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精神与天府文化之契合——以杜甫草堂诗为例
我爱天府之国——四川作文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次让我亲临其境,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富饶和壮丽,还感受到了它的省会成都的悠闲与和谐,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我们坚信,四川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范老师点评】小作者文章布局完美,3个有特色的地点组成了一篇充满四川特色的游记——雄伟而秀丽的峨眉山,"诗圣" 杜甫的草堂,美食天堂——宽窄巷子,既有美景流连,又有文化浸润,更有可口的美食诱惑,内容丰富。文字细腻生动,看得出小作者反复雕刻字词的运用,力求完美。可见的努力,可见的进步,继续努力,将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半山腰,有许多古树,比如桢楠树,枝繁叶茂,长了上万年了,被人们称之为"万年古树".雄伟的峨眉山不光有参天古树,还有一潭潭如镜的湖水,秀美异常。最让我感到稀奇的是那里的山泉水,清澈透亮,而且十分冰凉。村民们把白里透红的水蜜桃和又大又圆的香瓜、香蕉放在水池里泡着,导游姐姐说:"这就是天然的‘冰箱’。"我忍不住捧了一掬清泉泼在脸上,一股冰凉冰凉的感觉传遍我的全身。啊!真爽!
你想知道我们游览了那些好地方吗?接下来就让我慢慢和你介绍吧。
雄伟而秀丽的峨眉山
七月十七日早上七点钟,阳光灿烂,我们乘坐旅游大巴来到了有山、有水、有树、有古寺、有猴子,被称之为"天下秀"的峨眉山。在山脚下,我和几个小伙伴纷纷登上了缆车。在缆车上,我举目望去,山上的树木高大茂盛,苍翠欲滴。偶尔还看见一两只小猴子在树林中跳来跳去,欢快地玩耍。再往远处望去,树林像给大山披上了一件绿色的披风,美极了。
杜甫草堂,让我心生敬意
杜甫草堂,让我心生敬意天府之国,浣花溪畔,坐落着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草堂。
在那里,杜甫生活了将近四年,写出了240多首诗。
杜甫草堂,让我心生敬意。
草堂,你孕育的诗意,让我心生敬意。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拖家带口,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这里。
竹条夹墙,茅草盖顶,草堂如此简陋,却诗意盎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这个暂时安宁的地方,因为有了草堂,有了杜甫,简直成了世外桃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草堂有芳邻,有花开缤纷,引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草堂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草堂,你虽是陋室,但是你孕育的无限诗意,让这里变得岁月静好,没有丝毫的凄凉和乱世的惶惑。
草堂,你呵护的诗魂,让我心生敬意。
住在草堂的杜甫,已不是那个落第后能。
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
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文人雅士们向往的地方。
草堂内外的对联更是文化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是关于成都杜甫草堂的十个对联,希望能够符合题目的要求,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富有情感并让读者感到真实。
一、
春风扶柳扬花艳,秋雨洒砚润墨香。
杜诗草堂映岁月,文化古迹流芳长。
二、
梅雪柳风寄诗意,春江花月诗韵长。
杜甫草堂留青史,文化瑰宝闪光芒。
三、
书声琅琅飘古韵,草堂墨香传千年。
杜甫诗魂犹在梦,文化瑰宝凝心田。
四、
碧水青山抚诗意,草堂文化展风骚。
杜诗名篇流传久,千古文人共赞咏。
五、
春风拂面岷江畔,秋雨洒墨诗韵长。
杜甫草堂书香浓,文化瑰宝尽人嚮。
六、
柳绿花红映诗意,古风韵味流淌长。
杜诗草堂传经典,文化瑰宝赞无双。
七、
青山绿水寄诗情,草堂杜甫展文化。
千古传世名篇韵,文人雅士赞不夸。
八、
碧水青山寄诗念,杜甫草堂展韵长。
文化瑰宝传千古,人们仰望赞古风。
九、
草堂杜甫传古韵,书香流淌抒诗情。
文化瑰宝寄希望,人们向往文学光。
十、
春风拂面柳绿长,秋雨洒墨韵如霜。
杜甫草堂留传世,文化瑰宝赞无双。
这十个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成都杜甫草堂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希望读者通过这些对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杜甫草堂的美丽和魅力。
杜甫草堂的古诗
杜甫草堂的古诗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
而他最为人所称道和熟知的地方,则是他的草堂。
本文将介绍杜甫草堂的古诗。
一、杜甫的草堂杜甫的草堂位于中国成都市西南郊。
现在,杜甫草堂已经建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杜甫草堂的古诗,是杜甫亲自写下的对草堂的描绘和赞美之作。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名篇,也是他描绘草堂生活的重要作品之一。
诗中,杜甫写道:“茅屋寒风吹骨肉,才能将命笔端写。
”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草堂的清苦生活。
他居住在茅草搭成的小屋中,风吹进来,冻得骨头都感到冷。
但他并没有抱怨或顾虑,反而将这份清贫和艰辛转化为创作的动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甫继续写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虽然贫困,但他周围的山水依然美丽,这些景色激发了他的灵感。
他坚信,只有身处自然之中,才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是杜甫的另一首名篇,也是他表达离乡和思乡之情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杜甫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述说了自己离家后的漂泊生活,每逢节日,他倍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用诗歌来寄托思念之情。
诗中的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他知道亲人们也在远方,却希望能够与他们一起登高赏月、共度佳节。
四、《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是他对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的作品之一。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月夜中思念已故弟弟的情景。
他听到戍鼓声有节奏地敲响,响彻夜空,让他想起了在边境服役的弟弟。
杜甫用“边秋一雁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道出了思乡之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认为即使身在异地,相同的月亮也能连接他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
杜甫的草堂诗
杜甫的草堂诗杜甫的草堂诗“诗圣”杜甫的诗歌在众多人的印象中,无疑是忧国忧民的典范。
杜甫(712-770)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古(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在四川生活了将近十年。
他的足迹踏遍了四川的东南西北,他的创作也由此达到高峰。
本人对杜甫流落四川时所创作的草堂诗较为感兴趣,故成以下文字。
一、草堂的创建情况杜甫在川期间,主要以奔波流浪为主,但其中也有几次较为稳定的时期,甚至有了较像样的草堂,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受大家认可的杜甫停留之所,当属成都草堂和旅居夔州的�西草堂。
1、成都草堂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有两段时期,即759年年底―762年7月和764年3月―765年5月。
由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云:“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现对草堂的建成之期为上元元年(760),学术界已成断言。
杜甫在其诗歌中为我们描绘了他营造草堂的过程,可谓是“不亦乐乎”与“无奈之举”相交织:杜甫自从选定了营屋的地点,“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312页)后,并开始筹措建房之资,无奈囊中羞涩,“留得一钱看”,只得四方寻助,好在杜甫四川的朋友挺多,倒也张罗的挺利索――《萧八明府处觅桃秧》: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
另,有《从韦二明府继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等等,不多时,大概在上元元年的夏天,杜甫并建成了一座颇有规模的草堂,算有了较安稳舒适的住处。
在此处杜甫也有了一段悠闲的农耕生活,与朋友开怀畅饮,游山玩水,心情仿佛也为之开朗了少许,于是在他的诗歌中泛起了难得的朵朵欢愉的涟漪,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的杜甫,也为山水田园诗增了光,添了彩。
2、夔州之所当杜甫的好友严武死后,他在成都的生活也就无任何意义了,于是毅然决定离开蜀地,但旅程并非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么顺利与神速。
杜甫草堂参观感受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兴趣的人,我有幸参观了杜甫草堂,以下是我对此的感受。
一、深厚的历史底蕴
杜甫草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这里的历史底蕴深厚。
从其建立到现在的数个世纪中,它经历了多次变迁,但仍然保存着古代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在草堂内漫步,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唐代,感受到杜甫当年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
二、独特的园林风光
杜甫草堂是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园林艺术的独特场所。
园内布局典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也充满了艺术气息,如石刻、碑林、对联等,都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杜甫文化的传承
杜甫草堂是杜甫文化的载体,这里展示了杜甫的诗歌、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通过参观展览和阅读相关资料,我对杜甫的生平
和诗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的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四、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
杜甫草堂是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典范之一。
在保护古代建筑和文物方面,草堂管理部门做出了很多努力。
同时,这里还开展了许多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得草堂内的古建筑和文物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维护。
总的来说,参观杜甫草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还领略到了自然与园林艺术的和谐融合。
同时,我也对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杜甫草堂是一个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去探访的地方。
天府文化的源流梳理和当代表达
天府文化的源流梳理和当代表达作者:谭平来源:《小康》2018年第29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讲好成都故事,重塑精神标识,打造属于成都自己的经典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成都形象。
”这是日前成都市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发出的声音。
这无疑找准了走向世界文化名城的根本路径。
古往今来,成都这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积累沉淀了丰厚的既属于中国、也属于自己,还具有跨文化、跨语言传播活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这些资源和财富,能够广泛进入成都市民的记忆和内心深处,其优秀禀赋与个性,能够得到认知和传承,成都市的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之路,才能有深厚的根基和持续的动力。
所以本文从纵向的角度阐述天府文化的源流及其当代表达。
位于地球黄金纬度、中国三条丝绸之路最佳参与位置的天府成都,具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成为成都古今保持充沛活力和优越个性的力量源泉。
天府文化的活水之源,应该表述为独一无二的水利、平和温润的气候、丰富齐备的物产、立体多彩的环境、流播均衡的三教、吐故纳新的丝路、天南海北的移民、从未更改的城名。
这“八源”,要么成都独有,要么成都优势明显。
所以,它能够从东汉后期开始,成为无可争议的天府乐土,成为今日学者口中的“中国后花园”,拥有改革开放后自然天成的“后现代气质”(即一座城市同时具备健康的经济、活跃的文化、舒适的生活),成为新兴的正在迅速崛起的世界文化名城。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天府文化四个孕育发展和呈现的高潮具有如下内涵。
古蜀王国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以追求更加美好、安宁生活为动力,先民们以治水为主线,从山地走向平原,从流徙走向定居,经济活动从游牧走向农耕,精神活动从粗放走向优雅,生活方式从简朴走向精致,体现神人合一、天人合一、蜀夏合一之趋向。
蜀族、蜀王国从独立发展走向吸纳华夏文明和楚、滇文化之优长,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融入黄河、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之中。
成都草堂,杜甫的诗乐园
成都草堂,杜甫的诗乐园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中心,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排序第四。
特别是北部中国遭到安史叛军的破坏,两京陷入萧条凄凉,而成都乃“天府之国”,太平安定,很多避难的人也都来到这里。
奔波了一年,经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行程三千里,终于到了一个富庶、温暖、和平、幽美的环境,可以歇歇脚,也可以省省心了。
多年愁云不开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他诗情大发,为草堂,为江村,为成都写了很多诗。
杜甫草堂(资料图)杜甫一生漂泊,家居地十余处,多数身陷穷困无一语及之,少数写了也语焉不详,究其原因当然是时间短、兴致差。
唯有成都草堂,杜甫前、后两次住了近四年的时间,是最长的一次,也是心情好、诗兴浓的一次。
一安家之初,杜甫投入极大的热情,争取朋友的多方赞助,还写了一些诗向人家要桃栽、缘李、黄梅等果树,还要速生的木和长青的松树栽子,还有亭亭的.绵竹,他要把茅草房周围建成一个小小的花园、果园、植物园。
浣花村是个大花园,春天来了,到处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杜甫徜徉其中,陶醉了,写下活泼轻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的咏花诗多写在成都,绝非偶然。
浣花村是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杜甫的草堂“舍南舍北皆春水”,幽静的环境使杜甫享受到多年没享受的天伦之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其优游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际”(《杜诗详注》引葛立方语),不能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富裕的,因为有贵宾来草堂做客也是“百年粗腐儒餐”。
至于家里人,“恒饥稚子色凄凉”,在“厚禄故人书断绝”的时候是难免的。
但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较之以前任何时候都是安定的、平静的。
他的目光注意到这个幽静的环境,他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你看此时的杜甫,对花鸟与虫鱼都极有兴趣。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对沉浮”,“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江上燕子故来频”,“沙上凫雏傍母眠”,“啭枝黄鸟近,泛渚白轻”,“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闻百鸟争鸣,似听万物合唱。
杜甫草堂记叙作文
杜甫草堂记叙作文导语:成都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杜甫草堂作文。
欢迎阅读及借鉴!篇一、杜甫草堂记叙作文一个周末,我去参观了杜甫草堂。
一进大门,只见眼前一派生机,郁郁葱葱。
有一根根高耸的翠竹,一颗颗挺拔的大树,还有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朵。
耳边回荡着鸟儿清脆的鸣叫声,还不时有着一两只蝴蝶停留在花朵上,我不禁想到杜甫的一句:“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草堂还很幽静,进入草堂便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这里只有鸟儿的鸣叫与风吹竹叶的“莎莎”声。
接下来便是草堂旧址,杜甫的很多著名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比如大家熟知的O、《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继续往前走,就是杜甫曾经居住过的茅草屋了。
看见茅草屋,我仿佛看见了当时的兵荒马乱。
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来到了草堂,从此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就算是在这简朴的生活里,杜甫也一样时时刻刻为了人民着想。
来到了工部祠,我才知道杜甫曾是朝廷的工布员外郎,所以这个地方才叫做工部祠。
工部祠内有这三座雕像,中间的是杜甫的,两旁的分别是和黄庭坚的。
在后院里,有着腊梅、茶花等花卉。
给工部祠添加了几分幽雅。
在回家的途中,我暗暗感叹道:“杜甫不是也像岁寒三友中的梅花一样吗?一生都饱经风霜而又忧国忧民吗?”是啊,杜甫是伟大的!是高风亮节的!篇二、杜甫草堂记叙作文从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宫出发,沿着浣花溪西行,便可来到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一一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公元七百五十九年冬来成都后在朋友帮助下建成的草堂。
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
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
杜甫与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与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曾经住在成都青城山下的草堂里。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8号,是杜甫曾经居住和写
作的地方,也是研究杜甫生平和作品的重要场所之一。
据传,杜甫流落青城山时,曾遇到一个老人,给他介绍了这个草堂,杜甫萌生了留守此地的念头。
离开老人后,杜甫来到草堂的前面,看到屋子的门口上挂着“草堂”的匾额,这几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杜甫
心中。
他毅然决定在这里落脚,偕家居住,蔚为大观。
在杜甫草堂中,展示着杜甫的许多文物和相关资料,如手稿、碑本、典籍、画像等。
草堂主楼内布置有杜甫的诗文和史传、名人贴背,还有一些杜甫生活用具和农具,用以还原他当年的生活场景,传承他
的文化精神。
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之一,传承了杜甫的文学精
神和人文情怀。
每年的重阳节,草堂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杜仪式,吸
引了来自四方的人们前来参观祭拜。
通过草堂这个历史场所,人们能
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生涯和思想境界,也更能感受到这位伟大
诗人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
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
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化名胜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这里,游人可以感受到杜甫先生的诗意境界,领略到古人的风采。
以下是关于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以此来描述这座历史古迹的魅力。
1. 绿树荫庭香古木,红墙围院影松风。
2. 诗魂寄舍心灵鸣,文化根基岁月融。
3. 诗篇悠悠思绪断,墨痕斑斑情感浓。
4. 书香扑面传雅韵,琴韵悠悠韵味浓。
5. 岁月沧桑留痕迹,文人雅集颂辉煌。
6. 诗魂传世留千古,人文绵长史载空。
7. 杜甫诗篇传千古,草堂雅集史载空。
8. 古木参天传雅韵,风韵犹存颂辉煌。
9. 红墙绿树寄诗意,古韵新风颂杜诗。
10. 灵山秀水悠悠远,诗韵草堂古意浓。
这些对联充分展现了成都杜甫草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人雅士的风采。
成都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座文化遗产,更是一处精神净土,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诗意的魅力,领悟到人文的深厚内涵。
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的美景,还可以品味到杜甫先生的诗意境界,感悟到古人的风采。
成都杜甫草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也是一处让人心灵安宁的胜地。
论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论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作者:徐小可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7年第04期摘要: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成都,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成都草堂”。
在这里,杜甫创作了很多以清闲淡雅为主的诗歌,这与他当时所处的草堂环境有关。
本文从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入手,分析了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杜甫草堂诗语言特色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失所,辗转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搭建了一个住所,命名为“成都草堂”,疲惫不堪的杜甫终于定居成都。
虽然远离战乱,但杜甫仍然心系国家大事,这从他的一些诗歌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草堂周边的环境清雅幽静,杜甫十分喜欢,在此定居之后,杜甫的诗风也大加改变,从之前抑郁沉闷的诗风转变为清闲淡雅的诗风。
杜甫在草堂大概居住了五年,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被后人称之为“草堂诗”。
“草堂诗”体现了杜甫的内心感受,读者可以从诗中看出他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杜甫“草堂诗”的形成“草堂诗”的形成与杜甫当时所处的政治地位、生活环境和心境是分不开的,他之前的诗歌大多沉闷抑郁,因为他总是用低沉的词调来表达心中的抑郁之情。
在去往成都的路上,杜甫已有归隐之心,在成都定居后,他又对草堂周边的环境无比喜欢,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美好家园。
自此,杜甫开始大肆赞美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用尽生平所学去创作诗歌,杜甫的“草堂诗”也就渐见雏形。
有时,杜甫也会借物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感叹仕途的不得志。
但总体而言,杜甫还是很喜欢在草堂的生活,田园式的生活滋润了杜甫的内心,也丰富了杜甫的创作素材。
1.杜甫“草堂诗”的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到成都,在那里用茅草建造了一处很小的住所,这就是“成都草堂”的原貌。
杜甫当时的生活并不富足,经常要靠朋友接济才能生存,但他在草堂中仿佛找到了内心的美好家园,杜甫很享受草堂周边的自然环境,这使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以清闲淡雅为主,充满了诗情画意。
杜甫草堂的感悟与体会
杜甫草堂的感悟与体会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部的青城山,是杜甫流寓成都时居住过的一处小屋,也是人们纪念他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杜甫草堂这片清幽的胜境里,我感受到了杜甫生命的深度和诗歌的无穷魅力。
首先,杜甫草堂能够带给人一种内在的安宁感,让人回归到本真的自己。
小屋简陋,却把杜甫反思人生和洗涤灵魂的境地表现得十分逼真。
置身其间,仿佛进入到一种超然的境地,心灵抖擞和畅快淋漓。
其次,参观杜甫草堂让我深刻体会到杜甫这位大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爱民之心。
草堂中不仅陈列着他的一些名作和字迹,而且还有许多家国情怀的文物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从杜甫草堂中,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杜甫诗歌的内涵,通过古诗词走进杜甫心灵的深处,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和爱民之心。
最后,杜甫草堂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杜甫生前的小屋,历史悠久,又经过复旧修缮,不仅是杜诗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人切身感受国家文化魅力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因此,参观杜甫草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和厚重,也加深了我对于杜诗先贤的景仰和崇敬之情,对于诗歌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更加深入和深刻。
论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论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朴素自然:杜甫的草堂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沉郁顿挫:杜甫的草堂诗语言沉郁顿挫,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曲折的故事。
他的诗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3.清新明快:杜甫的草堂诗语言清新明快,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他的诗歌用字简练,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含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高超艺术水平。
4.富有音乐感:杜甫的草堂诗语言富有音乐感,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优美的旋律。
他的诗歌韵律优美,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
5.反映时代精神:杜甫的草堂诗语言反映了时代精神,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歌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杜甫的草堂诗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清新明快的感觉;既有朴素自然的风格,又有富有音乐感的韵律。
这些特色使得杜甫的草堂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最新杜甫草堂随笔
杜甫草堂随笔杜甫草堂随笔【第一篇】:游杜甫草堂从盛唐的明月里闪身而出,你,会写诗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诗圣”,却把一个眼泪汪汪的“草堂”名字留给了今天。
站在如今的“少陵草堂”边,我是透过你诗歌的窗户,想象那“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曾经的茅屋。
我仿佛看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的美景,又恍如置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的清幽。
兴奋的风,翻开“三吏”、“三别”的诗章,也翻开了历史。
我无法查证是哪一阵秋风,掀起你草堂的最后一根茅草?“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岳庙的那盏酒后,在那阵秋风之后,你,真的走了。
那个尘世,你真的不再留恋?走过的地方,都有流星和彗星一同擦亮你的轨迹。
我想,浣花溪里,一定沉淀了你诗歌般沉重的爱情;清澈的流水上,一定漂浮着你许多难以破译的梦境,而今,不知不觉顺流而去,只留下你那沧桑的隐痛伴我蝺独而行。
清流淙淙,如语,至今还在张扬草堂那段坎坷的秘史。
而几朵不知名的小花,还有那呈弧线种植的杜鹃,娇羞而妩媚,却在天黑之前,照亮一首诗交给我们读:“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许多日子,着实很痛。
许多疼痛,持续很久。
走过江南江北的风,终于绿了。
青竹,这有节的君子,始终走在春天的前面。
一种经世的生命之美,将纯粹的歌声藏在秋风与明月之后。
可是,又有谁真正读懂杜甫心中的明月与秋风?从头开始,一园花香扑面而来。
我听见历史的翅膀掠过院落,拍落往日的苍凉。
每一首诗刻,每一棵草,每一粒虫鸣,都活在时光的庭院中,经历风吹。
杜甫不在,草堂还在,诗歌还在。
杜甫草堂随笔【第二篇】:拜谒杜甫草堂“这就是杜甫草堂?”当车子泊在草堂前,我感到惊讶与困惑。
没有想到,杜甫草堂具有如此的气魄:院门之肃穆庄严,匾额之古朴厚重,门前石狮之气派恢弘,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很诧异。
《杜甫草堂》 文章解读
《杜甫草堂》文章解读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簦街38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居住并创作诗歌的地方。
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遗址,寓意深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杜甫草堂进行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杜甫草堂建于杜甫在成都的晚年,成为他诗歌创作和隐居的场所。
这个名为“草堂”的建筑并不宏伟,而是一个朴素而充满禅意的小院。
杜甫草堂的布局以及建筑风格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杜甫个人的文化追求。
草堂周围有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流,环境幽静,这种宁静与自然的氛围也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滋养。
杜甫对于杜甫草堂的情感非常深厚,他在其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诸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登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在杜甫草堂中诞生,这些作品由于情感真挚、表达深刻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杜甫草堂的文化氛围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甫草堂是一个安静、饱含哲理和人文气息的地方,这种氛围激发了杜甫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表达。
他把草堂视为自己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从而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接近生活和人民,更加贴近人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歌内容多涉及社会疾苦、自然景物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考。
在杜甫草堂中,杜甫还交流并结交了许多文化人士和诗词爱好者。
他与一些当时的文人雅士结识、交流,他的朋友们常常结伴游玩、畅谈诗词。
这种交流和碰撞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的内涵和广度,也对他个人精神层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杜甫草堂作为杜甫的居所和创作场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对后世诗人的重要激励和启迪。
草堂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后世留下了精神财富和精神启迪。
如今,杜甫草堂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感受杜甫的诗歌情怀。
总之,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对于了解杜甫的人生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江村事事幽——《杜甫和草堂》之一
江村事事幽——《杜甫和草堂》之一赵丽宏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坐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
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
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
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
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
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
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
这些诗篇,起于青蘋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一块举世无双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驿动烦躁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
杜甫草堂,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清贫之家,却是他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
到成都,怎能不来拜访这名扬天下的诗歌圣殿,怎能不来看一看一代诗圣曾经生活创作的所在?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的风霜和苦难。
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是他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在这里他远离了战乱,避开了人世的喧嚣和倾轧,头顶上的茅草覆盖着一个温暖安宁的家,身边是田园流水,耳畔是天籁灵动,129还有纯朴的邻居,有趣的访客,更有源源不断、汹涌而至的诗之灵感。
杜甫在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不朽的诗篇。
草堂岁月,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
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直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吟诵。
现在的杜甫草堂,是一个林木蓊郁、竹荫蔽日、建筑成群的古代风格园林,规模之大,犹如国家公园。
杜甫的茅屋,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在阔大的园林中,只占了小小的一角。
现代人看到的茅屋,当然不可能是杜甫住过的草堂。
天府文化读书报告
天府文化读书报告历史文化是城市永远搬不走的“不动产”,观之当下,成都对于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是值得推荐的,成都人对于文化的自信与敬畏更成为了天府文化广阔前景的最大优势。
在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核已然深入人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许愿说,如果有一天他能够亲眼看到一座坚固的大楼,供读书人生活,那就算他的茅屋被吹破,自己被冻死也心满意足。
这首诗就写在成都,如今的杜甫草堂是唐末诗人韦庄寻得的遗址。
每个来到成都的人,无不到草堂一游,也无不感慨杜甫当年写下的这首诗篇。
再看看今时今日的成都,高楼林立,广厦万千,一派朝气蓬勃的繁华盛景。
杜甫若见今朝的成都,又会否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写下更多赞美与吟颂的诗篇呢?如今的成都面临着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过往的历史与如今的盛景展示给世人?如何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移民造就文化融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仿佛自古以来,成都就是自给自足、鲜与外界接触的城市。
但实际上,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中心未移”,这足以说明成都的安定。
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的是,成都自古就是移民城市。
古蜀文明成都博物馆展出的西汉人体经穴漆木俑。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这时中原的许多富豪和工匠也大批迁徙进入蜀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其中主要的就是金属冶炼技术。
卓文君一家也是自这时才来到成都。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略阳、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入蜀;西晋东晋时,四川南边的犍为郡等州县大批僚人入蜀,光成都就迁徙了3000多户,整个入蜀的僚人约有10多万户、58万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外族人与汉人的大融合,不仅对蜀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甚至于对蜀人体格的影响、对蜀方言的发音等都有重要的关系。
对杜甫草堂的赞美句子
对杜甫草堂的赞美句子
杜甫草堂,一座静静的庙堂,它安静地躺在青城山的怀抱中,仿佛在述说着杜甫的诗篇和人生。
走进草堂,仿佛穿越时空,能听到杜甫的吟咏声,感受他的孤独、激情和悲凉。
这里的青瓦白墙,古朴而典雅,透露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杜甫的思想和情感,仿佛在述说着他的心声和心事。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人生、对国家的深刻思考和无尽忧愁。
杜甫草堂的庭院,布局精巧,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仿佛是杜甫诗篇中的一幅画卷。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也能领略到他对家国、对世界的无尽眷恋和思考。
草堂内的陈设,简朴而雅致,没有华丽的装饰,却透露着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清贫和淡泊,也能领略到他对诗歌、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
杜甫草堂,是一座凝聚着诗人智慧和情感的圣地,也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的精神家园。
它见证了杜甫的创作、生活
和梦想,也承载了后人对杜甫的深深敬仰和赞美。
在这里,我们可
以感受到诗人的魂魄,也能领略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杜甫草堂,是一座永恒的文化符号,也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诗意和情怀,也能领略到他的人生
和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
一座丰碑。
让我们永远赞美杜甫草堂,永远怀念杜甫的诗篇和情感。
成都文化之旅参观杜甫草堂感受文学氛围
成都文化之旅参观杜甫草堂感受文学氛围成都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学氛围。
在这座城市的市区内,有着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景点,那就是杜甫草堂。
今天,我将带您一起参观杜甫草堂,感受这里特有的文学氛围。
一、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杜甫,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曾在成都居住过多次,并在此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草堂,即杜甫在成都的住所,是杜甫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场所,也是他思考人生、抒发情感的源泉。
草堂建筑群保存完好,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草堂建筑与环境参观杜甫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瓦白墙的建筑,这就是杜甫的草堂主体建筑。
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布局合理,气势磅礴,给人一种朴实而古朴的感觉。
草堂内的庭院错落有致,种植了各种古树名木和花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三、文化活动与展览参观草堂期间,不仅可以欣赏到历史建筑,还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例如,杜甫文化艺术节期间,会有诗词朗诵、书画展览等,给参观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艺术享受。
此外,草堂内还设有杜甫文化研究中心和纪念馆,收藏了大量杜甫、唐代相关文物和书籍,供学者研究和借鉴。
四、感受文学氛围的心得体会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杜甫草堂浓厚的文学氛围。
杜甫诗篇中所描述的人生百态、社会风貌等,在这里得到了有形的呈现。
而参观草堂的游人,也都是对杜甫及其诗歌情有独钟的文学爱好者,彼此之间交流探讨杜甫及唐诗的话题,使整个参观过程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对文学的启迪与思考杜甫草堂的参观,对我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感受杜甫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杜甫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苦难与坚强,对社会的关怀与批判,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些都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参观杜甫草堂是一次充满文学氛围的旅行。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建筑的魅力,感受到了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情感迸发,从而对文学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杜甫精神与天府文化之契合王 珍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几乎就是大唐王朝兴衰的演变历史,故有“诗史”的美誉。
杜甫诗歌体裁多样,不仅传承了古典诗、律诗的优良传统,还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诗体。
这样就打破了旧有格式,更加贴近生活,为反映民生疾苦开辟了新的途径和艺术表现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杜甫诗歌也艺术化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追求,后人精炼为“杜甫精神”。
何为“杜甫精神”?它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张志烈先生有精辟的概括:“杜甫精神,就是以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美德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精神。
”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杜甫精神和思想中有三个密切联系的要点:“一、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道德情操;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三、对宇宙万物都怀有深厚的仁爱胸襟的人文关怀精神。
”[1]笔者不仅完全赞同张志烈先生的高论,同时还认为杜诗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天府文化高度契合,杜甫精神是对天府文化的浓缩、传承和发扬。
我们以杜甫草堂诗为例,浅析如下。
一、寓居成都:杜甫精神与天府文化高度契合“天府文化”作为文化概念的提出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内容却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它将以成都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从巴蜀文明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囊括在内,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
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从公元759年入蜀到公元765年离去,前后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三年多,其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歌。
杜甫在草堂创作的这些诗歌,同他于其他时期的作品一样,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其执着的精神追求。
诗人站在亲历者的角度,观察当时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当然,杜甫草堂诗中还有一部分是对于相对远离战乱的蜀中风土人情、自然美景、邻里关爱和他寓居此地生活闲适的情趣描写,而所有这些都与天府文化的内容高度契合。
成都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和中心,也是天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从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至汉代“列备五都”,三国蜀汉在此雄踞一方,到唐代“扬一益二”,五代前、后蜀定都营国,直至当代名列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乃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
悠久厚重的城市文明,积淀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而拥有深厚内涵的天府文化也反哺着成都,造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魅力与人文性格。
杜甫作为刚刚脱离了战乱的长安,漂泊蜀地的——以杜甫草堂诗为例摘 要:杜甫草堂诗是了解杜甫入蜀后生活与创作情况的最佳窗口,亦是杜甫精神的凝练和概括。
立足于杜甫精神之现代启示,在天府文化的框架下研读杜甫草堂诗,能够看出杜甫精神与天府文化之高度契合。
杜甫精神既浓缩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因子,更是对其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草堂诗;杜甫精神;天府文化;契合;传承80诗人,看到风光绮丽的成都,见到当地的新人,自然会对天府文化滋润下的成都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性格生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生活热情。
读他寓居蜀地数年所创作的诗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杜甫精神和诗人的独特的艺术创作热情,以及浓浓的天府文化的风韵。
二、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激发诗人的创新追求成都是古蜀文明的中心地区,经过数千年蜀地人们的努力,尤其是秦蜀郡太守李冰开凿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当长安已成兵戈扰攘的战乱之地时,西蜀的成都却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曾城填华屋,冬季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成都府》)这样的太平景象给刚脱离战乱的杜甫带来新的生活期望,从而激发起他诗歌的创新热情。
《宾至》《田舍》《赠蜀僧闾丘师兄》等,都是他在草堂创作的诗歌中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杜甫这些创新的诗,具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诗人精神追求的特点。
在这些诗歌中不仅有古乐府的精华,还有蜀地民歌、俗语的重要元素,从中不难看出杜甫是在充分学习民歌并从中汲取营养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的创新创造,因此诗歌的民歌气息十分浓厚。
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又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打著人”“恰恰啼”,就采用了典型的蜀地方言和民歌用词。
明人王嗣奭点评为“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亦竹枝、乐府之变体也。
”[3]关于这点诗人自己也说道:“万里巴渝歌,三年实饱闻。
”(《暮春题瀼西草屋新赁五首》)“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
唐人顾况解“竹枝”道:“《竹枝》本出于巴渝……禹锡曰:‘竹枝,巴歈也。
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
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4]任半塘先生谓:“《竹枝》胎息于民间山歌,所状者风土,所抒者乡思,触事兴怀,游飏远速……(杜甫)诗中既用了许多四川方言,则以蜀中民歌声调作绝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
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
”[5]可见杜甫寓蜀期间的诗歌,体裁广纳地方歌调,用词贴近生活,对天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有汲取也有创新。
三、优雅时尚的独特气质:促进诗人风格多样杜甫生于乱世,有着极强的忧患意识,所以诗歌风格大都以沉郁顿挫为主,这是与他“奉儒守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紧密联系的。
他从秦州流亡到成都,由离乱到安静,环境的改变令其心境大悦:“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成都府》);“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清人刻杜甫像︵拓片,成都杜甫草堂藏︶81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堂成》)在作者眼中,来到成都虽然处于漂泊零落的境况,但毕竟有了一间可以避风遮雨的茅屋,也便能随遇而安了。
此时的杜甫暂时忘记了生计的窘困,以极大的生活热情为自己营造一块安生之地。
在天府大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山水滋润下,杜甫诗风渐由苍凉哀愁兼抑郁沉痛转而豁达轻快。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由于诗人的轻松喜悦,将一场春雨描写得像人一样懂得季节的重要,因而在春季万物生长的最初关键时期,及时在春夜中随风潜入滋润万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正如后人评论此诗道:“诗非读书穷理,不至绝顶,然一堕理障书魔,拖泥带水,宋人远逊晋人矣。
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飞行自在,独有千古。
”[6]自杜甫到了成都,诸如“锦官城”“锦里”这样的词汇便频频出现于诗行,这,一方面是他的“仁民爱物”并由此深爱这座古城的精神美德体现,另一方面是天府文化的优雅时尚促使他在诗歌中放开思想,“飞行自在”地大胆创作出各类风格的作品。
我们阅读他的草堂诗中那些从当地人那里觅桃、觅绵竹、觅桤木、觅松树子、觅果的句子,会体察到诗人的多样诗风和格调的轻松明快的思想表达。
优雅和时尚本是天府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示。
置身于蜀地的这种人文环境,自然会促成诗人风格多样而又富有变化。
我们欣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以“寻花”为关键词的诗,可以充分领略到诗人诗风的多样性。
如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诗歌从描绘美景切入,于歌咏大自然中显现作者爱仁、爱万物的伟大人性。
王嗣奭评价这组诗为:“此亦竹枝变调,而‘颠狂’二字,乃七首之纲。
”[7]杜甫虽不时被生计的窘困所烦恼,故时而表现出“颠狂”的放纵,但生活环境的幽静和闲适仍然是诗人的生活主调——这从其人性和精神欢愉的表达可以看出。
如作者对桃花深红浅红的描述,将他此刻的徜徉于花间的闲情逸致表现无遗。
诚如清人仇兆鳌所评:“每首寻花,章法各能变化”[8]。
四、乐观包容的文化态度:彰显诗人生活态度蜀地人民自古就有着不畏困境、乐观豁达的生存哲学并以之形成包容的生活态度,这也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然。
自秦汉以降,直到盛唐之末“安史之乱”历代都有大量人口流入蜀地。
这一方面带来北方地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使蜀地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相互融合融洽,形成了相对和平稳定繁荣的局面。
这对杜甫诗风的改变和丰富,自然影响不小;同时也更加坚定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投身政治、改变现实的抱负。
因此杜甫的草堂诗在表现创新、表现风格变化之外,在内容上仍保留了诗人针砭时政,反映社会问题的一贯主题。
杜甫在寓居成都草堂期间,尽管大唐王朝正处在烽火战乱之中,但他依然相信朝廷中那些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忠臣一定能战胜叛贼,从而对国家前途充满坚定信心。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光弼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诗人在书信中闻之特作诗表达心中喜悦:“问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恨别》);“司徒下燕赵,收复旧山河”(《散愁》之一)。
由此看出,他是将打败叛军重返故地的希望寄托在李光弼等忠臣身上。
与此同时,他虽面临生活困境却仍不失对生活的信心。
他在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放声歌吟:“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是诗最能体现杜甫的政治理想和乐观精神。
尤其最后一句,诗人将身受的苦难和面临的困境转换为一种崇高的人文情怀,转换成一种必定要实现的期盼。
我们说杜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单凭此句表现出的精神境界就已能窥其全貌。
人们常说杜诗是史诗。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余”(《草堂》);82“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四松》)一类表述,便与深刻的历史背景紧密关联。
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送自京城返蜀的严武至绵州。
不久因徐知道谋反,成都一片混乱,杜甫不得返回,只能滞留于梓州和阆中,两年以后才返回成都草堂。
由此可见国家不安定造成的社会动荡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每一个人,即便是天府之地的成都也非净土一块。
这在杜甫寓蜀期间的诗歌中常常会有反映。
但杜甫在骨子里和血液中都深刻地浸润着儒家文化,身处乱世也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士人”的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
上述《草堂》《四松》诸句,便表现出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的抑郁苦闷和顽强不屈以及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信念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五、友善公益的美德:张扬诗人的高尚情怀我们说杜甫是“诗圣”,是从人文角度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