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风情漫记

合集下载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
1. 赫哲族传统歌舞:赫哲族有许多独特的歌舞形式,如活龙舞、熊皮鼓、半山长鼓等,这些形式在赫哲族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草鞋、熊皮大衣、当红身、麻披风、棕织毯等。

3. 赫哲族传统住房:赫哲族的传统住房是木制的破肚子房,这种房屋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赫哲族传统饮食:赫哲族人的传统饮食以狩猎、打渔为主,其特色菜品有烤鱼、烤鸡、鱼头汤、柿子饼等。

5. 赫哲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狩猎文化的特点是尊重自然、崇敬动物。

他们同时也擅长制作弓箭、陷阱等狩猎工具。

6. 赫哲族民间医学:赫哲族人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天然药材、骨头和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技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

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

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
姜洪波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1()3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在不断净化和积淀自身文明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
代文化。

为展现赫哲族自古以来战天斗地的历史画卷,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赫哲族博物馆位于同江市区北面,濒临松花江边。

据有关部门介绍。

【总页数】2页(P131-132)
【关键词】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少数民族
【作者】姜洪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8.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J], 徐美群
2.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现状研究 [J], 邱洪斌;姚嵩坡;李兴洲;
尹相林
3.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以同江市为例 [J], 陈明松; 张文嘉; 安琦; 周岩; 李云哲
4.“初心不敢忘,尽力就好” 记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法院驻八岔赫哲族乡新强村第一书记胡庆生 [J], 张春波
5.加强党的领导改进民族工作为赫哲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同江市庆祝赫哲族乡政权建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李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赫哲民俗展示馆是我们探访路上的第一站,它位于中国极东之地——抚远市抓吉镇的赫哲族村,在这里世代生活着一群赫哲的族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而赫哲民俗展示馆就是这样一个集中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展馆。

初到赫哲民俗展示馆的时候是下午,天空中飘着几丝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赫哲文化强烈的好奇心,走至赫哲民俗文化馆门口时,几位身着赫哲民族特色服装的民间舞蹈艺人正在门口准备表演赫哲族传统舞蹈,途经此地的游客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和相机准备拍照,记录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瞬间。

在欣赏完极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后,我们走进赫哲民俗展示馆内部开始参观。

展示馆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一楼内的展区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历史沿革、语言文化、社会经济、渔猎生活、传统婚俗、文化禁忌、萨满文化。

而二楼主要陈列有赫哲族家庭介绍,住处及饮食习惯,还有赫哲族的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工艺,以及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民歌民乐。

刚一进门,第一部分就是整个展示馆的前言,上面写到:“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

”一曲高亢悠扬的"乌苏里船歌",传唱大江南北。

勤劳质朴的赫哲人生活在我国最东北部,是我国最先看到太阳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接下去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赫哲族的语言文化。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

赫哲族人口虽少,既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交流广泛。

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郭德文
【期刊名称】《绿色大世界》
【年(卷),期】1998(000)006
【摘要】应赫哲族渔民画家尤永贵老人的邀清,四月的一天笔者专程前往赫哲人的故乡——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看开江和祭江仪式。

街津口与建三江垦区相邻,临
中俄边境和俄罗斯的著名边城列宁斯阔耶隔江相望。

我和尤老在八年前就成了忘年交。

尤老一生搏击在波峰浪谷,始终坚持业余创作赫哲人的民族画,他的作品《冰上
人家》曾获1983年文化部农民画二等奖,《富裕起来》获黑龙江省农民画特别奖。

他曾在《赫哲人的婚礼》电影中扮演了送亲的老人。

他赠给我的《冰上人家》第一稿,至今仍珍藏家中。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郭德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
【相关文献】
1.倾注一腔乡情挥写徽州神韵--汪观清《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记 [J], 滋芜
2.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J], 郭德文;
3.江风海韵民舞情——记大型风情音画舞蹈诗《江海记忆》 [J], 姜国萍;
4.赫哲人祭江 [J], 郭德文
5.倾注一腔乡情挥写徽州神韵——汪观清《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记 [J], 滋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趣话赫哲风情

趣话赫哲风情

趣话赫哲风情
魏立群
【期刊名称】《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卷),期】2003(0)Z3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赫哲族;滑雪板;日气;渔猎;鱼皮;捕鱼技术;水上;民俗文化;生产方式;生产生活实践
【作者】魏立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4.6
【相关文献】
1.赫哲民俗风情游提升策略浅析 [J], 孟颖;
2.佳木斯赫哲族风情主题酒店设计研究 [J], 赵玉静
3."三江"岸边迎日出——赫哲族渔猎生活风情旧影 [J], 朱丹;黄国楹
4.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J], 郭德文;
5.独具风情的赫哲族鳇鱼菜肴 [J], 辰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介绍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介绍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介绍
梁木森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88()2
【摘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下册)是民族学、民俗学者凌纯声所著,1934年南京中央研究院出版。

此书出版以后,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普遍重视,认为这部书作为中国民族学史上最早的科学的民族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际上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该书的出版,中国民族学在世界民族学界占有了地位。

【总页数】3页(P105-107)
【关键词】赫哲族;松花江下游;民族学研究;中国民族学;中央研究院;民族志;民俗;赫哲语;国内外;南京
【作者】梁木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J], 黑麦
2.最早依玛堪文字文本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赫哲故事文本为例 [J], 陈曲;王志清
3.《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民歌音乐形态特征 [J], 李艳双
4.最早依玛堪文字文本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赫哲故事文本为例 [J], 陈曲; 王志清
5.《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民歌音乐形态特征 [J], 李艳双[1,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上民族——赫哲

水上民族——赫哲

水上民族——赫哲
时墨庄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1984(000)006
【摘要】在祖国东北边陲,有一块肥美的三江平原,因相夹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而得名。

这里水域广阔,鱼产丰富,是著名的大马哈鱼的故乡,人口很少的赫哲族就生活在这块富饶的地区。

“赫哲”一语,含有“江边的人们”之意,他们沿江而居,世代以渔猎为生,故有我国北方水上民族之称。

【总页数】1页(P20)
【作者】时墨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J], 徐美群
2.基于小民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保护战略研究--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为例 [J], 吴相利
3.赫哲族学校民族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调查 [J], 关玉兵;孙崴;苏月华
4.加强党的领导改进民族工作为赫哲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同江市庆
祝赫哲族乡政权建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李云龙
5.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 [J], 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简介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

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

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

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过去曾信仰萨满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历史是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

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

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

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

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

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婚俗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鱼皮实习报告

赫哲族鱼皮实习报告

赫哲族鱼皮实习报告我在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和同江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实习。

这段时间,我深入了解了赫哲族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亲身体验了鱼皮制作技艺的全过程,收获颇丰。

实习期间,我参观了赫哲族村落,了解了赫哲族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

赫哲族村落位于佳木斯市敖其镇,距离市区22公里,北临美丽的松花江,南邻完达山余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村落规划占地面积83公顷,是赫哲族全国六小民族之一的主要聚居地。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郁的赫哲风情,也对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当地的赫哲族渔民学习了鱼皮制作技艺。

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捕鱼和挑选合适的鱼皮。

渔民们告诉我,制作鱼皮制品的鱼皮最好选择大马哈鱼,因为大马哈鱼的皮肤厚实、耐用。

接着,我们学习了如何将鱼皮清洗干净并去除鱼刺。

这一步骤需要耐心和细心,否则会影响到后续的制作过程。

然后,我们学习了如何鞣制鱼皮。

鞣制是将鱼皮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使其具有韧性和柔软度的过程。

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剪裁和缝制鱼皮。

这一步骤需要一定的审美和技巧,因为鱼皮制品的造型和美观取决于剪裁和缝制的方法。

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操作和耐心等待,但是当你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鱼皮制品时,你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我也认识到,鱼皮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和传承。

在现代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鱼皮制作技艺的讲座和实践课程。

这些课程由经验丰富的赫哲族渔民和专家学者授课,让我对鱼皮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结识了许多热爱鱼皮制作技艺的人士,他们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的决心。

总之,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我不仅了解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学会了实用的制作技能。

赫哲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赫哲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赫哲族历史与独特习俗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满洲里市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本文将从历史和习俗两个方面来介绍赫哲族的特点。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赫哲族是古代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后裔,他们曾经在东北地区和满洲地区生活过。

他们的祖先主要依靠打猎和捕鱼为生,并且拥有丰富的狩猎和渔业经验。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赫哲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赫哲族独特的习俗也是他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赫哲族有着丰富的狩猎技巧和经验,他们在打猎过程中使用特制的弓箭和陷阱来捕猎动物。

赫哲族人民依靠狩猎为生,并且将狩猎技巧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猎人文化。

其次,赫哲族人民崇尚自然,他们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尊重。

除了狩猎,赫哲族人还利用江河湖泊进行渔业捕捞。

他们有独特的捕鱼方式,常常用特制的渔网和渔具进行捕鱼活动。

渔业也是赫哲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著名的是赫哲族的传统婚礼习俗。

赫哲族人民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们在婚礼上注重形式和仪式感。

婚礼前,新郎新娘要进行独特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日子、办喜酒以及进行恭贺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马迎亲,而新娘则要进行特殊的婚嫁仪式。

整个婚礼过程热闹而隆重,喜气洋洋。

赫哲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使得赫哲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赫哲族人民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的历史和独特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赫哲族的历史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促进民族和谐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把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多样性带来的文化盛宴,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风情
舒展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86()2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全省赫哲族有一千三百九十七人,主要聚居在同江县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设有文字。

赫哲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早年,赫哲族以削木、裂果,插草记事;现在、赫哲族已通晓汉语,以汉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总页数】5页(P93-97)
【关键词】赫哲族;街津口;语言;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支;交际工具;饶河县;民族;汉语文
【作者】舒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佳木斯赫哲族风情主题酒店设计研究 [J], 赵玉静
2."三江"岸边迎日出——赫哲族渔猎生活风情旧影 [J], 朱丹;黄国楹
3.独具风情的赫哲族鳇鱼菜肴 [J], 辰工
4.赫哲族学校民族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
的调查 [J], 关玉兵;孙崴;苏月华
5.清代赫哲族妇女服饰风情与审美 [J], 白晓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

而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非遗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伊玛堪文化更是赫哲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伊玛堪是赫哲族传统音乐和歌舞的一种形式,也是赫哲族非遗文化的珍贵遗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赫哲族伊玛堪文化正在面临许多挑战,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伊玛堪文化不仅仅是赫哲族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玛堪包括了赫哲族的歌唱、舞蹈、乐器、服饰等多种形式,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赫哲族人口逐渐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年轻人的兴趣偏向于现代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也逐渐淡化,这对于伊玛堪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伊玛堪文化的传承工作也面临着技艺传承人的匮乏和资源保护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伊玛堪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年迈的技艺传承人也面临着丧失技艺的危险。

而伊玛堪文化所需要的传统资源,例如舞蹈服饰、音乐乐器等也面临着消失和丧失传统制作技艺的困境。

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伊玛堪文化的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解决。

面对这些挑战,赫哲族伊玛堪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是采取了资源调查和保护措施,确保伊玛堪所需的传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是加强了伊玛堪技艺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伊玛堪传承人,让更多的人掌握并传承伊玛堪的技艺。

同时也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伊玛堪文化活动,增强了人们对伊玛堪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了传承工作的认同度和积极性。

即便有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赫哲族伊玛堪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难,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他们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经历了演变和传承的过程。

赫哲族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依靠钓鱼和捕鱼为生,鱼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和资源。

鱼皮服饰就是赫哲族人利用鱼皮加工制作的一种特殊的衣物。

早在古代,赫哲族人就开始利用鱼皮制作衣物,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的侵袭。

古代的赫哲族鱼皮服饰主要是用鱼皮制作的罩衣和外袍。

这些服饰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水洗、平摊、白晒、晒毛、擦黄等多个步骤,才能保证皮面的光洁和柔软。

而且在缝制的过程中,赫哲族通过精细的刺绣工艺,将鱼皮和其他材料拼缀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纹饰和图案。

赫哲族人还会用彩线进行装饰,使鱼皮服饰更加美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赫哲族人开始更多地使用机器设备来加工鱼皮,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的改变,赫哲族人的穿着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鱼皮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较少。

传统的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

赫哲族人通过文化节庆、展览和民间活动等方式,向外界展示和宣传他们的鱼皮服饰文化。

一些赫哲族的手工艺人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通过教学和传承,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是赫哲族人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示了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也反映了他们丰富多样的艺术创造力和民族智慧。

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保护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文化介绍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文化介绍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文化介绍赫哲族不仅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他们自古以来便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世代以捕鱼、狩猎为生,可以说是一个和鱼关系最密切的民族。

说起赫哲族,恐怕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人并不太多。

而这个古老民族的起源,他们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还有他们用草垡子或者草辫垒的房舍,他们穿的鱼皮服,及他们的捕鱼生活,则更是鲜为人知了。

赫哲族是一个以捕鱼、吃鱼和穿鱼皮衣服而被外界所熟知。

过去一直被外界称之为“鱼皮鞑子”或者“鱼皮部落”。

其实,赫哲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远祖早在上古舜帝时是息慎部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肃慎、稷慎。

到了汉魏时期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谓之“勿吉”。

隋朝开皇中,称勿吉为靺鞨。

而靺鞨可分为七部,其中最大的两部:一部为粟末部、一部为黑水部。

黑水靺鞨到唐初已形成庞大的联合体,是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一直往东直抵达到东海地区的一股较大势力,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到长安朝贡,唐玄宗封他为勃力洲刺史,洲治所在地设在黑龙江北岸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

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实施对这一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初,乘唐朝北伐高丽之机,黑水靺鞨势力迅速扩大到松花江中游、牡丹江及乌苏里江流域。

只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赫哲民族开始衰败了,又退回到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开始了渔猎生活。

赫哲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一直没有本民族文字。

他们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在19世纪以前,赫哲人主要以靠渔猎为生。

那时的三江流域不仅盛产“三花五罗”,还有大马哈鱼、鳇鱼、七粒浮子(鲟鱼的一种)等许多种名贵鱼类;深山野林里还栖息着黑瞎子(熊)和成群的野猪、马鹿和狍子等各种动物。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碗里”便是那里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丰富的物产资源,为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奠定了基础。

当时赫哲人以狩猎作为生产的主要部分,渔业则在次要地位。

赫哲族历史文化馆_游记

赫哲族历史文化馆_游记

赫哲族历史文化馆赫哲族历史文化馆孙尔曼那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赫哲族历史文化馆参观。

那里的展品让同学们目不暇接。

赫哲族历史文化馆位于佳木斯大学三楼。

进入展馆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赫哲人信仰的萨满跳大神。

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

因为他们觉得一神是灵魂依附的对象,二神是助手。

之后把神仙请来,就由二神负责与神沟通,然后回答人们的问题。

我觉得他们跳大神就像扭秧歌儿。

展馆里还有赫哲族人打猎收获的猎物和用猎物皮毛做的衣服。

他们的捕鱼本领非常高超。

而且一点都不会浪费。

用鱼皮做衣,鱼骨做挂件、鱼鳞作画、鱼肉招待客人。

鱼在赫哲族人手里,一条条都可以七十二变。

赫哲人传承了历史文化。

在人们印象中,鱼骨、鱼鳞、鱼刺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在赫哲族人的眼里,它们可以变成项饰、腰饰等。

其中用鱼皮做的衣服是赫哲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在别的民族眼里,一件件鱼皮衣就像一件件珍宝,展厅里还有他们打猎时用的工具。

比如猎枪,它是猎人和打猎爱好者的必备工具。

赫哲族人用它来打狍子。

还有鱼叉,它是赫哲人主要捕鱼工具之一。

鱼叉上有三个尖,每个尖的前端都带有倒刺,保证鱼被叉中后无法挣脱。

鱼叉在赫哲人心里就是他们的宝贝。

赫哲族人捕鱼工具还有网和钩,而且都很精通。

同学们对赫哲人的本领赞叹不已。

我突然想起了一首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赫哲族人民的文化精神让我难忘。

祝愿他们用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神秘的“鱼皮部落”一一赫哲族

神秘的“鱼皮部落”一一赫哲族


一曲动听的《乌苏里船歌》让我们认识了鱼产丰富的乌苏里江和勇敢勤劳的赫哲族人,也让我们 感受到了赫哲族人对待生活的热情。曾经的赫哲族人以捕鱼为生,千百年过去了,这个神秘的民族有
了哪些变化呢?

La “Canción de la barca de Ussuri” nos da a conocer la riqueza de la producción
赫哲族人吃鱼的方法多样,细致讲究,一般会把鱼放在架
子上烤或者将整条鱼蒸熟。他们有一道极具特色的菜肴,名为
“炒鱼毛”。听到这个名字你一定很好奇,鱼的身上怎么会有
毛呢?其实是把鲜嫩的肥鱼切成细丝,再加上白糖等佐料一道
炒熟。炒鱼毛味道鲜美,可以用来包饺子,也可以用来做下酒菜。
Los habitantes de hezhen comen el pescado de diversas maneras y con meticulosa atención al detalle. Lo asan a la parrilla o lo cuecen entero al vapor. Tienen un plato muy especial llamado chaoyumao (pelo de pescado frito). Lo curioso del nombre de este plato es que los peces no tienen pelo. En realidad, se trata del pescado tierno y graso cortado en tiras finas, que se saltea tras añadir azúcar y otros condimentos. Este plato es muy sabroso y se puede emplear para rellenar jiaozi (empanadas chinas) o acompañar bebidas alcohólicas.

参观县文化馆,了解历史作文

参观县文化馆,了解历史作文

那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赫哲族历史文化馆参观。

那里的展品让同学们目不暇接。

赫哲族历史文化馆位于佳木斯大学三楼。

进入展馆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赫哲人信仰的萨满跳大神。

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

因为他们觉得一神是灵魂依附的对象,二神是助手。

之后把神仙请来,就由二神负责与神沟通,然后回答人们的问题。

我觉得他们跳大神就像扭秧歌儿。

展馆里还有赫哲族人打猎收获的猎物和用猎物皮毛做的衣服。

他们的捕鱼本领非常高超。

而且一点都不会浪费。

用鱼皮做衣,鱼骨做挂件、鱼鳞作画、鱼肉招待客人。

鱼在赫哲族人手里,一条条都可以七十二变。

赫哲人传承了历史文化。

在人们印象中,鱼骨、鱼鳞、鱼刺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在赫哲族人的眼里,它们可以变成项饰、腰饰等。

其中用鱼皮做的衣服是赫哲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在别的民族眼里,一件件鱼皮衣就像一件件珍宝,展厅里还有他们打猎时用的工具。

比如猎枪,它是猎人和打猎爱好者的必备工具。

赫哲族人用它来打狍子。

还有鱼叉,它是赫哲人主要捕鱼工具之一。

鱼叉上有三个尖,每个尖的前端都带有倒刺,保证鱼被叉中后无法挣脱。

鱼叉在赫哲人心里就是他们的宝贝。

赫哲族人捕鱼工具还有网和钩,而且都很精通。

同学们对赫哲人的本领赞叹不已。

我突然想起了一首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赫哲族人民的文化精神让我难忘。

祝愿他们用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风土漫记
一、概况:
?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 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 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 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渔 猎为生的民族。
? 赫哲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 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 已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 信仰萨满教。人口超过门巴族,居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 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撬是 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忌以皮革物陪葬,认为如是则死者亡灵
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转生为人。
? 守望阳光的赫哲族.flv
称为“鱼皮部”。在 文化村的展馆
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
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
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 赫哲族生鱼片
?
中国赫哲族人口只有 1400多
人( 1982 年),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沿江
居住。渔猎经济是他们生活的主要
来源,食物以鱼为主,有一套烹调
鱼类菜肴的独特技艺。
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 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 称为“使犬部”。
?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
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
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 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 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
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 样向着小康迈进。
四、禁忌
?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
? 民族底片——赫哲族.f4v
二、风俗
? 1、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 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 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 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 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 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 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 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 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 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
之,不知何神异若此也 ”。随着
技术的发展,赫哲人使用的鱼船
也不断变迁。最古老的渔船是用
一整棵杨木凿成的独木舟。最具
特色的是桦皮船,具有轻盈、快
捷的特点。木制“快马子”船也
曾盛行一时。其他曾经使用过的
船还有“舢板”、“丝挂船”以
及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各式机器
船等。
? 4、狩猎: 是过去赫哲人的 另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狩猎 活动一般要集体进行,推选 一名“劳德玛发”领导。少 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一 般由亲属和好友组成。居住 在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主 要以鹿和各种细毛兽为猎取 对象;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 的赫哲人,除鹿和细毛兽外, 貂是其主要的猎取对象;居 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 以猎取貂等细毛兽为主,辅 以猎取鹿、熊、虎等大兽。
?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
族人穿的 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
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
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
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
衣,式样很像 旗袍。男女都穿鱼皮
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
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
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
? 从“白露”开始为秋季鱼汛期,是捕 获大玛哈鱼 (鲑)的好季节。封江以后 冬季捕鱼开始,主要的捕鱼方法是用 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和钩捕等。
?
经常使用的捕鱼工具有网、
钩、叉、船。最常使用的网具是
“拉网”,赫哲人 擅用叉捕鱼 :
“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
行水纹,投叉取之,百无一失,
虽数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从旁观
鱼汤、嗄牙鱼汤、兔子 肉汤以及“莫温古饭”、 面片、面汤、鸡蛋等食 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 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 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 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 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 汁。
? 2、过去,赫哲人的丧葬仪式有
“二次葬”遗风:狩猎时死于山 林者,用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 于树上,也称为“树葬”;二三 年后再行土葬。死于家中 3日后埋 葬。无棺,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 四周砌原木,上边搭棚盖,培土 成冢。尸体屈膝仰卧于墓中,死 者生前用过的一切器具作陪葬品。葬,认 为灵魂弱小,埋于地下无法出来, 所以实行树葬或用桦树皮包裹起 来,置于离住处较远的树林或山 坡上。
藏射手的地方轰赶;鹿需要吃碱,猎人便蹲
守在碱场下风口“守株待兔”;等候于鹿常
走的道路附近伏击,即为“卡鹿道”;在鹿
发情时,猎人模仿鹿的叫声,引诱其到猎人
埋伏处,趁机捕杀。在猎取其他野兽时,赫
哲人也同样掌握了众多熟练的技巧,显示出
特有的智慧。 赫哲族 -找寻族辈的痕迹 [高清版 ].flv
三、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 3、捕鱼: “衣鱼兽皮,陆行乘舟”
是过去赫哲人渔猎生活的写照。赫哲 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 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他 们在春、秋、冬三季捕鱼。在夏季渔 闲期,渔民们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 季节的到来作准备。从开江的“谷雨” 到“小满”的一个多月时间为春季鱼 汛期,是网捕的好季节,可以捕获各 种杂鱼。端午节前后,为捕捞 鲟鱼、 鳇鱼的旺季,可持续20天左右。饭店 门口惊现600斤“鳇鱼王”.mp4
?
赫哲人熟悉野兽的习性, 狩猎方法花样繁
多 。赫哲人谙于捕貂,捕貂是狩猎的主要收
入来源,“以毛皮为市,以貂皮为贡”。如
在貂经常通过的路线做碓板捕捉;用烟熏貂
洞,迫使其进入洞外的网内;设地箭触而射
之等。
?
赫哲人丰富的狩猎技术在猎鹿时表现得
淋漓尽致。其猎法有围猎、蹲碱场、卡鹿道、
诱猎。所谓围猎,就是几个人围住鹿,向隐
须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
以熏晦气。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
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原始宗教
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
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
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鸟,信其为亡
单之魂所变,有飞来投室者是其灵魂要
“转世”。若捕杀之,则有不育之祸。
?
制法:
?
( 1)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
片,放到盆里上桌。
?
( 2)用盐、醋及辣椒油蘸着
吃,味道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
好菜。
?
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
招待客人,原汁原味,乡情浓郁。
?
狗拉雪橇 是赫哲人主要的
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
只可拉 70公斤左右,日行 100
至 150 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