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阅读与写作之引用教案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写作 记叙类作文叙事和描写 教案
记叙类作文的选材和结构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7年江苏卷高考试题)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答案】从宝马1001到劳斯莱斯一号无论宝马还是劳斯莱斯,于我这样的穷教师来说,要拥有,只能是永远的梦。
可我有自己的“宝马1001”和“劳斯莱斯一号”。
现在就跟大伙儿讲讲我与它们之间的故事。
所谓的“宝马1001”其实是我的一辆老式的上海凤凰牌自行车,之所以给它取名为“宝马1001”,一是它为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二是“1001”具有形似的意义,两个“1”相当于我的两条腿,两个“0”相当于自行车两个车轮。
我的两条腿加上两个自行车车轮,就能让自行车飞动起来。
我的“宝马1001”伴随我们有十六个年头。
当时花了400元,主要是接送女儿。
女儿当时在古蔺城关二幼读大班,距我工作的古蔺中学约有三里多路,“宝马1001”便派上了用场。
每天只要我有空就要接送女儿,我坐在前座上,两手把住“车龙头”,双脚蹬着自行车转轮踏脚板,自行车就动起来,随着蹬的速度,自行车就或快或慢地转动着往前了。
女儿坐在后座上,双手抓住我的后衣角,或俯或仰,就这样我与女儿悠哉游哉地从家到二幼,或从二幼到家。
四年后我们添置了轻骑,就把“宝马1001”擦得干净发亮,放在楼上。
它也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过着无人理睬的孤寂日子。
直到2002年8月,我们一家从古蔺搬到绵竹,轻骑笨重,我们将它处理了。
“宝马1001”轻便,又想到绵竹处在平原地带,所以让“宝马1001”和我们一块移居绵竹新家。
没想到还派上了大用场。
我们家住天河沁园,距离绵竹中学约一两里路,骑车只要六七分钟,走路要十分钟左右。
女儿读绵竹中学初中部(绵竹实验中学),和我同一地点。
“宝马1001”可载我们父女两人,早上去,中午回来,下午再去,黄昏时回来,吃了晚饭又送女儿上晚自习,10点半或11点半再骑车去接。
202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9)文学作品阅读
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9)文学作品阅读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6)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3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散文阅读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由言及境巧开拓。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
如XX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
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结合原文内容可知,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
2020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2020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iew lesson plans for the Chinese syllabus for the 2020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2020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专题九】现代文阅读(1)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具体要求: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体验】(XX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北京市2020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教案(2页)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名著阅读
语言基础运用
一、名著阅读
《论语》阅读
1.高考命题方向及备考要求
2. 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解析
3.《论语》阅读备考建议
《红楼梦》阅读
1.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讲析
2.《红楼梦》阅读备考建议
二、语言基础运用
1.高考命题方向解说
2. 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讲析
①2020东城区期末模拟试题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题目解析
课题
探寻名著阅读及语言基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三
年级
高三
教材
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年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明确高考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读后感写作导引教案
【文题设计】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名著或一段诗文格言或让你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注意:1.读懂文本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2.联系个人思想或社会实际,写出真切新鲜的阅读感受。
【写作引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所读文本内容或人物事迹自选,自由度较大。
但也有限制:这个作品或这个人物是你喜爱的,能打动你的。
读后的“感”就要建立在这“喜欢”和“感动”上。
但文章并不是简单地陈述“喜爱”和“感动”的原因,而要联系个人的思想或社会生活的实际,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这才符合这篇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的方法不拒一格,行文亦各有千秋。
但作为初学者,应努力做好如下三点:一、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 的结果。
所以写好读后感,首先得在“读”字上下功夫。
要认真阅读原文,从读懂词句、理清思路入手,进而理解内容、把握重点,最终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同时,还可以把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这样感受才会丰富、深入,从而为写好“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倘若只是走马观花,必然如坠云雾,所得之“感”必然肤浅,只能人云亦云了。
二、选好“感点”。
所谓“感点”,就是原作中使你有所触动的人、事、景、物、情、理的某一点,它是你话题的原点或论述的核心。
它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启发而生的质疑与追问;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的感触和评论。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写前要认真思考,精心选择。
选择“感点”要注意以下四点:(1)“感点”要“准”,不能跑题,偏离原文的题意。
(2)“感点”要“小”,要紧扣一点,不要面面俱到。
(3)“感点”要“新”,要把握时代脉搏,写出独到见解。
(4)“感点”要“深”,要体现思想含量,做到启人心智。
三、写好结构。
读后感的结构形态很多,下面着重介绍的“引一一议一一联一一结”模式,就是值得初学者借鉴模仿的一种。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阅读与写作之段中语段教案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段中语段教案一、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例1、呼应照应07江苏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
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杳,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
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扰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麦天,真的要到了。
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
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却也是大节日。
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
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
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
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
“麦梢黄,女看娘”。
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
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
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
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
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弦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
到丁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
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
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
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教案一、第一人称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用“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所想为文2、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①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达效果;③常作线索3、答题技巧指出第一人称使用情况,分析其作用、好处。
4、经典试题07海南宁夏06湖北06全国Ⅰ 08湖北08湖南卷例1、08年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野宴李白王昌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例2、【08年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答案】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例3、06全国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阅读与写作之语言教案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语言教案1、语言平实、符合人物身份08上海卷灯笼红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
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
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
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
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
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
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
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高三语文教案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导练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教案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导练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教案第一部分语言表达及运用专题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专题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专题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专题四图文转换考情分析年份考点卷别 XX年 XX年 XX年全国新课标卷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语言表达得体(修改语病)、仿写(修辞) 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语言表达连贯、仿写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仿写(修辞)辽宁卷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语言表达连贯(虚词)、仿写(修辞) 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语言表达连贯(虚词)、仿写(修辞) 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仿写(修辞)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高考语言运用考点分析一览表命题规律与备考建议1.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和融合了修辞考查的仿写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必考试题,这也将是XX年高考中的保留试题。
因此这两个考点依旧是备考中的重中之重。
2.对于另一试题的命题规律,我们发现往往该考点会稳定两年,题型基本保持一致,所以XX年对变换句式的备考仍要高度重视。
这不仅包括长句与短句的变换,还有散句变整句、重组句子等等。
3.由于语言运用的实用性特点,备考中我们仍要加强对其他考点的复习与训练,借鉴其他省份试卷中优秀语言运用试题。
专题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真题演练【答案】海南,那美不胜收的风光,那妙趣横生的漂流,海滩边那怡然自得的漫步,那给力的民族舞蹈……真让人陶醉。
【解析】文字要做到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
此类题目答题思路:首先要把所提供词语是否围绕同一话题大致进行分类,要求4个,就先拿出4个,其他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暂时不去理会;然后用选出的几个进行构思,要使话题相对统一,便于写作;最后反复修改,力求用最少的字数(不多于规定字数)表达最有效的内容。
2 [XX?江苏卷]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
专题二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引用教案一、引用在现代文中的作用1、说明文中的引用诗歌。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此处引用有什么作用?)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2、散文中的诗歌。
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3、议论文中的诗歌:如《漫话清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
清高的 "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
例如诸葛亮,当他"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德高望重,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
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
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
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
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
这种情况结合实例来看比较清楚。
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还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本人又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然而他却终于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
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
不过,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
这个实例只是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另一个实例则说明清高的模糊性,那就是孟浩然。
他本来也是想做官的,试看《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他在写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雄劲的名句后,接着就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
后来做不成官,还不无牢骚,所以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之类的话。
但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朝廷;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
特别是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也多有恬淡之意。
这样看来,孟浩然是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的;而且有人也的确这样认为,试看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醉月"句用《魏志·徐邈传》典,暗指孟浩然因剧饮违韩朝宗之约事。
)可见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
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4、在高考中现代文阅读08江苏甲18 08山东21 引用诗句08全国1 17 08湖南19例1、0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2、08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7~20题。
谈静朱光潜(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含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