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学成就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江陵、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目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贡献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0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 发展
起源
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就开始了,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等。这些观察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和成果,为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和方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创新 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02
星图与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星图和天文仪器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浑 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制作和星图的绘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和借鉴。
天文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具有极高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天文观测和记录也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著作,如《石氏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发展
天文观测
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相当精 确,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一些重 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和预测。
贾逵
总结词
贾逵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仅编制了《四分历》,还首次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 球挡住了太阳光。
详细描述
贾逵,生活于东汉末年,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编制了《四分历》,对当时的历法进行 了修正和完善。同时,贾逵还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创 新性的。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法和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科技成就30页PPT

中国古代天文科技成就30页PPT

1.计时仪器
• 中国古代计 算时间主要 靠观察太阳 的运动,左 图是两种不 同的日晷。
1.计时仪器
• 左上这幅图里的是“圭表”。 圭表是一种简易的仪器,可以 通过太阳投影的方法来测定节 气。 右图、左下是赫 赫有名的登封观 象台。
2.天体定位仪器
(1)地平坐标系统 (2)赤道坐标系统 (3)黄道坐标系统 (4)综合坐标系统仪器 (5)天体角距离的测量
四、古代天文观测成果
中国拥有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更久远、更 详细的天文记录。
超新星:
在公元1054年的古 都开封,中国人做出了 全世界第一次对超新星 爆炸最系统、最完整的 观测记录。这颗超新星, 也就成为当今世界上天 文学家所公认的 “中国 超新星” 。
• 彗星 我国有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并且
有连续30多次的回归记录,历时2000多年。
• 《甘石星经》 、《石氏星表》 :战国 时 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世界上 最早的星表 ,列出了120多颗星的赤道坐 标,反映出战国时期先进的天文观测水平 和仪器制造水平。
• 《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 历代官修二十四史中的天文三志,相当于 本朝代天文事迹记录,是中国古代最系统、 最完整、记载资料最丰富详实的天文典籍。
(5)天体的角距离测量
纪限仪:测量两天体的角距离,计算相对位 置
3.天象演示仪器
浑天仪(天球仪) “浑天说”! 玲珑仪
5.大型天文仪器
水运仪象台—
它把计时报时、天 象演示和天文观测 融合到了一起,同 时涵盖多个领域, 功能齐全。当之无 愧,是我国古代功 能最强大的天文仪 器。
三、重要天文著作
中国古代 天文科技成就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 天文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古代 天文学是发展得最早的一门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 商朝时期,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
• 西周时期,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出现了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 孔子提出了“天命论”,强调数学知识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
• 战国时期,数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 汉朝时期的天文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技术与方法
天文观测技术
• 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其位置和亮度
• 使用天文仪器,如水准仪、望眼镜、地动仪等
• 通过天文观测,预测天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
天文观测方法
• 对后世科技发展的影响
• 对后世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农业、医学、军事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后世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价值
•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在现代航天、导航和地理信息等
• 观测日影,确定时间和节气
• 通过观测星辰,确定地理方位和历法
• 通过观测日月食,推算日月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周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与影响
重要成果
影响
• 制定了详细的历法,如夏历、阴历、阳历等
•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发现了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规律
• 对后世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影响
• 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PPT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PPT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 早见于甲骨文)
❖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干支的意义
❖ 干者犹树之干也。 ❖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
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 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 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 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 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 支者犹树之枝也。 ❖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 :濥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也。 卯:冒也,万物 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 :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 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 综前所述:所谓岁实,是一岁(一个太阳年)实行 之数。八等分为八节(分至启闭),二十四等分为 节气、中气。七十二等分为候。
古代计日
❖ 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 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 ,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中 国 古 代 历 法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 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而 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 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

《天文学发展史》课件

《天文学发展史》课件
揭示了宇宙的膨胀现象和宇宙尺度的奥秘。
详细描述
哈勃定律指出,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增大,且距离越远,相互远离的速度越快。这一发现揭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随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宇宙膨胀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还为探索宇宙尺度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天文学发展史》ppt课件
目录
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的早期发展天文学的近代发展天文学的现代发展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天文学的起源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
01
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人们通过对天体的观察和记录,逐渐形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对超新星观测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暗能量的存在。
暗能量的发现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宇宙的组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仍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研究意义
01
02
03
05
CHAPTER
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03
探测外星信号
监听来自宇宙的无线电信号和激光脉冲,寻找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01
寻找地外行星
天文仪器的发明
02
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天体,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这些仪器在当时对于测量天体位置、推算日月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星座和星图的绘制
03
在古代,人们根据对天空中星星的观察,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星座,并绘制了各种星图。这些星座和星图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利用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探测器,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以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中国古代天文学课件pptPPT课件

中国古代天文学课件pptPPT课件

中国古人对夜空的想象
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 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 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西方:88个星座,并用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动 物给予命名。
中国古代:283个星官,这些星官的命名就像一个 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 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 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 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 垣。“太微垣”象 征行政机构。
星名亦多用官名命 名,例如左执法即 廷尉,右执法即御 史大夫等。
五帝座在太微垣之中,是黄帝的御座,是含枢纽 之神。
黄帝座星光明亮,预示天子长寿,旨意威严得以 实施;星光微弱,就与此相反,权势在臣属控制 之中;如果星光消失,天子应当承担职责。
月亮在黄帝座的北边出现,灾祸就大;在黄帝座 的南边出现,灾祸就小;出现的位置靠近黄帝座, 预示将有大臣被诛杀,或者有饥荒;月亮的运行 侵入黄帝座的所在天区,预示将有谋乱的臣子。 月亮的运行抵达黄帝座,预示将要大动土木。在 黄帝座的所在天区出现月晕,预示将有赦免。
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这些方位与颜色的对应大家是不是有一些熟悉呢?
星空中的四象与五行学说很明显的结合在了一起,表明了中国人的宇宙观。
东方苍龙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 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其形象龙,位于东 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
管理机构:市楼(工商局),侯(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七公(七 位高级政府官员),天纪(维持纲纪的官员)
市场:车肆(百货市场),帛度(布匹市场),屠肆(屠宰市场), 列肆(宝物市场),贯索(绳索市场,或者监狱)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PPT(精选)课件(共25页)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PPT(精选)课件(共25页)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 聪明,而怀疑东西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本单元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 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3.创新性原则。所谓创新性原则,即立意要有独到新颖之处,要有不同于一般考生的见解,避开“大众化”,选取新视角,开拓新思维,发表新见解。但创新不可脱离原材料,观
(观点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 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词人入世、出世的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4.了解文体特征,洞悉详略取舍的方法。
遗产代表作名录。 A 二十四节气
B 算盘
C 火药
D 针灸
(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了印刷术,造纸术,火药,还 有()
A 推拿 B 丝绸
C 指南针 D 算盘
板书
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


科 技
极具特色的古代科学
耀



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
印刷术:最具代表的是唐朝的雕版印刷,宋朝毕晟发明的活 字印刷术。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 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 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指南针: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唐代以后,指南铁鱼或者蝌 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方家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 罗盘。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优质PPT课件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优质PPT课件
“第一个”是序数,修饰“科学理论”,强调的其首次出现,说明“盖天 说”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科学”修饰“理论”,从性质上进一步 突出了“盖天说”具有的科学价值。
语言鉴赏
(2)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 为正确的。
“从观测的角度”为句首状语,从范围上准确限定,是后文结论的必要 前提;“较”从程度上限定,准确表明了评述浑天说的客观态度。
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 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 没有联系。
历史贡献 较早形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形 状的认识。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
盖天说 司马迁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 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
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 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
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 月星辰的运行;能够编制历
壳上运动。
法,满足社会需求。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
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 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 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 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 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 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 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语言鉴赏
严密的思维是科学论著必有的特性,这种特性一般表现在论述架构的 系统严谨(包括正确深刻的认知、丰富严密的说理形态等)和论述语言的准 确、简明上。《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就可谓这两方面的典范。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 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 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ppt课件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ppt课件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框定争论范围
点出争论时间之久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旷世之争指的是什么?
开头: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
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②地 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 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 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小结
主旨概括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 构的几种主要学说,分析了“浑盖之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 所体现的科学原则,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 文学方面的知识,表达了对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的赞美之情。
“浑盖之争”的特点
①争议延续时间长,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 ②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 ③注重以实际测量的方式进行检验。 ④影响深远,成就丰富。 ⑤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西汉末年 扬雄、桓 谭
东汉 王充
宇宙结构不同,测量仪器方法 《太初历》出,浑天说胜出 均不同
从观测理据、数理结构批驳“盖 《难盖天八事》,浑天说胜
天观点 击中浑天说软肋
晋 葛洪
针对王充提出“横破镜”依据
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南北朝 何承天 南宋 朱熹
观测角度,太阳从水中出没问 题
论的宇宙结构学说,虽然有明显的局 讲究分寸。
限性,但其理论有合乎科学的因素。
浑天说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软肋”形容浑天说具有明显的缺陷。
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 “从观测的角度”指出浑天说的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学机构的皇家传统
• 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诸侯卑,不 得观天文,无灵台 • 非天子不得作灵台 • 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故谓之灵台 ——《诗经· 大雅》
朝代 秦汉 隋 唐
机构名称 太史曹、太史监
首脑名称 太史令、太史公 太史令
首脑官品
太史局、秘书阁、浑天监、 太史令、郎中、浑 从五品下、 浑仪监、太史局、太史监、 天监、浑仪监、太 正三品、 司天台 史局令、大监 从三品
• 历经数代改革,先后编撰出百余种历法,并在 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编历规范。即从研制 仪器开始,以观测而取得数据,用数学的方法 建立一套计算公式,然后推验前次的月食,再 作进一步的修改。这无疑是一整套严谨的科学 方法。 • 在历代的编历中,天文家都尽量采用最新的天 文数据和数学方法,使得历法的编算逐渐精确 。因此我国古历中采用的回归年、朔望月、交 点月和行星会合周期等天文常数都相当精确,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司天监、太史局 司天监 司天监
太史院、司天台 钦天监 钦天监
司天监、太史令 太史令 提点
院使、司天监 监正 监正
正三品
正五品 正二品、 从五品 正五品 正五品
官营天学的规模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汉朝 隋 元 天学机构人员 数量
工作人员之来源及培训中国古代法的主要特点• 我国古代历法从物候历走向阴阳合历,经过不 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在漫长的岁月 中保持了纪日制度的延续性,使我国历史从 841BC至今有确切的时日可考,为世界仅有。 • 阴阳合历的特色在于,既考虑到太阳视运动与 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又照顾了月相变化同日 常生活的关系。同时创立了大小月、闰月和24 节气,有效协调了两种周期的结合,并能准确 指导着生产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天文学
刘雨曦
• 由于“以农为本”和“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 古代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因此天文学在历代都 被受重视。各代皇帝都注意观测天象,编制历 法,并在朝廷中设立专门的机构,委派专职官
员负责天文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天文
学很早就建立起来,并达到当时世界较高的水 平。其突出成就表现在历法的编制、天文仪器 的研制、天象记录的完备和宇宙学说的构建等 方面。
历法的编制
• 历法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立的记时 系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利用自然现象 变化的规律作为计量时间的尺度,从而形成了“ 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等时间计量 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称为阴阳历( 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 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 是阴历。
典型历法内容之构成
• 《太初历》:统母,即数据;五步;统 术;纪术;岁术;世经 • 《大衍历》:步中朔;步发敛;步日躔; 步月离;步轨漏;步交会;步五星
星表、星图与三垣二十八宿;太阳运动; 月球运动;日月交蚀;行星运动
展简况和成就举要
• 早在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进入以农牧生产为主 的阶段,人们需要掌握季节,以便不误农时。资料表 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祖先们已开始观测天象,并用
• 由于以上成就,中国古代历法在世界上影响深 远,多被传至周围的临国和地区,有的国家甚 至长期使用中国历法。
历代颁行的重要历法
朝代 汉,前104年 南北朝 隋 唐 元代 历法编制者 邓平、落下闳 祖冲之 刘焯 一行 郭守敬 名称 太初历 大明历 皇极历 大衍历 授时历
天学仪器
• 天文学走向定量化的必然结果 • 古代天学仪器据文献记载大致可分为三 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仪象分为 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候和 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
◇《崇玄历》(893AD)中使用了3087年朔望月 有526食季的“食周”,据此推算出的交食年 长度为346.6195412日,与理论值仅差14秒。 ◇徐昂的《宣明历》( 822AD)中把黄赤交角值 确定为23°34′55″,仅比理论值小37″。 • 宋元以后,在前代的基础上,若干天文常数的 精度有所提高,数学计算更加成熟。
• 战国甘德的观察木星时发现:“若有小赤星附 于其侧”。这是早于伽利略(1564—1642)两 千年对木星最亮的卫星——木卫三的观察。 • 鲁僖公十六年(644BC) “春王正月戊申,陨 石于宋,五” 。这是最早的陨石记录,有时 间,有地点、有数量。
历法成就
• 古代历法之主要内容:日、月及五大行 星的运动规律,故就研究内容也可称为 是古代数理天文学 • 古代历法的中心课题:原理(日、月、 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和 数据(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
•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 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 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 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 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 的直接祖先。
• 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韩公廉等人设 计制造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它把观测 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 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一项 卓越的创造。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 约7米,呈下宽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为 木建筑结构。
• 南北朝时虞喜发现了岁差现象,祖冲之(
429AD—500AD)将其引入历法,
此后“回归年”
和“恒星年”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渐为人们所
接受。祖冲之还提出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81481日,这是宋代以前最好的数据。
• 北齐民间天文家张子信经过三十多年的观测, 发现太阳和五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现象。在我 国天文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对后世历法 的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学仪器
• 圭表:由垂直的表(一 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 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 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 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 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明代,1439年造,现存南京 紫京山天文台
• 日晷:又称“日规”, 是圭表的改进形式, 它利用表的投影在平 面上的方向变化来测 定真太阳时。通常由 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 圆盘组成
• 1973年,湖北隋县曾侯已墓中出土的漆 箱盖子上绘有二十八宿的全部各称,这 是迄今所发现的包含完整的二十八宿星 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可以确定,至 迟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二十八宿星 空系统已经存在了。 其实质和现代天文 学上广泛使用的赤道坐标系是一致的。 而在欧洲,赤道坐标系的广泛使用却开 始于十六世纪。
• 隋唐时期的历法成就突出表现在若干天文常数的精度 又有了新的提高。 ◇隋代张胄玄给出了令人惊叹的五星会合周期的数值。 其中火星的误差为0.011日;木星和土星的误差为 0.002日;水星的误差为0.001日;金星则达到与今值 密合的精度。 ◇交食周期的数值也达到了十分精确的程度。《五纪历 》( 726AD)中采用了716个朔望月122次食季的“食 周”,这与十九世纪未西方所谓的“纽康周期”是等 价的。
天象记录
“鲁文公十四年( 613BC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 北斗”。 ——《春秋》
• 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秦始皇七年 (前240)到清宣统二年(1910)哈雷彗星共 出现31次,每次我国古代都有详细记录。
“鲁庄公七年(687BC)夏四月辛卯夜,恒 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 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自 此以后,我国史书上关于流星雨的记录,据不 完全统计,至少有180次以上。
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 现存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相传产生于夏代,记载 了一年里每个月的物候、天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主
要用于指导生产活动,亦即“观象授时”。夏代的人
们已有“旬”的概念。
• 春秋后期的《古四分历》把回归年的长 度定为365.25日,比今值多出11分钟。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法已经进入比较 成熟的时期。西方古罗马的《儒略历》 (43BC)中的回归年长度也用了同样数 值,但晚于我国约五百年。
历书的政治意义
颁历之权是皇权得以确立的象征
奉行某朝正朔,即行用该朝颁行的历法, 表示对该朝政权的臣服
天学之运作
• 天象之观测:恒星、日月交蚀及掩星、行星
天象、异常天象(彗星、新星、流星、太阳黑 子)
• 记录、报告及文献保存 • 仪器之研制及管理 • 历书之编算、印刷及颁发
坐标系
• 将天空恒星背景划分成若干特定的区域,建 立一个的坐标系统,以此来确定日月五星和 许多天象发生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人们长期 以来的目标。二十八宿坐标系统就是这样一 种特殊的赤道坐标系统。它以天赤道附近二 十八个距星作为标志点来测量的。天体的坐 标用入宿度和去极度两个数值表示。入宿度 表示某天体在某宿距星以东的赤道度数,去 极度为该天体距离北天极的度数。
• 深通天学之重臣:(汉)刘歆,(唐)一行; (汉)张衡,(宋)沈括,(元)郭守敬 • 世袭的天学官员:父子相传,如祖冲之、祖暅; 强迫世袭,如明洪武六年“钦天监人员永不许 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 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 • 从社会上招集:政权草创之初;改历或大型天 学活动之举;明征暗禁 • 培训:天学机构属员中的教授、天文生
典籍
• 历代官史中的天学三志:律历志、天文志、五 行志,如《汉书》的律历志、天文志 • 重要星占学著作:秘籍。如北周庚季才的《灵 台秘苑》,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唐李淳 风《乙巳占》等 • 官修大型天学著作:宋王应麟《玉海》,明 《崇祯历书》,清《御制历象考成》等 • 私家著述:朱载堉《圣寿万年历》、李之藻 《浑盖通宪图说》、王锡阐《晓庵新法》等
皇家主持的仪器研制
• 其功能不仅仅是辅助观测工具,更引人瞩目的 是它代表的象征意义
制造仪器的命令要由皇帝下达,造成之后,皇帝要派 人验收 • 《明英宗实录》:正统二年(1437)二月,行在钦天 监监正皇甫仲和等奏:“南京观星台设浑天仪、璇玑 玉衡、简仪、圭表,以窥测七政行度、凌、犯、迟、 留、伏、逆。北京齐化门城上观测未有仪象。乞令本 监官一人往南京督匠以木如式造之,赴北京较北极出 地高低准验,然后用铜铸造,庶占象不失” 历朝历代明文规定,禁止私人拥有天学仪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