在这次会议后热炒 起来的。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6
3、天津会议与“天大行动” 2017年4月8日,60多所大学要员们相聚在天津大学,共同商讨 新工科研究下一步如何行动,制定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 线》,简称为“天大行动”。
一、来龙:重大事件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7
一、来龙:重大事件
2018/3/16
12
二、理解:内涵要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 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 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 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 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 之一。 但是,“我国工科人才 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 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 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 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 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 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 结构方面的缺陷”。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6
二、理解:内涵要点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7
二、理解:内涵要点
1. 工程教育的新理念: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 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 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2. 学科专业的新结构: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 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 3.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 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4. 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兴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多维 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 5. 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 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 运行机制等。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4
一、来龙:重大事件
官方认可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5
一、来龙:重大事件
2、教育部立项通知: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 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 2017‟6号),对新工科研究的主要内容、组织方式、时间 安排、牵头单位和联系人等进行了周密部署。
2018/3/16 13
二、理解:内涵要点
新工科既包括指 新兴工科专业, 如人工智能、智 能制造、机器人 、云计算等原来 没有的专业;也 包括传统工科专 业的升级改造。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4
二、理解:内涵要点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15
二、理解:内涵要点
4、北京指南:6月9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 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作书面 报告。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组成员参加会 议。与会专家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简称“北京指南”。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8
一、来龙:重大事件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4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京指南》提出五部分24个选题方向: 二、新结构选题
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 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 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包括: 5.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6.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7.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8.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0
三、去脉:落实办法
分类实施二:综合性高校要对催 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 作用。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 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推动学科 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产生新的 技术,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1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7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京指南》提出五部分24个选题方向: 五、新体系选题
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 ,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 和运行机制等。包括: 20.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21.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22.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23.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 究与实践 24.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018/3/16 26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京指南》提出五部分24个选题方向: 四、新质量选题
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 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 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 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15.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17.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18.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19.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