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望岳教案二

合集下载

望岳教案七下

望岳教案七下

望岳教案七下教案标题:望岳教案七下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望岳》这首古体诗,使学生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作品。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体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望岳》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望岳》的复印件。

2.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古体诗的特点和结构。

2. 提问:你们对杜甫这位诗人了解多少?他的作品有哪些?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望岳》。

2. 教师讲解《望岳》的内容和背景知识,解释诗中的生字词和句子。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诗歌创作(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挥,以《望岳》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进行创作。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诗歌分享和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展示。

2. 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每个小组的诗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体诗,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和诗人。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诗歌朗诵比赛,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和欣赏能力。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学习一首古体诗《望岳》,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进行诗歌创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望岳》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词语学习:结合课文,学习并掌握以下词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决眦、会当、凌绝顶。
然而,在课堂总结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对于诗歌的难点内容仍存在疑惑。这让我反思,可能需要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引导,以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课后也要关注学生的复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尝试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感受语文的魅力。
-句子解析:通过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理解诗人立志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
-写作手法:以诗句“齐鲁青未了,阴阳割
-文化传承:通过讲解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其象征意义,传承优秀文化。
2.教学难点
-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其对泰山的敬仰和豪情壮志。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岳》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泰山壮丽景色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豪迈。诗歌的韵律和意象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望岳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望岳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一道题来考考大家:它是我们祖国的一座名山,1987年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寓意为“国泰民安”,被尊为“五岳之首”,猜一猜。

2.同学们真棒,那么泰山为什么会享有如此盛誉呢?观看图片,领略泰山的壮丽风光。

3.泰山什么样?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

4.大家看如此相连的山坡,在古代成为“丘”,在山坡上再加上山,会意为大山,就是现在的“岳”,诗人杜甫仰慕而至泰山下,看见了如此巍峨壮丽的高山,于是写下了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望岳,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1.提到诗人杜甫,大家一定熟悉了,谁来介绍一下杜甫?2.解释课题,诗人有没有登上泰山呢?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为了全诗的线索。

再读,想知道作者是怎样登上泰山的呢?(三)解释诗意:1.翻书,听名家朗诵录音,学生关注字音。

2.自由读,指读。

3.同学们即将升入初中,学习能力增强了,对于这首诗,你想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呢?4.先默读诗,边读边思考:哪些字是你理解这首诗的障碍?用笔画出来,再到小组中借助工具书自学研究。

5.汇报:通过刚才的研究,你都读懂了什么?6.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大家开火车读。

7.那现在谁能试着来说一说全诗的意思?(四)走进古诗了解了诗的大意,下面我们共同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读诗的第一句,这是一个什么句?设问句,提出一个问题:泰山怎么样?在作者看来泰山怎么样,抓住“青”字体会泰山的苍翠,挺拔。

从“未了”体会泰山的雄伟。

指名读,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望的泰山?遥望,远远望去,如此雄伟壮丽的泰山,谁能不惊叹呢?指名读,一起读。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a、诗中哲理的理解;基础知识:a、作者生平;b、泰山的有关知识;c、字音、字形;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

缺乏感情。

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岳》全文,了解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哲理。

2. 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岳》全文、杜甫简介、诗歌解析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唐代诗歌的印象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讲解《望岳》的题目意义。

3. 带领学生朗读《望岳》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解析(2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和作用。

2.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泰山”、“日出”、“云海”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3. 深入探讨诗歌的哲理,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人生意境。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岳》的诗意和哲理。

2. 鼓励学生背诵《望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望岳》。

2.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望岳》的诗意和哲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望岳》教案优秀6篇

《望岳》教案优秀6篇

《望岳》教案优秀6篇《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杜甫《望岳》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初中《望岳》优秀教案

初中《望岳》优秀教案

初中《望岳》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望岳》2. 参考资料:有关泰山的介绍、诗人的背景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泰山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曾经去泰山旅游的经历或者对泰山的印象。

2. 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诗文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注意一些特殊的发音和停顿。

三、诗文内容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

2.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四、重要词汇和句式掌握(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2. 教师可以解释这些词汇和句式的意思,并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

五、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和评价《望岳》,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泰山的短文或者写一首关于泰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些重要的点。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望岳》,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的调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用词精准,富有音乐美。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上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岳》;了解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结构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的鉴赏。

2.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字词句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知识支架。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歌,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准备好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3.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以及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初中诗歌望岳教案

初中诗歌望岳教案

初中诗歌望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这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这首诗歌;(2)学会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感受诗人杜甫的壮志豪情,树立远大理想;(3)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创作背景;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 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望岳》这首诗歌;(2)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韵律特点;(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体会其深刻的哲理;(3)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泰山景象,感受诗人的壮志豪情;(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修辞手法等;(2)强调诗中所表达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

第20课《望岳》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望岳》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诗句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这个活动将让学生感受朗诵技巧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岳》这首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和表达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20课《望岳》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望岳》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本课为第四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望岳》的韵律美,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诗歌解析:分析《望岳》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并解读其表达的意义。
3.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岱宗”、“夫如何”、“会当”等,并掌握其用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诵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使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思想,不够积极主动。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部编初中语文七下《望岳》教学设计二

部编初中语文七下《望岳》教学设计二

21.2 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

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

在他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写作背景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1.重点字词岱宗:即泰山。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 教案2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 教案2

《望岳》教案一、教学目的: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朗读美。
-词语解析:理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岱宗”、“割昏晓”等,掌握其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主题:理解《望岳》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把握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望岳》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诗歌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于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多加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2.词语解析的深入:在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词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我尝试运用图片、实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词语的含义更加直观、生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批注、联想等,深入解读诗歌内容,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杜甫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对家Βιβλιοθήκη 情怀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望岳》,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
5.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望岳”为主题的诗歌或画作,提升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对比其他诗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反馈: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岳》。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望岳》的表现手法为基础,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要求不少于五句话,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登山经历为话题,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教师引导: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古代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望岳》。
3.课件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山的壮丽图片,让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产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教师提问: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诗歌默写:让学生默写《望岳》,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文背诵能力。
2.选做作业:
(1)搜集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一首进行分析,并与《望岳》进行比较,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分析报告。
(2)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探讨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审美价值,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创新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古诗,为它编排一首曲子,并进行演唱或演奏,录制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1-2 望岳(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21-2 望岳(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蕴一、导入谢道韫有诗云: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其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胸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学会读五言律诗。

二、知人论世读五律1.望岳:“岳”此处指泰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

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历代文化也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

思考:是登上泰山游览吗?(明确:望:在一定距离之外看泰山)2.唐玄宗开元23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落第而归。

开元24年,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经过泰山时所作。

3.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等,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后世尊为“诗圣”。

代表作颇多,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找准节拍读五律读诗歌两遍,第一遍要求用竖线为诗歌划出停顿节拍,第二遍按照节拍,抑扬顿挫地朗诵。

《望岳》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岳》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解析诗句,我发现他们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古诗词的词汇和理解仍是一个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举例,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游或观看风景时,有没有过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望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敬仰和赞叹。
2.教学难点
(1)词汇理解:对于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岱宗”、“夫如何”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解释、举例、联系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
(2)诗句意境:把握诗句的深层意境,如“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对比、联想等途径,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岳》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简介。《望岳》是杜甫在青年时期所作,表达了他对泰山的仰慕及攀登的决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早期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志与抱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等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展现的胸襟与气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1、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

2、了解诗的内容,能准确地背诵这首诗。

3、初步掌握古诗朗诵的一些常识,逐步提高朗诵水平。

4、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学习他敢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

一、谈话导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出去游览了名山,而且还带回了一组经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欣赏一组泰山风景图片)师:看出是哪儿吗?生:(兴奋不已)是泰山,因为我看到了照片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五岳独尊”!师:果然好眼力。

你们知道是哪“五岳”吗?生: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西岳恒山,而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师:(赞赏)学识渊博啊。

现在说说泰山风光给你的第一印象吧!生:高大。

生:树木繁茂,满山的郁郁葱葱。

生:险峻。

师:看来,个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样啊。

泰山有着大家说的秀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大诗人杜甫就曾经登临泰山,并写上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屏显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中国书法名山的魅力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望岳》,作者是杜甫。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杜甫。

生1: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生3: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望岳》的“岳”是山的意思。

那又有谁知道杜甫望的是哪座山呢?生1:泰山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岱宗”就是东岳“泰山”的别称师:你太棒了!杜甫望的确实是“泰山”。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

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

二、指导朗读师:对。

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

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

请试着再齐读一遍。

三、诗歌赏析师: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内容不同,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

生1:从一二句我看到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显得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尽头。

就是绵绵不尽的绿色,放眼望去,就是满眼的绿色,真是生机盎然啊!师:“望”的角度是怎样的?生2:是“远望”。

这是诗人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象,因为刚到泰山,站的远,才看清泰山的全貌。

写出了泰山的宽广生3:从三、四句我看到了神奇秀美的景色。

山的一面是明亮的,一面是昏暗的,完全不同。

诗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样的景象,所以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师:此联的角度是——生4:近望。

师:这两句表现了泰山什么特点?生5:秀美生6:高大险峻。

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生:“割”字。

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现象。

生:从“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与天齐。

太阳的光线已经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才出现“山南易晓,山北犹昏”的奇景。

师:我觉得诗人的炼字功夫真叫绝。

这一句里还有一个字用的妙,赋予了大自然生命力-----生:我知道,是“钟神秀”的“钟”字。

因为“钟”是“聚集”之意,诗人觉得大自然也有情有义,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见其秀美。

生: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大自然将精华集于泰山,仿佛是对泰山的偏爱。

师:是啊,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这句诗人实际上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生:虚实相生。

前面是虚写,后面“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所见之景。

师:第五、六句你看到了什么?生9:我看到了层层白云犹如浩荡的云海,映入眼帘,还有归巢的鸟。

我睁大眼睛,好像想把远处的归鸟都看清楚似的,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

师:那么这联的角度是——生10:细望。

面对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诗人有何感受?生:心胸坦荡。

我从“荡胸”二字体会到的。

师:“荡”是什么意思?生:“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生:我们三、四小组同学交流后,觉得这应该是诗人登上半山腰细望时所见到的景象。

因为山腰会有团团升起的云气,层出不穷,隐隐约约,诗人才有“决眦入归鸟”的举动。

生:眼界空阔,云雾缭绕,当时诗人一定是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仙境。

师:很好。

我们来看第七、第八句,,此刻的诗人面对眼前的仙境,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我们一齐找找——生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诗人终于登上了泰山的顶峰!(教师故意误解诗意)生:没有啊,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愿望这里的“望”并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

其实杜甫并没有登上泰山过,只是他的愿望罢了。

这两句诗句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你读过的诗歌中,有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生(陈金龙):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

从“会当”二字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诗人并没有登上去,是下决心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所以后面的“一览众山小”也是诗人的想象。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生:齐说“想象”。

师: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生: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生: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生: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凌云壮志。

这句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它的妙处究竟在哪里,谈谈你的体会!生:我觉得诗人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不但是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且要登上人生的顶峰。

生:诗言志,诗人都是借诗来传情达意。

我也认为这应该是诗人的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有深度,有思想。

想想,诗人为什么会由登山而产生这样的人生感慨呢?生:可能因为诗人当时很年轻,意气风发,对生活都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所以看到美景,觉得一切都这么美,我的前途也应该是一片光明啊!看来你们似乎也与诗人有同感啦。

其实,如果我们再次重温诗人的写作背景后,你就更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了。

有同学愿意提供更加详细的背景资料吗?我们都知道当时杜甫写这首诗时只有多大?(25岁!)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对生活对人生是满怀憧憬,充满信心。

而且当时唐朝处于鼎盛时期,就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什么时期?(开元盛世)对,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太平。

再来看看,杜甫的家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为西晋著名的大将军兼大学者杜预,官居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 在灭吴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当阳侯。

杜预堪称中国儒将中的奇才,一生居将帅行列。

生:我也补充一点。

杜预不仅是大军事家,同时是著作丰富的大学问家,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当过一段县尉,便入朝为官,为唐初著名大诗人,后官至宰相。

杜甫的父亲杜闲声名不甚显著,但史书记载也是长期在京城长安附近做官,曾任武功县尉、终于奉天(今陕西乾县)令任上。

师:介绍得很全面,看来这两位同学平常学习很有心,这种态度值得老师借鉴,也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啊!(掌声响起)杜甫出生在官宦家庭,当时可以说是家世显赫。

综上所述,诗人生活的时代太平,生活的家境富裕,又处于人生最有朝气的时期,所以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充满向往生:对,而且呈现在面前的又是如此神奇秀丽的名山美景,诗人的内心当然是激情澎湃,于是信誓旦旦:我一定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趁着大好年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生:他立志要参加考试,做官,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

于是便挥毫泼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人直抒胸臆。

师:看来诗圣的豪情感染了每一位同学,相信你们也能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吧!生:我感受到了诗人那种远大的抱负,对待生活的满腔热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生:做人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有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充满信心。

生:学习也应该有目标,虽然不可能一时达到,但是循序渐进,就像登山一样,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最终目标。

师:你们真是不简单,小小的诗句会带给你这么多感悟,老师佩服。

其实人生就像登山一样,需要不断攀登,一步步追求自己的最高目标。

最后一句是诗人的心愿,更是包含人生哲理。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生:齐答“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