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有效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有效运用

数学学习是一个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迁移的过程。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数学学习中,“负迁移”是经常发生的。那么,能否有效运用“负迁移”,以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呢?

一、借助“负迁移”,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同时合理运用“负迁移”,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以下两道题:(1)5.2+4=

(2)7.21+0.3=

由于受“整数加减法数位要对齐”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列竖式计算这两道题时,都是末尾对齐,而有的学生则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产生疑问。此时,我没有立刻否定学生的方法,而是结合知识点的“负迁移”让学生思考:甲同学向乙同学借钱,第一次甲找乙借了5元2角(即5.2元),随后甲又找乙借了4元,那么甲同学一共向乙同学借了多少钱呢?

当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总共借了9.2元”的结果后,我再结合学生之前的错误计算方法进行引导,学生便会“恍然大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选取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暴露对所学知识的“负迁移”,然后再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思考相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借助“负迁移”,引导验证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引导和启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负迁移”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教学“除法的复习”一课时,我要求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题目:

(1)80 ÷ 20×2

(2)90-40÷5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如下的典型错误。

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刚学完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且被题目中“简便运算”这四个字所误导,没有注意到题目本身是否真的具备“简便运算”的特征。为了消除“负迁移”带来的消极影响,笔者让做错的学生先按照正常运算的顺序重新演算,详细写明计算步骤和运算过程,再针对前、后解法进行分析对比,从中认识到计算的问题所在,进而验证答案。

三、借助“负迁移”,引导辨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负迁移”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从而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清其差异,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除法”时,有个别学生因为受“相同数位相加减”的影响而出现“84÷21=44”的错误。教学中,我给学生呈现了以下一组题:(1)96-32=

(2)96÷32=

在计算中,仍然有个别学生得出“96÷32=33”的结果。在询问做错的原因时,学生还质疑:“老师,9除以3等于3,6除以2等于3,96÷32不就等于33吗?”对此,我引导学生回顾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并辨析各运算规则之间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除法运算规则的含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负迁移”,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对比,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正迁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