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摘要:

在面对人生的抉择---归国还是留美,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一位是两弹元勋,成功的实现了核爆炸,使中国更加强大了;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选择,以无畏的心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等到我们回望自己来时走过的路,也应为我们当初的抉择无怨无悔。

关键词:人生抉择;邓稼先;杨振宁;价值选择;永恒,价值。

在听完了这学期的政治课,其内容从讨论民生到国家管理,知识分子的抉择到国家之间的较量,无不引人入胜,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评价,让我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想要成为邓稼先,还是杨振宁”。

面对人生的抉择,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至于谁是谁非,已无关紧要。因为我相信他们都是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坚定的走下去。他们理应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好男儿。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其父邓以蛰和杨武之即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交情甚笃,常常往来。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孩子们身上。因而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之后他们都赴美留学。在回国还是留美的抉择中,邓稼先和杨振宁做了不同的选择。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全意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来。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也因此别称为“两弹元勋”。

由于长期与核辐射打交道,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在病入膏肓之际,邓稼

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强大了!”。因为爱国,所以毅然选择了为祖国奉献一切;因为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在杨振宁怀念邓稼先的文章中很真实的写到:——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在谈到“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时,杨振宁先生又何尝不羡慕邓稼先的人生呢,“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在选择回国还是留美,杨振宁先生又是经过怎样的心理彷徨和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据Goldberger回忆,他曾问过杨振宁,拿到博士学位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他发现杨振宁是一心一意要回中国去的,这很正常,大家都这样。但计划赶不上变化,1948年夏,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工作,并不符合留学计划要求。但他跟随一支最出色的研究队伍,走在了世界物理学发展的潮头,并机缘巧合,碰上“粒子物理”这个物理学发展史的重大剧目在上演。环境、能力和机遇使杨振宁看到,在“粒子物理”这部大戏中,自己有望出演重要的角色,做出重要的贡献;再看国内,内战正酣,学术环境恶劣,回国意味着动荡和研究的中断。

也许为了心中的“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杨振宁毅然选择了留在美国。不顾父亲的决裂和全中国人民的指责。既然选择了,就坚定的走下去,无怨无悔。我觉得杨振宁和邓稼先在对自己的选择都是很坚定的,否者他们也不会成就一生的知己。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他们也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曾说,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我觉的很有理,从杨振宁开始,我们有了自信,我们并不比别人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