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交规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美学观念。

礼仪文化早已渗入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节庆婚丧,无不体现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

一、礼仪文化的概述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一种道德准则和社交秩序。

人们按照社会等级、地位来进行社交活动,遵从着不同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古代,皇帝的重要节日里,百官要按照自己的级别依次排座,而且还有特定的服饰和礼仪要求。

这种等级的社交秩序,在古代的社会中非常普遍。

古代人们的社交活动随时都需要遵从着礼仪文化的规范。

在古代,人们居住的家庭、衣着、饮食、礼节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人们必须要遵从这些规定,以展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礼仪文化是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古代人们的喜庆活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十分紧张而又辛劳。

因此,到了特殊的日子,人们会放松自己的身心,适当的举办一些喜庆活动。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庆祝节日和举办婚礼等。

庆祝节日: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从以前一直到现在,这些节日都有着固定的日期,也有着特定的庆祝仪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贴春联、燃放鞭炮、赏花灯、吃团圆饭等等。

这些礼仪和习惯,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举办婚礼:在古代中国,婚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

古人教育人们,男女之间的婚姻必须要遵循正式的礼仪规范。

因此,在举办婚礼的时候,不仅要有约定媒人,还要进行订婚、迎亲、买红妆、办喜宴等。

这些礼仪都要认真遵照进行,以展示出男女的正式结婚。

三、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人们的饮食也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古代人们注重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丰富。

因此,在古代,有着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餐桌礼仪:在古代,餐厅十分普遍。

在饮食文化方面,古人注重礼仪方面,认为吃饭时要保持体面、端庄。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礼 乐制度逐 渐衰落,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秦汉时期: 礼乐制度 得到恢复 和发展, 强调君臣 父子的等 级关系
魏晋南北 朝时期: 礼乐制度 受到佛教、 道教等外 来文化的 影响,逐 渐融合
隋唐时期: 礼乐制度 达到鼎盛, 强调君臣 父子的等 级关系, 注重礼仪 规范
宋元明清时 期:礼乐制 度逐渐衰落, 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 逐渐融合
法家: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流派,强调法治、权术和功利
关联:礼乐制度与佛教、法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强调秩序、礼仪、道德等,但在具体 理念和实践上有所不同。
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礼乐制度对传统艺术、文学、哲学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礼乐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
礼乐制度对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道 德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包括祭祀、朝会、婚丧、 宴饮等礼仪规范
乐:包括音乐、舞蹈、诗歌 等艺术形式
礼乐结合:礼与乐的结合,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 与统一
礼乐教化:通过礼乐教育, 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 素养
礼乐制度与政治:礼乐制度 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体现 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隋唐时期:礼乐制度受到外来 文化的影响,逐渐吸收和融合,
形成新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儒 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 “礼”的重要 性,认为礼是 社会秩序和道 德规范的基础
礼乐制度通过 音乐、舞蹈、 祭祀等活动, 体现了儒家思 想的道德观念
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认为, 礼乐制度可以 培养人们的道 德品质,提高 社会道德水平
礼乐制度强调了和谐、和平、尊重、 包容等价值观念,对现代文化交流 具有借鉴意义

礼乐文化的历史

礼乐文化的历史

礼乐文化的历史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早期的礼制与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礼乐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人民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礼乐文化的起源礼乐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制和音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建立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包含了各种礼仪、禁忌和规定。

音乐则是通过声音和乐器的演奏来传达情感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早的礼乐文化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商代时期的殷商王朝非常重视礼制和音乐,他们通过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宴会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

而在周代,礼乐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周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礼制和音乐制度,例如《周礼》和《雅乐》等文献,规定了礼仪的仪式、礼器的使用和音乐的演奏方式,为后来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礼乐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各个诸侯国纷纷效仿周王朝的礼制和音乐制度,通过举行盛大的宴会和音乐演奏来展示自己的威力和文化魅力。

同时,儒家学派的兴起也对礼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主张通过礼乐教育来培养人民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到了秦汉时期,礼乐文化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在礼乐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规范。

然而,随着汉朝的衰落,礼乐文化逐渐式微。

唐宋时期虽然有一些复兴的迹象,但整体上礼乐文化已经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和焦点。

三、礼乐文化的影响礼乐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礼制和音乐制度,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其次,礼乐文化是培养人民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礼乐教育不仅可以使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观念与乐器演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观念与乐器演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观念与乐器演奏导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礼乐观念和乐器演奏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礼乐观念与乐器演奏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礼乐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观念源远流长,其本质是通过乐器演奏来传递至人性尊严和社会秩序的思想。

礼乐观念的核心是崇尚“和合”与“和鸣”思想,倡导人的行为在对他人和谐表现,进一步形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古代中国,礼乐观念在各个层面都有体现。

从政治层面来看,礼乐观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主通过参与乐器演奏仪式来巩固统治权威,乐器演奏被视作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尊容表达,有助于建立起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社会层面来看,礼乐观念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乐器演奏活动展示自己的礼仪修养和修身养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从个体层面来看,礼乐观念是人的修身养性的一种体现。

通过研习乐器演奏,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气质,进一步自我完善。

二、乐器演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乐器演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独奏形式,也有合奏形式。

乐器演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

中国传统乐器众多,如古筝、琴、笛子等,每一种乐器都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乐器演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朝廷中,乐器演奏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

君主与朝臣们定期举行的乐器演奏仪式使得国家的统治更加稳定,体现了君主的权威与尊严。

此外,在民间,乐器演奏也是各个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婚礼、葬礼还是庙会等场合,乐器演奏都以其悠扬的旋律引领着人们的情感,使得庆祝活动更加热烈,仪式更加庄重。

乐器演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乐器演奏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

古代乐器演奏曲目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为后人研习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古代礼乐制度(三篇)

古代礼乐制度(三篇)

古代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官方规范,包括了礼仪和音乐两个方面。

在古代中国,礼仪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礼仪包括了个人和集体行为的规范,例如穿衣、言谈举止、对长辈的尊敬等。

礼仪在古代官员的任职、家族婚丧嫁娶、宴会仪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音乐在古代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和社交活动。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常常被用来祭祀神灵、表达喜悦和悲伤的情感,以及展示国家威仪。

古代中国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音乐曲调和乐器的演奏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古代礼乐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表达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它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礼乐制度有时被滥用,成为统治者控制和约束人民的工具,但它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建立社会规范和凝聚民族共识做出了贡献。

古代礼乐制度(二)是指古代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礼仪和音乐规范。

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逐渐发展和演变,并在周朝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古代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宴会、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规定,以及乐舞的表演和音乐演奏的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规范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各种场合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言谈举止,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在礼乐制度中,音乐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五音相和谐,用以表达各种情感和宣扬君主的德行。

音乐还被广泛应用在祭祀、军事、娱乐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古代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培养人们的道德规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礼乐制度逐渐减弱并衰落。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乐制度已经不再起到统治作用,但仍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

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

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

中国礼乐文化的认识

中国礼乐文化的认识

中国礼乐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明形态,它强调的是“礼”与“乐”的相互结合,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礼”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它规
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

比如在古代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中,就明确了各种场合下人们应该遵循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乐”在中国文化中则是一种和谐、协调的表现,它强调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古代的宫廷、贵族宴飨、民间节庆等场合,都会有乐的表演,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意愿。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先秦时期,周公姬旦制礼作乐,为东周列国开创了先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总之,中国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秩序和规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和应用中国礼乐文化中的一些价值和思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中国古代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礼仪知识

中国古代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礼仪知识

中国古代礼仪浅谈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浅谈中国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之礼与乐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若非天地,《礼记·乐记》说道:"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礼乐融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彰显,"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后;序故群物皆别。

"礼与乐密不可分,以至可以说道:没趣的礼不是礼,没礼的乐不是趣。

中国传统的乐的观念,有特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不能与现代的"音乐"等量齐观。

《礼记·乐记》说:"乐者,非谓黃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

"乐的大节是德,这是中国与世界诸古文明的音乐思想相区别的基本点。

古代礼仪之礼为何物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

因此,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说到礼。

但是,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意见并不统一。

在某些通史类著作中,礼往往被理解为典章制度而放在从属的位置,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中国文化就是由中国?ahref="http://.xuexila/yangsheng/kesou/"target="_blank">呕吐谛矶嗍兰椭信嘌鹄吹模泄氖咳耸窍嗟本哂惺澜缧缘飞白s肱分薜奈娜瞬煌氖牵泄咳嗽瞬还芾醋院畏蕉提幸桓龉餐奈幕t谖楮饺丝傻矗幕肭蛳嗔鞯氐姆缢缀陀镅跃砍曛咀鸥髦治身幕5灾泄死去此担幕畏钪嫘缘模较缢居住⒎缜楹头窖灾淮砟骋糟厍r斫庹庖磺鸨匦肜斫?quot;礼"这个概念。

古代礼仪之礼尚往来人与人更替、相逢,就是生活中最常用的现象。

古代中国存有科学知识的人相逢,不是回前肩膀、套套近乎就可以谁知,而是必须经过相当程式化的礼仪,以抒发内心的圣明。

《仪礼》存有《士相逢礼》一篇,记述任官的士初次回去见到职位相似的士的礼节,以及贵族之间平行的杂仪。

《礼记·曲礼》说道:"礼者,自卑而尊人。

论述礼乐文化的内涵

论述礼乐文化的内涵

论述礼乐文化的内涵
《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礼乐文化已经在民众生活的每一个
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仪文化代表着人们的文明,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文明礼仪程度代表了该国的发展。

古代的周代,一度以古礼的文明引入其他国家,受到了世界的赞赏。

二是,礼乐文化
能够激发人们的敬意心态,礼乐文化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在敬畏之中崇尚博爱,对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奉献,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礼仪文化可以使人们建立良好的社
会关系,礼乐文化让人们得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理解,增进亲密。

礼仪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也是一种礼仪,这个礼仪使社会运行的更加有序,人们的社会
关系也更加紧密,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更加礼貌,对他人的尊重思想更加深刻。

总之,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的是礼仪文明的发展,以及一个
国家文明水平的技术。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礼乐文化的
学习,在自己身上实践礼仪文明。

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适当的学习礼仪文化会使你
成为一个很能干的人,使你在社会中走得更远。

浅谈古代礼乐文化

浅谈古代礼乐文化

浅谈古代礼乐文化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摘要: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然而近些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甚一日。

鉴于此,本文从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礼之所以合理、乐包含的层次、以及如何有效地扞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等方面进行一下讨论。

从而使人们从整体上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研究如何保护其合理的内核,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以便人们保有中华礼乐文明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准。

关键词:礼文化礼乐文明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

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

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

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着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钱先生的见解十分精辟,我完全赞同。

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

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是中国社会从神权时代走向人本主义时代的重大转折时期。

在殷墟考古遗址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与成千上万的卜用甲骨共存,可见在高度发达的殷代物质文明之上,耸立着一个事事占卜、迷信鬼神的精神世界。

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衡。

人,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似乎是为着鬼神而活着,或者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鬼神打造祭器,或者随时把生命和鲜血变做祭坛上的供品。

对礼乐的理解

对礼乐的理解

对礼乐的理解
对礼乐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礼乐文
化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那么,什么是礼乐?究竟有哪
些深厚的意义和哲学内涵呢?
一、礼
礼,既是一种社会规范,又是一种精神信仰。

在传统的习俗中,所谓
的礼为尊者让位,遵循等级秩序,尊卑有序排列。

在敬重他人的同时,亦体现出自身的尊严和自重。

二、乐
乐,是一种音乐品味,一种寻求美的表现方式。

在传统的礼仪和生活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丰富的音乐形式,人们可
以享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情感的沟通。

三、礼乐的深入理解
礼乐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习俗,更是一种文化思维方式和精神信仰的
表达。

正如孔子所说:“礼仪之大,慎独之至也。

” 礼乐可以帮助我们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去发现美和真正的尊严。

同时,礼乐也
是一种社会的凝聚力,可以教育人们团结协作,彼此关爱。

四、礼乐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礼乐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礼乐可以帮助我们追求卓越和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其次,礼乐可以培养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仁爱的情感。

最后,礼乐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尊重。

综合上述内容,礼乐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风俗和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的方式和精神的信仰。

正是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传承,让我们生生不息,永远朝向更美好的明天。

古典礼乐文化的现代启示

古典礼乐文化的现代启示

古典礼乐文化的现代启示古典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古代礼乐文化以乐舞(song and dance)和礼仪为核心,通过人们的表演和参与,传达优秀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这一文化传统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古典礼乐文化强调礼仪和规范行为。

古代乐舞和礼仪注重人们的规范行为举止,要求人们按照规定的程序和仪式进行。

这种规范行为可以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自律性和责任心,使得社会秩序良好而稳定。

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许多道德和规范问题,如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职场礼仪和社交礼仪等。

通过借鉴古典礼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自身素质和信誉,并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其次,古典礼乐文化注重和谐与和睦。

乐舞和礼仪的表演需要集体的参与和协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这种协作和和谐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存在困难。

通过学习古典礼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会和谐相处,增进人际关系,提高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古典礼乐文化重视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古代的乐舞和礼仪以美为标准,通过表演和参与使人们感受、欣赏并追求美。

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对美的追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和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日益淡化。

通过学习古典礼乐文化,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欣赏和追求美,使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古典礼乐文化鼓励人们对自我修养的不断追求。

乐舞和礼仪的表演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修养。

这种自我修养的追求可以使人们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注重自身的得失,追求卓越和完美。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乐,忽略了自身修养和精神追求。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及其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起源于商代晚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
周朝。

周朝推崇礼乐,将之列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礼指的是一种规
范人际关系和行为礼节的规则,而乐则是指音乐和舞蹈。

礼乐制度帮助保
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共处的准则。

其次,礼乐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礼仪、音乐和舞蹈。

礼仪是礼乐制度
的核心,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言谈举止、穿着装饰和礼仪仪表等方
面的规范。

礼仪通过确定人们之间的身份和地位,帮助建立和维护社会秩
序和等级制度。

音乐和舞蹈在礼乐制度中拥有重要地位。

音乐被视为一种
平和、和谐的力量,可以调和人的情感,增强人的品德。

舞蹈则用来表达
个人的感情和情感。

总之,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
行为和思想,并对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度通过建
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共处的规则,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
了巨大贡献。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我们既往所了解的音乐是什么呢?是侧重于娱乐和审美。

中国音乐文化是由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架而成,而平常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常用到乐都是俗乐类型。

我们今天讲礼乐类型。

乐本无所谓礼也无所谓俗。

俗乐是因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娱乐、宣泄情感、多种情感需要的音声表现,或是人们世俗化的情感表达。

我们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乐基本属于这个范畴。

礼以及礼中用乐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

礼乐是在国家规定性的礼制仪式中固化为用的乐,由礼俗上升为国家礼制,当传统国家礼制被民间所接衍的时候便又回到民间礼俗。

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这是两条脉络。

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成为国家制度,其后3000年不断延续了这种礼乐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有礼乐文明之谓。

我们怎么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呢?《周礼》中礼制仪式众多,汉代以后慢慢的合并,《周礼·春官》把礼制都介绍的清楚了,汉代以后合并同类项,渐渐将多种礼仪合并为五类:吉、嘉、军、宾、凶,所谓五礼。

并不是所有的礼都用乐,但凡用乐的场合必须是礼的仪式性行为,有仪式的用乐多为礼乐。

吉礼是最核心的礼在中国的五礼中哪一种礼最核心呢?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吉礼是什么礼啊?吉礼就是祭礼,祭祀的礼。

祭祀为祈福愿景,为保风调雨顺、活人平安。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家有两件大事,一个祭祀,一个战争。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祭祀,祭祀要有仪式,仪式中必须用乐,这种用乐就叫吉礼用乐。

周代国家最高祭祀仪式是怎样的承祀对象呢?是祭天神、地祇、山川、四望、先妣、先考。

这后两个对象是祖先、人鬼。

如果在座的同志们有老家是农村的,有的家里摆着一个神位,到了过节的时候还要祭天祭地祭祖先,当然,这人鬼不光是祖先,也包括孔子这些对社会上作出大贡献的人。

国家最高祭祀仪式中的用乐,周代叫六乐,与上述六种特定承祀对象相对应。

中国早期的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现代我们把舞蹈分出去了。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

“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

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礼乐文化”的精神。

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礼,礼节,乐,陶冶人情操,礼节喜乐对应‎人之喜怒哀乐‎,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之形成效仿‎于圣贤先哲为‎人处世的态度‎制以章程以教‎化人分辨善恶‎美丑趋好的学‎习以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圣贤贵人崇赞‎处在于仁德如‎大地般厚重孕‎育万物,所以可以把礼‎看成方据规则‎是恒定的。

乐之所成在于‎陶冶人情操,升华人品性,就像雨水那样‎润物与无声无‎息处,性属柔和,二者相辅相乘‎以期达到无为‎而治2起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教育咱们说到“礼乐教育”,这个话题,哎哟,真的是一说起来就觉得有点分量。

你要是去翻翻历史,那些老祖宗啊,不仅仅是说“吃饭要有规矩、说话要有分寸”,还特别注重一个“和”字。

你想想,大家一说礼乐,首先会想到什么?肯定是“礼”——那是一种规范,一种人际间的基本互动方式,是对他人的尊重,当然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低的。

可是“乐”呢?嘿,这个就有点意思了,古人可是把它当作一种精神调剂,一种内心的舒畅。

礼和乐,这两者在传统文化里可真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咱说“礼”吧,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些事儿咱不能随便做,像是见了长辈得行礼,说话不能不顾及别人感受,吃饭也不能狼吞虎咽,对吧?这些基本的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要知道,古人讲的“礼”可不是死板的规定,而是一种灵活的生活智慧。

就拿我们现在来看,很多时候,咱们跟人打交道,能懂点儿礼貌,整个人的气质瞬间就上来了,懂吗?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多的是为了和别人相处得舒服,能让大家互相体面、互相理解,少点误会、多点善意。

至于“乐”,哎哟,这可比“礼”更有趣了。

在古人的眼里,乐不是说让你去追求那些花天酒地的娱乐,它指的是真正的心灵的愉悦。

一曲悠扬的古筝,或者一段宁静的禅修,甚至就只是和亲朋好友围坐一桌,闲聊几句,心里是轻松的,愉快的。

这种乐,讲的就是通过内心的和谐来达到外在的安宁。

你要是试想想看,古代的士子们,忙着读书,忙着背诗,心里有很多个“想法”,但是一旦放下笔,去听一曲乐,或者坐下来品茶,那种感觉,简直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满足。

其实礼乐教育的精髓,就是希望人在外要有得体的行为,在内要有和谐的心境。

这两个方面合起来,那就是“德”的体现了。

比方说,你有礼貌,别人看了就会舒服;你有乐趣,那你也能把这种愉悦带给周围的人,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更有滋有味。

想想现在,咱们很多人忙着工作,忙着追求所谓的物质享受,反倒有时候忘了自己内心的那份“乐”。

试问,生活中如果没有一份从容,生活又怎能不显得像是流水账?再说了,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讲求“和”,这“和”不仅仅是外在的和谐,更是内心的平衡。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音乐文化一、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音乐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礼乐制度的概念和起源、礼乐制度的功能、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古代音乐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礼乐制度的概念和起源1. 礼乐制度的定义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礼仪和音乐的规范和制度化的安排。

它包括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音乐制度两个方面。

礼乐制度是古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社会规范的体现,也是统治者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手段。

2. 礼乐制度的起源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当时,音乐被视为沟通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而礼仪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进化,礼乐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

三、礼乐制度的功能1. 礼乐制度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礼乐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起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作用。

通过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仪表,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礼乐制度在政治上的作用礼乐制度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统治者通过礼乐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得人民对其的尊崇和敬畏感不断增强。

此外,礼乐制度也被用作政治手段,通过礼仪的规范来表达权力和地位的差异。

四、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1. 音乐的功能和意义古代中国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宗教和娱乐功能。

在宗教方面,音乐被用来祭祀神明,表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福之意。

在娱乐方面,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宫廷游乐和民间娱乐活动。

2. 音乐家的地位古代中国音乐家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们被视为艺术和文化的传承者,其音乐才能常常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赏识与尊重。

五、古代音乐的特点1. 音乐的种类和形式古代中国音乐的种类非常繁多,包括雅乐和俗乐两大类。

雅乐多用于宗教和宫廷场合,而俗乐则广泛应用于民间庆典和娱乐活动。

古代音乐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包括歌曲、舞曲、器乐等。

2. 音乐的表现手法古代中国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

礼乐文化感悟心得体会(3篇)

礼乐文化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礼乐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准则,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礼乐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有幸接触到礼乐文化,并从中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一、礼乐文化的内涵礼乐文化,即礼仪和音乐文化的总和。

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

音乐,则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礼乐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礼仪的重要性在古代,礼仪被视为立身之本。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彬彬有礼,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还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礼仪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一个有礼仪的人,更容易融入社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

2. 音乐的魅力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古代,音乐与礼仪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礼乐文化。

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净化心灵。

在现代社会,音乐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欣赏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礼乐文化的现实意义1. 培养道德品质礼乐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倡导人们做到仁爱、诚信、宽容等美德。

在现代社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学习礼乐文化,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传承民族精神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和传承礼乐文化,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 促进社会和谐礼乐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感悟礼乐文化1. 礼仪的重要性在学习礼乐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仪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彬彬有礼。

关于礼乐的文化

关于礼乐的文化

关于礼乐的文化礼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涵盖了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文明成果、社会习惯和思想观念。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中国礼乐文化。

1. 礼乐的起源及演化礼乐起源于远古时期,与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紧密相关。

早期的礼乐主要是祭祀、宴乐和武装警卫活动。

在商周时期,礼乐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制度,成为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乐逐渐升华成为道德,其价值被人们所推崇,这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2. 礼乐的功能礼乐有很多功能,而最重要的是修身、治国、齐家,它发挥的作用深远而广泛。

礼乐教育有助于塑造人的性格,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本手段,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家庭生活中,礼乐能够塑造人的品格和家庭和谐,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3. 礼乐的文化内涵礼乐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它涵盖了智慧、艺术、美学、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

礼乐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优秀的文化积淀,具有深邃的深度和广阔的广度。

在礼乐文化中,有一系列的经典作品,如《周礼》、《仪礼》、《乐府诗集》、《诗经》等,这些经典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礼乐的现代转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文化也不断被现代文化所吸收和转化。

现代人对于礼仪和音乐的理解、需求和表达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审美、生态、气质等多方面的要求。

因此,现代人需要通过科技、音乐、绘画等方式使礼乐文化更加现代化和流行化,这可以推动礼乐文化的更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总体上看,礼乐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人文考量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它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根源和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

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一、礼乐文化的内涵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什么是礼乐文化,说得直白点,就是中国古代那一套讲究“礼”和“乐”的生活方式。

啥是礼呢?就是说人们要有礼貌,做事得有规矩,尊重长辈、尊重他人,不能啥事都只顾自己,得考虑周到,得讲道理。

那乐呢?乐就是指音乐,古代的“乐”可不仅仅是听个曲子那么简单。

它是与社会秩序紧密相关的,它代表着一种和谐、一种美好。

大家在一起合奏,不是乱弹,而是要统一,大家心里想着共同的目标,才会奏出美妙的和音。

这就是所谓的“礼乐相济”。

这套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让一个社会井然有序,又不失温暖与美感。

二、礼乐文化的现实意义你别小看了礼乐文化,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现在大家都忙啊,像是打工的、上学的,每天都像一台运转的机器,效率、效率、再效率,有时候忙着忙着,就忽略了自己与人之间该有的尊重,忽略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不正是“礼乐文化”告诉我们的一点吗?它提醒我们,不论生活多忙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得有些基本的礼貌与体贴。

比如说,早上见到人,要笑着打个招呼,吃饭时先给长辈夹菜,开会时听别人说完再插话,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可都是“礼”在背后默默发挥着作用。

你再看看,咱们现如今,音乐好像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甚至有些让人头疼,什么电子音乐、嘻哈、重金属,听得让人头晕脑胀。

但咱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不是有种很特别的韵味呢?它的优雅和深沉,能在细微处展现出文化的气质,能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的力量。

如果你静下心来,听听古筝、琵琶,或者是大鼓的节奏,试试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那种悠扬的音调和韵律,能带给你一种很不一样的心境。

这些乐曲,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根基,让生活中不再只有喧嚣和浮躁。

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说实话,礼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如今社会节奏快、信息多,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哪里还有时间去讲究那么多礼节?咱也不能因为忙,就把这些传统给遗忘了,对吧?不妨从一些小细节做起,比如咱们日常见面时,稍微多给对方一个微笑,打个招呼,聊个简单的问候,都是礼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摘要: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然而近些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甚一日。

鉴于此,本文从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礼之所以合理、乐包含的层次、以及如何有效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等方面进行一下讨论。

从而使人们从整体上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研究如何保护其合理的内核,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以便人们保有中华礼乐文明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准。

关键词:礼文化礼乐文明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

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

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

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钱先生的见解十分精辟,我完全赞同。

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

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是中国社会从神权时代走向人本主义时代的重大转折时期。

在殷墟考古遗址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与成千上万的卜用甲骨共存,可见在高度发达的殷代物质文明之上,耸立着一个事事占卜、迷信鬼神的精神世界。

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衡。

人,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似乎是为着鬼神而活着,或者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鬼神打造祭器,或者随时把生命和鲜血变做祭坛上的供品。

人祭、人殉的盛行,表明人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

牧野之战,使偏处一隅的小邦周国竟然在朝夕之间推翻了强盛显赫的商王朝,事态的发展如此迅速,连周人自己也感到惊讶。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如何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成为周初政治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周公总结商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根本原因是商王失德滥罚。

为了周的长治久安,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也就是实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把人民的反应作为为政得失的标志;又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敏,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将人民的意志看作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为政治国,要以人为本。

从《尚书》可知,周公所说的“民”,包括社会下层的“小民”在内。

在中国历史上,人的价值第一次被从理论上得到论证,政治思想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人祭、人殉逐步被废止,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飞跃。

“德”是潜存于人心,是理想的美好品性,但它的内涵很抽象,没有明确的重心。

孔子赞美周公的德政思想并加以发展,他每每用“仁”字来置换“德”字,并解释说“仁者,爱人”,有德之人就是爱人之人,从而使“德政”的指向更加鲜明。

在孔子看来,所谓德政就是对社会、家庭、人民的关爱之政。

有国有家者的“德”,应该体现在国政、家政和自己的言语举止中。

人非圣贤,德性不会与生俱来,需要经过砥砺和涵养才会逐步形成。

为了便于人们修养德性,孔子把周代相传的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礼仪,改造成为一套道德行为的规范,统称为“礼”。

使人们在揖让进退之际,增益其德。

如能久习而成性,则庶几乎近于德。

因此,礼的功能,从大处而言,是要推行仁政;从小处而言,是要造就德性充盈的君子。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礼记》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

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

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篇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与《中庸》“天命之谓性”之说如出一辙,人性是天赋予的自然属性,理应得到尊重。

另一篇《尊德义》说:“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

禹之行水,水之道也。

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

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

莫不有道,人道为近。

”即使是禹、造父、后稷那样的人杰,也必须顺从其治理的对象的天性,才能获得成功,何况是治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人性的流露,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

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有思维能力,能够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

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

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大自然)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

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儒家所提倡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无一不根于人性。

清人凌廷堪在他的《复礼》篇中论述圣人之道说,“圣人舍礼无以为教也,贤人舍礼无以为学也”,认为贯穿三代之治的,无非是一个“礼”字,可谓深得儒家思想之大要。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文化的特色大多渊源于此,已经略如上述。

但是学术界对礼文化的发掘却是相当的薄弱。

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邹昌林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礼文化》的出版,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

邹昌林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古代礼学研究,成果丰硕。

此书是“文革”后少数几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专著之一。

作者从宏观上对中国古礼的起源与整合,古礼的类别、结构、功能、价值形成过程及其特色,作了系统的论述,书中新见迭出,读之令人欣喜。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引起学术界研究中国礼文化的进一步升温。

平心而论,邹书如能将礼文化扩展为礼乐文化,则更能揭示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记》将礼、乐、刑、政作为实现王道的要素相提并论,认为“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有其深意。

儒家的礼文化与乐文化相辅相成。

儒家理论中的乐,有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音乐,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乐是人性的体现。

人类喜爱的是乐音,是与噪声相对而言的。

知声而不知音,就与禽兽无别。

乐为心声,《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三者是性情递升的必然表现。

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

有形而无道,就不能不乱。

所以,君子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对情感的节制,礼偏重于行为,乐则偏重于内心,两者不可分割。

其次,乐是教化之具。

中国上古有采风的传统,君王在巡察境内四方时,地方官要展示当地流行的乐歌。

考察民歌,可以知道地方官的志向,以及民风的正邪。

郑卫之声、桑间之音,一定是乱国之君所好。

所以《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随行的官员记录下好的民歌(即所谓“采风”),带回去推广,这是“乐教”的萌芽。

《诗经》的国风,就是十五国的民歌。

纯正无邪的乐章,其声快乐而不放任,节奏感人至深,可以化民成俗,使人心向善,邪气便无从接近。

乐教是使人民接受良好影响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礼记》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圣人寓教于乐。

儒家用乐体现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道,所以许多礼仪都配有寓意深长的乐曲。

《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孔子倡导乐教,把它作为“六艺”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学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可谓意味深长。

第三,“音乐通乎政”,乐与治道密切相关。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所以,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谐;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戾;亡国之音哀而思,其民困弊。

儒家认为,只有盛德之帝才有盛乐,如黄帝有《咸池》,颛顼有《承云》,帝喾有《唐歌》,帝尧有《大章》,舜有《九招》、《六列》、《六英》之乐,即所谓“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惟其如此,古天子用乐章奖赏有功德于民者,大禹治水,勤劳天下,于是舜命皋陶作《夏迭》九章;汤商伐桀,黔首安宁,汤命伊尹作《大护》之舞、《晨露》之歌;武王克商,乃命周公作《大武》。

所以子夏说:“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儒家认为,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

而无道昏君不然,夏桀、殷纣作侈乐、造大鼓,不中律吕,糜费国力,闻之令人心气惊骇,意念摇荡,致使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人民呻吟,还有何乐可言?所以,只有君子能懂得乐。

君子审声而知音,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治国之道尽在其中。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所以古人说:“乐者德之华也。

”儒家关于乐的理论,是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学界作深入的发掘和研究,离开乐来谈论礼文化,则礼文化就是不完整的,不知邹君以为然否?当然,乐文化的体系也相当庞大,非一日之功可成。

礼乐文化的深入研究,也绝非一篇博士论文所能包容,这是我们不能苛求于邹君的。

近些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甚一日,长此以往,五千年中华文明何在?不能不令人心忧。

有感于此,有识之士为保护传统文化多有举措。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些举措大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状态,而且主要集中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如民间工艺、古建筑、饮食文化、戏曲等等,仅仅如此,不足以有效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

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文化战略,包括从整体上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研究如何保护其合理的内核,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如何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等等,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其重要性不亚于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

而如何保有中华礼乐文明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准,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作者:谢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作者:张岩著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周代礼乐文明实证》作者:贾海生出版社:中华书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