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智慧社会仍是一个有待解析的新概念
十九大提出建设“智慧社会” 是在深刻理解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精准把握我国信息社会建设
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和新论断具有丰富和新颖的内涵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新方
向和新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智慧社会”建
设战略的前提。
十九大之前虽然也有国内外学者论及“智慧社会” 但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些成果中所谓的“智慧
社会”只是“智慧城市”“信息化”的另一种说法并无新意。十九大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围绕“智慧
社会”开展了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叶曜坤[]分析了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认为两
个概念“既有差异但又互有交叉、互为补充” 智慧城市侧重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智慧社会侧
重人与生活;单志广[]认为“智慧社会”概念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对新时代
我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李岩[]研究了智慧社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提出智能化浪潮使人类社
会原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发展要素、商业范式、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同时人
类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也面临挑战等等。
这些成果的作者多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内容多是从技术、产业等角度来分析智慧社会
研究视角相对狭窄同时缺乏理论支撑。本文认为我们必须从历史的维度、理论的维度和实
践的维度来给予系统解读才能对“智慧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智慧社会建设有更精确的把握。
二、智慧社会的理论脉络梳理: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
(一) 信息社会理论的演变历程
关于“智慧社会”概念的源头目前各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信息社会”“智慧城市”“智慧经济”等但
其理论基础是信息社会理论。信息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于20世纪60年代提
出但全球范围内主导信息社会研究的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从发展历程上讲信息社会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弗里兹·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 等人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二战之后的美国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同
时也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发展的模式。作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马克卢普敏锐地发现了知识生产
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其代表作《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他对当时美国知识生产
的规模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 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的总规模为1364.36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 远远超过当时的钢铁业、石油业、化工业和汽车业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据此
他提出美国已进入“知识社会”。[]马克卢普的论断对全球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逐步摆
脱对经济发展的实物化视角广泛接受知识和知识创新是驱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普遍、决定性因素的新共识。随后的马克·波拉特 (Marc U.Porat) 、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 等
人对马克卢普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完善。
改革开放之后以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的“后工业化社会”、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er)
的“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的“网络社会”等为代表的西方信息社会理论
传入我国引发广泛关注。如果说马克卢普等人对信息社会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经济和产业领
域那么贝尔等人的研究已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信息化。贝尔认为“后工业化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掌握了专门知识的劳动者将成为后
工业社会的权力拥有者。[]1979年贝尔更明确提出用“信息社会”取代“后工业化社会”。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对知识生产和新技术环境下社会、国家以及国家关系中的结构性变化进行
了深入研究和预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革命信息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一直持续至今。作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学者和业界人士最早对新兴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社会进行了研究。著名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的《数字化生存》论述了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和娱乐方式带来的变化比尔·盖茨 (Bill Gates) 在《未来之路》和《未来时速》中讲述了新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和“互联网工作方式”。其后的20余年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各领域中的渗透愈深、影响愈大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信息产业迅速成为一门“显学” 国内外学者围绕信息社会、信息化、互联网、智慧城市等课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成果。
(二) 信息社会的两种视角: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
纵观信息社会理论的发展各个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两个流派: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信息社会理论发展之初人们主要是从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着手开展研究。虽然他们对于信息社会到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或仅是传统社会的新进化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认为与传统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具有许多新特征:一是知识、知识分子和知识经济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二是以知识和信息传播为基础生产效率和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三是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在政策抉择中的作用大幅提高。换而言之正是知识资源的极大丰富和知识地位的快速上升催生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冲击日益深刻更多的人从信息技术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所谓技术主义流派。这些人以信息技术专家以及信息技术企业家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在传统社会之中知识以及知识分子一直处于社会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中国这些较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中统治阶层大都是由知识分子占据但并不能称其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因此他们认为推动信息社会形成的并非信息和知识而是以电子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三) 智慧社会:信息社会的双重进化
当然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并非是对立的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依赖于社会的综合创新而当前知识创新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近几年仍十分活跃的信息社会学者如曼纽尔·卡斯特尔 (Manuel Castells) 、丹·席勒 (Dan Schiller) 等人的最新成果来看他们对信息社会的观点往往同时兼具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特征可见两者正逐步走向融合。因此我们对智慧社会内涵的解析应当从两个维度同时展开:一是从技术主义维度来理解智慧社会其要旨是智慧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带来的网络通信设备普及以及数字经济、智慧治理、智慧生活等新现象;二是从知识主义维度来分析智慧社会其要旨是数据、信息、知识等极大丰富并成为社会核心资源引发知识生产和传播加速、创新活动空前活跃、知识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等新变化。从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的演进正体现了技术主义和知识主义双重进化的趋势。
⒈技术层面上的进化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社会就有意或无意识地被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和改变;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逐步成为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成为“第一生产力” 从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电气技术再到计算机技术每一波新兴科技的出现与应用都不断将人类社会发展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