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七律长征(完美版)

七律· 长征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 的精神?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飞夺泸定桥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 大渡:指大渡河。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 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 句意: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 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 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 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 定桥的惊险悲壮。) •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 桥的两次战斗。“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万水/千山/只 / 等闲。 . 五岭/逶(wēi)迤(yí ) /腾细浪, .. 乌蒙/磅礴(bó)/走泥丸 (wán)。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mí n)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课文小结
•首联: 总领全诗,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 五岭山脉、乌蒙山 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翻过岷山的 喜悦 。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毛泽东在 •本课是 全诗生动地概述二万五千里长征 时的艰难历程,热 情洋溢地赞颂 中国工农红军 不畏艰险、英勇顽 强的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和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件课件-文档资料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 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
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
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 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七 律 ·长 征
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 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
困苦,把跨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
险阻的英雄气概。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意思:绵延不断的五岭,在
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眼里,不过是微波细浪 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看来也只是小泥丸在 脚下滚动。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 斯诺的笔下,长征 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六、作业推荐: 1、 背诵并理解毛泽东的《清 平乐.会昌》、《清平乐.六盘山》 《忆秦娥.娄山关》 2、 搜集长征中的故事。 3、看一看电影《我的长征》.
读准字音
泥丸
把握节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人教版五年级七律长征课件

动作描写 愚蠢
1.雾凇是一篇写( )的文章,介绍了闻名全国的( ),读后我觉得雾凇( )。2. 三九严寒,( )。松花江畔的( )上,( )的霜花( )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 ),(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诗人曾经用什么字来替换“绿”字?
“绿”字有什么独特的意思?
一、写出了江南水乡早春嫩绿的色调。——色彩没二、表现的春风唤醒大地,使人感受到勃勃生机。——动态美
《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PPT课件
指导:
主目录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作品介绍:
词句注释:
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⑶难:艰难险阻
在瑞恩行为的感动下人们都为帮助瑞恩实现这个梦想作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七律-长征》ppt课件

七 .律 长 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
创作背景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诗歌的一种 体裁。每句七个字,为“七言”;每诗四大句(八 小句),为“律诗”。每一大句为一联,共四联, 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七律·长征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
“远征难”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岷山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越城岭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都庞岭
萌渚岭
骑 田 岭
大庾岭
乌蒙山 海拔 2300多米,以东北、西南的走向, 连绵于云南东北和贵州西部,形成一个不 小的高原地带。
金沙水拍云崖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渡桥横铁索寒
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 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 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 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 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 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 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长 征 精 神 生 生 不 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四川遂宁市船山区燕山小学王雪力
一、导入:欣赏歌曲,用心体会,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意境?
(师: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讲诗文读顺畅
(过渡)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要感受长征之艰难,革命战士的坚强乐观,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请听清要求——细读三遍诗: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1.指名读诗,正音 2齐读3范读 4跟读,读出味道。
2.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轻松豪迈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整体感知。
(5分钟)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那两个字写出了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征”;一起来写一写
那个字写出了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难”。
(板书:远征难)面对重重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板书: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看地图:了解长征的长——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路途遥远,作者在首句里用到一个什么词将路途的遥远艰难高度地总括进去了?(板书:千山万水);长征的难——在于前有天险,后有追兵,自身的粮食及军事物资都很缺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呢?
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分别是:跨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读出高大形象)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出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惊险战斗。
读出惊险
四、合作探究,读懂诗的大意。
1、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仔细研读三—七句,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也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预设重点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丸。
学生汇报补充知识点: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预设重点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知识点:“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
蒋介石本以为红军没有胆量和能力过江,直到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请同学们们看下面的故事,想一想,红军是如何巧渡江的?{视频片段}
由刘伯承率领部队假扮中央军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仅仅靠七只小船,从容渡江。
!而这时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红军就这样吧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a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
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如果说渡金沙江是巧胜,人心里是“暖”的感受,那么飞夺铁索桥即泸定桥则是强攻,作者用了一个寒字来与上句对仗,请同学们细心看下面的片段,想想这里的“寒”,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体会?
(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桥面上只有十来根铁索,更有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了。
多么凶险!九死一生!但我们的先锋部队,没有一步的退缩,他们要为后面主力军过桥铺好道路!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多么无畏!多么令人敬佩!在这场硬仗里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看了片段,你认为这里的“寒”代表了什么?
b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
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c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3):更喜岷山千里雪——雪山高达4000多米,想象一下,过雪山容易吗?
看视频——体会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以及跨过雪山之后的狂喜,把你心里的感动读出来!指读,分组竞读
预设4):尾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作者用了什么词来表现走出雪山的红军战士的心情?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出来!(板书:尽开颜)
五、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
(3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
请同学们静静聆听下面的声音,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红军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以顽强乐观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走过长征之路的。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
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踏过大雪山的红军将士们,喜笑颜开,与千难万险战斗的我们——终于胜利啦!
读:同学们,请睁开眼。
你刚刚看到了什么画面?内心有什么感受?你能把心里的感受读出来吗?
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中毛泽东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概和精神?
(板书: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
小结:
五幅图:越五岭、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
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从埃及走出,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结:“长征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必胜的信念。
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要不要长征精神了?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学习中,考试时,生活中……)
是的,这种精神永不会褪色,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学习中,将这样的长征精神继承下去,做一个永不轻言放弃的坚定战士~!
这种精神永不会褪色,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学习中,将这样的长
征精神继承下去,做一个永不轻言放弃的坚定战士~!
六、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
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
一起把这两句话读出来!
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