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

合集下载

必修一大气的分层和受热过程

必修一大气的分层和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氮气比例接近百分之八十,氧气接近百分之二十)、水汽、尘埃(水汽的凝结核)等。

2.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行飞行。

(3)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如下图:(2)大气的两大热力作用(云量越大,大气的热力作用越强。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弱。

云量越多,大气越浑浊,削弱作用越强。

②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起到了补偿的功能,减少了大气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量越多,大气越浑浊,大气逆辐射越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分析方法(1)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则大气稀薄,使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故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故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则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故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点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1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导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 A′>P A,P D>P D′;在空气柱L2中,P B>P B′,P C′>P 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 D′=P C′、P A′=P B′。

综上分析可知,P B>P A>P D>P 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B 高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比较风速
A
B
1000百帕 1008百帕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1004 1002 A 甲 1000
B
1006 1008 1010 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以及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 干 成分 氧 洁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氮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68 476 484 492
50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1000
地面 B A C
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
壁式空调
暖风片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受热 冷却
A C 注意:气压高低我们说的是“同一水平面” B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3.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A A2 A1
读左图,回答问题:
B2 C2 B C1 C
B1
1、A、B、C中表示短 波辐射是( A ) , 表示长波辐射的是 ( B、C ) 。
2、A1小于A的原因是 ( 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 ), 3、C1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4 、B1称为( 大气逆辐射
反射 散射
蓝、紫色光 最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一):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表现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主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1、从臭氧、二氧化碳 分析P44表格,指 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 出太阳辐射经过大 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气各层时都有哪些 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部分被吸收?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热力环流和风
一、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高空
1000m
P2
1060hpa 1100hpa
P1
500m
A
地面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对流层
中纬 10~12km

大气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大气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 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长波辐射, 对地球的能量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中的云层和气溶胶颗粒物也能够 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 的热量收支。
03
大气中水汽的相变和循环
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凝结
水汽在大气中冷却到露点以下时,会 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或雾。
降水
当水滴或冰晶在云中积累到一定重量 时,会通过下落的方式形成雨、雪、 冰雹等降水。
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
大气流动
温度层结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受到大气流动的 影响,污染物会随着风向和气流运动而传 播。
大气的温度层结对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高度的温度变化会影响 污染物的扩散和聚集。
地理环境
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输模型
地形、地貌、城市规划等因素也会影响大 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如山谷、盆地等 地形容易造成污染物聚集。
大气治理措施
采取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如烟气脱硫、脱硝等处理技术,以及
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 养殖业产生的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大气污染 物的来源之一。
交通运输
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也是大 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都 有严重影响。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 、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 系统造成损害,还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小颗粒物 能够将太阳辐射散射到各个方向 ,从而使天空呈现蓝色或白色。

地理高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知识点

地理高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知识点

地理高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知识点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参与物质选择性削弱波段举例
反射云层、较大尘埃无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空气分子、细小尘埃有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臭氧有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有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

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6.总结削弱作用
太阳地面地面辐射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包括了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大气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15公里。

在对流层中,由于受到地表的直接加热以及水汽的蒸发等影响,温度随着高度的增
加而逐渐下降。

这种温度递减的现象被称为对流层递减。

平流层是在对流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50公里。

在平流
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略有上升或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在这个高度范
围内,大气的主要运动是水平的平流,而不是垂直的对流。

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层是在平流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10-50公里。

臭氧层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
从而保护地表免受紫外线的损害。

臭氧层的存在使得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
增加而逐渐上升。

热层是在臭氧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50公里以上。

在这一层中,大气的温度逐渐上升,达到了数千度甚至更高的温度。

这是由于热层
受到太阳的辐射和磁场的影响。

太阳辐射和磁场对热层的热量输送产生了
显著的影响,使得热层的温度比其他层更高。

总体上,大气的垂直分层是由大气受热过程及运动所驱动形成的。


阳辐射通过对流、辐射和蒸发等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大气中,导致大气在垂
直方向上产生不同的温度和密度分布。

这种分层结构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
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生物圈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大气的结构与构成大气的结构与构成一、大气结构大气圈: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厚度从地表到1000—1400km高度范围,总质量为6000×1015kg,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

依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形,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1)厚度:下界-地面,不及整个厚度的1%。

但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90%的质量。

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2)、特征: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加添而降低,一般为-6、50C/1km。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低纬夏季强,高纬冬季弱。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受地表性质差异影响大,因些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于是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多而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厚度:对流层顶-50—60 公里特点:对流层顶到35—45公里左右的高度气温不变,称同温层,35公里以上升温快,到顶部可接近00C,平流层15—35km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的臭氧。

3、中心层厚度:80—85 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下降,并有猛烈的垂直运动,在这一层顶部,气温降到—830C———1130C以下。

4、暖层(电离层)厚度:中心层顶-800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上升,在300公里处达10000C。

这重要由于全部波长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为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汲取,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又称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波段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中具有紧要意义。

5、散逸层(外层)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

气温随高度而上升,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距地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小,大气质点常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二、大气的构成1、构成: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构成2、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悬浮微粒的空气,重要成分是氮(78.1%)、氧(20.9%)和氩(0.9%),合占干洁空气总容积的99.9%。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特别提醒(关注右图4个关键点)①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上升而降低(高空气压总比近地面气压低;高压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在同一水平上比较)②等压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为高气压区,向下凸为低气压区③建立气温、气压、等压面弯曲的关联。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④热力环流形成的实质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地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与水面之间、裸地与绿地之间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热力环流①海陆风:“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前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

海陆风示意图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水域)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海水比热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

白天,陆地和海洋共同升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在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晚上,陆地和海洋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大气压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压力

大气压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压力

大气压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压力
大气压是指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压强。

大气压的作用是在物体表面产生一个压力,称为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是由于大气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大气的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约每上升100米就会减小1kPa左右。

大气压力对物体的影响相当大,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的力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破裂。

例如,当我们用手指按住一颗钉子时,我们会感到钉子的尖端的压力非常大。

这是由于大气压将我们的手指和钉子的表面压在一起,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的力来抵抗我们的力量。

大气压力还可以被利用来制造各种实用的设备。

例如,冰箱利用了蒸发原理,可以将室内温度降低。

这是通过利用大气压力来强制蒸发液体制冷剂,并将其转化为气态来实现的。

还有许多其他的设备也利用了大气压力,如喷雾器、火柴、氧气箱等。

总之,大气压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对物体的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还可以被利用来制造各种实用的设备。

我们需要了解大气压力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使用和创造。

大气是怎样受热的?

大气是怎样受热的?

大气是怎样受热的?
大气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受热:辐射、传导和对流。

1.辐射:太阳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来源,它通过辐射方式将能
量传递给地球的大气层。

太阳辐射的大部分是可见光和紫外线,它们能穿透大气并到达地球表面。

一旦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它会被地表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地表再次通过辐射的方式释放热能,这次辐射主要是红外线。

大气的一部分可以吸收和重新辐射地表释放的部分热能,这就形成了温室效应。

2.传导:传导是热量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传递的过程。

在大
气中,传导主要发生在地表和近地面的空气之间。

当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后,热量沿着地表传导到接触的气体分子,使它们获得能量。

然后,这些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气体分子,引起空气的加热和垂直传导。

3.对流:对流是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流动,它主要发生在
对流层中。

当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时,空气被加热后会膨胀变轻,形成热气团。

热气团由于比周围的冷空气更轻,就会上升。

这种上升的空气会携带能量和水汽向上移动,形成气流。

随着热气团的上升,它们在高空冷却后变得更重,最终以降温和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完成对流循环。

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这些过程,大气层中的能量在地球上分
布和循环,从而形成了气候和天气。

这些机制也帮助维持了地球上的能量平衡。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
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线)、低压 槽(线)、鞍部 ④判读天气情况和天气形势 ⑤判读季节
2、风压定律:
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相关考点07年宁夏
11、图5位北半球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若 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知识梳理: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紫外线(短波) 有选择性,
对可见光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长波) 吸收少
反射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
水滴
空气分子、 蓝紫光最易
微小尘埃
7、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
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表示正确的是( A )
8.下图中M、N、E、F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D )
A.E C.M
B.F D.N
3、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1)海陆风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2)城市风
郊区
气 流 上 升

市区
郊区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51-52相关内容,
③逆温现象是一种气候资源。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多年 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 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 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
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 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补充1:逆温现象逆温有两种情况:①在对流层底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被称为“逆温”;②如果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的温度低于0.6℃,也算逆温。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季风气候,逆温现象经常出现。

一旦逆温出现,将严重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中高纬度大陆冬、春季黎明前最强、空气质量较差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温度差异显著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如下面两例: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热量还给地面补充1: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co2、H2O、尘埃、吸收红外光),反射变化(阴晴)、选择性散射)考点三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大气形成的条件

大气形成的条件

大气形成的条件大气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它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气形成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将从大气的组成、来源和演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大气的形成离不开地球的原始气体。

地球形成之初,由于高温和强烈的火山活动,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是由原始气体组成的。

这些原始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氨、甲烷等。

随着地球表面的冷却,水蒸气逐渐凝结为液态水,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洋和湖泊。

同时,一部分水分也逸散到了大气中,形成了现在的水汽。

大气的形成还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地球的引力使得大气分子向地球表面聚集,形成了大气层。

大气层是由不同气体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氮气占据了大气中的大部分,约78%,氧气则占据了大约21%。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氦气等。

太阳辐射也是大气形成的重要条件。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能量。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与大气中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被散射、吸收或反射。

其中,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线和一部分可见光。

这些太阳辐射的吸收为大气层提供了能量,使大气层温度上升。

大气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较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气体也随之运动。

这种运动形成了大气层中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例如,地球表面的加热导致了大气中气团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气压系统。

气压系统的形成又导致了风的产生。

风的方向和强度对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形成还受到地球的磁场的影响。

地球的磁场是由地核产生的,它能够吸引和阻挡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在进入大气层时,会与大气中的分子发生碰撞,产生电离现象。

这种电离现象形成了离子层,使大气层具有了导电性。

磁场还能够保护地球不受太阳风的侵蚀,维持大气层的稳定。

大气形成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球的原始气体、地球引力、太阳辐射、地球的自转和磁场等。

这些条件相互作用,使得大气层得以形成并演化,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宝贵的环境。

大气压力的原理

大气压力的原理

大气压力的原理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分子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向下压力。

它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如何理解大气压力的原理?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识和原理。

首先,大气压力来源于大气的重力作用。

我们知道,地球周围环绕着一个气体层,这个气体层被称为大气。

虽然大气本身是无形的,但却有压力。

这是由于重力会把大气压缩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向下的压力。

这个压力就是大气压力。

其次,大气压力是由空气分子的作用形成的。

当我们说大气压力时,实际上指的是空气分子对所处位置的压力。

这是因为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具有质量和速度。

空气分子会与周围的邻近分子相互碰撞,从而形成普适压力。

再者,大气压力与高度和温度有关。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会逐渐减小。

因为在较高的高度,地球的重力作用会逐渐减弱,而空气分子自己的质量和速度也会变得相对较小。

此外,大气压力还与温度有关。

当气温升高时,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加快,它们之间的碰撞也更加频繁,从而形成更高的压力。

因此,温度越高,大气压力就越高。

最后,大气压力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气压计是一种用来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

经典的气压计就是水银气压计。

在这种仪器中,一个长细的管子一端封闭,另一端与一个水银池相连。

当管子的开口朝下时,管子内的气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得水银柱上升到一个特定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大气压力的值。

其他的气压计还包括机械式气压计和电子式气压计等。

总之,大气压力是由大气重力作用和空气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形成的向下压力。

它是受高度和温度影响的。

测量大气压力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气压计。

大气压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影响天气变化和气象预报等。

大 气 的 受 热 过 程

大  气  的  受  热  过  程

理科班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补充】
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1、气温的垂直变化:按照气温的垂直变化,通常把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有关各层的其他主要特征:
对流层——①对流运动显著②天气复杂多变(风云雨雪雾)
平流层——①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②天气稳定(因此:适合高空飞行
......)
③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层,能大量,保护地球生命)
高层大气——
①热层中的空气分子和离子直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因而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
②其中60-80千米的电离层
.............
...,.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逆温问题”
1、对流层中某一高度范围中,气温随
“逆温”
2、常见的两种逆温:
3、逆温的危害:抑制对流,使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浓度加大。

1。

气体受到重力的例子

气体受到重力的例子

气体受到重力的例子1.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并且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重力使得大气层向地球表面靠拢,形成了大气压力梯度,从而维持了大气层的稳定。

2. 气球:气球内充满了气体,例如氦气或氢气。

由于气球的密度小于周围的空气密度,所以气球会受到上升的浮力。

然而,气球内的气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气球会受到向下的重力。

当浮力和重力平衡时,气球将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度。

3. 炽热空气球:炽热空气球利用加热的空气来提供浮力。

当空气被加热时,其密度减小,使得空气球比周围的空气更轻。

然而,加热的空气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炽热空气球会受到向下的重力。

当浮力和重力平衡时,炽热空气球将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度。

4. 气体分子扩散:气体分子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扩散。

由于重力的作用,气体分子会向下移动,而较重的分子会更快地向下移动。

这导致了气体分子的不均匀分布,重力对气体分子的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利用重力来压缩气体。

在空气压缩机中,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使得气体分子更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从而增加了气体的密度和压力。

6. 大气循环:地球上的大气循环是由重力驱动的。

地球的重力使得温暖的空气向上升起,形成了对流运动。

这种对流运动导致了大气中的气体的运动和混合,从而维持了大气的循环。

7. 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利用排气的气体产生推力。

在火箭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使得气体向下排出,从而产生向上的推力。

8. 气体管道系统:在气体管道系统中,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使得气体沿着管道向下流动。

这种重力驱动的流动使得气体能够在管道系统中进行输送和分配。

9. 大气逸失:重力对大气的作用也导致了大气的逸失。

由于地球的引力较小,轻的气体分子能够逸出大气层,进入太空。

这导致了大气层的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10. 静压力: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在容器底部产生静压力。

静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受到重力的作用,沿着容器底部积累而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1~2题。

D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D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C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示意图”,完成5~6题。

D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A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A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读右图,完成8-9题。

C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
A.0百帕B.2百帕
C.4百帕D.6百帕
D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
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10~11题。

B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B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12~13题。

D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B13.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14~15题。

B14.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控制下会形成干热的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C15.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16~17题。

C16.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B.②⑤ C.③⑤D.③⑥
D17.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8.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19.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2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
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效应。

在这种
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 (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

(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

20.下图为“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_(冬/夏)季,并简述判断理由。

(2)该季节,亚欧大陆形成________(填气压中心名称),该气压中心的成因是________,被其切断的是________(填气压带名称)。

(3)此时甲地盛行________风,并在图上画出。

说出此季节莱阳的气候特征。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参考答案
1.D 2.D 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3.C 4.D 第3题,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第5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5.D
6.A 第5题,
7.A
8.C 9.D
10.B 11.B 第10题,从图中气压带分布的大致位置看该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11题,P 地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应为西南风,故选B。

12.D 13.B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气压带位于南纬30°附近,所以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此季节位置南移至南纬30°以南,故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即此日北半球正处于冬季。

第13题,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气流性质为暖湿。

14.B 15.C 第14题,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

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气压带丁控制形成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

第15题,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冬季盛行干燥的西北风。

16.C 17.D 第16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

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18.(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19.答案:
(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
(2)A
(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4)略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20.解析:第(1)题,根据该纬线上不同经度的气压变化可以看出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了高
压中心,则可以判断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洲高压,在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因此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第(3)题,冬季亚欧大陆东部盛行西北风。

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高温少雨。

答案:(1)冬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高压中心。

(2)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莱阳:寒冷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