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教学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本科)一、课程概述社会福利思想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和制度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
本课程通过介绍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制度和福利政策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福利意识和政策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福利国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3.熟悉不同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了解福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5.培养学生社会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6.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学时)-福利国家的定义和目标-福利国家理论的发展历程-福利国家的类型和特点2.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6学时)-市场失灵与公共物品-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公平与效率的权衡-社会选择和福利函数3.福利制度与福利政策(12学时)-福利制度的类型和组成-福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指标-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福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基本福利与社会援助政策4.福利国家的挑战与变革(8学时)-人口老龄化与福利国家-科技进步与福利国家-全球化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与创新5.案例分析和讨论(4学时)-国外福利国家实践案例分析-中国福利国家实践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题案例分析分享四、教学方法2.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3.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福利国家的运作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五、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30%):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笔试;3.期末论文(40%):学生根据社会福利问题,选择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撰写论文并展开口头答辩。
社会福利政策-教学大纲
《社会福利政策》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972B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 学分:2适用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社会学、经济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培养计划中,本课程是社会保障核心专业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如下两个层次的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其沿革历史、思想源流;能够比较几个典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并理解其成因;能够分析福利相关的社会问题;能够解读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能够掌握主要社会福利项目的设计与评估。
综合素质目标: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理解现实形成的历史根源;理解政策背后的哲学假设;具备初步的政策分析能力;拥有理性的头脑,慈悲的情怀。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逻辑来看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制度层面。
这一层面体现社会福利政策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国家权力与政治过程,意识形态与福利理念,财政与收入分配。
第二,政策与操作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讲授作为行动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在政策指导下的福利行动。
主要包含政策分析方法,社会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社会福利项目及其改革,社会及专业同行对相关重要社会问题的历史看法与现实观点。
其中,社会福利项目包括收入转移项目,也包括社会服务项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授课、经典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上述方法依据课程内容穿插结合,理论化的部分更多地涉及课堂讲授和阅读分享,政策实践部分更多涉及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尤其是通过政策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训练学生做出决策或评估。
(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与课堂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成绩占60%,课堂参与占40%。
(四)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社会学》、《经济学》等先修课程,事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及方法论基础。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其沿革历史、思想源流;了解典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并理解其成因;理解政策背后的哲学假设;掌握初步的政策分析方法。
社会福利专题讨论授课大纲
「社會福利專題討論」授課大綱課程名稱:社會福利專題討論/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授課老師:洪惠芬連絡方式:研究室:教授研究大樓311室/分機:6355/e-mail:msfenfen@.tw 課輔時間:二(34)三(56) ※請事前用電話或e-mail預約。
學分數:2/0學分上課時間與地點:一(56)/B718 修別:選修教學目標:(1). 「福利國家」現在面臨相當多的挑戰與批判,但它至今仍是當代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保障人民基本福祉主要的制度安排。
據此,本課程共規劃三大單元。
第一單元為「福利國家理論」,主要在介紹福利國家的定義、它的歷史發展、各種的福利國家發展理論、以及當下幾種對福利國家差異性的分析模型。
第二單元為「福利國家在當代的挑戰」。
在這個單元中,我們試圖從經濟全球化、人口組成型態的變遷、傳統性別秩序的改變、以及新右派的批判這四個面向來分析福利國家在當代所面臨的挑戰。
最後一個單元則是「台灣社會的挑戰」。
這個單元採分組報告的方式。
(2). 本課程希望透過講課、課堂討論、製作分組報告、與相關文獻的閱讀,讓修課學生對福利國家這項制度安排、它在當代的挑戰、以及這些挑戰對台灣社會的意涵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教科書及參考文獻:Esping-Andersen, G. 1996. ‘ After the Golden Age? Welfare State Dilemmas in a Global Economy’, in G. Esping-Andersen(ed.),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1999. ‘Household Economic’, in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Fraser, N. 1994. ‘After the Family Wage: Gender Equity and the Welfare State’, Political Theory, 22(4), 591-618.Kaufmann, F.-X. 2002[1997]. 〈人口的挑戰:所謂的世代契約〉,收於《德國福利國家的挑戰》。
社会福利思想 复习大纲
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根本目的有两个:帮助又困难的社会成员,维持其起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进全民的社会福祉福利的本意是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但主流的观点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
这会制度狭义: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制度而兴办的,以的费或者是免费的形式想一部分需要社会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广义:由政府举办或投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设施。
欧美国家所认为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常提供福利设施和相关服务,保证全体社会成员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全民福利。
公共福利广义:是指一个政府为其公民提供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的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狭义:是指那些无能为力支付的情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政府计划。
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非保障性福利。
公共福利和社会福利的不同:公共福利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和国家,社会福利是由政府,社会团体,宗教机构,私人等共同实施的,并在全球越来越表现出她的多元化,多支柱化发展方向;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是反贫困,教育等,社会福利则还有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涵义。
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成确定的,由国家主办的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优待和抚恤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征: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2保障内容的福利性3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性。
4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广义的社会体系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津贴,社会设施及相关服务等。
江苏:自学考试社会福利思想教材大纲
苏州⼤学编(⾼纲号 0450) I、课程性质及设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社会⼯作与管理⽅向的⼀门专业基础课。
它以⼈类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进程为脉络,着重考察西⽅资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的产⽣、形成和发展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从⽽帮助我们更全⾯地准确地认识社会福利,了解福利问题⽅⾯争论的核⼼所在,以为国家或地⽅政府出台更为⾼效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服务,为社会⼯作与管理者开拓视野和增进管理技能服务。
⼆、设备的⽬的与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的,旨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指导我们去深⼊研究⼈类社会福利思想产⽣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社会影响,⽐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学派间乃⾄同⼀学派间的社会福利思想,从⽽既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可从中总结出社会福利思想发⽣发展的⼀般规律。
设置本课程的⽬的,还在于对⼈类社会福利思想宝库进⾏挖掘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今天正在蓬勃开展的社会福利制度改⾰指明⽅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应达⼀的要求是: 1.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体系,以及社会福利与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从⼤福利⾓度把握社会福利概念,以为社会福利思想的界定和学习奠定基础; 2.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学习的⽅法论和具体⽅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逻辑学基本原理作为我们学习的⽅法论,并灵活运⽤阶段法、⼈物法、国别法、学派法、⽂献法等来理解、学习,切忌死记硬背和⽣搬硬套。
3.在了解整个社会福利思想进程的基础上,有重点、有联系地把握那些在福利思想具有突出地位的⼈物或思想流派。
4.学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场和⽅法,去分析某种社会福利思想特别是西⽅资产阶级的福利思想。
做到既不盲⽬崇拜,也不拒之门外。
从科⽔害的⾓度来分析⼀切福利思想,⽤公正的评判刑吸取其合理的养分,剔除其伪科学的成分。
5.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社会福利思想是为了理解和促进社会福利制度的改⾰和发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将福利理论或流派运⽤到⼯作中去,提⾼社会⼯作与管理的效率,为各级政府出台更好的社会福利政策谏⾔献策。
中国福利思想提纲
1,社会福利及类型是什么?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发展分期。
5,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6,简述孔子“惠民利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答)7,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8,“薄赋敛”思想的深化:(1)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2)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
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判断)9,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思想。
(判断)10,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
11,论述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12,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贫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判断)13,简述孟子“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
14,简述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5,《周礼》主要探讨了政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的行动办法。
16,简述《周礼》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
17,《周礼》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机构体系的著作。
(判断)18,《周礼》中规定负责国家粮食储备工作的总机构叫“遗人”。
(判断)19,范蠡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令人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判断)20,平粜——即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储存,以待荒年发放的稳定民食措施。
21,“九惠之教”“一曰老老”。
22,简述《管子》中有关贫富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23,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资料由后人辑录成书,,古代被称为《韩子》,共55 篇。
韩非提出了“势,发,术”相统一的系统社会控制论思想。
24,试析“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的思想基础及价值。
中国福利思想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绪论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思想识记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含义。
理解虽然社会福利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特别是到20世纪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近代以前就已十分丰富。
二、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识记并领会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重民与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5.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三、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了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演变及其传承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
理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及其表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及其表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及其代表模式;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色彩及其表现。
四、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了解中国福利思想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理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1)使学习者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通过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理论的了解,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加深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推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进程的认识;(3)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祖国的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掌握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地理环境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进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概况了解中国的地形地势概况: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习惯上称三级阶梯)分布。
虽然地形地势复杂,但又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课题十:《社会福利制度》教案
(二)内容
具体内容分:教育福利、健康福利、住房福利、个人生活福利和各种社会津贴。
按对象分: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等。……
三、社会福利的给付形式
(一)货币形式
(二)实物形式
(三)服务形式
第二节公共福利
三、残疾人福利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社会福利的含义。
2.简述社会福利的特征和功能。
3.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课题十
社会福利制度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公共福利和特殊人群福利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掌握社会福利的含义、功能与肌肤方式。
3.重点掌握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主要内容。
4.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
社会福利的含义、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与功能
一、住房福利
住房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保证劳动者享有居住条件而在购房和房租方面给予优惠的一种福利制度。
(一)国外的住房福利
1.以商品化为主的住房保障形式:美国、日本
2.商品化兼福利政策的住房保障形式:英国、加拿大、新加坡
3.以福利政策为主的住房保障形式:朝鲜
(二)中国的住房福利
1.住房公积金;2.经济适用房;3.廉租房;4.公租房。
二、教育福利
(一)国外的教育福利
1.免费教育:英国、瑞典、丹麦;2.教育津贴
3.特殊教育。
(二)中国的教育福利
1.中小学义务教育:九年不收学费、杂费;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制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Ifare ThoUght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后置课:无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主讲教师:黄斌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课程概述: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
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
社会福利思想 复习大纲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导论 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涵义和特征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福利的涵义和特征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二、考核目标
1.识记:(1)社会福利的概念;(2)社会福利的特征
2.理解: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
4.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某种社会福利思想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福利思想。做到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拒之门外。从科水害的角度来分析一切福利思想,用公正的评判刑吸取其合理的养分,剔除其伪科学的成分。
5.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社会福利思想是为了理解和促进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将福利理论或流派运用到工作中去,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的效率,为各级政府出台更好的社会福利政策谏言献策。最后,实现我们课程设置的崇高目标,即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制度学派的理论背景
(二)新制度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加尔布雷思
二、考核目标
(一)新制度学派的理论背景
理解:新制度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苏州大学编 (高纲号 0450)
I、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人类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进程为脉络,着重考察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准确地认识社会福利,了解福利问题方面争论的核心所在,以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更为高效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服务,为社会工作与管理者开拓视野和增进管理技能服务。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共48学时。
考试课。
3学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达到能够运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原理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了解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国际上一般做法;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2.掌握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社会福利工作的内容。
3.熟练掌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互助的基本内容;社会福利的特征。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区服务、社区工作教材名称:《社会保障概论》,史柏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福利制度》,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保障理论》,李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社会保障概论》,费梅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绪论1.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概念2.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3.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保障体系4.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内容:旧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传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可供借鉴的国外若干做法和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观念变革等。
重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改革的原则。
难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改革的原则;掌握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和问题;掌握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子系统构成;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当确立的几个观念问题。
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章绪论:社会福利思想概说导言: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我国民生问题⏹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还难言见底。
随着危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从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待经济危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更广的视野来探寻危机的社会根源,对于我们国家,尤为如此。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民生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当如何发展。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任何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不顾社会结构现实而一味地去推行经济发展,不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且还会不利于社会结构的演变,而社会结构的失衡反过来会给经济发展制造很多麻烦和问题。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1、社会结构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形式。
一般包括人口结构、性别结构、阶层结构、地域结构等,但最主要的、最能反映社会结构本质的则是社会分层结构。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结构的本质就是机会和资源(包括经济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和制度性资源等)的分布和配置关系。
社会结构反映的是:谁(WHO)凭借什么(WHY)通过什么途径(HOW)获得机会和资源。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阿玛蒂亚森:贫困的实质在于机会的剥夺,穷人失去了对财富占有和支配的权利和机会。
谁有机会和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谁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就在于资格和途径的改变⏹资格的改变表现在后致因素(军工、学识、能力、财富等)的增加直至取代先赋因素(血统、姓氏等)⏹途径的改变则表现为的上流动方式向日益多元化(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过度消费也许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掩盖了背后的社会结构不合理或失衡问题。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不禁要问:谁在过度消费?(盖茨吗?)为什么会过度消费?(一个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故事)(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金融危机2、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社会结构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问题,而且更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体现:美国社会阶层差距扩大,美国中下层公民的社会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2010.10.10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一、填空或选择题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1、社会福利▲▲p4页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3、福利国家p21页三、问答1、社会福利的特征▲▲p9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2、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考。
基本社会福利制度教案
基本社会福利制度教案简介这份教案旨在介绍基本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相关概念。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了解福利制度的意义、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常见的福利项目和福利制度管理。
教学目标- 了解基本社会福利制度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基本福利制度目标和原则的概念;- 熟悉常见福利项目,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理解福利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基本社会福利制度定义和意义- 定义:基本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机制。
- 意义:基本社会福利制度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减轻贫困、增加公民创造力和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 基本福利制度目标和原则- 目标:基本福利制度的目标包括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健康保障等。
- 原则:基本福利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普惠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适度性。
3. 常见福利项目- 医疗保险:为公民提供医疗费用报销和健康保障。
- 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经济援助和就业培训。
-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和生活保障。
- 教育补贴: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资助。
- 住房补贴:为需要住房援助的公民提供住房补贴或公共住房。
4. 福利制度管理- 管理机构:福利制度通常由政府或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和执行。
- 挑战:福利制度管理面临着预算限制、滥用和不公平分配等挑战,需要有效的监管和改进措施。
总结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对基本社会福利制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包括其定义和意义、目标和原则,以及常见的福利项目和管理挑战。
理解和掌握福利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教学设计
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为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社会福利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制度安排。
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完善,拥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福利权益。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理解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了解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历程;- 掌握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中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分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探讨和提出改进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议。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社会福利体系的概念与原则;2.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历程;3.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中的福利政策与措施;4.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5. 改进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议。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授课:老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会福利体系的概念、原则、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政策与措施;- 讨论: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福利体系在实际中的运作和影响;- 研究论文撰写: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研究论文,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建议。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研究论文的撰写质量;-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社会福利体系概念、发展历程、政策与措施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查。
参考资料1. 张三. (20xx). 社会福利体系与政策. 上海出版社.2. 李四. (20xx).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3.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xx). 社会福利法律法规解读. 人民出版社.以上是《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
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大同” 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
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
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2、“悲田养济
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佛寺也有施舍的行为。
如,佛寺向民间施“腊八粥”。
(三)道教的社会福利思想道德的基本信仰是“道”和“德”,来自道教崇奉的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人所主宰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取得这种本源的体性就是“德”,体现在人类和社会生活上,就是伦理道德。
因此,道教十分重视道德的培养和修炼。
道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原始巫术、神仙信仰、道家哲学、黄老思想,吸收
了阴阳五行学说、儒家思想、佛教教义等,源流众多,因而其内容十分庞杂,可以说包罗万象。
从上述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特色;
2.充当维护封建
帝王及地主阶级统治秩序的工具室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政治特色; 3.
r 局限于治标之术是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特色; 4.实践效果取决
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是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社会特色。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特点:儒家“民胞物与”、“己饥己
溺”、“大同”理想仍是支柱;佛教和道教的慈悲、报应观念融合;接
受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主要有(一)洪秀全、康有为、
孙中山酝酿的“福利国家”的宏伟设想。
(二)洪秀全提出了“四有二无”的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福利保障模式;
(三)康有为则构想了“公养”“公教”“公恤”的大同社会理想;(四)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集中系统阐述了其以“民本论”为基
础的社会福利主张,认为国家应当充分运用其自身力量来保障工农基本
的社会福利主张,设计了理想的“国利民福”的社会。
综观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其具有了近代的现实特点和意义。
在延续古老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新的社会福利观,以民为本,
关怀民生,改变了单纯恤养的救助方式,而加强了被救助者的技能知识
的培养,重视发展实业,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将这些
主张纳入到改良社会救亡图存的系统工程之中,使之成为解决贫困问
题,促进民族团结,改革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尽快解决群众困难,改善人民生活水
平,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采取措施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主
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初创阶段(1949-1957年)(1)逐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2)发展职业福利(3)建立健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优抚制度。
2.发展阶段(1958-1966年)(1)完善和改进社会保险制度(2)补充和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
度。
3•恢复发展阶段(1966-1984年)(1)恢复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2)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恢复(3)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职业福利重新得到重视。
4.改革完善阶
段(1984年以来)(1)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2)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3)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4 )对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疾病生活保险等都进行了必要的改革(5)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也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福利制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逐步进行改革。
目前,社会福利在保障范围、享受待遇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福利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福利制度中不适应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改革要求,逐步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福利制度,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项严峻而艰巨的任务。
1、社会福利企业民政部于1992年1月4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福利生产管理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有以下几项改革内容:1加
强民政部门的宏观管理。
2落实和完善扶持保护政策。
3进行技术改造
和产品结构调整。
4重视人员培养和人才开发,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
5强化福利企业管理。
包括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抓好质量管理工作、搞好营销工作等。
2、公办
社会福利机构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覆盖面窄、保障范围小。
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
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是由国家组织实施、动员社会力量,筹集社会福利资金的公益活动,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各级社会福利募捐委员会及其职能机构的组成人员除了政府官员外,应该按一定比例吸收社会福利企业、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中群众推选出的代表参加,以强化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和监督,使募集来的资金真正发挥它应发挥的功能。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由各地具体举办,各地将筹集来的资金按规定比例上缴、留成、使用,为地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4年12月民政部发布了《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对福利彩票的发行与销售、资金使用、监督与处罚等内容作了规定,使福利彩票的管理与运行有法可依。
4、假肢科研和生产假肢行业是为肢残人生产装配假肢、矫形器等康复器具的特殊行业。
把现代科学技术
引入假肢与矫形器行业,同时不断提高制作师业务水平,以达到适应现代化水平的标准,已成为事关残疾人生命质量的大事。
1997年
4月16日民政部公布了《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正是顺应假肢生产规范化,科学化的需要和残疾人要求而制定的。
它对于控制和制裁假肢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将发生有力的保障作用。
从上面中国福利制度以及相关机构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福利制度正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这样看来,中国的福利制度正在一步一步的完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过的福利制度体系会相对比较完善和全面。
参考文献:《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作者:钱宁
《社会福利思想》作者:丁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