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寻根文化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分析与对策
56绿色中国根祖文化是指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的思想、理念、情绪等引发的文化现象。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朝洪武年间,在洪洞大槐树开始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人口大迁徙活动。
山西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个移民发源地,也是中国根祖文化的象征性符号。
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大槐树不仅仅是棵树,而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和移民心目中的家乡。
每年约有20余万人前往寻根祭祖。
《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地方志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也有详细记载。
大槐树根祖文化以明代大移民为背景,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
大槐树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
传承和弘扬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是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基础,也是其传播的优势。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大槐树根祖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血脉亲情的连接。
对于一贯注重同宗同源的华夏子孙来说,根祖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在民间的传播中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成为百姓们崇拜的对象,被游子看作“家”、“祖”、“根”的象征,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子心目中的家乡。
难以计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
古槐的后裔们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在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提炼和概括出了“忠厚直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坚韧奉献”的大槐树精神。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大槐树根祖文化形成了以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大槐树、祭祖园、碑记、族谱等为载体,以祭祖为表现手段,表达人们追思先贤、祈福平安、祛病消灾的心愿。
洪洞大槐树的诗词歌赋
洪洞大槐树的诗词歌赋
摘要:
1.洪洞大槐树的历史背景
2.洪洞大槐树相关的诗词歌赋
3.洪洞大槐树在华人心中的地位
正文: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3 年至永乐15 年,近50 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 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 个省,500 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根。
关于洪洞大槐树的诗词歌赋,有以下几首著名的作品:
1.《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唐代:吴融
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
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
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2.《凤阁南厅槐树半生死虽遇阳和终呈枯朽缘情率尔为咏》唐代:李怀远
庭槐岁月深,半死尚抽心。
叶少宁障日,枝疏不碍禽。
帷幄谅无取,栋梁非所任。
愧在龙楼侧,羞处凤池阴。
未能辞雨露,犹得款衣簪。
惜悲生意尽,空馀古木吟。
这些诗词描绘了洪洞大槐树的历史沧桑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诗人对大槐树的深深敬仰之情。
洪洞大槐树在华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它被视为华人的根和源。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华人来到这里寻根祭祖,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名胜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名胜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内,是明代移民遗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板块组成。
明朝初年,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大范围的移民行动就发生在这里,百万民众从这里出发迁往全国18个省市,如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根祖圣地华人老家”。
1.根雕大门根雕大门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寓意大槐树后裔同根、同源、同祖、同心。
2.根字影壁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上雕刻有十二生肖、八仙庆寿、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等民间吉祥图案。
影壁最突出的“根”字,由我国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所题写,两旁“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寓意追本溯源不忘祖、饮水思源不忘本。
3.碑亭古大槐树处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于民国三年(1914年)修建。
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碑阴《重修古大槐树碑记》中详细记载了古大槐树遗址的重建过程。
两边有一副楹联“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
4.一堂两阁一堂两阁是祭祖堂、溯源阁、望乡阁的合称,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
祭祖堂内供奉着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神位,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家庙祖祠,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东侧的望乡阁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休息饮茶的地方;祭祖堂西侧的溯源阁内围绕老家文化主题,展示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成果、楹联书法作品、摄影作品、工艺品等。
5.石经幢石经幢是典型的经幢作品,建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距今800多年历史,是景区最古老的文物、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明代迁民的见证。
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6.移民浮雕图移民浮雕图由青铜制成,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
家谱国际独家分析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
家谱国际独家分析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我们常说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老人们说祖先是不是从大槐树迁来的看看小脚趾甲就知道,小脚趾甲两瓣的,祖先就是来自洪洞。
小脚址甲为什么会是两瓣,两种说法,一是元朝近百年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盘剥十分残酷,加上当时中原一带水、旱、蝗虫、瘟疫灾害严重,再加上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河南、山东、河北、安微等地人口锐减,村庄及城邑成废墟,农田荒芜,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恢复生产,增强国力,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活动。
山西有山河隔阻,经济繁盛,人口稠密,晋南洪洞又是大县,当然成为了外迁人口首选。
传说对每个外迁人口士兵都会在其小脚趾甲上划一刀,以便以后的寻根问祖。
传说无稽之谈,亦无科学凭据。
二说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结果。
相传,唐朝皇帝李渊之母鲜卑人独孤氏的小脚趾甲就有轻微缺损,李渊的老婆窦皇后小脚趾甲中间,则明显开岔。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他的长孙皇后小脚趾干脆就没什么趾甲了……小脚趾甲缺损或开叉,或许是鲜卑族人的民族特征?是不是其民族特征暂且他论,民族融合却是不争的事实。
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主张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规定由鲜卑贵族带头,与汉族士族结亲,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全面展开了。
接下来的隋唐皇族,正是汉族与鲜卑族混血的结晶。
皇族是这样,民间呢?那么多随征的士兵及随拓跋氏南迁的鲜卑族民……你我的祖先及有可能就是浩浩猎风南下的胡人,在我们的身体里植入了雄悍勇敢的基因。
家族辈分的规定,派号即我们常说的字辈。
字辈一般由家族中有威望者讨论或家庭名人提出,因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至尊地位,孔家的辈分是皇帝赐予的,清乾隆5年御赐10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很多家族,辈份早乱了。
那次去山西渠家大院,看见过渠家辈分族表,代代分枝,象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脉胳清晰。
想必是旺族文化人多,辈字取得意远,名字取得清俊。
寻根祭祖节活动方案
寻根祭祖节活动方案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名牌产品,推动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山西省政府和临汾市政府研究,定于202X年4月110日,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办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现拟定如下活动方案:一、活动名称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二、举办时间202X年4月110日主祭日:4月5日三、活动地点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四、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临汾市人民政府五、承办单位山西省旅游局洪洞县人民政府六、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共分五项内容:(一)组织临汾市蒲剧团戏剧表演时间:4月12日(共3场)地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广场大戏台(二)举行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时间:4月5日上午9:0911:09地点: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活动内容: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共分为:迎亲人、寻根乐、祭祖灵三部分(详细内容见《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策划方案》)(三)根祖文化研讨会时间:4月6日上午9:0011:30地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参会人员:文化、旅游界专家学者约30人(四)首届洪洞大槐树国际书画艺术展时间:4月710日地点:大槐树祭祖堂望乡阁、溯源阁参展人员:国际国内书画家300余人参展作品:500余幅(五)洪洞大槐树旅游产品推介会时间:4月67日地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参会人员:山西省及周边省、市300余家旅行社代表七、活动理念与口号理念:以根为纽带,以亲为轴线,以和为主题口号:天下同根系古槐四海一脉祭亲魂根聚华人心和谐万邦情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同祖先血浓于水共中华情重如山八、组织机构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组委会:主任:于幼军(省长)常务副主任:宋北杉(副省长)副主任:王洪岐(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天太(临汾市市长)籍振芳(省旅游局局长)王炳武(省旅游局副局长)梁志祥(省广电局局长)韩和平(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黄进民(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成洪才(临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海渊(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树荣(临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文英(临汾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苗元礼(临汾市副市长)高洪元(洪洞县委书记)孙延林(洪洞县政府代县长)成员:张立仲(临汾市政府市长助理、秘书长)毛益民(临汾市委副秘书长、接待处长)樊交旺(临汾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保山(临汾市外事旅游局局长)王霁鸿(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处长)刘志勇(临汾市对台办主任)李如林(临汾市公安局局长)王有顺(临汾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陈续臻(临汾市文化局局长)常引根(临汾市文物局局长)裴振龙(临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新龙(临汾市广电局局长)樊清平(临汾日报社社长)组委会下设活动指挥部:总指挥:李天太(兼)副总指挥:苗元礼(兼)孙延林(兼)洪洞县依据本活动方案,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
山西省红色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太行文化征文
山西省红色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太行文化征文“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国庆佳节期间,我们乘坐旅游团包机,从滨城大连飞往西北高原。
航程只一小时客机就徐徐降落太原机场,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东有太行,西有吕梁”的山西省境内。
我们是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伴随着旅游过程才日渐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它东立千里太行巍峨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天堑,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踞汾河两岸富饶原野沃土。
这一方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之间呈桑叶形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
山西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来旅游是难以想像到的。
无怪乎有人戏言,到山西旅游脚一落地就踩着文化了。
这句戏言也并非夸饰,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方知确实如此。
山西从北到南,都是文化的锦绣相联结——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
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圣地,又有众多的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
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也引人入胜。
真是走进山西,才见别有天地。
我们这次山西的旅游观光,仅仅去了晋中与晋北的一部分景区,但也初次看到了山西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先后游览了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高耸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巍峨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圣地等,都在脑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无论听导游讲解,还是实地观看景物,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文化的氛围之中,经受了一次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
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时,耳闻目睹其历史兴衰与现实状貌,我们思维凝结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
祖先巧夺天工的非凡创造力,英勇悲壮抗击入侵敌寇的爱国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和辉煌业绩,都使我们深感震惊和喟叹!华夏文明“地上看山西”我们刚到山西,当地导游就向我们介绍说:“中华五千年文化,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
山西洪洞大槐树(1)
(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十八次,数以千万计的移民从山西,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涉及移民姓氏812个。
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大移民,洪洞建起了寻根祭祖园。
园内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和“民俗体验区”三大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牌坊、一代大槐树(仿)、中华姓氏苑等5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点击翻页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门,槐根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根、同祖、同心。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是明代移民遗址,是自明初,数以万计山西人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向中原迁移的地方。
“根雕大门”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诠释着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和共同的老家。
进入大门,是景区标志性景观“根字影壁”,中间大大的隶体“根”字饱含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
“根字影壁”背面绿底金字刻有“古大槐树赋”,阐述了大槐树的历史,凝结了归乡游子胸怀故园家国之感。
过影壁并排三座桥。
莲馨桥,古时洪洞盛产莲藕,盛夏前后,莲花盛开,莲馨谐连心,寓意人与移民后裔心连心。
槐香桥,大槐树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槐香”又曰“怀乡”,饱含思乡恋祖之情。
鹤鸣桥,六百年来,汾水之弯。
槐荫之下,鹤鸟群栖,游子思乡之情,因鹤鸣而愈浓,缘鹤鸣而愈切,久久萦绕。
献殿,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的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
献殿为仿明代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四年级作文】寻根祭祖大槐树
【四年级作文】寻根祭祖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被
广为传唱的民谣背后,牵引着的是无数槐乡后裔的心,指引他们跨过千山万水来到洪洞大
槐树寻根祭祖。
人们因何而往,请看下文——
“根雕大门”是大槐树的正门,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云,虬劲有力,
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穿过根雕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根字影壁”,那金闪闪的“根”字的最后一笔,倒着看像一只脚,道尽了百姓不愿离开故土家园的款款
深情。
绕开“根字影壁”便能够看到三座石桥,从左到右依次就是莲馨桥、槐香桥、鹳鸣桥,架于“同源渠”之上,仔细观察水流告诫着过往游客饮水思源,不忘先祖。
东站在桥上,
眼前一座宏大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就是“献殿”。
慢步下桥,走进殿内,整整齐齐的陈列着
祭拜时的贡品,种类多样,庄重古色古香。
出了“献殿”,顺着台阶往下走,站在殿前,宽阔的“祭祖广场”顿时令人视野开阔,行走其间,两侧花团锦簇,旌旗飘扬。
沿着广场的中轴线径直向前,不足百步,拾阶而上
便来到了“祭殿”,殿内的祭祖堂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来到这
里焚香祭拜先祖的游人络绎不绝。
除了栩栩如生的移民浮雕图、建有移民核发处的广济寺、洪洞名字由来的洪崖古洞、
独具特色的民俗村……每一处景观都富于浓厚的文化底蕴,倾注深深的乡土情谊。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
远方的亲人,欢迎回家!。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河北小兴州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
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
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
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
其中以明朝洪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大槐树祭祖习俗
2008年6月7日,大槐树祭祖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寻根祭祖习俗是山西省洪洞县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中国民间寻根祭祖活动,主要是移民后裔通过 焚香、献供、跪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1368)到永乐十五年 (1417)大约五十年间为高潮,在此期间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直 接迁徙地包括18个省(市)里的498个县(市),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全国。清末时,洪洞贾村景大启在山东 曹州任官,交游甚广,与许多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相识,经与山东长山县司吏刘子林、河南杞县告老还乡的贺柏 寿(均为洪洞籍)共议,遂修建经幢、石塔、长廊、木枋、茶亭等,并于原古大槐树旧址竖碑建造碑亭,古大槐 树处初具规模。在中国民间流传着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比如官方当时哄骗不愿外迁的人到槐树下集合,然后 强行押解迁徙;移民过程中形成了复形小脚趾的特点以及大小便喊“解手”(因为手被捆住了)之类的俗语;比 如传说牛姓从大槐树迁徙河南时,父亲将一口铁锅打破成三块,分给三个儿子,三子各生六个儿子,形成河南十 八处牛姓,他们自称“打锅牛”等。因此,祭祖仪式后,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会折一小枝槐树,或者带一点泥土, 甚至还有带一个瓦罐来、在大槐树前摔成碎片带回去分给不能来祭祖的移民后代的。 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图集
介绍大槐树景点
介绍大槐树景点
大槐树景点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一个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也是国家5A级景区。
这里交通便利,处于南北交融走廊的中间地带,有多条交通廊道相连。
大槐树景区的建筑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悠久。
这里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可划分为6个主类、15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61个资源单体。
这里完整地记述了移民的生活状态,深刻地折射出明
代社会变革、南北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融汇壮大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大槐树景区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树根造型,进入大门,首先看到影壁上面一个很大的“根”字。
在这里还有一代古槐的遗址,以及移民情景表演,再现了人们被绳索梱绑押解的情景。
走进祭祖堂,堂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的姓氏牌位,游客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先祖的牌位,进行上香、跪拜、祭奠等活动。
大槐树作为中华儿女寻根祭祖之地,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景点是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珍贵传承,也是对于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见证。
文化寻根活动感想感悟作文
文化寻根活动感想感悟作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包含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多种元素。
由于历史的风雨沧桑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淡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文化寻根活动变得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
文化寻根活动是一项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参与其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融入文化传统中,让文化在生活中绽放。
通过文化寻根活动,我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文化因子,也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根和祖辈们的故事。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传统对于个人和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寻根活动带给我很多感悟和收获。
首先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更深入了解。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地方,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些历史沿革和渊源,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一次去山西参观古建筑时,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领略到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通过这些活动,我更加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作为文化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参与文化寻根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责任感。
我明白了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我们要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我们的文化,让文化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
最后是对于文化自信的建立。
参与文化寻根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几千年来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结晶。
通过文化寻根活动,我更加自信地认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值得自豪的。
文化寻根活动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弘扬,更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建构。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文化寻根活动,领悟文化的魅力,传承文化的力量。
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大槐树根纪念老鹳窝洪洞大槐树根纪念壁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广济寺旁边的“三代大槐树”,树上被人们系上了中国结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元末明初天灾人祸致中原人烟稀少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
在一百多年的统治中,元朝统治者对农民是残酷的。
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
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
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元末和明初黄河和淮河多次泛滥,不但吞没了田园,甚至连村庄、城池也埯没于地下。
在兵患和天灾中有侥幸不死者,也纷纷逃往外地,致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寻根乡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寻根乡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寻根乡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2.项目简介:(1)项目学习课题的确定:概念界定: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其中包含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传说故事、地名沿革、历史变迁、民间艺术、语言文化、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民俗风情及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现状介绍: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状况,从而导致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场地资源局限于教室,活动资源仅限于局限于课堂”的局面,教学设计脱离和无视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情境、社会生活实践、生存感受和成长体验,缺乏对现实乡土文化的细致考察和深入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和单向强制灌输,造成教育适切性和实效性的缺乏。
项目学习意义: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设计了“寻根乡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这一项目学习案例,以期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强调本土意识的表达、“乡土”视角的融入,注重以人为本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多元价值和人文关怀;在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融入乡土文化,使乡土文化知识和内涵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得以传播;通过乡土文化融入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所处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①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把文化自信放在首位,突出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②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建立文化自信;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大槐树的故事历史传说
大槐树的故事历史传说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那你知道大槐树的故事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大槐树的故事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
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
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
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
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
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
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
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明初的六次移民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
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
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
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
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
庚寅,山东蝗。
丁酉,河南蝗。
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
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
祭祖寻根的意义作文600字
祭祖寻根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有一项特别有意义的风俗,那就是在特定的日子都要祭祖寻根。
中华民族对寻根文化特别重视,现在许多人都特地跑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是寻根,古代帝王每年清明都要祭天地、祭黄帝。
可以,寻根祭祖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祭祖寻根呢?
俗话说树高千尺不忘根,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了解过去,就无法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验和养料,从这一点上来看,寻根就是从过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今天,我们重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复兴,就要了解我们以前怎样兴,为什么兴,为什么衰弱了。
以史为鉴,必能让中华民族站在世界的顶端。
寻根常常伴随着祭祀,祭祀本意是感恩,祭祀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祖先和上告祖先我们今天所做出来的功业,所以祭祀是一种仪式,是一种象征,但它的本质是感恩。
我们要通过祭祖,让后代深刻理解感恩的文化传承。
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构建和谐。
其次祭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祭祀是一种情感认同和沟通的契合点,祭祀具有维系家庭、维系祖宗、维系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作用,促进和平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寻根再走晋商路》征文
《寻根再走晋商路》征文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寻根再走晋商路”这趟神奇的旅程。
提到晋商,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些传奇故事,真有点儿像看电视剧,啥山西票号啊、汾酒啊,都一股脑儿往外冒。
第一次对晋商产生兴趣,那是因为我爸讲故事,说我们的祖辈当年也是闯荡四方的晋商,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我就琢磨,这老晋商可真有本事,从一个小地方跑到全国各地,白手起家,还挣了个名声。
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传说中的“中国版创始人神话”?于是,我决定寻根,踏上这条神秘的晋商之路。
你知道晋商那老建筑吗?哇,真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那雕梁画栋精致得就像艺术品似的。
我在平遥古城转悠时,总觉得自己回到了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岁月,好像还能听到古街上传来叮叮当当的马车声。
寻根的过程可真是不简单。
有一回,我站在大院门口,脑补自己披着长袍马褂,潇洒地宣讲生意经。
忽然有人拍我肩膀,我一转身,是个老大爷,硬是让我当场清醒过来。
他告诉我,这里就曾是他祖辈们做生意的地方,言语中透着自豪,那表情让我倍感亲切。
走在晋商路上,尝到了不少有趣的美食,比如那透着浓香的剔尖面,嚼起来筋道得很。
我琢磨,这晋商怎么还能有精力发展出这么多美味呢?还真是个传奇。
每一个菜背后,不知道藏了多少个辛酸的故事。
当然,有些高档馆子推出晋商文化大餐,各种创意搭配,但我更爱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儿。
朋友,你是不是也觉得直白又原汁原味的东西才更有味道?其实,我觉得这趟寻根旅程就像是吃水蜜桃,简单朴素中透着甜美。
别看我这话多,这路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回味,我时常想起来懊悔没能记录下更多细节。
所以这次写征文,我就想尽量把自己走过的、见过的、听过的都分享出来。
也许我的故事并不那么传奇,但我相信,晋商精神的那种坚持和开拓,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感动我们的心灵。
最后,朋友,如果你也对晋商故事感兴趣,欢迎你分享你的见闻哦!我们都爱这条充满了文化底蕴和精彩故事的晋商之路,让我们一同寻根,再续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寻根文化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
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洪洞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洪洞县作为一种汉族民间信仰。
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
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
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
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
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苏三传奇苏三传奇故事既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展示了洪洞地方文化风貌,既有学术考证研究价值,又具有无以伦比的保护传承价值。
苏三传奇故事以洪洞县城东村(原名左龙庄,又称朝阳村)为中心发生地,向四周辐射,范围遍及洪洞及全国各地。
洪洞县位于临汾盆地北端,地理位置特殊,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诸多的民间传奇故事。
苏三故事产生于洪洞县城东约二里处的城东村,故事中心人物沈鸿是城东村最大富户,又传是马贩子,皮货商。
家境殷富,父亲以农耕为生,广置田地,以莲藕、糯米为主。
家以皮氏主事,婚后数年无子,大户人家最恐无后,遂鼓励沈鸿纳妾延续子嗣。
沈鸿经商途返京城,遇烟花院名妓玉堂春,付银买妾,接回家中。
之后便发生了皮氏争宠、设计毒害、对簿公堂、监生贿礼,冤案初成。
王公子功成名就,太原履任、千里寻情,三堂会审,一段佳话,颂扬了可传诵唱的内容,故事的传播鼎盛时期以明话本、剧本,先后出笼,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其中有戏剧大师梅兰芳一曲“苏三离了洪洞县”唱遍二十多个国家,唱响祖国大江南北,洪洞也因此而中外闻名。
虹塔传奇故事虹塔传奇故事是围绕广胜寺寺院僧、信士、当地村民、施工人员、自然景观、地理地貌而延伸发展的。
在建筑地理等物理现象形成的故事,有聚宝盆、飞虹塔、宝塔喝水、半塌村的由来、左扭柏、右扭柏等,传说最有特色,影响最广;以神话传说为载体的韦驮菩萨、石姑姑、黑猪拱河、水神庙传说、霍泉传说均为人文文化的传奇;油锅捞钱、渗水崖、十只麻糖、道觉村的来历、管水婆婆等相关故事,从人的角度写照了几千年人文文化精神的传承。
走亲习俗临汾市洪洞县洪洞走亲习俗是流传于山西省洪洞县、临汾市尧都区两县(区)内之甘亭、吴村、辛村、龙马、万安五个乡镇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涉及二十余个村庄,穿越汾河东西两岸,影响范围广。
当地汉族民间称为"三月三走亲"、"接姑姑迎娘娘",与帝尧之女"女英"及舜的婚姻关系的传说有关。
列山西省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南4公里处,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走入村庄,随处可见古朴的四合院,这些古院落以村中心的观音堂为中心,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
四个部分的房屋因建造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明代房屋的装饰以彩绘为主,风格古拙稳重;清代房屋的装饰以木雕为主,雕工精细,造型优美。
丁村民居为研究明清时北方民居的建筑手法及格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丁村遗址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
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
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器文化遗址中,丁村遗址同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一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一块小孩的右顶骨化石。
因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
丁村遗址石器原料主为角页岩,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襄汾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麻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有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麻笺”,这是一项古老的造纸技艺,历史悠久,被誉为“贡纸”“府纸”,自唐朝至清朝为皇家用纸,它是以田麻、麻绳为原料,利用襄汾县邓庄特有的碱性水质,用古老石碾等设备制作而成。
襄汾太平面塑襄汾太平面塑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流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太平”,是因为太平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盛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形成了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太平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是临汾市第一家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文化厅批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创人梁秋叶同时批准为太平面塑传承人,得到国家支持和保护。
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曾经多次报道,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展览荣获大奖,曾为省内外党、政、军多位领导制作过面塑作品,部分作品已被故宫博物馆、五台山、等省内外博物馆收藏。
太平面塑在继承民间传统面塑工艺的基础上,主创人梁秋叶、张建中夫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创新设计有二十多个品牌,作品具有:设计独特、制作精美、颜色鲜艳、立体感强、饱和度好、富有观赏性。
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花、鸟、鱼、虫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面塑作品远销太原、昆明、重庆、兰州、北京、西安、天津、郑州、扬州、香港、台湾等地。
大柴花鼓大柴花鼓铿锵有力、节奏明快:高潮处如洪涛出谷、一泻千里;低缓处似溪流蜿蜒、潺潺有声。
其《曲谱》是从“四锤子”起,接着是“流水”轩门子”鱼钻沙”,最后,以“五锤子”结束;起承转合完美无瑕。
已故的柴富成老人的花鼓表演,在河西一带极负盛名,被广大父老乡亲誉为“花鼓泰斗”,柴富成老人能一人打五个鼓子,且鼓点规范、节奏鲜明,堪称“河西一绝”。
大柴花鼓是民间社火中的一枝奇葩,是春节期间民间群众文艺表演的重头戏。
它丰富了城乡社火的内容,也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汉民族传统打击乐特征的街巷文化表演形式。
狮舞(天塔狮舞)天塔狮舞又称狮子上板凳,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传统舞蹈。
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
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绝技。
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
当前,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天塔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炎帝陵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
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
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
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
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以高平市北部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
羊头山是炎帝神农氏尝五谷之地,现羊头山上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神农庙等遗址遗迹尚存。
有关炎帝神农氏的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
除庄里炎帝陵是专门祭礼炎帝外,本地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如故关的炎帝行宫,下台的炎帝中庙,市城东关的炎帝下庙,邢村的炎帝庙,永录的炎帝庙等,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三十余处。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第一大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史称农皇。
庄里村炎帝陵是我们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谒陵扫墓的神圣之地,是中华第一陵。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与故事传说,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凝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高平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刺绣在色彩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一般采用黑、蓝、红、鱼肚白为衬底,上面用艳丽明快的颜色绣出图案,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对比统一的配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