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曾子_源流与_大戴礼记_曾子十篇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May 2009第3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3

《曾子》源流与《大戴礼记》“曾子十篇”

张磊

---------------------------------------------------------------------------------------摘要:曾子作为一代儒学大师,身后留下著作并传诸于世。西汉戴德将《曾子》书整理成至少十篇后编入《大戴礼记》;刘向将《曾子》书整理为“十八篇”,并记入《别录》,亦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曾子》十八篇”。

“《曾子》十八篇”至迟在南朝、隋之际就亡佚了。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具有非常宝贵的学术价值,是曾子研究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曾子》;《大戴礼记》“曾子十篇”;《汉书·艺文志》“《曾子》十八篇”

中图分类号:B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9)03-0021-07 ---------------------------------------------------------------------------------------

作为早期儒学史上至为关键的人物,曾子的著作到底有哪些?这是学者们反复探讨的问题。《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但早已亡佚。不过,《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保存了不少有关曾子的资料。《大戴礼记》一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收集礼学文献而整理编订的礼学著作。《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先言立身孝行之要(《立事》、《本孝》、《立孝》、《大孝》和《事父母》),次论行礼秉德、居仁由义、进退不苟之事(《制言》上、中、下),再论进德修业之功(《疾病》),最后阐述天地阴阳、礼乐律历之道(《天圆》);包括了修身、君子人格、主体精神、厉行孝道、仁政礼治和儒家天道观各个方面的内容;论撰的层次也是逐层展开的,由内在修养到外在行动,由个人而至家庭、社会,并及自然,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与曾子是什么关系?它与“《曾子》十八篇”又是怎么样的关系?是曾子研究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曾子思想的认识和曾子地位的评价。让我们从曾子的著作及其流传情况的研究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一、《曾子》及其亡佚

自宋代以来,由于疑古思潮的消极影响,学者们对《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看法一直存在分歧。如宋黄震在其《黄氏日钞》卷55《读曾子》云:“不知谁所依作而为之”,“不类曾子弘毅气象。”①明方孝孺在其《逊志斋集》卷4中云:“意者出于门人弟子所传闻而成于汉儒之手者也,故其说间有不纯。”②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也说:“《大戴》所载十篇,文字浅薄,不似春秋末的曾子所作,反似汉初诸篇。”

③ 受这些观点影响,今之学者对“曾子十篇”的可靠性多持怀疑态度。

清阮元根据《大戴礼记》“曾子十篇”重辑《曾子》一书,认为:“惟孰复《曾子》一书,以为当与《论语》同。”④今之学者也多有新见。王铁的《〈曾子〉著作时代考》从文体、语言、战国文献引述诸方面考察了“曾子十篇”,提出“曾子十篇”应成于曾子门人之手,但他没有涉及“曾子十篇”和《汉书·艺文志》之《曾子》十八篇是何关系。⑤钟肇鹏的《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以“曾子十篇”为可信资料。⑥罗新慧的

① 黄震《黄氏日钞》,《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 方孝孺《逊志斋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

③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载陈引驰编校:《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35页。

④ 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一集》卷2之《曾子十篇注释序》,中华书局,1993年,第46页。

⑤ 王铁《〈曾子〉著作时代考》,《中国哲学史研究》(季刊)1987年第1期,第45—51页。

⑥ 钟肇鹏《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第50—61页。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张磊(1979-),历史学博士,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先秦史、儒学与齐鲁文化。

《郭店楚简与〈曾子〉》一文,据新出土的文献资料,指出“曾子十篇”与子思学派思想的密切联系。① 《论语·述而》记孔子云“述而不作”,但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其弟子有做笔记的习惯,他们将孔子的重要谈话论述记下来,以防止忘记。《论语·卫灵公》云: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感到老师的话很重要,惟恐忘记,所以把它写在垂带之上,以便随时学习。孔子其它弟子也有这样的习惯。这在《孔子家语》一书中亦多处可见:

《入官》:“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论礼》:“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五刑解》:“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则养矣,求未之闻。’退而记之。”

看来孔门弟子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各有所记,曾子恐怕也不能例外,他应该也有笔记存留。

曾子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德业兼修,学习勤奋,坚持不懈。《论语·学而》篇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对此解释说:“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②他对曾子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曾子年纪轻轻便以“孝”德著称,因此,不肯轻易表扬弟子的孔子却非常称赞曾参的德行。《孔子家语·弟子行》记孔子云:“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对德行突出而又勤奋好学的曾参寄予了厚望,《论语·里仁》篇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希望曾子能对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道能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曾子用“忠恕”二字精辟概括了“夫子之道”。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以“孝”著称的曾参亦是如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孝经·开宗明义章》记载: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接着孔子给曾参讲了“孝”的道理。《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孔子将“孝”

的道理授给曾参,这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说明孔、曾之间乃是非同一般的师生关系。曾参应该是将老师所讲的“孝”的道理进行了记录和整理,成为《孝经》书的最早的资料来源。曾参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论语·泰伯》记其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此他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毕一生之精力自觉地努力躬行“夫子之道”。

根据《汉书·儒林传》的记载,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曾子却在鲁国聚徒讲学,弘扬儒术。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出于对恩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了弘扬师说,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曾子可能曾经收集和整理自己和孔门其它弟子留下的关于老师言行的笔记,这为不久以后孔门后学编订《论语》和《孔子家语》奠定了资料基础。《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孔安国在《孔子家语后序》中亦云:“《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闻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门人当中,曾子对整理资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今本《论语》和《孔子家语》也可以看到这种痕迹。《论语》和《孔子家语》里面多次出现 “曾子”

这一敬称,并记载了他厚重的言行,其殊荣于孔门其它弟子并不多见。为什么两书对孔门弟子中的曾子尊敬有加呢?一方面是由于孔子逝世后,曾子博学多识,德高望重,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影响重大;另一方面与曾子为《论语》、《孔子家语》的最后结集作了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也有密切关系。④ 孔子以后,曾子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分类整理。这些材料至少应包括曾子所闻夫子之语和曾子本人的言

① 罗新慧《郭店楚简与〈曾子〉》,《管子学刊》1999年第3期,第64—68页。

②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

③ 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载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84《经籍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

④ 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第32—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