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策划书3篇

民族文化策划书3篇

民族文化策划书3篇篇一《民族文化策划书》一、策划背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独特的价值观和丰富的创造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特制定本策划书。

二、策划目标1. 深入挖掘和展示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

2. 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创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3. 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 提升民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策划内容(一)民族文化展览1. 举办主题鲜明的民族文化展览,展示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传统建筑、民间艺术等。

2.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邀请民族文化专家进行讲解,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二)民族文化体验活动1. 开展民族文化体验课程,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手工艺制作等。

2. 组织观众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欢乐氛围。

3. 设立民族文化体验区,让观众可以在互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民族文化演出1. 组织民族歌舞、戏曲、杂技等演出活动,展示民族文化的艺术风采。

2.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民族文化表演团队来演出,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3. 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创新民族文化演出形式,吸引更多观众。

(四)民族文化传承与培训1. 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

2. 开展民族文化培训课程,面向社会各界人士,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

(五)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1. 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如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

2. 与企业合作,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高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一、背景介绍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东北、内蒙古、中亚和蒙古等地区。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化文化,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文化继承1.语言文化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蒙古语、藏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化的同时,不断积极借鉴现代化语言文化,特别是汉语的影响,促进了游牧民族语言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民俗文化游牧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马术、歌舞、口头文学等。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传统的牧民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价值化。

3.宗教文化游牧民族有着多种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蒙古族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等。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宗教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弘扬推广宗教文化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文化发展1.艺术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艺术文化发展如火如荼,包括绘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

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现代化游牧民族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创新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展现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风韵。

2.教育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教育文化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为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现代化游牧民族还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科技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游牧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新型农牧业的发展中,现代化科技文化也给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四、文化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牧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也积极开展文化保护的工作,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编目、保护、弘扬与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种文化形式相互交融,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了亟需关注的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与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宝贵贡献。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背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传承的背景文化传承是一种跨世代的传承与延续,它包含着既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现实的内在联系。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融日益深入,文化多样性受到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各族群和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更显得重要。

特别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其内涵、精髓,对维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加强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传承的背景也体现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发展性上。

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历史传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而文化传承又必须以未来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与变革,这种传承与发展的统一,使得文化传承能够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了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凝聚了民族的感情和精神,具有浓厚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内涵。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所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根基。

2. 价值观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民族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等。

这种价值观念是这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3. 艺术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等方面,这些艺术形式是表达民族情感和审美意识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民族团结教育方案

民族团结教育方案

民族团结教育方案引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我国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方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探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历史背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且历史上民族关系复杂多变。

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点。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也会出现民族矛盾和分裂的现象。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我们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目标: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加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尊重其他文化,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育应注重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授。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增强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其次,教育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民族问题,如民族融合、跨文化交流等。

最后,通过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民族团结的积极参与者和弘扬者。

四、教育形式:实施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多种教育形式的配合。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展览、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交流访问,增进了解和友谊。

当然,家庭和社会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庭和社会应该引导和支持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共同促进民族团结。

五、教师角色: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的特点

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的特点

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的特点
1. 语言多样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来自不同的语言背景,具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化。

因此,教育者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语言教学方法,考虑如何让这些儿童尽可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或者通过图像和表现方式进行解释,以确保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2. 路径选择多样性
不同少数民族的儿童在读书、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路线选择上有很大的多样性。

这不仅与家庭背景有关,还可能涉及到文化禁忌和社会认知差异等问题。

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路径选择,并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文化特性等方面下做出教育决策。

3. 社会参与性
少数民族儿童在多元文化中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机会。

在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公共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交际技能,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文化适应性等方面。

4. 文化适应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教育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文化氛围,并且具备足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敏感性。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的特点多样性非常突出,因此,在教育与教学之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文化特性,在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实施水平。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策略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既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也对教育的方式和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少数民族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都与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同时,由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这也给少数民族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加强双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掌握本民族语言和主流语言能够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在双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在教材编写上,可以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其次,课程设置要体现多元文化特色。

除了基础的学科知识外,应当增加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研究项目,让他们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邀请不同民族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再者,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培养一支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2023年民族学专业特色简介

2023年民族学专业特色简介

2023年民族学专业特色简介民族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信仰等方面。

民族学专业在国内属于少数民族专业,具有独特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一、民族学专业的历史和背景民族学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最初是学者们对非洲和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研究,后来发展到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探究。

民族学的诞生与欧洲殖民扩张和经济竞争密切相关,其主要任务是理解殖民地土著的语言、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以更好地掌控和管理殖民地。

到了20世纪,民族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在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处境有关。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少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存在的困境,这促进了民族学的发展。

二、民族学专业的教育和课程民族学专业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考能力。

民族学专业的课程包括民族学原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社会人类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具体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例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

三、民族学专业的特点1. 跨学科性:民族学专业融合了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2. 实践性:民族学专业要求学生实地调查和研究,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倡导多元文化:民族学专业强调每个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单一标准化和同质化。

4. 重视民族意识:民族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鼓励学生对自身文化有认识和了解。

5. 强调人文关怀:民族学专业注重对人类的尊重和关怀,倡导人道主义。

四、民族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民族学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民族事务管理、文化教育、民族研究和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毕业生可以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中担任民族事务工作者,帮助少数民族解决生活和文化问题;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机构、博物馆、出版社中从事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工作;此外,民族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参与社会调查、市场研究等工作。

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挑战

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挑战

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挑战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文化价值观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方方面面。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文化也开始面临着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挑战。

历史背景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早在古代周朝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形成,有了独特的礼俗、文化和教育制度,并在后来的隋唐、宋代达到了高峰。

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从文化特色方面来看,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文化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哲学和审美观。

中华民族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家庭、理性与感性等存在与关系的和谐与均衡,强调传统、承传、创新、发展。

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现实挑战虽然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了悠久的历史与悠久文化传统,但在如今的现实中,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一是文化多样性进一步提升。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文化交流也愈发便利,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的融合、碰撞和互动更加频繁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和独具魅力特色,出现了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层次分化等现象。

我们需要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保护、重视,使其继续传承下去。

二是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文化跟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迭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行业不断崛起和兴起。

随着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文化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必须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文化自信度的提高。

在国有企业改革、市场营销等方面,文化自信度的提高已经成为重要的“短板”。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其特征和价值观是重要素材和定位。

「特别是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文化自信度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作用。

如何应对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挑战,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方合力是解决方案。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和开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然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结晶。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和积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淘汰和损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2.培养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加强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意义:1.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延续。

2.培养爱国情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提高审美素养: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被人们喜爱和推崇。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欣赏,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会得到提高,更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

4.培养优秀品质:传统文化注重品德教育,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诚信、仁爱、孝亲等优秀品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格。

5.促进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民族教育_精品文档

民族教育_精品文档

民族教育导言:民族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致力于培养各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民族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旨在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

本文将探讨民族教育的意义、目标、实施途径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教育的意义1.1 文化传承民族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形式,将传授各个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传统艺术和价值观。

通过民族教育,年轻一代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传承和发展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

1.2 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民族教育有助于减少种族歧视和偏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传统,并加深多样性和包容性意识。

1.3 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民族教育通过教授本民族的历史、成就和贡献,帮助年轻一代建立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对于培养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至关重要。

二、民族教育的目标2.1 培养文化认同感民族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这包括学习自己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从而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2.2 培养国家意识民族教育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通过教授国家历史、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国家,培养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热爱。

2.3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民族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学生应该了解并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性。

三、民族教育的实施途径3.1 学校教育学校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场所。

通过在课堂上教授民族文化课程、举办文化活动和培训教师,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3.2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介绍家族历史和传统习俗。

3.3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表演和庆祝传统节日等形式来促进民族教育。

社区可以成立文化组织和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欣赏各种民族文化的平台。

民族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教育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当前民族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一、现状分析1.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挑战在如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和融合,也带来了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

民族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强化民族认同感,并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在一些边远地区和民族聚居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民族教育资源匮乏。

此外,优质师资也相对匮乏,这限制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3. 教育内容文化多样化民族教育的内容应当涵盖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习俗、艺术等方面,以保护和弘扬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然而,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内容往往难以平衡,需要在多样性和融合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二、未来发展趋势1. 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未来,国家应制定针对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以确保民族教育的顺利推进。

2. 多元教育形式的运用未来的民族教育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包括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结合,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教育,为民族教育提供更加广泛和便捷的传播渠道。

3. 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未来的民族教育应当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同时,应积极开展多元文化交流和互鉴活动,促进各个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4. 加强师资培养与交流为了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师资培养和交流。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不同民族教育的需求。

5. 增强民族教育意识未来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应当增强民族教育的意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族文化教研活动(3篇)

民族文化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于近日举办了以“弘扬民族文化,共筑教育梦”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激发教师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 探讨民族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水平;4.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活动伊始,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民族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了殷切期望。

随后,主持人介绍了活动流程和安排。

2. 专题讲座邀请了我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民族文化与教育教学”为主题,为全体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中,讲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详细阐述了民族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 民族文化教学观摩课本次活动安排了三节民族文化教学观摩课,分别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授课。

观摩课上,教师们以生动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进行了热烈的评课研讨,教师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民族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4. 民族文化知识竞赛为了检验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活动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知识竞赛。

竞赛分为必答、抢答和风险题三个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教师们积极参与,展现了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

5. 交流分享活动最后,教师们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共筑教育梦”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四、活动总结本次民族文化教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活动期间,教师们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祖国的多民族文化

祖国的多民族文化

祖国的多民族文化多民族文化是祖国的瑰宝,凝结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以独特的传统、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一、多民族文化的背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宝库。

二、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1. 语言和文字:不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如汉字、藏文、维吾尔语等。

这些语言和文字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沟通民族之间的桥梁。

2. 艺术表达:多民族文化以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如唐卡画、苗族的花鼓舞、蒙古族的长调等,这些艺术形式传承着民族的智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3. 宗教信仰:各民族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传统节日: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藏历年、哈尼族的火把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欢庆、祈福、纪念的重要时刻。

5. 风俗习惯: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三呼、彝族的独具特色的婚礼仪式等。

这些风俗习惯代表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惯常行为,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生活哲学。

三、多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保护和发展多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努力保护好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1. 教育与研究:加强多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研究,推动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多民族文化的展览和演出,加强对民族艺术形式的研究和保护。

2. 语言文字保护:保护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鼓励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育和交流。

编纂和出版民族语言教材、字典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民族语言。

3. 传统节日的传承:重视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和庆祝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节日中。

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

孟凡丽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价值的阐 释,跨文化教师培养状况的检视提出对少数民族 地区跨文化教师培养的思考,认为作为少数民族 地区的教师,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应该成为跨文 化教师,具有相应的跨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将培养跨文化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课程设置上和实践教学上落实。(孟凡丽, 2007)
有学者以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 的全球理念为理论基础,将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模 式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 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几种类型 认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 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 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新人其内 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 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方面。 (王鉴,2006)
(五)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途径及措施
朱晟利在《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 途径》提到学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 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保护民族文化 的途径有:搜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增加民族语 言文字课程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民族文化的魅力,聘请文化名人做教师等
化的功能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共生发展。
(一)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1)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机制
(2)民族教育是各民族获得民族文化的过程
(二)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1)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实践重要的内容来源 (2)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族教育的价值观

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保护

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保护

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保护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保护的工作,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实施。

本文将探讨这些措施以及未来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一、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推广在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教育需求,政府和学校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多元化教育模式包括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双语教育、国家通用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汉语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融入等。

这样的模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母语和文化的机会,又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并提高了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

特别是在交通不便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积极引导优秀教师来这些地区执教,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福利,鼓励他们在这里长期工作。

此外,政府还在技术设施和教育设备方面给予支持,以提升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条件。

三、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保护,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鼓励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与。

其次,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保护区。

同时,政府鼓励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四、挑战和发展方向虽然在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依然较差。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面临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这也对教育和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保护的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上形成的、经久不衰的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的总和。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丧失、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应运而生。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文化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西化思潮的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其次,高速发展的科技使得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降低。

现代人对高科技产品的追求让他们更关注数字世界而非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时间减少。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教育还具有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品质的提高。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人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注重生态环境,提高审美能力等,从而全面发展个人素质。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和谐相处和互助互爱的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瑰宝,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和弘扬,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和尊重我们的文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一、方案背景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当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课程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二、目标与宗旨1. 目标:通过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幼儿在欣赏民间艺术、懂得传统礼仪、感受传统文化气息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2. 宗旨:引导幼儿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建立起信仰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民间艺术展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适当展示民间艺术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通过观看民间艺术的展示,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2. 活动二:传统节日庆祝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可以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节目表演,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同时,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和现场互动等活动形式,加深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知,让他们在快乐和愉悦中获得知识和锻炼。

3. 活动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和介绍。

通过专业讲解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深阅读、声乐和舞蹈等方面的知识。

4. 活动四:实地参观传统文化的背景景点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实地参观。

可以选择一些传统文化背景较为浓郁的地方,比如故宫博物院、文化古迹、传统戏曲表演等,带领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美妙和价值。

五、活动流程1. 活动准备阶段:组织幼儿园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确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安排人员和物资,做好宣传和教育等工作。

社会实践报告民族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民族文化

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探寻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对多个民族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报告将总结我们的实践经历,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背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现状,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2. 目的:- 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 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 探讨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三、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我们团队分别前往了云南、贵州、西藏等民族地区,通过参观博物馆、走访民间艺人、参与民族节日等方式,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2. 访谈调研:我们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民间组织以及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3. 资料收集: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民族文化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民俗资料、学术研究等,为报告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1. 民族文化特色:- 云南:以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为主,拥有丰富的歌舞、服饰、建筑等文化特色。

- 贵州:以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为主,以其独特的银饰、刺绣、侗族大歌等文化形式著称。

- 西藏:以藏族为主,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唐卡、藏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 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传承人缺乏:许多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如剪纸、刺绣、木雕等技艺。

- 文化认同度下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逐渐下降,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困难。

- 文化保护力度不足: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面临失传的危险。

3. 民族文化发展策略:- 加强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素养。

民族教育的特色与教学方法

民族教育的特色与教学方法

民族教育的特色与教学方法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中,为了维护和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民族习俗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民族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充分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民族身份,培养跨民族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促进多民族和谐共存。

本文将探讨民族教育的特色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民族教育的特色1. 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教育强调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民间艺术等,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多元文化教育:在多民族社会中,民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通过开设跨文化课程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跨民族交往的能力。

3. 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民族教育既传承和保护各个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又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育者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资源的整合,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二、民族教育的教学方法1. 文化教育课程设计:民族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文化传统的教学。

设计多元化的文化教育课程,例如开设民族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他们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会有所不同。

教育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3.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民族教育强调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了解。

此外,也可以通过开设小组项目合作,鼓励学生跨民族间的合作,培养合作与包容的精神。

4. 教材选择和开发:民族教育需要精心选择和开发教材。

教材内容应该体现多元文化,尊重各个民族的特点和贡献。

教材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语言教学的多样性:在多民族国家中,语言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现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标准愈加多元化,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

然而,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体系、历史记忆、社会哲学和审美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积累,孕育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对于培养幼儿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实践,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和增强幼儿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活动内容1. 传统文化讲解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讲解,如汉字、民间故事、节日习俗等,带领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文化手工制作幼儿可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如刻印章、绘制春联、制作剪纸、剪窗花等,让孩子们亲手创造传统文化的艺术品,并从制作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好。

3. 传统文化游戏通过传统文化游戏,如“跳房子”、“折纸飞机”、“踢毽子”等,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4. 传统文化艺术表演通过幼儿节目表演的方式,展现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如民族歌舞、诗词朗诵、乐器演奏等,让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更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风采,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

5. 民俗活动体验让孩子们通过体验传统民俗活动,如制作汉堡、挂灯笼、包饺子等,让幼儿巩固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并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四、活动场地1. 教室传统文化讲解、手工制作等活动可在教室内进行,方便授课和辅导。

2. 操场传统文化游戏和艺术表演等活动可在操场上进行,方便活动和观众交流。

3. 课外活动室民俗活动体验等活动可在课外活动室进行,方便清洁和活动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文 化的概念有许多种,至今没有一个 统一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 西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 东西的总和 。
——[德]S·普芬多夫
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 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 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这方面的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最为集中,孟凡丽 的博士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 究》,以多元文化的视角,从地方课程概念及其课 程价值认识问题地方课程开发机制问题地方课程 资源选择问题地方课程的课程类型问题以及地方 课程开发的培训、保障问题等方面就民族地区地 方课程开发作了详尽的论述。(孟凡丽,2003)
另有学者以文化学为视角,运用文献、反 思和建构等方法,对民族学校的文化进行 重新选择,认为只有从学校文化的课堂、 课程和校园等层面整体入手,才能实现民 族学校的文化多元化选择。(潘康明, 2010)
(八)关于多元文化师资培养方面的研究
王鉴老师的《中国跨文化教师个案研究》一文指 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个现象汉 族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工作,当他们从文 化上真正融入时,己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文中 的受访对象无论是汉族教师还是少数民族教师都 认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无论是哪个民族, 只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就应该成为跨文化的 双文化人,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 并需要相应的专业培训。(王鉴、万明钢,2005)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的冲击 以及多元文化大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民族教育 研究者开始把研究的视野转向独特而又丰富多彩 的民族文化上来,使得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问题的教育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 新兴领域,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所关注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民族教育应该传承民族文 化,民族文化也理应成为民族教育内容中不可或 缺的主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化对民族教育传承 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研究者们从二者的关系、 民族教育的使命、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学校教 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在多元文化背景 下的学校教育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等方面对民族教 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陈云奔,陈霞的《黑龙江乌拉嘎鄂伦春族学 校民族文化传承调查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 问题》以黑龙江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小学个 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民族地区小学 课程设置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调查 研究,指出了民族地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 承中存在的问题与迷茫,并结合实际提出 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六)关于民族文化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
有学者以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 的全球理念为理论基础,将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模 式概括为“共同使用”几种类型 认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 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 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新人其内 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 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方面。 (王鉴,2006)
有学者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作了论 述,指出我国前7次课改过于注重传承主流文化 而忽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认为第8次课 改在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 课改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 化的互动关系,找到了实现两种文化传承有机整 合的途径和机制。(金志远,2009) 安富海对我国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 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我国民族文化课程在课程 目标方面存在注重文化保护,忽视学生发展课程 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国外的多而本土建构的少课 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地方人的地方性知识 课程政策方面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等几个方面的问 题。(安富海,2010)
(一)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
民族文化及其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教 育人类学探讨的重要论域之一,曹能秀、王凌认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 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民族文 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知识与技能、 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 神以及对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制约,教育对民族文 化传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 承、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积淀和选择以及对民 族文化传承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教育在一定程度 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 一个动因,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 服务于教育的目标。(曹能秀、王凌,2009)
——[法]伏尔泰
(二)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 族”与“文化”这两 个概念的复合体。一 般可以将民族文化作 如下描述性的理解。 ——民族文化是 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 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
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
点的文化。
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在担负人类 共同文化成果传递的同时, 不仅要传递本 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而且也 会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的功能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共生发展。
(一)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1)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机制
(2)民族教育是各民族获得民族文化的过程
(二)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1)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实践重要的内容来源 (2)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族教育的价值观
而董艳在《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则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考虑采取以下 措施:一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应制 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 为学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设置专项资金,对少数 民族师资的培养、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地区的 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并进行政策扶持。二是在地方课程和校 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和深入发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民族地区的课程应逐渐地增加民族文化课程的比例,鼓励 民族地区学校开发与当地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紧密结合 的校本课程,努力将民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服 饰、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多种民族文化融合到课程中。
(三)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
陈雪英的《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 育功能》提到通过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 校教育,形成合力并实现功能互补,使民众从观 念、知识和实践层面意识到民族服饰的价值及其 传承之重要性、紧迫性并践行之,将有助于苗族 服饰文化的有效传承。 阳贤、张诗亚的《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地戏仪 式的道德教化功能研究》指出贵州省安顺区屯堡 人的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有效地实现了培养人的教育目的。
(四)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曹能秀,王凌在《试论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 题与挑战》中提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 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景下教育
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冲击和文
化冲突对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首先是民族文化的 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其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固定空间被 打破。二是民族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主 要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逐渐弱化和科学世
(二)民族教育的使命
不少研究者认为民族教育的使命就是传承少数 民族的优秀文化。如陈卫亚《从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格局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 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 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中,可以看 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承。陈学金、滕星《全球化时代 “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斯琴》则 指出中国民族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有乡土 情怀、公民意识、跨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的 使命。
(五)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途径及措施
朱晟利在《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 途径》提到学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 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保护民族文化 的途径有:搜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增加民族语 言文字课程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民族文化的魅力,聘请文化名人做教师等
斯琴《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 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 使命。卢德生的《论民族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使命》和蔡琼、刘盛《民族院校的跨文化高等教育 使命》具体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学校层次分 析民族教育以传承和创新高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其 文化使命。
另外,民族教育的使命还在于发展民族文 化的个性,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必然包含了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个性。当然,发 展民族文化的个性,并不是强化自身文化 而自我封闭或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在与不 同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革新 与整合,达到促进自身文化发展的目的。 (孙杰远,2009)。
白亮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源自西方的多元文 化理念的内涵、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教师素质以及 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论述,对 我国民族地区跨文化师资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 论启迪。(白亮,2008) 还有学者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及其目标,对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做了分析,指出我国当前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 践中存在的误区,并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民族 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及其培养问题做了阐述。 (张学强,2009)
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生活化。三是学校教育民族文化
传承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教学 和师资培训。理论上的研究大都说的都是这几各方面
还有学者以具体的民族地区为例,分析民 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比如孙杰远《多 民族语言文化的共生与传承危机- -以广西 那坡县为例》,通过对访谈和问卷调查资 料的分析,探讨了多民族语言文化共生的 文化价值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认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媒体通讯手段的 发达,一些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 如何保存和抢救濒危语言成为一个重要的 社会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