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_王晓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 ia ngtan Normal Unive 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
Vol.26No.1
Jan.2004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X
王晓新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实质上是一个渐进的语言系统,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对中介语的产生、形成模式、形成因素及特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根据中介语的特点,探讨了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介语;语言习得;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4)01-0135-04
中介语(interlang uage)又称/语际语0,/中间语0,/过渡语0,/学习者的语言0(language-learner.s language)。这一理论概念最早是由L.Seli nker1969年在其论文Lang uage Transfer中提出来的,后在1972年在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Selinker将中介语定义为: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2 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2 guages。这一定义说明了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它随着学习者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接近。因此,N emser有称之为ap2 pro ximati ve system/接近系统0(1971),S.P.Co rder(1971)称它为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和transi tional co mpetence(过渡能力)。这些术语反映了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区别的概念:(1)指语言习得者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的语言系统;(2)指习得过程中的连锁语言体系系列(interlocking sys2 tem)[1]。近20年以来,中介语成为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过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的产生
众所周知,对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外语习得认知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而不同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是从不同的视角对认知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Lado(1957)提出了对比分析方法(co ntrastive analysis),当时,这种研究方法风靡一时。对比研究着眼于在语音、语法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严格的、逐一的比较,它的理论基础是/语言迁移0(language trans2 fer)[2]。Lado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语言形式以及其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另一种语言(通常是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去。语言之间的差异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障碍和阻力[2]。对二语习得者而言,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最困难的地方。因此,外语教学的重点也就得相应集中在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别之上。对比研究体现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语言习得观,其基本观点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行为的形成过程,而行为的形成则是人们对外界反复的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S-R)[3]。根据这一观点,二语习得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所以二语习得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机械操练而形成的,并认为错误的言语行为一旦产生就很难纠正。因此,这一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有错必纠,有错就改。这一方法为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提供了一种途径,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将母语和目的语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母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起到负面转移的作用。
到了60年代,对比分析受到了心灵主义(mentalis m)语言习得观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Cho msky。心灵主义对语言习得作出的解释是,人类生来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认识机制,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 on device)。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并不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这样一个反复模仿、操练、巩固的习惯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假设验证(hypo thesis-testing)过程[3]。
135
X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王晓新(197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并通过验证对这些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完善。
和对比分析不同,这种方法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因素:(1)所学语言的结构;(2)语言习得者共有的创造性建构能力(creative co nstructio n co mpetence)。母语并不一定会干扰二语习得,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也不一定造成负面转移,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并不一定造成正面转移。因此对于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进行具体的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人们对于错误的典型看法,即错误是需要彻底根除的学习障碍。同时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它仅仅针对学习者的错误,而未能对二语习得做出全面、客观的描述。
70年代,针对上述两种理论的局限性,中介语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接触到的目的语基础之上构建了另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又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系统,它反映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性。学习者在逐渐增加对目的语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在大脑中构建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中介语语法。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外语研究及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其产生的五大因素
中介语形成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任何定论。Ellis在其著作中提到:/总的说来,中介语的起源尚无定论,只不过是一些推测罢了0[1]。何自然教授1997年指出,中介语系统的形成模式有三种[4]:
(1)套用母语的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把母语的模式或规则用到目的语所产生的错误或不适当的表达模式。比如说法国人在讲英语时,他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口音(ac2 cent),听起来像法语。从中国学生习得外语的过程来看,汉语对这一过程起到了强烈的影响。比如:
¹My English is very bad.(我的英语很差。)
ºThere are many audiences watch the match.(有很多观众在收看比赛。)
»Although it is raining,but I still have to go o ut.(尽管下着雨,但是我还是不得不出去。)
很明显,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套用母语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
(2)滥用所学语言的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使用超过了允许的限度,在学习了某个单词或某种表达方式后,不考虑两种民族语言在文化、思维、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类推(analogy)的方法去代替相关意义。如:¹He doesn.t w ants to leave.
ºI understanded you.
这些例句表明,学习者已对英语中的主谓一致和过去时态的规则内化了,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规则的限度。
(3)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说话。即学习者在对外语掌握程度有限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以此弥补知识的缺乏和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如表达气球(balloon)时,学习者用airball取而代之。这种方法是否可取,我们不加评论。但这一权宜之计的确帮助学习者获得交际的成功。
以上三种模式的形成,Selinker认为有五个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1)语言转移;(2)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3)训练转移;(4)二语习得策略;(5)外语交际策略[1]。Selinker将语言转移放在首位,指出了它在中介语形成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这五大因素一起构成了语言习得者内化第二语言系统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语言习得者将学习的负担减到了可以应付的比例。
三中介语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对中介语理论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中介语的研究尚未完善,不同学者对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也各持己见。如Selinker就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了三点(1)可渗透性(permeable):在任何阶段构建成二语习得者的规则都不是固定的,这些规则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2)动态性(dynamic):中介语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发展阶段直接跃至下一个发展阶段,而是逐渐得改变过渡阶段的系统来适应关于目的语的新的假设。这种动态性也体现了中介语内在的不稳定性和接受变化的倾向。(3)系统性(systematic):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它同样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这些规则在体系上虽然不同于目的语完善的语法体系,但他们同样采用了简化、过度概括、转换等类似的学习策略。因此中介语是各种规则的综合体,其自身也构成了一系列的过渡语言系统。再如美国学者C.Adjimian于1976年提出中介语具有三大特点:(1)可渗透性,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从母语来的渗透就是所谓的正负转移,而从目的语来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和形是的过度泛化。(2)反复性,指中介语在逐步向目的语的规范运动时而出现的反复和曲折。(3)石化现象,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是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结合国内外对中介语的研究,笔者归纳了以下的几个特点
:
图1中介语和母语及目的语的相互关系
(1)独立性: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出的努力。0这个语言体系既有别于学习者的母语体系也有别于他们所学习的目的语体系。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